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49239发布日期:2023-09-14 04:37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积液排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1、在工业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一些管道和设备有效容积内由于蒸汽凝结或其它原因会产生积液,如果不及时排出,可能会引起设备的运行异常,甚至会产生经济损失。比如汽轮机轴封加热器排汽风机因为蜗壳内积水,启动时力矩过大而过流跳闸;还比如燃气轮机压气机进口积水被气流带至精滤滤芯导致滤芯失效过快等。这些容器由于系统运行时处于负压环境,管道或设备有效容积内气压低于大气压,积液无法顺利排出,设计的直排排水口不仅不能排出积液,反而导致漏风进入到容器内。

2、申请号为201810141236.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负压式自动放水装置,包括集水箱,所述集水箱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且其侧面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的外侧连接有开口朝上设置的u型排水管,且所述u型排水管的高度需要保证其产生的负压大于抽放管路内部的负压。

3、虽然,上述方案能够利用u型排水管内的液柱高度差来克服抽放管路或集水箱内负压环境与大气间的压强差从而实现连续不断的自动排液,但当抽放管路或集水箱内的负压较大时,需使u型排水管的高度达到几米甚至更高的高度,此时受安装环境的高度影响就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负压式自动放水装置在当抽放管路或集水箱内的负压较大时,需使u型排水管的高度达到几米甚至更高的高度,此时受安装环境的高度影响就无法使用的技术问题。

2、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所述负压容腔包括积液区和有效容积区,其包括:

3、集液箱;

4、进液管,其一端与所述集液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积液区连通;

5、气压平衡管,其一端与所述集液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有效容积区连通,用于平衡所述集液箱与负压容腔的压力,以使所述集液箱与负压容腔内的气压相当;

6、进液阀,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进液管上,用以开启或关断所述进液管。

7、进一步的,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还包括:

8、排液管,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集液箱的底部;

9、排液阀,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排液管上;

10、三通阀,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气压平衡管上,所述三通阀的一个开口与大气相通。

11、进一步的,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负压容腔内的第一液位开关,所述进液阀和所述三通阀为电控阀门,所述第一液位开关与所述进液阀及所述三通阀电性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集液箱内壁的第二液位开关,所述排液阀为电控阀门,所述第二液位开关分别与所述进液阀、所述排液阀和所述三通阀电性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集液箱位于所述第二液位开关下方的容积大于所述积液区位于所述第一液位开关下方的容积。

14、进一步的,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还包括电控箱,所述电控箱分别与所述进液阀、所述排液阀、所述三通阀、所述第一液位开关及所述第二液位开关电性连接。

15、进一步的,所述进液阀、所述排液阀和所述三通阀均为电磁阀。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液位开关和所述第二液位开关为浮球液位开关。

17、进一步的,所述集液箱位于所述积液区的下方。

18、进一步的,所述进液阀和所述三通阀安装在同一高度位置。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20、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中,所述集液箱通过所述气压平衡管与所述积液区连通,使得所述集液箱与负压容腔内的气压相当,从而使所述积液区的积液能够通过所述进液管被引出至所述集液箱进行收集,以避免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过多而影响所述负压容腔的正常使用;并且所述集液箱的尺寸不受所述负压容腔内的压力大小控制,安装使用都比较简单。



技术特征:

1.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所述负压容腔包括积液区和有效容积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负压容腔内的第一液位开关,所述进液阀和所述三通阀为电控阀门,所述第一液位开关与所述进液阀及所述三通阀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集液箱内壁的第二液位开关,所述排液阀为电控阀门,所述第二液位开关分别与所述进液阀、所述排液阀和所述三通阀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箱位于所述第二液位开关下方的容积大于所述积液区位于所述第一液位开关下方的容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控箱,所述电控箱分别与所述进液阀、所述排液阀、所述三通阀、所述第一液位开关及所述第二液位开关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阀、所述排液阀和所述三通阀均为电磁阀。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位开关和所述第二液位开关为浮球液位开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箱位于所述积液区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阀和所述三通阀安装在同一高度位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包括集液箱、进液管、气压平衡管和进液阀,进液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液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积液区连通;气压平衡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液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有效容积区连通,用于平衡所述集液箱与负压容腔的压力,以使所述集液箱与负压容腔内的气压相当;进液阀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进液管上,用以开启或关断所述进液管。所述集液箱通过所述气压平衡管与所述积液区连通,使得集液箱与负压容腔内的气压相当,从而使积液区的积液能够通过进液管被引出至集液箱进行收集,以避免负压容腔内积液过多而影响所述负压容腔的正常使用;并且所述集液箱的尺寸不受所述负压容腔内的压力大小控制,安装使用都比较简单。

技术研发人员:王爱明,杨莹,王友全,付麟,杜浩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华电襄阳燃机热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8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