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文档序号:5838910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震勘探中反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领域,涉及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的叠前偏移成像技术范畴,是一种针对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中,叠前偏移成像是最关键的环节,而叠前时间偏移是叠前偏移成像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可对一类倾角、断层较为复杂但速度横向变化不是很剧烈的地质构造较好成像。与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相比,除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外,其主要的优点是只需使用叠加速度;这样可简单地通过速度扫描等方式得到恰当的速度模型,回避了使用叠前深度偏移方法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速度见模。因此,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已成为地震勘探领域广泛应用的关键技术。
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地震资料的采集是在起伏的地表上进行的,各个炮点和检波点不在同一个高程上;而现行的叠前时间偏移方法是用双平方根方程求取地震波的旅行时,即应用金字塔面(pyramid)旅行时进行叠加,这要求炮点、检波点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应用静校正方法,即应用静校正技术将所有炮点和检波点静校正到同一的基准面上,然后应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第二种是也是应用静校正方法,但将同属于一个CMP道集的炮点和检波点静校正到该CMP点对应的基准面上,采用“浮动”而不是全区同一的基准面,这就是浮动基准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前者简单但静校正量过大,因此误差也较大;目前更多地使用的是后者。尽管采用浮动基准面可通过减小静校正量及相互误差抵消来减少静校正误差,但这一技术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当有高速层(老地层)出露时,垂直入射和出射的静校正应用条件已不成立,继续使用静校正方法将带来较大的误差;二是低速层剥离和速度替换的误差难以完全抵消;三是静校正量完全依赖于已知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不能在成像过程中修正低降速带速度。
偏移孔径的确定对叠前时间偏移是重要的,较小的孔径可减少偏移计算量,但存在着不能对陡倾角构造正确成像的风险,过大的孔径又带来了偏移噪音和较大的计算量;更好地确定偏移孔径仍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现行的叠前时间偏移是以双平方根方程为基础,其成像条件实际上使用了叠前深度偏移的相关成像条件,因此成像没有补偿地震波传播的几何扩散效应,即不保幅。为获得保幅的共反射点(CRP)道集,以服务于叠前反演等利用叠前信息进行油气和流体检测的技术,应发展保幅的成像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叠前时间偏移方法,能处理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处理结果真实客观地反应出地下构造的走向、断点、断距大小以及对地震波的反射强度。它即不需要使用场地静校正方法将炮点和检波点校正到同一高程或浮动基准面上,又可在偏移过程中修正近地表低降速带的速度;这一方法避免了结合静校正技术的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由于静校正产生的误差,也避免了静校正处理中获取近地表速度场的困难。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1)用单边或双边采集方式采集起伏地表下的地震资料并读取每个检波点记录的地震信号,对炮点和检波点在不同高程的叠前地震资料进行偏移处理。
(2)由已知近地表的速度等信息,确定初始的低降速带速度和低降速带时间厚度,将低降速带底部定义为浮动基准面。
(3)采用基于单程波方程和稳相点原理的查表方法,求得不同高程上炮点和检波点到成像点的地震波走时和振幅,具体是依据低降速带速度v1、叠加速度vrms和炮点或检波点到成像点的水平距离x及成像点到浮动基准面的旅行时T2和炮点或检波点到浮动基准面的旅行时T1的变化范围,构建地震波走时和幅值查表算法中利用的表,即按等间距变化的T1v1,T2vrms,x和v1/vrms,求解a=vrmspx和幅值As并将它们填到以T1v1,T2vrms,x和v1/vrms为四个参数的四维表中,其px为解得的射线参数;由各成像点的低降速带厚度、速度、距炮点和检波点的水平距离及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叠加速度和炮点及检波点的高程,可查表求得a和As,进而得到炮点和检波点到成像点的地震波走时和振幅。
(4)依据拟成像构造的最大倾角确定时变的偏移孔径,具体是依据构造在不同深度(旅行时)上的最大倾角等信息,构建时变偏移孔径对应的起始旅行时表,对每一成像道,可查表求得起始旅行时。
(5)对地震道循环,由每一个地震道生成保幅的成像体,具体是对每一成像道,由起始旅行时开始,查表求得炮点和检波点到每个成像点的走时和振幅,应用保幅成像条件得到该点的成像幅值,然后将该幅值累加到该成像点对应的共反射点(CRP)道集中相应的偏移距的偏移结果上。
(6)在偏移过程中确定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叠加速度和修正初始低降速带的速度。
(7)用偏移过程中得到的新的叠加速度场和低降速带速度场重做偏移,将所有CRP道集用动校正方法拉平得到保幅的CRP道集,将CRP道集叠加得到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偏移叠加剖面;计算浮动基准面与选定的水平基准面的垂直旅行时Tf=Tc+(h0-hc)/v1,其中hc是地表高程、Tc是低降速带的时间厚度、v1是修正后的低降速带速度,h0是选定的水平基准面的高程;用Tf修正偏移叠加剖面,即按Tf移动叠加剖面的各个地震道,得到最终偏移结果。
(8)通过常规显示软件将偏移结果转换为地下反射构造的剖面图像,剖面图像将反应地下构造的走向、断点、断距大小以及对地震波的反射强度。
所述的采用基于单程波方程和稳相点原理的查表方法求得不同高程上炮点和检波点到成像点的地震波走时和振幅是这样实现的令v1为成像点处浮动基准面以上的低降速带的均方根速度,vrms为成像点处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叠加速度,T2为成像点到浮动基准面的垂直旅行时,x是炮点或检波点到成像点的水平距离;若成像点处的地表高程为hc、该处低降速带的时间厚度为Tc、炮点或检波点的地表高程为hs,有T1=Tc+(hs-hc)/v1;以T1v1,T2vrms,x和v1/vrms为四个参数,建立四维表,表中存两个数值,一个值是由方程 解得的a=vrmspx,另一个值是由a和b=v1/vrms决定的幅值As 对每一成像点,由T1、v1、T2、vrms和x计算四个参数T1v1,T2vrms,x和b=v1/vrms,并按表的间距取整,可在表中查得数值a=vrmspx和幅值As,将a带入下式可得地震波走时ts 所述的依据拟成像构造的最大倾角确定时变的偏移孔径是这样实现的由每个地震道生成一个椭圆成像体,根据拟成像构造在不同旅行时上最大倾角决定各成像道的非零值的起始旅行时,用成像道的起始旅行时定义时变的偏移孔径;起始旅行时Tb由下式确定 其中α为不同旅行时上的最大倾角,vrms是叠加速度,h是半偏移距,x是成像点距中心点的距离。实际应用中采用查表算法,表中存放着对应不同偏移距、叠加速度和成像点距中心点距离的成像道的起始旅行时,由各个成像道的对应参数在表中拾取相应的起始旅行时。
所述的生成保幅的成像体是这样实现的令已得到炮点到成像点的走时为ts、幅值为As,检波点到成像点的走时为tr、幅值为Ar,令f(t)为该炮检点的地震记录,则成像点处,保幅的成像幅值为 式中fh(t)在二维情况时为f(t)的半导数,即




分别代表正反傅立叶变换;三维情况时fh(t)为f(t)的一阶导数。
所述的在偏移过程中确定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叠加速度和修正近地表低降速带的速度是这样实现的首先对地震资料作初步的速度拾取得到初始的、横向均匀的叠加速度场,基于这一速度场和初始的低降速带速度进行偏移;对偏移生成的共反射点道集,依据横向均匀的叠加速度场做反动校,再做动校正确定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叠加速度;选定一高信噪比的同相轴,基于新的叠加速度场和依百分比增加和减少初始低降速带速度,对该同相轴的邻域做局部偏移,选取使同相轴最平的速度,对这一速度做空间平滑处理,即得到修正的低降速带速度场。
本发明的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能直接在偏移过程中正确考虑起伏地表形状和近地表低降速带对偏移成像的影响。
本发明的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能在成像过程中修正低降速带速度,方法对低降速带时间厚度的选择是稳键的,不要求其底面准确对应实际构造的高速层顶面。
本发明的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能在成像过程中正确补偿地震波的几何扩散效应,得到保幅的共反射点道集。
本发明的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能依据拟成像构造在不同深度上的最大倾角,自适应地确定时变的偏移孔径。
本发明的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可灵活应用于各类地震道集,适宜于并行实现。
本发明的具体实现原理如下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是从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出发分析和研究叠前时间偏移,将叠前时间偏移看作是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在简化速度模型下的一个近似(用旅行时替代深度)。
首先基于单程波理论和稳相点原理,得到计算跑点或检波点至成像点的地震波走时和幅值的解析表达式,这一公式是以成像点处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叠加速度和浮动基准面顶部的降速带均方根速度为基础的(以下讨论将以二维问题为例)。
在波数-频率域,单个炮点或检波点的地震波场的深度延拓可表示为 其中F(ω)是炮点的震源或检波点的地震记录的付氏变换,ti和αi分别是各层介质的时间厚度和层间速度。式(1)中的相移量可近似为 若设第m层界面是浮动基准面,则式(2)表明,浮动基准面并不必须对应实际构造的高速层顶面;但若这一基准面若准确分隔强速度对比界面(即分隔低降速带和高速层顶面),将有效提高式(2)的近似精度。将(2)式的近似相移量代入(1)式的深度延拓公式并作空间付氏反变换,得空间-频率域波场为 令px=kx/ω,式(3)可转换为关于px的积分,即 式中px是射线参数,与频率无关,因此对(4)式可应用稳相点原理求得渐近解为 式中φ″(px)是其二阶导数,px0是φ(px)的一阶导数的零点,φ(px0)和

即是地震波的走时和幅值;而px0可由如下方程求得 式(5)和(6)即是炮点或检波点至成像点的地震波走时和幅值的解析计算式,式中v1为该浮动基准面以上的低降速带的均方根速度,vrms为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叠加速度,T2是成像点距浮动基准面的旅行时,T1是由成像点处的地表高程hc、低降速带的时间厚度Tc、炮点(或检波点)的地表高程hs(或hr)确定的,有T1=Tc+(hs-hc)/v1。
本发明基于直射线假设并忽略地表起伏来确定偏移孔径,以下讨论将以二维问题为例。本发明采用输入道成像方式,每个地震道将生成以炮点和检波点为一对焦点的椭圆成像体,时变偏移孔径是用椭圆成像体中各成像道的非零值的起始旅行时来决定的。若要对倾角为α的构造成像,这一成像椭圆在这一深度的最大张开角度就应大于等于α(半椭圆将对应着90度);而从炮点发出的地震射线将入射到这一倾角为α的构造并恰好反射到检波点,因此依据下面的几何关系确定偏移孔径对应的起始旅行时Tb Tbvrmstan[2α(Tb)-θ]-Tbvrmstanθ=2h(7) Tbvrmstanθ=x-h 式中α为不同深度(旅行时)上成像构造的最大倾角,vrms是成像点的叠加速度,θ是炮点出射的地震波的入射角,而2α-θ是界面反射波的出射角,2h是偏移距,x是成像点距中心点的距离。由(7)式求得对应于不同x的Tb,成像时每一成像道由Tb开始成像,即实现时变的偏移孔径。
对每个地震道,既然已基于相移法和稳相点原理求得了炮点和检波点到各成像点的幅值和走时,利用波动方程深度偏移的反褶积成像条件获得真幅值成像。设炮点和检波点至成像点的走时和幅值分别为ts、As和tr、Ar,若设震源是一时间脉冲,有真幅值成像结果(二维情况) 积分中的前三项可看作是该道地震记录的半导数的付氏变换,记其在时间域为fh(t),则(8)式可简化为即在做求半导数后的地震记录中拾取ts+tr时刻的值,然后乘上由幅值确定的权系数。由于实际地震记录是离散的,上述拾取可通过四点插值实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方法可直接应用于起伏地表下采集的、炮点和检波点在不同高程的地震资料,生成叠前时间偏移道集和图像,这不仅省却了场地静校正的处理环节,也避免了静校正技术带来的误差。该方法能在偏移过程中修正降低速带速度,且允许降低速带底面不准确对应实际构造的高速层顶面,这避免了使用静校正等处理方法中准确获取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困难。该方法能生成保幅的共反射点(CRP)道集,更好地服务于叠前反演等油气和流体检测技术。显示的剖面图像反应出地下构造的走向、断点、断距大小以及对地震波的反射强度。该方法对地表复杂地区的油气、矿产资源勘探有重要应用价值。



图1是采集地震资料并进行叠前时间偏移的具有起伏地表的断陷盆地质构造图,构造表层没有明显的低速带,在近地表存在一层最大厚度20m左右的风化层,速度为1400m/s;其它各部分的速度由图中数字所示(单位为m/s)。我们将基于这一地质构造,由声波方程全离散数值方法进行正演模拟,生成模拟炮记录,以此验证和解释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图2是由正演生成的151个炮记录中抽取的零偏移距剖面,浅层面波、直达波及近地表低速带的反射波已被剔除。图中第一个反射同相轴对应图1中水平界面的反射。白线是选定的浮动基准面。
图3给出了在初始低降速带速度和横向均匀的初始叠加速度场下CDP=7500m点的CRP道集;从图中可看出,同相轴存在剩余动校,也存在表面和层间多次波对应的同相轴。
图4给出了在新的叠加速度场下对图3的CDP点作部分偏移的速度扫描结果;图中横轴是选取的速度与初始速度的比值;从图中可确定,该CDP点的最佳低降速带速度应为初始低降速带速度的95%。
图5是修正后的低降速带速度与初始的均匀低降速带速度的比较。
图6给出了与图3相同的CDP=7500m点,在更新后的叠加速度和降速带速度下的CRP道集,由图中可见同相轴更加平直,聚焦也更好(较小的剩余动校量可在叠加流程中修正)。
图7是以浮动基准面为零时刻的偏移叠加剖面。
图8是以264m处水平面为基准面的修正的偏移叠加剖面。在图8中图1水平界面对应的偏移同相轴也变得平直,这表明修正后的低降速带速度是正确的。图1与图8对比可知,三条规模较大的断层,两个小构造均被很好成像,断面也被很好地成像。
图9是贵州水城地区实际采集的地震资料的偏移结果的局部比较。上图是采用常规静校正方法的偏移结果,下图是本发明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偏移结果,图9中直线段是断层解释的结果,由断层解释可知,本发明方法很好地刻画了地下构造的走向和断点及断距。

具体实施例方式 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针对图1的具有起伏地表的断陷盆地地质构造,用数值方法合成了151炮的中间放炮两边采集的地震记录,以这组炮点和检波点在不同高程的叠前地震资料为例,具体为以下步骤 (1)针对双边采集方式得到的叠前地震资料,读取每个炮记录的每个检波点的地震记录,对炮点和检波点在不同高程的叠前地震资料直接进行偏移处理;对全部地震记录求半导数;采用并行处理,按偏移距范围将地震记录分配到各个计算机节点,图2是零偏移距的地震记录。
(2)确定初始的低降速带速度和低降速带时间厚度,将低降速带底部定义为浮动基准面。图2中的白线是我们定义的低降速带底部,也是浮动基准面,而白线在图2上的时间就是低降速带时间厚度。用横向均匀的速度(2313m/s)作为初始的低降速带速度。
(3)依据低降速带速度v1、叠加速度vrms和炮点或检波点到成像点的水平距离x及成像点到浮动基准面的旅行时T2和炮点或检波点到浮动基准面的旅行时T1的变化范围,构建地震波走时和幅值查表算法中利用的表,即按等间距变化的T1v1,T2vrms,x和v1/vrms的值的组合,求解方程 得到a=vrmspx,将a和b=v1/vrms代入下式得幅值As 然后将a和As填到以T1v1,T2vrms,x和v1/vrms为四个参数的四维表中。
(4)依据构造在不同深度(旅行时)上的最大倾角等信息构建时变偏移孔径对应的起始旅行时表。令α(T)为不同旅行时上的最大倾角,vrms是叠加速度,h是半偏移距,x是成像点距中心点的距离,按等间距变化的vrms、h和x的值的组合,求解方程 将解得的Tb填到以vrms、h和x为三个参数的三维表中。成像时由各个成像道的对应参数在表中拾取相应的起始旅行时Tb。
(5)对地震道循环,具体步骤包括1)由地震道的偏移距,成像点的位置和叠加速度查表确定各道的起始旅行时Tb,若Tb大于最大成像深度或地震记录的长度,表明成像点超出了成像范围,不需进行成像。2)对每一成像点,由成像点顶部的低降速带速度v1和时间厚度Tc、成像点处的地表高程hc、炮点(或检波点)的地表高程hs(或hr)确定T1=Tc+(hs-hc)/v1,令T2=Tb+nΔT(ΔT是选定的偏移剖面的时间深度采样),根据成像点处的降速带速度v1和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叠加速度vrms,以及成像点距炮点和检波点的水平距离x,由查表算法得到a=vrmspx和幅值As,令b=v1/vrms,将a和b带入下式可得地震波走时ts 这样可得到炮点和检波点至成像点的走时和幅值ts、As和tr、Ar(当ts+tr大于地震记录的长度或T2大于等于最大成像深度时停止n的增加),应用保幅的成像条件得成像幅值I(T2) 式中fh(t)为该道地震记录的半导数。3)依据查表得到的vrmspx,计算炮点和检波点发出的地震射线与该成像点处浮动基准面的交点,据此求得在这一基准面上的偏移距。4)根据偏移距值,将成像幅值I(T2)累加到该成像点对应的CRP道集中相应的偏移距的结果上。
(6)在偏移过程中确定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叠加速度和修正初始低降速带速度。具体步骤包括1)沿粗网格选定CMP道集,通过NMO技术和横向平均,确定一个横向均匀的叠加速度场,基于这一速度场和初始的低降速带速度进行偏移,图3是偏移生成的一个CRP道集。2)对全部CRP道集循环,依据横向均匀的初始叠加速度场做反动校,再通过动校正确定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叠加速度场。3)沿较细网格选定成像点,由对应的CRP道集中选定一高信噪比的同相轴,基于新的叠加速度场和依百分比增加和减少初始低降速带速度,重新对同相轴的邻域做局部偏移成像,图4是依百分比增加和减少初始低降速带速度时的一个CRP道集局部的部分偏移的结果。4)选取使同相轴最平的速度为修正后的低降速带速度,如图4中能确定百分比为95%,对这一速度做空间平滑处理,得到修正的低降速带速度场。参阅图5。
(7)用新的叠加速度场和低降速带速度场重做偏移,图6是生成的新的CRP道集,将所有CRP道集用动校正方法拉平即得到保幅的共反射点(CRP)道集;将CRP道集叠加,即得到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偏移成像剖面,如图7所示;由地表高程hc、低降速带的时间厚度Tc和修正后的低降速带速度v1,计算浮动基准面与选定的高程在h0的水平基准面的垂直旅行时Tf=Tc+(h0-hc)/v1,对图7的各个地震道按Tf作时间移动,获得基于同一水平基准面的偏移结果。
(8)通过显示软件将偏移结果转换为地下反射构造的剖面图像。参阅图8。
权利要求
1.一种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步骤A)用单边或双边采集方式采集起伏地表下的地震资料并读取每个检波点记录的地震信号,对炮点和检波点在不同高程的叠前地震资料进行偏移处理;B)由已知近地表信息,确定初始的低降速带速度和低降速带时间厚度,将低降速带底部定义为浮动基准面;C)采用基于单程波方程和稳相点原理的查表方法求得不同高程上炮点和检波点到成像点的地震波走时和振幅;D)依据拟成像构造的最大倾角确定时变的偏移孔径;E)对地震道循环,由每一个地震道生成保幅的成像体,将成像体的幅值按偏移距累加到共反射点道集上;F)在偏移过程中确定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叠加速度和修正近地表低降速带的速度;G)用偏移过程中得到的最终的叠加速度场和低降速带速度场重做偏移,利用动校正方法消除剩余动校量,得到中间偏移结果,计算浮动基准面与选定的水平基准面的垂直旅行时,用这一旅行时修正中间偏移结果,得到最终偏移结果;H)通过常规显示软件将偏移结果转换为地下反射构造的剖面图像,剖面图像反应出地下构造的走向、断点、断距大小以及对地震波的反射强度。
2.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一种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采用基于单程波方程和稳相点原理的查表方法求得不同高程上炮点和检波点到成像点的地震波走时和振幅是这样实现的令v1为成像点处浮动基准面以上的低降速带的均方根速度,vrms为成像点处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叠加速度,T2为成像点到浮动基准面的垂直旅行时,x是炮点或检波点到成像点的水平距离;若成像点处的地表高程为hc、该处低降速带的时间厚度为Tc、炮点或检波点的地表高程为hs,有T1=Tc+(hs-hc)/v1;以T1v1,T2vrms,x和v1/vrms为四个参数,建立四维表,表中存两个数值,一个值是由方程
解得的a=vrmspx,另一个值是由a和b=v1/vrms决定的幅值As
对每一成像点,由T1、v1、T2、vrms和x计算四个参数T1v1,T2vrms,x和b=v1/vrms,并按表的间距取整,可在表中查得数值a=vrmspx和幅值As,将a带入下式可得地震波走时ts
3.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一种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依据拟成像构造的最大倾角确定时变的偏移孔径是这样实现的由每个地震道生成一个椭圆成像体,根据拟成像构造在不同旅行时上最大倾角决定各成像道的非零值的起始旅行时,用成像道的起始旅行时定义时变的偏移孔径;起始旅行时Tb由下式确定
其中α为不同旅行时上的最大倾角,vrms是叠加速度,h是半偏移距,x是成像点距中心点的距离,实际应用中采用查表算法,表中存放着对应不同偏移距、叠加速度和成像点距中心点距离的成像道的起始旅行时,由各个成像道的对应参数在表中拾取相应的起始旅行时。
4.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一种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成保幅的成像体是这样实现的令已得到炮点到成像点的走时为ts、幅值为As,检波点到成像点的走时为tr、幅值为Ar,令f(t)为该炮检点的地震记录,则成像点处,保幅的成像幅值为
式中fh(t)在二维情况时为f(t)的半导数,即

分别代表正反傅立叶变换;三维情况时fh(t)为f(t)的一阶导数。
5.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一种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在偏移过程中确定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叠加速度和修正近地表低降速带的速度是这样实现的首先对地震资料作初步的速度拾取得到初始的、横向均匀的叠加速度场,基于这一速度场和初始的低降速带速度进行偏移;对偏移生成的共反射点道集,依据横向均匀的叠加速度场做反动校,再做动校正确定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叠加速度;选定一高信噪比的同相轴,基于新的叠加速度场和依百分比增加和减少初始低降速带速度,对该同相轴的邻域做局部偏移,选取使同相轴最平的速度,对这一速度做空间平滑处理,即得到修正的低降速带速度场。
全文摘要
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应用于地震勘探中反射地震资料处理,是针对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叠前偏移成像方法。该方法可直接应用于起伏地表下采集的、炮点和检波点在不同高程的地震资料,即能避免场地静校正处理带来的误差,也能在偏移过程中修正降低速带速度。该方法可自适应确定时变的偏移孔径,能在成像过程中正确补偿地震波的几何扩散效应,得到保幅的共反射点道集。该方法的核心是用单程波理论和稳相点原理解析得到由低降速带速度和厚度、炮点和检波点高程和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叠加速度决定的地震波走时和幅值。该方法对地表复杂地区的油气、矿产资源勘探有重要应用价值。
文档编号G01V1/28GK101285894SQ20081011413
公开日2008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30日
发明者张剑锋, 董春晖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