双轴同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94076发布日期:2023-07-18 16:49阅读:49来源:国知局
双轴同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铰链,尤指一种折叠式电子装置的双轴同动结构。


背景技术:

1、目前常见的可掀盖式或折叠式电子装置,除了原有的键盘输入单元之外,显示单元也可以触控方式进行输入操作,而由于此种操作模式的改变,现有的电子装置即可在原有的使用模式之外,通过双轴同动的结构将触控屏幕或柔性屏幕翻转至360度,使触控屏幕与键盘输入单元背面或柔性屏幕背面相对叠合,以供单独使用。

2、如twm508190号的“双轴连动式转轴”所示,即公开了一种双轴同动的结构,其主要是在第一轴杆带动第一转轮转动一角度时,通过传动柱的传动,使得第二转轮连同第二轴杆同步转动所述相同角度,同时通过第一摩擦垫圈及第二摩擦垫圈分别增加第一心轴及第二心轴的整体摩擦力,借以分别补偿两心轴转动的所需扭力。而专利公告第cn205064574u号的“倾斜可回正式360度双轴同步阻尼转轴”则是提供了另一种双轴同动结构,其主要包括两个轴芯、两个蜗轮、一个蜗杆和至少两个限位连接板,一个蜗轮套固在一个轴芯上,另一个蜗轮套固在另一个轴芯上,其中两个限位连接板均套设于两个轴芯上,并位于两个蜗轮的两侧,使两个轴芯径向间隔设定距离,并能相对两个限位连接板周向自由转动;蜗杆设于两个限位连接板和两个蜗轮围成的收容空间内,蜗杆两侧分别与两个蜗轮啮合;并分别通过若干个蝶形弹片、垫片和螺母,通过锁紧螺母实现紧配定位的功能,再通过蝶形弹片以提供扭力。

3、但是,上述传动柱/蜗杆,在安装于电子装置内之后,由于固定片及压片夹住传动蜗杆的结构强度较差,在显示单元与键盘输入单元相对转动而对三个蜗杆产生较大的作用力时,将会造成固定片及压片被撑开而使传动蜗杆偏移、或使得两个蜗杆轴向滑移,使传动蜗杆本身动作及与其他蜗杆之间的同步动作稳定性无法提高,而容易在用户触控屏幕时,造成屏幕晃动的情形。此外,当使用弹性组件配合摩擦垫圈或是以若干个蝶形弹片提供扭力时,其整体的结构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为了提供一种有别于现有技术的结构,并改善上述缺点,发明人积多年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2、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双轴同动结构,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双轴同动结构的蜗杆之间的同步动作稳定性无法提高,而容易造成屏幕晃动,以及提供扭力的整体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而能通过在一长形连动板的侧面上连接相互平行的第三、第四齿形件及至少一弹性件,第一、第二轴杆分别穿过长形连动板,且第一轴杆、第二轴杆上的第一齿形件、第二齿形件分别对应齿接第三、第四齿形件的结构,使第一轴杆、第二轴杆的同步转动稳定,降低屏幕的晃动程度,并使整体的结构简化以降低生产成本。

3、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的双轴同动结构包括一长形连动板、一长形限位板、一第一轴杆、一第二轴杆、一第三齿形件以及一第四齿形件。其中长形连动板具有反向的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至少一弹性件链接并抵压于第二侧面上;长形限位板以远离第一侧面的方式平行设置于长形连动板的一侧;第一轴杆同轴设置一第一齿形件,第一轴杆的两端分别以转动的方式定位于长形连动板与长形限位板上;第二轴杆平行第一轴杆,第二轴杆同轴设置一第二齿形件,第二轴杆的两端分别以转动的方式定位于长形连动板与长形限位板上;第三齿形件的一端定位于长形连动板的第一侧面上,且第三齿形件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齿接第一齿形件;第四齿形件平行第三齿形件,第四齿形件的一端定位于长形连动板的第一侧面上,且第四齿形件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齿接第二齿形件,借以在第一轴杆及第二轴杆相对反向转动时,使第三齿形件、第四齿形件及长形连动板同步移动,并以长形连动板推压至少一弹性件。

4、实施时,长形连动板上具有横向贯穿且以长方向排列的一第一轴孔、一第一定位孔、一第二定位孔及一第二轴孔,第一轴杆的一端穿过第一轴孔;第三齿形件的一端定位于第一定位孔内;第四齿形件的一端定位于第二定位孔内;第二轴杆的一端穿过第二轴孔。

5、实施时,长形限位板具有长方向排列的一第一孔、一第一定位槽、一第二定位槽及一第二孔,第一轴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孔以连接一第一连接件;第三齿形件的另一端定位于第一定位槽内;第四齿形件的另一端定位于第二定位槽内;第二轴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孔以连接一第二连接件。

6、实施时,本实用新型更包括一定位件,至少一弹性件包括一第一弹簧及一第二弹簧,第一轴杆的一端穿过第一轴孔之后,再穿过第一弹簧,第一轴杆的一端结合于定位件上;第二轴杆的一端穿过第二轴孔之后,再穿过第二弹簧,第二轴杆的一端结合于定位件上。

7、实施时,定位件包括一阻挡板及一限位板,第一轴杆的一端及第二轴杆的一端分别穿过阻挡板之后,再以限位板连结限位。

8、实施时,本实用新型更包括一第一凹凸轮及一第二凹凸轮,长形连动板的第二侧面上具有一第一凹凸部及一第二凹凸部,第一凹凸部对接第一凹凸轮的一侧面,第一凹凸轮的另一侧面连结并抵压第一弹簧;第二凹凸部对接第二凹凸轮的一侧面,第二凹凸轮的另一侧面连结并抵压第二弹簧。

9、实施时,本实用新型更包括一定位件,至少一弹性件包括一第三弹簧及一第四弹簧,第三齿形件的一端穿过并定位于第一定位孔内,第三齿形件的一端穿过第一定位孔之后,再穿过第三弹簧,第三齿形件的一端结合于定位件上;第四齿形件的一端穿过并定位于第二定位孔内,第四齿形件的一端穿过第二定位孔之后,再穿过第四弹簧,第四齿形件的一端结合于定位件上。

10、实施时,定位件包括一阻挡板及一限位板,第三齿形件的一端及第四齿形件的一端分别穿过阻挡板之后,再以限位板连结限位。

11、实施时,第一定位孔包括相互连通的一第一槽及一第三轴孔,长形连动板的第一侧面上具有第一槽,第三齿形件的轴向一侧具有一第一凸块;第三齿形件包括同轴设置的一第三轴杆,第三轴杆的一端穿过第三轴孔之后,第一凸块定位于第一槽内;第二定位孔包括相互连通的一第二槽及一第四轴孔,长形连动板的第一侧面上具有第二槽,第四齿形件的轴向一侧具有一第二凸块;第四齿形件包括同轴设置的一第四轴杆,第四轴杆的一端穿过第四轴孔之后,第二凸块定位于第二槽内。

12、实施时,第一齿形件及第二齿形件分别为螺旋齿轮;第三齿形件具有一第一齿合部及同轴设置的一第三轴杆,第一齿合部具有一上齿部,上齿部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齿接第一齿形件,上齿部为多个螺旋齿。

13、实施时,第四齿形件具有一第二齿合部及同轴设置的一第四轴杆,第二齿合部具有一下齿部,下齿部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齿接第二齿形件,下齿部为多个螺旋齿。

14、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兹详述于后。



技术特征:

1.一种双轴同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同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长形连动板上具有横向贯穿且以长方向排列的一第一轴孔、一第一定位孔、一第二定位孔及一第二轴孔,该第一轴杆的一端穿过该第一轴孔;该第三齿形件的该一端定位于该第一定位孔内;该第四齿形件的该一端定位于该第二定位孔内;该第二轴杆的一端穿过该第二轴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同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长形限位板具有长方向排列的一第一孔、一第一定位槽、一第二定位槽及一第二孔,该第一轴杆的另一端穿过该第一孔之后,供连接一第一连接件;该第三齿形件的另一端定位于该第一定位槽内;该第四齿形件的另一端定位于该第二定位槽内;该第二轴杆的另一端穿过该第二孔之后,供连接一第二连接件。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轴同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定位件,该至少一弹性件包括一第一弹簧及一第二弹簧,该第一轴杆的该一端穿过该第一轴孔之后,再穿过该第一弹簧,该第一轴杆的该一端结合于该定位件上;该第二轴杆的该一端穿过该第二轴孔之后,再穿过该第二弹簧,该第二轴杆的该一端结合于该定位件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轴同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定位件包括一阻挡板及一限位板,该第一轴杆的该一端及该第二轴杆的该一端分别穿过该阻挡板之后,再以该限位板连结限位。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轴同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凹凸轮及一第二凹凸轮,该长形连动板的该第二侧面上具有一第一凹凸部及一第二凹凸部,该第一凹凸部对接该第一凹凸轮的一侧面,该第一凹凸轮的另一侧面连结并抵压该第一弹簧;该第二凹凸部对接该第二凹凸轮的一侧面,该第二凹凸轮的另一侧面连结并抵压该第二弹簧。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轴同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定位件,该至少一弹性件包括一第三弹簧及一第四弹簧,该第三齿形件的该一端穿过并定位于该第一定位孔内,该第三齿形件的该一端穿过该第一定位孔之后,再穿过该第三弹簧,该第三齿形件的该一端结合于该定位件上;该第四齿形件的该一端穿过并定位于该第二定位孔内,该第四齿形件的该一端穿过该第二定位孔之后,再穿过该第四弹簧,该第四齿形件的该一端结合于该定位件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轴同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定位件包括一阻挡板及一限位板,该第三齿形件的该一端及该第四齿形件的该一端分别穿过该阻挡板之后,再以该限位板连结限位。

9.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轴同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定位孔包括相互连通的一第一槽及一第三轴孔,该长形连动板的该第一侧面上具有该第一槽,该第三齿形件的轴向一侧具有一第一凸块;该第三齿形件包括同轴设置的一第三轴杆,该第三轴杆的一端穿过该第三轴孔之后,该第一凸块定位于该第一槽内;该第二定位孔包括相互连通的一第二槽及一第四轴孔,该长形连动板的该第一侧面上具有该第二槽,该第四齿形件的轴向一侧具有一第二凸块;该第四齿形件包括同轴设置的一第四轴杆,该第四轴杆的一端穿过该第四轴孔之后,该第二凸块定位于该第二槽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同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齿形件及该第二齿形件分别为螺旋齿轮;该第三齿形件具有一第一齿合部及同轴设置的一第三轴杆,该第一齿合部具有一上齿部,该上齿部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齿接该第一齿形件,该上齿部为多个螺旋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轴同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齿形件具有一第二齿合部及同轴设置的一第四轴杆,该第二齿合部具有一下齿部,该下齿部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齿接该第二齿形件,该下齿部为多个螺旋齿。


技术总结
本技术的双轴同动结构具有一长形连动板,长形连动板的第二侧面上连结并抵压至少一弹性件,一长形限位板平行设置于长形连动板的一侧;一第一轴杆及一第二轴杆分别同轴设置一第一齿形件及一第二齿形件,第一、第二轴杆的两端分别以转动的方式定位于长形连动板与长形限位板上;一第三齿形件的一端及一第四齿形件的一端分别定位于长形连动板的第一侧面上,且第三、第四齿形件分别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齿接第一齿形件、第二齿形件,借以在第一轴杆、第二轴杆相对反向转动时,使第三齿形件、第四齿形件及长形连动板同步移动,并以长形连动板推压至少一弹性件。

技术研发人员:杨仕斌,高伟程,黄森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4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