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杆装置及应用该连杆装置的电子装置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72906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连杆装置及应用该连杆装置的电子装置支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杆装置及应用该连杆装置的电子装置支架,该连杆装置包括:一第一本体,其包括一第一轨道与一第一枢接部;一第二本体,其位于该第一本体的一侧并包括一第二轨道与一第二枢接部;一连杆组,其设置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之间,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能够相对枢摆,该连杆组包括一第一连杆、一第二连杆、一第一导引件与一第二导引件,该第一连杆枢接该第二本体的第二枢接部,该第二连杆枢接该第一连杆并枢接该第一本体的第一枢接部,该第一导引件连接该第一连杆并可滑动地设置于该第一轨道,且该第二导引件连接该第二连杆并滑动地设置于该第二轨道。
【专利说明】
连杆装置及应用该连杆装置的电子装置支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连杆装置,尤其是指一种应用于电子装置,如平板计算机的支架,使得平板计算机能够平放于桌面或立于桌面。
【背景技术】
[0002]参考中国台湾专利第1483096号的计算机平板,其中第一壳体包括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及一位于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之间的一第一空间。第一表面具有一开口,开口连通于第一空间。电路模块位于第一空间。触控屏幕电性连接于电路模块且位于开口。第二壳体罩设于第二表面的一部分,第三壳体枢设于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与第二表面之间存在一第二空间。周边装置存放于该第二空间。第三壳体包括相对的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侦U,第一侧枢设于第二壳体,第三壳体的第二侧适于贴靠于第一壳体以覆盖第二表面的另一部分或旋转一角度以支撑第一壳体,因此平板计算机可凭借旋转枢接于第一壳体的第三壳体,使平板计算机平放或立起于桌面。第三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枢摆而使得第三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之间隙会随着枢摆角度忽大忽小,使间隙不具有一致性,进而影响整体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系在于:第三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枢摆而使得第三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之间隙会随着枢摆角度忽大忽小,间隙不具有一致性,进而影响整体美观。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0005]—第一本体,其包括一第一轨道与一第一枢接部;
[0006]—第二本体,其包括一第二轨道与一第二枢接部;
[0007]—连杆组,其设置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之间,使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能够相对枢摆,该连杆组包括一第一连杆、一第二连杆、一第一导引件与一第二导引件,该第一连杆枢接该第二本体的第二枢接部,该第二连杆枢接该第一连杆并枢接该第一本体的第一枢接部,该第一导引件连接该第一连杆并可滑动地设置于该第一轨道,且该第二导引件连接该第二连杆并滑动地设置于该第二轨道。
[0008]其中:该第一轨道贯穿该第一本体相反两端并直线地延伸,该第一连杆包括一第一通孔,该第二轨道贯穿该第二本体相反两端并直线地延伸,该第二连杆包括一第四通孔,该第一导引件穿设该第一连杆的第一通孔,该第二导引件包括一第三段与一第四段,该第三段穿设该第二连杆的第四通孔,且该第四段可滑动地穿设该第二轨道。
[0009]其中:该第一连杆位于该第二连杆与该第一本体之间,该第一连杆抵顶该第一本体,该第二导引件还包括一第五段,该第五段设置于该第三段与该第四段之间,该第五段与该第三段之间具有外径落差而形成一第一端面,该第二连杆抵靠该第一端面,该第五段与该第四段之间具有外径落差而形成一第二端面,该第二端面抵顶该第二本体。
[0010]其中:该第一连杆包括一第二通孔与一第三通孔,该第二通孔位于该第一通孔与该第三通孔之间,该第二连杆包括一第五通孔与一第六通孔,该第五通孔位于该第四通孔与该第六通孔之间,该第一枢接部包括一第一穿孔,该第一穿孔贯穿该第一本体相反两端,该第二枢接部包括一第二穿孔,该第二穿孔贯穿该第二本体相反两端,该连杆组包括一第一枢轴、一第二枢轴与一第三枢轴,该第一枢轴相反两端分别穿设该第一穿孔与该第六通孔,该第二枢轴相反两端分别穿设该第二穿孔与该第三通孔,该第三枢轴相反两端分别穿设该第二通孔与该第五通孔。
[0011]其中:该第一连杆包括一第一凹口,该第一凹口位于该第一通孔与该第三通孔之间,且该第二通孔与该第一凹口分别位于该第一连杆相反两侧,该第一连杆的截面形状呈“凹”字形,该第二连杆包括一第二凹口,该第二凹口位于该第四通孔与该第六通孔之间,且该第五通孔与该第二凹口分别位于该第二连杆相反两侧,该第二连杆的截面形状呈“凹”字形。
[0012]其中:包括一第一抵顶组与一第二抵顶组,该第一抵顶组连接该第一导引件并位于该第一本体相反于该第一连杆的一端,该第二抵顶组连接该第二导引件的第四段并位于该第二本体相反于该第二连杆的一端,该第一抵顶组包括一第一压抵件,该第一压抵件穿设该第一导引件的并弹性地抵顶该第一本体,该第二抵顶组包括一第二压抵件,该第二压抵件穿设该第二导引件的第四段并弹性地抵顶该第二本体。
[0013]其中:该第一抵顶组包括至少一第一弹性体与一第一固定件,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体穿设该第一导引件,该第一固定件螺设于该第一导引件,且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体位于该第一压抵件与该第一固定件之间,该第二抵顶组包括至少一第二弹性体与一第二固定件,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体穿设该第二导引件的第四段,该第二固定件螺设于该第四段,且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体位于该第二压抵件与该第二固定件之间。
[00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连杆装置的电子装置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0015]—背盖,其包括一基板部、一背板部与一支撑部,该背板部连接该基板部并位于该基板部的一侧,该支撑部位于该基板部相反于该背板部的一侧,该连杆装置的第一本体连接该背板部,该连杆装置的第二本体连接该支撑部。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使用者扳动该支撑部相对于该背板部枢摆,且该连杆装置随着该支撑部的枢摆而使得该支撑部与该基板部之间形成一角度,当该角度为O度至90度的变换期间,该背板部与该支撑部之间之间隙维持最小化,而具有美观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连杆装置的立体外观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杆装置的局部放大分解图。
[0019]图3是由图1所取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0020]图4是由图1所取的侧视图,表示连杆装置位于关闭位置。
[0021 ]图5是图4的延续,表示第一虚拟直线与第二虚拟直线之间相隔30度。
[0022]图6是图5的延续,表示第一虚拟直线与第二虚拟直线之间相隔90度。
[0023]图7是图6的延续,表示第一虚拟直线与第二虚拟直线之间相隔150度。
[0024]图8是图7的延续,表示连杆装置位于开启位置。
[0025]图9是本实用新型连杆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支架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I连杆装置;10第一本体;11第一轨道;12第一枢接部;121第一穿孔;20第二本体;21第二轨道;22第二枢接部;221第二穿孔;30连杆组;31第一连杆;311第一通孔;312第二通孔;313第三通孔;314第一凹口; 32第二连杆;321第四通孔;322第五通孔;323第六通孔;324第二凹口 ; 33第一导引件;331第一段;332第二段;34第二导引件;341第三段;342第四段;343第五段;3431第一端面;3432第二端面;35第一枢轴;36第二枢轴;37第三枢轴;40第一抵顶组;41第一压抵件;42第一弹性体;43第一固定件;50第二抵顶组;51第二压抵件;52第二弹性体;53第二固定件;A背盖;Al基板部;A2背板部;A3支撑部;B角度;D距离;LI第一虚拟直线;L2第二虚拟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参考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连杆装置I包括一第一本体10、一第二本体20、一连杆组30、一第一抵顶组40与一第二抵顶组50,该第一本体10与该第二本体20分别连接该连杆组30相反两侧,使得该第一本体10与该第二本体20能够相对枢摆,该第一本体10沿着一第一虚拟直线LI延伸,该第二本体20沿着一第二虚拟直线L2延伸,该第一虚拟直线LI与该第二虚拟直线L2随着该第一本体10与该第二本体20相对枢摆,该第一抵顶组40连接该连杆组30并弹性地抵顶该第一本体10,该第二抵顶组50连接该连杆组30并弹性地抵顶该第二本体
20 ο
[0028]该第一本体10包括一第一轨道11与一第一枢接部12,该第一轨道11贯穿该第一本体10相反两端并沿着该第一虚拟直线LI延伸,该第一枢接部12位于该第一本体10邻近该第二本体20的一端。该第一枢接部12包括一第一穿孔121,该第一穿孔121贯穿该第一本体10相反两端,该第一穿孔121的截面呈圆形。
[0029]该第二本体20包括一第二轨道21与一第二枢接部22,该第二轨道21贯穿该第二本体20相反两端沿着该第二虚拟直线L2延伸,该第二枢接部22位于该第二本体20邻近该第一本体10的一端。该第二枢接部22包括一第二穿孔221,该第二穿孔221贯穿该第二本体20相反两端,该第二穿孔221的截面呈圆形。
[0030]该连杆组30包括一第一连杆31、一第二连杆32、一第一导引件33、一第二导引件34、一第一枢轴35、一第二枢轴36与一第三枢轴37,该第一导引件33与该第二枢轴36分别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一连杆31相反两端,该第二导引件34与该第一枢轴35分别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二连杆32相反两端,该第三枢轴37穿设该第一连杆31与该第二连杆32并位于该第一导引件33与该第二枢轴36之间以及位于该第二导引件34以及该第一枢轴35之间,该第一连杆31位于该第二连杆32与该第一本体10之间,该第一连杆31抵顶该第一本体10端面,该第一连杆31与该第二连杆32能够以该第三枢轴37为轴心枢摆,该第一导引件33可滑动地设置于该第一轨道11,该第一枢轴35穿设该第一枢接部12的第一穿孔121而使得该第二连杆32能够以该第一枢轴35为轴心相对于该第一本体10枢摆,该第二枢轴36穿设该第二枢接部22的第二穿孔221而使得该第二连杆32以该第二枢轴36为轴心相对于该第二本体20枢摆。
[0031]该第一连杆31包括一第一通孔311、一第二通孔312与一第三通孔313,该第二通孔312位于该第一通孔311与该第三通孔313之间,该第一导引件33穿设该第一通孔311,该第三枢轴37穿设该第二通孔312,该第二枢轴36穿设该第三通孔313。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通孔311、该第二通孔312与该第三通孔313分别贯穿该第一连杆31相反两端且其截面分别呈圆形,该第一连杆31更包括一第一凹口 314,该第一凹口 314位于该第一通孔311与该第三通孔313之间,且该第二通孔312与该第一凹口 314分别位于该第一连杆31相反两侧,该第一连杆31的截面形状略呈凹字形。
[0032]该第二连杆32包括一第四通孔321、一第五通孔322与一第六通孔323,该第五通孔322位于该第四通孔321与该第六通孔323之间,该第二导引件34穿设该第四通孔321,该第三枢轴37穿设该第五通孔322,该第一枢轴35穿设该第六通孔323。于本实施例中,该第四通孔321、该第五通孔322与该第六通孔323分别贯穿该第二连杆32相反两端且其截面分别呈圆形,该第二连杆32更包括一第二凹口 324,该第二凹口 324位于该第四通孔321与该第六通孔323之间,且该第五通孔322与该第二凹口 324分别位于该第二连杆32相反两侧,该第二连杆32的截面形状略呈凹字形,凭借该第一连杆31与该第二连杆32截面形状略呈凹字形的设计,使得该第一本体10与该第二本体20能够顺畅地相对枢摆。
[0033]该第一导引件33包括一第一段331与一第二段332,该第一段331与该第二段332互相连接,该第一段331穿设该第一通孔311,且该第二段332可滑动地穿设该第一轨道11。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段331的截面呈圆形。
[0034]该第二导引件34包括一第三段341、一第四段342与一第五段343,该第五段343设置于该第三段341与该第四段342之间,该第三段341穿设该第四通孔321,该第二导引件34的第四段342可滑动地设置于该第二轨道21。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三段341与该第五段343的截面分别呈圆形,该第三段341与该第五段343之间具有外径落差而形成一第一端面3431,该第四段342与该第五段343之间具有外径落差而形成一第二端面3432,该第二连杆32抵靠该第一端面3431,该第二端面3432抵顶该第二本体20的端面。
[0035]该第一抵顶组40包括一第一压抵件41、至少一第一弹性体42与一第一固定件43,该第一压抵件41与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体42穿设该第一导引件33的第二段332,该第一压抵件41位于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体42与该第一本体10之间,该第一压抵件41弹性地抵顶该第一本体10相反于该第一连杆31的端面,该第一固定件43螺设于该第一导引件33的第二段332,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体42位于该第一压抵件41与该第一固定件43之间。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体42的数量为四个。
[0036]该第二抵顶组50包括一第二压抵件51、至少一第二弹性体52与一第二固定件53,该第二压抵件51与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体52穿设该第二导引件34的第四段342,该第二压抵件51位于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体52与该第二本体20之间,该第二压抵件51弹性地抵顶该第二本体20相反于该第二导引件34的第五段343的端面,该第二固定件53螺设于该第二导引件34的第四段342,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体52位于该第二压抵件51与该第二固定件53之间。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弹性体52的数量为四个。
[0037]接续参考图4至图8。该连杆装置I能够于一关闭位置(图4)与一开启位置(图8)之间变换,当该连杆装置I位于该关闭位置,该第一虚拟直线LI与该第二虚拟直线L2共线,该第一导引件33位于该第一轨道11远离该第一枢接部12的一端,该第二导引件34位于该第二轨道21远离该第二枢接部22的一端,该第一本体10与该第二本体20之间具有一可变化的距离D。当该连杆装置I由该关闭位置转变至该开启位置的过程中,该第一导引件33沿着该第一轨道11往该第一枢接部12的方向移动,该第二导引件34沿着该第二轨道21往该第二枢接部22的方向移动,该第一连杆31相对于该第二本体20枢摆,且该第二连杆32相对于该第一本体10枢摆,该第一本体10与该第二本体20相对摆动,使得第一虚拟直线LI与该第二虚拟直线L2之间具有一角度B,该角度B随着该第一本体10与该第二本体20相对摆动而增加。当该连杆装置I位于该开启位置,该第一导引件33位于该第一轨道11邻近该第一枢接部12的一端,该第二导引件34位于该第二轨道21邻近该第二枢接部22的一端,该第一虚拟直线LI与该第二虚拟直线L2互相平行,位于该开启位置的该距离D大于位于该关闭位置的该距离D0
[0038]参考图2、图5与图9。该连杆装置I能够设置于电子装置支架,该电子装置支架包括一背盖A,该背盖A包括一基板部Al、一背板部A2与一支撑部A3,该背板部A2连接该基板部Al并位于该基板部Al的一侧,该支撑部A3位于该基板部Al相反于该背板部A2的一侧,该连杆装置I的第一本体10连接该背板部A2,该连杆装置I的第二本体20连接该支撑部A3,该第一导引件33能够相对于该第一轨道11滑移,且该第二导引件34能够相对于该第二轨道21滑移,使得该支撑部A3能够相对于该背板部A2枢摆。当该连杆装置I位于该关闭位置,该背板部A2与该支撑部A3形成一平面,该电子装置支架能够平放于桌面。当该第一虚拟直线LI与该第二虚拟直线L2之间具有该角度B时,该基板部Al与该支撑部A3之间形成该角度B,该电子装置支架能够立于桌面。于本实施例中,该电子装置为平板计算机。
[003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连杆装置及应用该连杆装置的电子装置支架具有以下优占.V.
[0040]1.该连杆装置I能够于一关闭位置与一开启位置之间变换,当该连杆装置I位于该关闭位置,该第一虚拟直线LI与该第二虚拟直线L2共线该第一导引件33位于该第一轨道11远离该第一枢接部12的一端,该第二导引件34位于该第二轨道21远离该第二枢接部22的一端,该第一本体10与该第二本体20之间具有一距离D。当该连杆装置I由该关闭位置转变至该开启位置的过程中,该第一导引件33沿着该第一轨道11往该第一枢接部12的方向移动,该第二导引件34沿着该第二轨道21往该第二枢接部22的方向移动,该第一连杆31相对于该第二本体20枢摆,且该第二连杆32相对于该第一本体10枢摆,该第一本体10与该第二本体20相对摆动,使得第一虚拟直线LI与该第二虚拟直线L2之间具有一角度B,该角度B随着该第一本体10与该第二本体20相对摆动而增加。当该连杆装置I位于该开启位置,该第一导引件33位于该第一轨道11邻近该第一枢接部12的一端,该第二导引件34位于该第二轨道21邻近该第二枢接部22的一端,该第一本体10与该第二本体20互相平行,位于该开启位置的该距离D大于位于该关闭位置的该距离D。
[0041]2.使用者扳动支撑部A3相对于背板部A2枢摆,且该连杆装置I随着该支撑部A3的枢摆而于该开启位置与该关闭位置之间变换,当该连杆装置I由该第一虚拟直线LI与该第二虚拟直线L2共线至该第一虚拟直线LI与该第二虚拟直线L2之间该角度B为90度的变换过程中,该支撑部A3与背板部A2之间之间隙维持最小化,而具有美观效果。
【主权项】
1.一种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第一本体,其包括一第一轨道与一第一枢接部; 一第二本体,其包括一第二轨道与一第二枢接部; 一连杆组,其设置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之间,使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能够相对枢摆,该连杆组包括一第一连杆、一第二连杆、一第一导引件与一第二导引件,该第一连杆枢接该第二本体的第二枢接部,该第二连杆枢接该第一连杆并枢接该第一本体的第一枢接部,该第一导引件连接该第一连杆并可滑动地设置于该第一轨道,且该第二导引件连接该第二连杆并滑动地设置于该第二轨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轨道贯穿该第一本体相反两端并直线地延伸,该第一连杆包括一第一通孔,该第二轨道贯穿该第二本体相反两端并直线地延伸,该第二连杆包括一第四通孔,该第一导引件穿设该第一连杆的第一通孔,该第二导引件包括一第三段与一第四段,该第三段穿设该第二连杆的第四通孔,且该第四段可滑动地穿设该第二轨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杆位于该第二连杆与该第一本体之间,该第一连杆抵顶该第一本体,该第二导引件还包括一第五段,该第五段设置于该第三段与该第四段之间,该第五段与该第三段之间具有外径落差而形成一第一端面,该第二连杆抵靠该第一端面,该第五段与该第四段之间具有外径落差而形成一第二端面,该第二端面抵顶该第二本体。4.如权利要求2所述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杆包括一第二通孔与一第三通孔,该第二通孔位于该第一通孔与该第三通孔之间,该第二连杆包括一第五通孔与一第六通孔,该第五通孔位于该第四通孔与该第六通孔之间,该第一枢接部包括一第一穿孔,该第一穿孔贯穿该第一本体相反两端,该第二枢接部包括一第二穿孔,该第二穿孔贯穿该第二本体相反两端,该连杆组包括一第一枢轴、一第二枢轴与一第三枢轴,该第一枢轴相反两端分别穿设该第一穿孔与该第六通孔,该第二枢轴相反两端分别穿设该第二穿孔与该第三通孔,该第三枢轴相反两端分别穿设该第二通孔与该第五通孔。5.如权利要求4所述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杆包括一第一凹口,该第一凹口位于该第一通孔与该第三通孔之间,且该第二通孔与该第一凹口分别位于该第一连杆相反两侧,该第一连杆的截面形状呈“凹”字形,该第二连杆包括一第二凹口,该第二凹口位于该第四通孔与该第六通孔之间,且该第五通孔与该第二凹口分别位于该第二连杆相反两侧,该第二连杆的截面形状呈“凹”字形。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抵顶组与一第二抵顶组,该第一抵顶组连接该第一导引件并位于该第一本体相反于该第一连杆的一端,该第二抵顶组连接该第二导引件的第四段并位于该第二本体相反于该第二连杆的一端,该第一抵顶组包括一第一压抵件,该第一压抵件穿设该第一导引件的并弹性地抵顶该第一本体,该第二抵顶组包括一第二压抵件,该第二压抵件穿设该第二导引件的第四段并弹性地抵顶该第二本体。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抵顶组包括至少一第一弹性体与一第一固定件,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体穿设该第一导引件,该第一固定件螺设于该第一导引件,且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体位于该第一压抵件与该第一固定件之间,该第二抵顶组包括至少一第二弹性体与一第二固定件,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体穿设该第二导引件的第四段,该第二固定件螺设于该第四段,且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体位于该第二压抵件与该第二固定件之间。8.—种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杆装置的电子装置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背盖,其包括一基板部、一背板部与一支撑部,该背板部连接该基板部并位于该基板部的一侧,该支撑部位于该基板部相反于该背板部的一侧,该连杆装置的第一本体连接该背板部,该连杆装置的第二本体连接该支撑部。
【文档编号】F16M11/04GK205663745SQ201620504906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5月27日
【发明人】林朝吉
【申请人】陆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