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芙朴感冒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5875777阅读:6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芙朴感冒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治疗风热或风热挟湿感冒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指一种以芙蓉叶、厚朴、陈皮、牛蒡子为原料制成的颗粒剂,属于中药制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药芙蓉叶为锦葵科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或重瓣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cv.Plenus的干燥叶,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 L.的干燥成熟果实。由上述四味配伍组成的芙朴感冒颗粒,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利咽、宽中理气之功能,主治中医辨证属风热或风热夹湿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咽痛、肢体酸痛、鼻塞、胃纳减退等症。
芙朴感冒冲剂为我公司80年代研发的新药,源于名老中医吴士元多年临床验方,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其制备工艺落后(采用敞口常压浓缩、湿法制粒、热循环烘箱干燥,其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有效成份损耗大,且质控指标低,无鉴别和含测项目)。自批准生产至今,其处方和制法均未被公开。
在芙朴感冒冲剂的基础上,1993年研发了芙朴感冒胶囊(至今独家生产),现收于中成药部颁标准(标准编号WS3-B-2896-98),由于其为全浸膏制剂,易吸潮,保质期短(常温贮藏3个月即吸潮变性),且在浓缩时敞口常压,仍采用湿法制粒干燥,将浸膏浓缩至1.35~1.40(能耗大),浸膏烘干温度高、干燥时间长,使厚朴酚等有效成份破坏较多,影响其临床疗效。由于存在上述不足,多年来无市场销售。
申请人还于2003年7月22日提交了一份申请号为03141807.4的有关芙朴感冒药物的申请,但由于该技术方案本身并不成熟,还存在许多不足,申请人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探讨,发现了在采取同样的制备方法的情况下,通过实验研究确认各步骤的最佳参数选择,无论在制备过程还是制得的产品上均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发明的芙朴感冒颗粒制备方法改进了现有芙朴感冒药物制备方法的不足,不仅延长了制得的药物的保质期、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而且整个制备过程中成形温度低、干燥时间短、有效成份损失少、生产效率高,非常利于工业大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中药材芙蓉叶、厚朴、陈皮、牛蒡子(炒)为原料,针对原有芙朴感冒胶囊的制备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使产品质量、临床疗效及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予以实施。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芙朴感冒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取原料芙蓉叶900g、厚朴150g、陈皮250g、炒牛蒡子250g;(2)取陈皮,提取挥发油,提取挥发油时蒸汽压力控制在0.05~0.10MP,加按重量计2~4倍的水,提取3~5小时,获得的挥发油备用;(3)将陈皮残渣与芙蓉叶、厚朴、炒牛蒡子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按重量计4~8倍的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按重量计3~6倍的水1煎煮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浓缩,冷却,加入2倍量乙醇,静置24小时;(4)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5)取上述浸膏与适量蔗糖或赤砂糖经喷雾干燥制粒法或湿法制粒法制成颗粒,喷入陈皮油闷润4~8小时,即得,其中步骤(5)的喷雾干燥制粒法中,物料温度为55~65℃,喷雾压力为1.0~3.0bar,粘合剂流量为5~8Hz;湿法制粒法中,取浸膏加糖粉混匀,用制粒机制成颗粒,于50~80℃烘干。
该制备方法中的其他可选的特征有其中,步骤(3)所述的减压浓缩液,浓缩至50℃测相对密度为1.10~1.30。
其中,步骤(4)所述的浸膏的相对密度为80℃测1.02~1.30。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芙朴感冒颗粒。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芙朴感冒颗粒的质控方法,包括(1)陈皮薄层鉴别
取本品30g,加热水40ml使溶解,放冷,用60~90℃的石油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提取液,用水10ml洗涤,弃去水液,石油醚液蒸干,残渣加60~90℃的石油醚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陈皮对照药材0.3g,加60~90℃的石油醚1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60~90℃的石油醚1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参见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 B,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丙酮1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在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2)牛蒡子薄层鉴别取本品30g,加甲醇6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置已处理好的中性氧化铝柱上,柱的条件为100~200目、5g、内径10~15mm,用40%甲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牛蒡甙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参见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 B,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5∶4∶1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在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再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于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3)牛蒡甙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30∶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牛蒡甙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经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减压干燥24小时的牛蒡甙对照品适量,用甲醇制成每1ml含0.25mg的溶液,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1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10ml,称定。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至室温再称定,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以0.45μm的微孔滤膜滤过,即得;测定法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5μl,供试品溶液5~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即得。
本发明的芙朴感冒颗粒的制备方法改进了现有芙朴感冒药物制备方法的不足,通过实验研究确认各步骤的最佳参数选择,不仅延长了制得的药物的保质期、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而且整个制备过程中成形温度低、干燥时间短、有效成份损失少、生产效率高,非常利于工业大生产。
由于药品标准公布的芙朴感冒胶囊的制备方法与申请号为03141807.4的有关芙朴感冒药物的专利申请中记载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故统称为原工艺,同时将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称为新工艺。虽然新工艺是在原工艺的基础上对各步骤的参数以及使用的方法进行的研究,但经过了我们的努力和不断尝试,发现各步骤中某些特定的参数将使得整个制备方法更为优化、更适于工业生产,同时制得的产品具有保质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的优点。
下面将对我们所做的药效学及临床比较研究进行描述,证明新工艺优于原工艺,新工艺制得的产品也优于原工艺制得的产品,具体情况如下,首先是新工艺的创新表现如下1、用喷雾干燥法制粒喷雾干燥法(一步制粒)是一种将喷雾干燥技术和流化床技术结合为一体的新型制粒工艺技术,粘合剂(中药浸膏)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从喷嘴处雾化成细小液滴,喷洒在流化床制粒室中呈流化状态的粉末上,使之胶结成团,制成颗粒。原工艺中并无对制粒的具体方法进行说明,我们发现在众多制粒法中喷雾干燥法制粒是最适合的,因此,选择了这种方法。常规使用的均为湿法制粒,我们对其进行了对比。
一步制粒与湿法制粒比,具有如下优点A、颗粒溶散快、无焦屑不需搅拌,能在1min内自动溶解,且分散均匀;B、生产周期短湿法制粒需72小时以上,而采用一步制粒只需3小时;C、生产能力大,自动化程度高;D、过程污染少、无需整粒。
2、改进了浸膏干燥方法,对干燥过程中的具体参数进行优选。
原工艺使用蒸汽加热挥发水分,干燥温度高(80℃以上),干燥时间长(需72小时以上),厚朴酚、牛蒡子甙、芙蓉叶总黄酮等有效成份损耗大,生产率效低。
新工艺使用喷雾干燥,干燥温度低(60℃以下),干燥时间短(只需3小时),有效成份相对损耗少,生产率效高。
3、用减压浓缩替代常压浓缩,对浓缩过程中的具体参数进行优选。
原工艺采用常压浓缩(温度100℃),工艺要求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以上,不利于有效成份保留,操作工时长,生产率效低。
新工艺采用三效节能减压浓缩工艺,浓缩温度低(在真空条件下,药液沸点低于65℃),耗时短(浓缩时间缩短3~5倍),活性成份损耗少,节约能源,生产率效高。
4、辅料选择合理原工艺制得的产品为全浸膏制剂,只用少量淀粉为辅料,其抗吸湿性差;新工艺中选用了赤砂糖为辅料,口感好、对感冒病症治疗有协同作用。服用颗粒剂须用水溶解,增加水分补充利于病情好转。
5、浓缩密度的控制原工艺中浸膏的密度浓缩至1.35以上用于干燥,而新工艺中浸膏的密度只需控制在1.02~1.30即可,优选为1.15~1.20。这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有效成份损耗和提高生产效率。
6、增加了鉴别和含测项目药品标准的质量标准中只有性状和胶囊剂的常规检查,不利于控制产品质量;本发明增加了陈皮和牛蒡子薄层鉴别,增加了牛蒡子甙HPLC含测项。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新工艺制得的颗粒剂具有质量稳定、疗效显著、工艺合理,申请人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具体如下1.新工艺制得的颗粒与原工艺制得的颗粒的稳定性及颗粒质量比较研究采用加速稳定性试验方法,考察新工艺制得的颗粒与原工艺制得的颗粒在实验条件下的稳定性情况。在加速试验条件下保存(温度40℃±2℃,75%±5%RH),于1月、2月、3月、6月考核其性状、水分及牛蒡子甙含量。结果表明原工艺制得的颗粒易吸潮变性(见表1.1),新工艺制得的颗粒质量优(见表1.2)。
表1.1 新工艺制得的颗粒与原工艺制得的颗粒稳定性比较研究
表1.2 新工艺制得的颗粒与原工艺制得的颗粒质量比较研究 2.新工艺与原工艺对厚朴酚含量及生产效率的比较取芙蓉叶90kg、厚朴15kg、陈皮25kg、牛蒡子(炒)25kg,按工艺制得稠膏,取1/5烘干(原工艺),取4/5喷雾干燥(新工艺),比较两者厚朴酚含量转移率。结果表明新工艺厚朴酚含量转移率较高(见表2.1),且生产周期短、能耗少(见表2.2)。
表2.1 新工艺与原工艺成形工艺对厚朴酚含量的影响 表2.2 新工艺与原工艺成形工艺生产效率的比较
3.新工艺与原工艺的药效学研究比较3.1解热试验取大鼠50只,体重80±10g,雌雄各半。实验室温度为24±1℃。实验前2天,每日上下午各测体温一次,剔除第一次测得的体温,实验日按上述方法再测一次,将体温波动在0.3℃以上的大鼠剔除,以四次体温的平均值作为基础体温。测定基础体温后,按体温随机分成五组,于实验日当天皮下注射15%鲜酵母生理盐水混悬液1ml/100g致热,并同时按表3剂量分别灌胃给药,给药体积为1.5ml/100g。阴性对照组给等体积水,新工艺制得的颗粒与原工艺制得的颗粒分高低两种剂量,测定给药后0.5、1、2、4、6、8、10和12小时的体温。结果表明新工艺制得的颗粒对酵母引起的大鼠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且优于原工艺制得的颗粒(见表3.1)。
表3.1 新工艺制得的颗粒与原工艺制得的颗粒解热实验(单位℃,n=10,X±SD)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01 **P<0.01 *P<0.053.2镇痛试验(热板法)取小鼠雌性60只,每次一只放在热板(事先将热板温度调在55±1℃)上,小鼠自放在热板上至出现舔后足所需时间(秒)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即痛反应潜伏期。凡舔后足时间小于5秒或大于30秒或跳跃者弃之不用。将合格的小鼠随机分成5组,重复测其正常痛阈值,取两次正常痛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的痛阈值(痛反应潜伏期)。于实验前16小时按表3.2剂量先给药一次,实验日再给药一次,给药体积为0.15ml/10g。于给药后30min、60min、90min分别测小鼠的痛阈值(痛反应潜伏期)。如60秒钟仍无反应,将小鼠取出,以免烫伤,其痛阈以60秒计算。结果表明新工艺制得的颗粒对热板致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且优于原工艺制得的颗粒(见表3.2)。
表3.2 新工艺制得的颗粒与原工艺制得的颗粒对小鼠的镇痛影响(X±SD,n=1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3.3抗炎试验(大鼠足肿胀法)取SD大鼠50只,体重135±25g,随机分成五组,每组10只,按表3.3剂量灌胃给药,对照组给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体积为1.5ml/100g,实验前一日先给药一次(Pm17:00),实验日用毛细管放大测量法测大鼠右后足跖的体积后,再给药一次,给药后30分钟,于大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10%新鲜蛋清0.06ml/只致炎,分别于致炎后0.5、1、2、4、6小时测定右后足跖容积,与给药前足跖体积比较,计算肿胀度(给药后足跖体积-给药前足跖体积)。结果表明新工艺制得的颗粒对蛋清引起的大鼠足跖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优于原工艺制得的颗粒(见表3.3)。
表3.3 新工艺制得的颗粒与原工艺制得的颗粒对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X±SD,n=1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01**P<0.01*P<0.05
4.新工艺制得的颗粒(试验组)与原工艺制得的颗粒(对照组)临床比较4.1一般资料选择凡符合中医辨证属风热或风热挟湿感冒、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100例,其中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各组性别、年龄、治疗前病情(证候积分值)、中医证型等情况比较分别见表4.1、表4.2、表4.3、表4.4、表4.5。
表4.1 两组性别情况比较

表4.2 两组年龄分布情况比较表

表4.3 两组治疗前病情(证候积分值)比较表

表4.4 两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表

结果表明各组的性别、年龄、治疗前病情(证候积分值)、中医证型等情况,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4.2试验结果试验组50例中,临床痊愈11例(22.0%),显效26例(52.0%),有效11例(22.0%),无效2例(4.0%),总显效率为74.0%,总有效率为96.0%。
表4.5 试验组各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积分变化比较

结果表明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有非常显著性下降,P<0.05~0.01。
对照组50例中,临床痊愈8例(16.0%),显效10例(20.0%),有效23例(46.0%),无效9例(18.0%),总显效率为36.0%,总有效率为82.0%。
表4.6 对照组各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积分变化比较


结果表明治疗后各症状(胸闷泛恶除外)积分均有非常显著性下降,P<0.05~0.01。
4.3两组比较表4.7 两组总体疗效

结果表明两组总体疗效经Ridi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
4.4安全性评价试验组5例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作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安全性检查,结果表明未见明显异常改变,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
表4.8 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

5.新制备工艺的研究5.1对陈皮提挥发油的加水量,罐内压力控制以及提取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3倍量的水更利于挥发油的提取;罐内压力控制在0.05~0.10MP,保持微沸,挥发油提取率明显提高;以出油率为指标,提取4小时出油率已达90%以上。
表5.1.1 提挥发油加水量研究

注加水量过多,挥发油混悬于水中,不利于挥发。
表5.1.2 罐内压力研究

注罐内压力增大,水份挥发过快,不利于挥发油提取,罐内压力小,将延长提取时间。
表5.1.3 提取时间研究

注提取时间大于4小时,出油率无明显提高。
5.2对煎煮加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煎加6倍量水,第二煎加4倍量水的出膏率最合理。
表5.2 加水量研究

注加水量过少时出膏率明显降低,加水量过大时出膏率及含测指标无明显提高。
5.3对乙醇用量及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2倍量乙醇是合理的,加入乙醇时的药液温度应低于50℃,加乙醇时应不断搅拌。
表5.3 乙醇用量研究

注乙醇用量减少后醇沉液不清,不利于去除杂质。
5.4对醇沉静置时间取液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静置24小时是合理的,取液宜用虹吸法。
表5.4 静置时间研究

5.5对回收乙醇后的浓缩液相对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密度1.15是合理的。
表5.5 相对密度研究

5.6对喷雾干燥的工艺参数研究喷雾压力有助于将流体状液滴细化成雾状小液滴,增大液滴的覆盖面积,不易结块。但喷雾压力过大,液滴粒径太小,大部分小液滴在未撞击到粉末粒子表面就已经变成干粉;喷雾压力过小,容易形成较大的液滴,颗粒成长过快,内部来不及干燥,水份偏高。
物料流速与液滴的粒径成正比,流速增加,粒径增大。但流速过大会使得颗粒来不及干燥,易形成白心颗粒;而流速过小延长喷雾时间,且小液滴易被带向过滤室。
流化床温度过高,液滴干燥过快,在下降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膨胀作用,密度减小,容易形成中空颗粒,大而不实;温度过低会造成颗粒结块、粘壁以致死床。所以选择喷雾压力、物料流速、流化床温度作为考察因素,选用L9(34)正交表进行试验,对颗粒的一次行合格率进行考察(见表5.6.1)表5.6.1 因素水平表

注(1)颗粒的粒径要求在10~30目之间,大于10目或小于30目的颗粒都被判为不合格;(2)水分≤1.5%判为合格。
正交试验表及结果由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出,A、B、C三个因素对颗粒的一次性合格率影响程度不同,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次为B>C>A,其中,B对制粒的合格率有显著的影响。
表2 L9(34)正交试验表


表2结果表明,一次性合格率最高的是第5号试验,即最优组合是A2B2C3,而预计最优组合是A2B2C2,其中的差别在于对水平因素C项的选择不同,通过对A2B2C2组合进行试验,同A2B2C3进行对比,结果A2B2C3组合优,故最优组合工艺条件为浸膏流速(5~8Hz)、物温(55~65)、喷雾压力(1.0~3.0bar)。
6.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6.1陈皮薄层鉴别取本品30g,加热水40ml使溶解,放冷,用石油醚(60~90℃)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提取液,用水10ml洗涤,弃去水液,石油醚液蒸干,残渣加石油醚(60~90℃)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陈皮对照药材0.3g,加石油醚(60~90℃)1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石油醚(60~90℃)1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丙酮(1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结果表明方法简便,图谱清晰,缺味无干扰。
6.2牛蒡子薄层鉴别取本品30g,加甲醇6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置已处理好的中性氧化铝柱(100~200目,5g,内径10~15mm)上,用40%甲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牛蒡甙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5∶4∶1)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再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于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结果表明方法可行,图谱清晰,缺味无干扰。
6.3牛蒡子苷含量测定方法研究6.3.1仪器与试药SSI IV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Model 201紫外检测器,Anastar色谱工作站。
牛蒡甙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819-9401,纯度为98.1%,乙腈为色谱纯,试剂均为分析纯。
6.3.2测定波长的选择牛蒡甙对照品溶液与芙朴感冒颗粒的醇提液在280nm处均有最大吸收,故本含量测定项选择280nm作为检测波长。有报道在270nm作为检测波长,但此吸收峰型较锐,在280nm测定的峰面积要比270nm高30%,故选择280nm为检测波长较为合理。
6.3.3色谱条件色谱柱Sumtek C18(250mm×4.6mm);流动相乙腈-水(30∶70);检测波长280nm,检测灵敏度0.1AFUS;室温,流速1.0ml/min,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按牛蒡甙峰计算大于5000,分离度大于2。
曾根据有关文献,本文也考察了甲醇-水流动相体系,结果分离效果不理想,也分别试验了乙腈-水多种比例,实验结果表明以乙腈-水(30∶70)作为流动相,得到了较理想的效果,特征峰保留时间在8min左右,故本文选择了乙腈-水(30∶70)为流动相。
6.3.4提取条件的选择根据牛蒡甙的性质及常用提取方法,考察芙朴感冒颗粒用超声提取、回流及水溶醇提方法,并对不同溶剂和提取时间进行了综合考察,结果表明以甲醇超声处理20分钟的提取方法为最佳。
提取方法及溶剂的选择

超声时间的选择

6.3.5线性关系考察精密称取经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减压干燥24小时的牛蒡甙对照品适量,加甲醇配成每ml含牛蒡甙0.2467mg对照品溶液。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2、4、6、8、1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测定,结果见表3。以牛蒡甙吸收峰面积的积分值为纵坐标Y,进样量X(μg)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线性关系考察

线性回归方程Y=-3988.1+367007.2XR=1 在0.2476~2.476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6.3.6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经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减压干燥24小时的牛蒡甙对照品适量,用甲醇制成每1ml含0.25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1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10ml,称定,超声处理20分钟,放置室温,再称定,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以微孔滤膜(0.45μm)滤过,即得。
6.3.7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重复进样6次,得到牛蒡甙峰面积(见表4),结果RSD=0.49%(n=6)。
精密度试验

6.3.8稳定性试验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10μl,每间隔一定时间测定一次,共测定6次,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32小时内基本稳定,RSD=0.54%,n=6。
稳定性试验

6.3.9空白试验按处方配比投入缺牛蒡子的其它中药材和辅料,制成空白制剂,按供试品色谱的提取方法与色谱条件测试,结果在牛蒡甙对照峰处未出现色谱峰,因此不干扰测定。
6.3.10重现性试验精密称取同一批号芙朴感冒颗粒6份,依法测定,数据见表6,结果RSD为1.62%(n=6)。

6.3.11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芙朴感冒颗粒约0.25g,共6份,精密加入牛蒡甙对照品适量,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法制备,依法测定。
芙朴感冒颗粒中牛蒡甙的回收率

本测定方法的回收率为99.97%(n=6),RSD为1.80%。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下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但对本发明并没有限制。
实施例一按处方比例称取芙蓉叶900g、厚朴150g、陈皮250g、牛蒡子(炒)250g,取陈皮,加3倍量水,提取挥发油4小时,提取罐内压力控制在0.05~0.10MP,收集并分离挥发油,备用。将陈皮残渣与芙蓉叶、厚朴、牛蒡子(炒)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2小时(加6倍量水),第二次1小时(加4倍量水),合并煎液,过滤,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加入2倍量的乙醇进行醇沉,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将药液浓缩成为相对密度约为1.15~1.18的浸膏,备用。取上述浸膏与赤砂糖粉混匀后喷雾制粒,物料温度为55~65℃,喷雾压力为1.0~3.0bar,粘合剂流量为5~8Hz,喷入陈皮挥发油闷润4~8小时,即得。
实施例二按处方比例称取芙蓉叶900g、厚朴150g、陈皮250g、牛蒡子(炒)250g,取陈皮,加2倍量水,提取挥发油3小时,提取罐内压力控制在0.05~0.10MP,收集并分离挥发油备用。将陈皮残渣与芙蓉叶、厚朴、牛蒡子(炒)合并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2小时(加4倍量水),第二次1小时(加3倍量水),合并煎液,过滤,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加入2倍量的乙醇进行醇沉,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将药液浓缩成为相对密度为1.02~1.15的浸膏,备用。取上述浸膏与蔗糖细粉混匀,用制粒机制成颗粒,于50~80℃烘干,得颗粒1000g。
实施例三按处方比例称取芙蓉叶900g、厚朴150g、陈皮250g、牛蒡子(炒)250g,取陈皮,加4倍量水,提取挥发油5小时,提取罐内压力控制在0.05~0.10MP,收集并分离挥发油备用。将陈皮残渣与芙蓉叶、厚朴、炒牛蒡子合并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2小时(加8倍量水),第二次1小时(加6倍量水),合并煎液,过滤,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0,加入2倍量的乙醇进行醇沉,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将药液浓缩成为相对密度为1.18~1.30的浸膏,备用。取上述浸膏与蔗糖粉混匀后喷雾制粒,物料温度为55~65℃,喷雾压力为1.0~3.0bar,粘合剂流量为5~8Hz,喷入陈皮挥发油闷润4~8小时,即得。
权利要求
1.一种芙朴感冒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取原料芙蓉叶900g、厚朴150g、陈皮250g、炒牛蒡子250g;(2)取陈皮,提取挥发油,提取挥发油时蒸汽压力控制在0.05~0.10MP,加按重量计2~4倍的水,提取3~5小时,获得的挥发油备用;(3)将陈皮残渣与芙蓉叶、厚朴、炒牛蒡子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按重量计4~8倍的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按重量计3~6倍的水1煎煮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浓缩,冷却,加入2倍量乙醇,静置24小时;(4)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5)取上述浸膏与适量蔗糖或赤砂糖经喷雾干燥制粒法或湿法制粒法制成颗粒,喷入陈皮油闷润4~8小时,即得。其中步骤(5)的喷雾干燥制粒法中,物料温度为55~65℃,喷雾压力为1.0~3.0bar,粘合剂流量为5~8Hz;湿法制粒法中,取浸膏加糖粉混匀,用制粒机制成颗粒,于50~80℃烘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芙朴感冒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减压浓缩液,浓缩至50℃测相对密度为1.10~1.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芙朴感冒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浸膏的相对密度为80℃测1.02~1.30。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芙朴感冒颗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芙朴感冒颗粒的质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质控方法包括下列内容(1)陈皮薄层鉴别取本品30g,加热水40ml使溶解,放冷,用60~90℃的石油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提取液,用水10ml洗涤,弃去水液,石油醚液蒸干,残渣加60~90℃的石油醚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陈皮对照药材0.3g,加60~90℃的石油醚1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60~90℃的石油醚1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参见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 B,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丙酮1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在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2)牛蒡子薄层鉴别取本品30g,加甲醇6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置已处理好的中性氧化铝柱上,柱的条件为100~200目、5g、内径10~15mm,用40%甲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牛蒡甙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参见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 B,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5∶4∶1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在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再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于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3)牛蒡甙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30∶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牛蒡甙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经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减压干燥24小时的牛蒡甙对照品适量,用甲醇制成每1ml含0.25mg的溶液,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1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10ml,称定。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至室温再称定,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以0.45μm的微孔滤膜滤过,即得;测定法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5μl,供试品溶液5~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即得。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芙朴感冒颗粒的制备方法和质控方法,它是以芙蓉叶、厚朴、陈皮、牛蒡子(炒)为原料,取陈皮提取挥发油,将陈皮残渣与芙蓉叶、厚朴、牛蒡子(炒)加水煎煮,合并煎液,减压浓缩,醇沉,静置,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将稠膏与适量辅料制成颗粒。本发明的芙朴感冒颗粒改进了原工艺的不足,产品质量稳定、有效成分保留率高、疗效显著、生产效率高,未见不良反应,其制备方法及质控方法成熟合理可行。
文档编号G01N30/00GK101053603SQ20071008721
公开日2007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5日
发明者王天亮, 樊雪君, 王永华 申请人:浙江天一堂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