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79867发布日期:2023-12-30 15:01阅读:65来源:国知局
散热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散热油底壳。


背景技术:

1、汽车的变速箱上通常安装有变速箱油底壳,其作用是承接变速器内回流的油液,同时保护变速箱内部零部件安全。变速箱油底壳根据所采用材料的不同,既可以为注塑件也可以为冲压件。

2、申请号为cn201520120017.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变速箱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吸滤器保护壳和吸滤器,所述油底壳本体、所述吸滤器保护壳和所述吸滤器为分体结构;所述油底壳本体由一个底壁和四个侧壁围成,所述吸滤器保护壳为具有一个封闭端和一个开口端的半封闭结构,所述开口端贴合固定在所述底壁的内表面,所述封闭端和所述底壁之间的空隙形成吸滤器容置腔,所述吸滤器内嵌于所述吸滤器容置腔中,所述开口端的周缘设置有多个进油孔。

3、随着申请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该技术方案的油底壳具有设计缺陷,不能适用于高负荷的越野车使用场景,其原因在于油底壳缺乏散热结构,在越野车户外高负荷行进中,其变速箱高温油液得不到有效降温,对车辆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危及车辆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2、散热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

3、第一散热肋片,分布于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底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肋片之间形成供空气流通的第一沟槽;

4、第二散热肋片,分布于所述油底壳本体的侧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肋片之间形成供空气流通的第二沟槽。

5、进一步,若干个所述第一散热肋片、第二散热肋片对应连接,将对应的所述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相连通。

6、进一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肋片平行设置。

7、进一步,所述第一散热肋片沿油底壳本体底部沿伸,其第一散热肋片长度方向与车辆行进方向同向。

8、进一步,所述第二散热肋片设置于油底壳本体的两侧。

9、进一步,所述油底壳本体底部设置有标识槽。

10、进一步,所述第一散热肋片、第二散热肋片连接处为导有圆角。

1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采用在油底壳本体底部、侧部分别设置若干第一散热肋片增加油底壳本体的散热面积,对内部高温油液起到降温的作用;

13、在上述改进基础之上,采用在油底壳侧部设置第二散热肋片,进一步增加散热面积,同时,在车辆行进过程中,通过外部空气与油底壳侧部的接触,空气可进入第二沟槽和第一沟槽,第一散热肋片以及油底壳底部的热量能被快速带离,相比与传统油底壳结构而言,油底壳底部平面能被低温空气所作用,对户外高负荷越野车更为实用,其变速箱的可靠性得以增强。



技术特征:

1.散热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油底壳,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第一散热肋片、第二散热肋片对应连接,将对应的所述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油底壳,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肋片平行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肋片沿油底壳本体底部沿伸,其第一散热肋片长度方向与车辆行进方向同向。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肋片设置于油底壳本体的两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本体底部设置有标识槽。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肋片、第二散热肋片连接处为导有圆角。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散热油底壳,它包括油底壳本体;第一散热肋片,分布于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底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肋片之间形成供空气流通的第一沟槽;第二散热肋片分布于所述油底壳本体的侧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肋片之间形成供空气流通的第二沟槽,本技术采用在油底壳本体底部、侧部分别设置若干第一散热肋片增加油底壳本体的散热面积,对内部高温油液起到降温的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陈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龙鳞纹瀚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07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