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车载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5880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燃料容器,尤其是涉及一种lng容器。



背景技术:

lng(liquefiednaturalgas,液化天然气)车载瓶是lng燃料汽车的燃料容器,主要用于提供汽车工作用的燃料,而lng汽车的ng发动机需要的压力普遍较高。现有的lng加注站内lng的温度和压力普遍较低,不能满足lng汽车的正常工作。为了提高lng车载瓶中液体的温度和压力,一般是采用设置外置增压器的方法,该外置增压器一端与lng车载瓶的液相相连,另一端与lng车载瓶的气相相连,通过外置增压器的热量交换,来提高lng车载瓶的温度和压力。然而,在lng车载瓶的安全性型式试验中,带上外部增压器是很难通过试验的。目前通过型式试验的lng车载瓶在试验时一般是不带增压器的,与实际工况不符,差别比较大。现有的这种lng车载瓶结构,安全性较差:在汽车发生撞击、坠落等安全事故时,外置自增压装置极易发生断裂,一旦造成天然气泄漏,在达到爆炸极限时,天然气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从而引起车辆的损毁和人员的伤亡。可见,实有必要对现有的lng车载瓶的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种lng车载瓶,能够增加安全性。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lng车载瓶,包括外壳和装设在该外壳中的内胆,该内胆上设有气相口和液相口;该lng车载瓶还包括装设在该外壳与内胆之间并连通该气相口和液相口的内置自增压装置,该内置自增压装置包括:与该液相口相连的增压调节阀,以及增压管,该增压管的一端与该增压调节阀连通、另一端与该气相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增压管装设在该外壳的内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增压管与该外壳的内壁相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增压调节阀为自动调节阀,其在该内胆的压力低于设定值时自动开启,并在该内胆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自动关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外壳与该内胆之间为真空夹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气相口设置在该内胆的封头上,该液相口设置在该内胆的封头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气相口与该液相口位于该内胆的同一端的封头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外壳在该增压调节阀处对应设有开口和与该开口配合的保护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lng车载瓶,通过巧妙地在该外壳与内胆之间装设连通该气相口和液相口的内置自增压装置,能够增加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lng车载瓶的结构示意。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lng车载瓶1外壳2内胆21气相口22液相口3内置自增压装置31增压调节阀32增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参见图1,图1是本发明的lng车载瓶的结构示意。本发明提出一种lng车载瓶10,其大致包括:外壳1,和装设在该外壳1中的内胆2;以及装设在该外壳与内胆之间的内置自增压装置3。这种结构,内置自增压装置3有外壳1的屏障保护,不容易损坏,安全性较好。

该外壳1与该内胆2之间为真空夹层。该内胆2上设有气相口21和液相口22。该气相口21设置在该内胆2的封头上,该液相口22设置在该内胆2的封头上。较佳地,该气相口21与该液相口22位于该内胆2的同一端的封头上。

该内置自增压装置3装设在该真空夹层中,并连通该气相口21和液相口22。该内置自增压装置3包括:与该液相口22相连的增压调节阀31,以及增压管32,该增压管32的一端与该增压调节阀31连通、另一端与该气相口21连通。其中,该增压管32装设在该外壳1的内壁上。较佳地,该增压管32与该外壳1的内壁相贴合。这种结构能够实现增压管32与外界充分的传热。该增压调节阀31为自动调节阀,其在该内胆2的压力低于设定值时自动开启,并在该内胆2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自动关断。这种结构能够达到储罐内部增压的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该外壳1在该增压调节阀31处对应设有开口和与该开口配合的保护盖(图未示)。这种结构,平时能够保证该内置自增压装置3的安全,在需要维护时,可以打开该保护盖,为维护提供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lng车载瓶,通过巧妙地在该外壳1与内胆2之间装设连通该气相口21和液相口22的内置自增压装置3,能够增加安全性。

上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主要构思和精神,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相应的变通或修改,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LNG车载瓶,包括外壳和装设在该外壳中的内胆,该内胆上设有气相口和液相口;该LNG车载瓶还包括装设在该外壳与内胆之间并连通该气相口和液相口的内置自增压装置,该内置自增压装置包括:与该液相口相连的增压调节阀,以及增压管,该增压管的一端与该增压调节阀连通、另一端与该气相口连通。本发明能够增加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会杰;卫丽霞;康立杰;孙金虎;归艳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6.01.05
技术公布日:2017.07.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