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低温泵电缆终端头氮气补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41777发布日期:2024-02-26 16:54阅读:16来源:国知局
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低温泵电缆终端头氮气补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低温泵电缆终端接头充氮,是一种低温泵电缆终端头提供稳定氮气的补充装置。


背景技术:

1、低温泵是安装在lng储罐罐底,将lng液体输送到罐顶后再输送到其他单元的低温潜液泵。

2、因为储罐内为lng的爆炸环境,电机电缆通过由2个终端头串联安装的双引导终端头总成。终端头中间的腔由原装的管堵保持密封。在中间腔内采用氮气吹扫,同时监测气压波动,实现了和外界空气的接触。根据配置,气压约在3bar左右,如中间的腔体内压力升高表示可能从泵端向终端头泄露lng,如压力降低表示可能终端头向外界漏氮气,上述两种情况均不被允许。目前补充氮气采用直接通过单独手阀进行人工补充,多有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低温泵电缆终端头氮气补充装置。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3、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低温泵电缆终端头氮气补充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设有氮气管网接入回路、动力端氮气补充回路、仪表端氮气补充回路和吹扫回路,氮气管网接入回路与氮气供给管路相连通,氮气管网接入回路上设有过滤减压阀,氮气管网接入回路的输出端分别与动力端氮气补充回路、仪表端氮气补充回路和吹扫回路,动力端氮气补充回路和仪表端氮气补充回路上设有调节阀组,吹扫回路的输出端分别与动力端氮气补充回路和仪表端氮气补充回路相连通。

4、动力端氮气补充回路和仪表端氮气补充回路上设置的调节阀组结构相同,回路上从输入端至输出端上依次设有压力表、可调节流阀、手动开闭阀门和单向阀。

5、手动开闭阀门为针阀。

6、吹扫回路的两个输出端分别设置在动力端氮气补充回路和仪表端氮气补充回路上手动开闭阀门与单向阀之间的管路上。

7、氮气管网接入回路上的输入端的管路上设有开关总阀。

8、开关总阀为球阀。

9、吹扫回路上设有手动开闭阀门。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1、本方案提供了一种自动氮气补充装置,通过控制箱内减压装置将氮气管网引入的气体即进气介质压力降至所需要的气体压力大小,实现流量控制及监测和控制管道中流量大小及压力变化,针形可控制供气,以满足客户使用需求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12、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操作阀体直接进行充氮的操作方式,本装置可以有效实现氮气压力的稳定控制,对整体管路的气体压强随时进行可视化检测,保障了设备的安全的同时还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特征:

1.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低温泵电缆终端头氮气补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外壳内设有氮气管网接入回路、动力端氮气补充回路、仪表端氮气补充回路和吹扫回路,氮气管网接入回路与氮气供给管路相连通,氮气管网接入回路上设有过滤减压阀,氮气管网接入回路的输出端分别与动力端氮气补充回路、仪表端氮气补充回路和吹扫回路,动力端氮气补充回路和仪表端氮气补充回路上设有调节阀组,吹扫回路的输出端分别与动力端氮气补充回路和仪表端氮气补充回路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低温泵电缆终端头氮气补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端氮气补充回路和所述仪表端氮气补充回路上设置的调节阀组结构相同,回路上从输入端至输出端上依次设有压力表、可调节流阀、手动开闭阀门和单向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低温泵电缆终端头氮气补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开闭阀门为针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低温泵电缆终端头氮气补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扫回路的两个输出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动力端氮气补充回路和所述仪表端氮气补充回路上手动开闭阀门与单向阀之间的管路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低温泵电缆终端头氮气补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氮气管网接入回路上的输入端的管路上设有开关总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低温泵电缆终端头氮气补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总阀为球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低温泵电缆终端头氮气补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扫回路上设有手动开闭阀门。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低温泵电缆终端头氮气补充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设有氮气管网接入回路、动力端氮气补充回路、仪表端氮气补充回路和吹扫回路,氮气管网接入回路与氮气供给管路相连通,氮气管网接入回路上设有过滤减压阀,氮气管网接入回路的输出端分别与、动力端氮气补充回路、仪表端氮气补充回路和吹扫回路,动力端氮气补充回路和仪表端氮气补充回路上设有调节阀组,吹扫回路的输出端分别与动力端氮气补充回路和仪表端氮气补充回路相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装置可以有效实现氮气压力的稳定控制,对整体管路的气体压强随时进行可视化检测,保障了设备的安全的同时还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尹利飞,傅诚铁,童文龙,康杰,罗沙,葛雪娇,杨瑞华,刘超,张磊涛,朱容汉,高子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珠海金湾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29
技术公布日:2024/2/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