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74900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勘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勘探开发目标区“低、深、隐、难”的问题,储量需求比例不断增大,物探 技术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储量块数多、单体储量少)。勘探实践证明,油气勘探的重大 突破依赖于地球物理技术的进步,地震前缘技术开发具有重要价值。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地球物理重点发展的前缘技术。由于多波多分 量地震勘探所能提供的地震属性信息将成倍增加,通过纵、横波激发,多分量接收,利用多 波多分量的走时、振幅、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时差、振幅比、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品质因 子(Q)和各向异性系数,对油气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岩石物性和流体性质等进行更为精确 的成像与描述,最大限度地消除利用单一纵波进行储层预测的非唯一性,从而提高对非构 造油气藏预测,真假亮点识别,气囱内部成像,裂缝发育带分析,流体识别与监测的能力。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多波勘探经历了横波勘探、纵横波联合勘探和转换波勘探 3个阶段。多波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也有了全面的发展,获得了许多成功的实例。20 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海上转换波技术使多波多分量勘探进入了发展高潮,并从方法研究阶 段开始转入工业化应用阶段。随着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采集成本的不断下降,国外越来越 多的油田进行了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英国地质调查局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利用多分 量地震资料研究地层各向异性,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对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进行了深入 的研究。BP、Chevron等大石油公司,以及CGG、西方、VaritasDGC等大的地球物理服务公 司,在陆上多分量勘探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岩性和流体识别、构造成像改善、油藏监测、裂 缝与各向异性分析等方面的试验和研究取得了进展,且获得普遍认可。由于我国现有的以单分量纵波为主的勘探地球物理技术,在构造成像、裂缝检测 以及油气预测等领域,还难以满足隐蔽性油气藏勘探开发以及老油田进一步增储上产的需 要。因此,加快发展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并使我国在未来勘探技术的竞争中占有一席 之地,成为油气勘探技术发展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完善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尤其是速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必将在构造成像、储层精细描述、裂缝检测、四维地震、流体识别和含 油气性预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油气勘探和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特色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多波地震资料抽取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然后进行速度 分析,在速度分析中引入了四个参数,以提高精度,为多波地震资料处理提供了一种高质量 的速度分析方法。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根据下列公式抽取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
xc=Yeff/1+Yeff ·x其中,xc为转换点到炮点之间的距离,yeff为有效速度比,χ为炮点到检波点
的距离;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初始叠加速度分析,获 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使用所述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 加剖面;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更新的纵横波速度 比;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最终叠加速度参 数;根据所述最终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数。一种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装置,所述装置包括预处理单元,用于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抽取单元,用于根据下列公式抽取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渐近
Yeff
线道集A=YT^x唭中,X。为转换点到炮点之间的距离,Yeff为有效速度比,X为炮点 到检波点的距离;获取单元,用于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初始叠 加速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叠加单元,用于使用所述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 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相关单元,用于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更新 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单元,用于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 最终叠加速度参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最终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数。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和装置基于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利用多波速度、各向异性 参数,纵横波速度比和有效速度比四参数进行分析,使得分析可以跟实际资料最大限度的 吻合,计算出所需要的速度模型,可以进行后续叠加与偏移处理。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 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图2为图1所示方法中获取初始叠加速度参数的流程图3为图1所示方法中更新叠加速度模型的流程图;图4为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ACCP)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叠加速度分析技术流程图;图6为原始多波地震炮集(部分)示意图;图7为抽取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部分)示意图;图8为初始叠加速度模型的示意图;图9为叠加速度分析的交互分析工具的示意图;图10为根据图9的分析获得的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示意图;图11为纵横波速度比分析工具的示意图;图12为偏移速度分析的交互分析工具的示意图;图13为根据图12的分析获得的最终的偏移速度参数示意图;图14为根据图10所示的叠加速度参数获得的叠加剖面示意图;图15为根据图13所示的偏移速度参数获得的偏移剖面示意图;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装置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 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 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的流程图,在本领 域中,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速度分析,也即求取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参数,包括叠加速度参 数和偏移速度参数,请参照图1,该方法包括101 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其中,地震资料分为纵波地震资料、横波地震资料以及多波地震资料,可以通过现 有技术的手段获取,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是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速度分析,包括叠加速度 分析和偏移速度分析,因此,首先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以拓宽地震资料有效频带宽 度,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102 根据下列公式抽取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
Yeff
x^ =TT^x唭中,Xc为转换点到炮点之间的距离,Y eff为有效速度比,X为炮点到检波点 的距离;其中,多波地震资料的共中心点位置与其共转换点位置不重合,不能抽取共中心 点(CMP)道集来进行速度分析,必须抽共转换点道集。在本发明中,可以利用如下方程抽取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 (CCP)道集 cO =
reff
1 + (2)
Yeff C1 + r0 )[r07eff - 1 + ^(Tleffy0Yeff - C// )
C
22,0(l + xe//)3⑴C3 = (1+Yeff)c2 (4)
2 ,
Xeff = YoYeff1Ieff + ^ eff( 5 )其中,下标带有P、S与C的分别代表纵波、横波与转换波;下标带有0的代表垂直 或平均近似;下标带有2的代表均方根近似。Ve2为多波速度;Y ο为纵横波速度比;Y rff为 有效速度比;nrff、^eff> 分别代表纵波、横波、多波的各向异性参数。以下各公式都适 用。其中,由于上述方程较复杂,计算费时,本发明对该方程进行简化以抽取共转换点 的渐近线(ACCP,Asymptotic Common Converted Point)道集,如图4所示。虽然从图4的 示意图中发现ACCP道集在地表浅层会存在一定误差,但是因为多波地震资料的旅行时间 要远远大于纵波地震资料,所以对分析地层深部目标区域不存在影响,这种简化具有很大 的实际意义。ACCP道集的计算方式如下
xC _
\1/ 6
X
K
l + reff其中,χ为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Xc为转换点到炮点之间的距离,Y eff为有效速度 比。103 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初始速度分析,获 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其中,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包含了四个参数多波速度Vc2、纵横波速度比Ytl、有效 速度比Yeff与各向异性参数Xeff,如图8所示,各参数的含义已在步骤102进行了具体介 绍,在此不再赘述。同时,该初始叠加速度模型是用于多次更新,以获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 因为是初始模型,所以这四个参数的值将根据数据所在地区大体给出。其中,本发明利用包括上述四个参数(多波速度Vc2、纵横波速度比Ytl、有效速度 比Yeff与各向异性参数Xeff)的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步骤102抽取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 集进行初始速度分析,以获取初始的叠加速度参数。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图2所示的方法获取初始叠加速度参数,请参照图2, 该方法包括步骤201 使用双曲方法分别处理所述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中的纵波和多 波数据,获得两个叠加剖面;其中,使用双曲方法处理多波地震资料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手段实现,在此不再 赘述。步骤202 从所述两个叠加剖面的对比中相关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纵 横波速度比;
9
其中,当根据步骤201获得了两个叠加剖面后,即可通过现有技术的手段从该两 个叠加剖面的对比中相关求得初始纵横波速度比Υο,如图11所示。步骤203 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
号中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多波速度、初始有效速度比以及初始各向异性参数 其中
始多波速度,Yeff为初始有效速度比,Xeff为初始各向异性参数,Yo为初始纵横波速度比, 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o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其中,一旦Y。被确定,叠加速度的其余三个参数多波速度Vc2、有效速度比Yeff与 各向异性参数Xeff均可按照上述方程通过交互分析(如图9)从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 校正信号中获取。在这里,由于后期还会对该叠加速度参数做更新,因此,本步骤获取的叠加速度参 数称之为初始叠加速度参数,相应的,多波速度v。2、有效速度比Yrff、各向异性参数Xrff以 及纵横波速度比Ytl分别称之为初始多波速度^2、初始有效速度比Yrff、初始各向异性参 数Xeff以及初始纵横波速度比Υο。104 使用所述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 波叠加剖面;其中,利用新的叠加速度参数对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也可以通过现有 技术的手段来实现,在此不再赘述。105 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更新的纵横波速 度比;其中,纵波叠加剖面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手段获得,在此不再赘述。本步骤是利用 该纵波叠加剖面和步骤104得到的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以获得更新的纵横波速度 b 匕 Yqo106 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最终叠加速 度参数;其中,根据步骤105获得了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后,可以利用该更新的纵横波 速度比Ytl继续求取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其他三个参数,以获得更新的叠加速度参数。其中, 计算公式与步骤203的公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直到利用更新的叠加速度参数对共转换 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的多波叠加剖面的同相轴动校拉平没有明显的改观,则认为 该更新的叠加速度参数为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在一个实施例中,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 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可以通过图3所示的方法来实现,请参照图3,该方法包括步骤301 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
号中求得更新的初始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新的多波速度,Yrff为更新的有效速度比,Xeff为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YtlS更新的纵横波 速度比,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o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步骤302 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 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校正;步骤303 如果同相轴拉平,则确定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 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为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其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304 如果同相轴没有拉平,则继续更新所述纵横波速度比,直到利用再次更 新的纵横波速度比获得再次更新的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并利用所述再次 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更新的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 校正后,同相轴拉平为止。其中,更新纵横波速度比,包括使用上一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多波速度、有效 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使用纵 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下一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107 根据所述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数。其中,获得了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后,即可据此求取偏移速度参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如下偏移速度方程求取偏移速度参数,也即利用如 下偏移速度方程进行偏移速度分析tc = tP+ts (8)

‘2 丨(x + h)2{x + hf(9)
P0 V2pl 'eff V2p2[t2PQV2P1+{\ + 2leff)x2]
4
ts =yso+^#-2。2 2(x~hy 2do)
^Sl [^50^52 + (I -办)]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由于叠加速度参数与偏移速度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因此本发明还可以利用如下叠加速度方程与偏移速度方程的关系方程来求取偏移速度参 数,也即利用如下关系方程进行偏移速度分析
γπτ,2T,2 Teffi1 +Vθ)V2 _ Τ/21 + ,0V' = V' —-vSi ~ vCi 77"-Γ
P1 C2 ^Yeffr^Yeff)(Π)
Xeff , _ 义明Veff =7-= V~i",、
(r0 -^Yejf ^o-I(12)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是一套综合利用多波地震资料进行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 抽取,利用多波速度、各向异性参数,纵横波速度比和有效速度比进行四参数速度分析的技 术方法,获得的速度参数(叠加速度参数和偏移速度参数)对于后期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
11释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通过对多波地震资料的精细处理,获得了高质量的速 度参数,从而使处理过程与实际地层资料尽可能的吻合。为了使本发明的叠加速度分析的过程更加清楚易懂,以下结合图5-图15对该方 法进行详细说明。图5为根据本发明进行速度分析的流程示意图,请参照图5,在本实施例中,经过 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称之为多波数据;抽取该多波数据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ACCP) 道集;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该ACCP道集进行初始速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 分别称之为初始¥贞、初始^ 、初始Y0以及初始Ve2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对初始叠加速 度参数进行更新,获得更新后的叠加速度参数,分别称之为更新Yeff、更新xeff、更新Ytl以 及更新&2;如果使用更新后的叠加速度参数做多波叠加剖面时的同相轴动校正拉平,没有 明显的改观,则认为更新后的叠加速度参数为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否则继续更新该叠加 速度参数。图6为原始多波地震炮集的部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其为长庆苏里格油田经 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炮集。图7为在图6的基础上,抽取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的部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 中,其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抽取了图5所示实施例的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 的渐近线道集。图8为初始叠加速度模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该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包含了 四个叠加速度参数Y eff、Xeff、Y0以及Vc2,由于该初始叠加速度模型是用于更新之用,因此, 该模型的四个叠加速度参数可以根据多波数据所在地区大致给出。图9为叠加速度分析的交互分析工具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前述的 计算方法,利用图9所示的分析工具对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进行更新,也即,计算新的叠加速 度参数。其中,请参照图9,最左边的面板显示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中所获得速度谱,第二 个面板显示纵横波速度比(红线)与有效速度比(蓝线),第三个面板显示各向异性参数, 最后一个面板显示共转换点道集。图10为在图9的基础上计算获得的最终叠加速度参数的示意图。其中,使用该最 终的叠加速度参数对图7所抽取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的多波叠加剖面 的同相轴动校正拉平。图11为更新纵横波速度比的交互分析工具的示意图,其中,左边是纵波叠加剖 面,右边是多波叠加剖面。图12为偏移速度分析的交互分析工具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前述的 计算方法,计算获得偏移速度参数。其中,最左边的面板显示是速度谱,第二个面板显示纵 横波速度比(红线)与有效速度比(蓝线),第三个面板显示各向异性参数,最后一个面板 显示共成像点道集。图13为在图12的基础上计算获得的最终偏移速度参数的示意图。图14为应用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获得的叠加剖面的示意图。图15为应用最终的偏移速度参数获得的偏移剖面的示意图。从以上的应用及示意图可以看出,本发明独创了抽取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ACCP),并应用四个参数(多波速度、纵横波速度比、有效速度比和各向异性参 数)进行速度分析的技术手段,利用不同偏移距的动校正信息估算不同的参数,使得分析 可以跟实际资料最大限度的吻合。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装置的组成框图,请 参照图16,该装置包括预处理单元161,用于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抽取单元162,用于根据下列公式抽取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
Yeff
渐近线道集A 二TT^x唭中,X。为转换点到炮点之间的距离,Yeff为有效速度比,X为
1十 V
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获取单元163,用于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速 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叠加单元164,用于使用所述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 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相关单元165,用于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更 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单元166,用于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 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计算单元167,用于根据所述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数。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单元163可以包括处理模块1631,用于使用双曲方法分别处理所述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中的 纵波和多波数据,获得两个叠加剖面;相关模块1632,用于从所述两个叠加剖面的对比中相关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 的初始纵横波速度比;第一计算模块1633,用于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 换波动校正信号中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多波速度、初始有效速度比以及初始各 向异性参数
扣 4+^-2 ^^^(7)其中, -炒。(1 + )2+VQ 为初
始多波速度,Yeff为初始有效速度比,Xeff为初始各向异性参数,Yo为初始纵横波速度比, 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o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在一个实施例中,更新单元166可以包括第二计算模块1661,用于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 换波动校正信号中求得更新的初始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 数
13 其中
新的多波速度,Yrff为更新的有效速度比,Xeff为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YtlS更新的纵横波 速度比,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o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校正模块1662,用于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 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校正;判断模块1663,用于判断动校正后的叠加速度模型的同相轴是否拉平;确定模块1664,用于在同相轴拉平时,确定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 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为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其中,更新单元166还可以包括更新模块1665,用于在同相轴没有拉平时,继续更新所述纵横波速度比,直到利用 再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获得再次更新的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并利用所 述再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动校正后的叠加速度 模型进行动校正后,同相轴拉平为止。其中,该更新模块1665具体用于使用上一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多波速度、有 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并使 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下一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单元167可以利用如下偏移速度方程求取偏移速度参数tc = tP+ts (8)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计算单元167可以利用如下叠加速度方程与偏移速度方程 的关系方程来求取偏移速度参数 本实施例的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装置的各组成部分分别用于实现前述多波 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的各步骤,由于在前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对各步骤进行了详细 说明,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基于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利用多波速度、各向异性参数,纵 横波速度比和有效速度比四参数进行分析,使得分析可以跟实际资料最大限度的吻合,计 算出所需要的速度模型,可以进行后续叠加与偏移处理。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 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 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一种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根据下列公式抽取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其中,xc为转换点到炮点之间的距离,γeff为有效速度比,x为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初始叠加速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使用所述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根据所述最终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数。FSA00000194449000011.tif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 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初始叠加速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包括使用双曲方法分别处理所述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中的纵波和多波数据,获得两 个叠加剖面;从所述两个叠加剖面的对比中相关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纵横波速度比; 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号中求得初始叠 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多波速度、初始有效速度比以及初始各向异性参数咖 W],其中, -—’m = 2、J二二戈d ^为初始多波速度,Y eff为初始有效速度比,Xeff为初始各向异性参数,Yo为初始纵横波速度比,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o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 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 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包括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正信号中求得更新的初始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2、二二!^二为更新的多波速度,D更新的有效速度比,Xrff为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Ytl为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t。为转换波时间点,U为垂直或 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 异性参数对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校正;如果同相轴拉平,则确定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为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同相轴没有拉平,则继续更新所述纵横波速度比,直到利用再次更新的纵横波速 度比获得再次更新的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并利用所述再次更新的纵横波 速度比、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更新的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校正后,同相 轴拉平为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新纵横波速度比,包括使用上一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共转换 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下一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 数,包括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偏移速度参数—^ .Γι~(χ+^y 。(x+h)4tc = tp+ts'其中,Ρ= Ρ0^ FAt^22+(1 +2,e//)x2],ts =,kH , ’ tp0纵波时间点,ts。为横波时间点,χ为炮点VVS2vSiVtSOvSI ^ KX-h) J到检波点的距离,h为半偏移距;或者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偏移速度参数VA= Vc22 ΚΑ1 + χθ) ^s22 =^c22-llz^ ^“P2 C2 i + reff , ciYoi^reff) (r0-iK ,ff其中,偏移速度参数包括vp2、vS2、neff以及ζ rff,其中,νρ2为纵波速度,vS2为横波速度, neff为纵波的各向异性参数,ζ eff为横波的各向异性参数。
7.一种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预处理单元,用于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抽取单元,用于根据下列公式抽取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Yeff集A=IT^x唭中,χ。为转换点到炮点之间的距离,^ff为有效速度比,χ为炮点到检 波点的距离;获取单元,用于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初始叠加速 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叠加单元,用于使用所述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 获得多波叠加剖面;相关单元,用于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更新的纵 横波速度比;更新单元,用于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最终 叠加速度参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最终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包括处理模块,用于使用双曲方法分别处理所述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中的纵波和多 波数据,获得两个叠加剖面;相关模块,用于从所述两个叠加剖面的对比中相关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纵 横波速度比;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 正信号中求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中的初始多波速度、初始有效速度比以及初始各向异性参 数 m -2、二二二戈’、为初始多波速度,Y eff为初始有效速度比,Xeff为初始各向异性参数,Yo为初始纵横波速度比,tc为转换波时间点,tco为垂直或平均近似转 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更新单元包括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下列公式,通过交互分析从所述多波地震资料的转换波动校 正信号中求得更新的初始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 —“二二 为更新的多波速度,D更新的有效速度比,Xrff为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Ytl为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t。为转换波时间点,^为垂直或 平均近似转换波时间点,h为半偏移距;校正模块,用于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新的有效速度比以 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进行动校正;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动校正后的叠加速度模型的同相轴是否拉平; 确定模块,用于在同相轴拉平时,确定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的多波速度、更 新的有效速度比以及更新的各向异性参数为最终的叠加速度参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更新单元还包括更新模块,用于在同相轴没有拉平时,继续更新所述纵横波速度比,直到利用再次更新 的纵横波速度比获得再次更新的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并利用所述再次更 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动校正后的叠加速度模型进行 动校正后,同相轴拉平为止。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更新模块具体用于使用上一次更新 的纵横波速度比、多波速度、有效速度比、各向异性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 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并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下 一次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偏移速度参数—-Γ2(x+h)2 ο(x+hytc = tp+ts'其中,tp =r°^effJΓ Cx _ Ij)2(x-hYts = yS0 + ^1TTi- - 2Ceff V2rf2V2tp(|纵波时间点,tsC|为横波时间点,X为炮点V^52^52 L'50J,到检波点的距离,h为半偏移距;或者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偏移速度参数vP\=vc\Kff(l + ro) vs\ =vc\ l + r° T7eff = Xeff 2 Ceff =j^尸2 " ^Yeff " clYo(^Yeff) ff K eff Yo-KJJ’JJ ’,9其中,偏移速度参数包括vp2、vS2、neff以及ζ rff,其中,νρ2为纵波速度,vS2为横波速度, neff为纵波的各向异性参数, eff为横波的各向异性参数。全文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波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对多波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抽取经预处理后的多波地震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利用初始叠加速度模型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初始速度分析,获得初始叠加速度参数;使用所述初始叠加速度参数对所述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进行叠加,获得多波叠加剖面;使用纵波叠加剖面和所述多波叠加剖面进行相关对比,获得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利用所述更新的纵横波速度比更新所述初始叠加速度模型,获得最终叠加速度参数;根据所述最终叠加速度参数求取偏移速度参数。本发明基于共转换点的渐近线道集,利用四参数进行速度分析,使得速度分析可以跟实际资料最大限度的吻合。
文档编号G01V1/30GK101923177SQ201010228419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9日
发明者张军舵, 张巧凤, 徐云泽, 李琳, 杨午阳, 王西文, 赵万金, 马龙, 高建虎, 魏新建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