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吸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09500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吸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吸仪,尤其是一种用于渗吸驱油的自吸仪。
背景技术
自吸仪可用于自发渗吸脱油实验研究,是该研究中的必备仪器之一。其工作原理是,在自吸仪内装入一定质量的油砂或是饱和了原油的岩心,再加入渗吸用脱油剂(或叫做渗吸剂)溶液,一定时间后,被脱出的油珠上浮,通过自吸仪上半部的刻度管可以读出油层的体积值(计算出质量值),根据原始的饱和油的含量,可计算出渗吸脱油率,该实验通过脱油率可评价渗吸剂溶液的性质。另外,在实验中对岩心进行脱油时,通常将岩心进行支撑,放止其防止晃动,并避免其与仪器内壁接触而影响脱油效果。对于此,在中国专利第200820109215. 7号中公开了一种自吸仪,其包括有测量部和岩心室,并在测量部和岩心室之间设有颈部,在所述岩心室的内侧壁上设有径向延伸处第一支脚,在所述岩心室底部设有轴向延伸的第二支脚。在该结构中,通过将岩心放置在第一、二支脚之间,解决了岩心的支撑问题,通过注入渗吸剂溶液,能实现对岩心自发渗吸去油的功能。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该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⑴由于其颈部的接口为内接,当脱出的油液以小油珠形式上浮时,内接的接口处或瓶口的相接间隙处易存有少量油,导致读数有误差;( 瓶内壁直接设支点,加工成本高,工艺非常复杂,且不便于清洗;(3)该自吸仪仅适用于岩心脱油,不能用于油砂脱油。有鉴于上述公知技术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根据多年从事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生产设计经验,研制出本实用新型的自吸仪。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自吸仪,其结构简单,在对油砂或岩心脱油时能防止在接口处产生存油,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吸仪,其包含有一量筒;一刻度管,其密封套接在所述量筒的开口端的外侧。如上所述的自吸仪,其中,所述量筒的开口端形成一缩径部,而所述刻度管的一端形成套接部,所述套接部的形状与所述缩径部相匹配,并能密封的套接在所述缩径部的外侧。如上所述的自吸仪,其中,所述量筒、刻度管分别由玻璃制成,并将所述缩径部设置成外磨口,而所述套接部为开口呈喇叭状的内磨口,所述缩径部能密封的套置在所述套接部内。如上所述的自吸仪,其中,所述自吸仪还包含一能承置岩心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能活动地放置在所述量筒中。如上所述的自吸仪,其中,所述支撑部上部设有内凹的容置部,其下部有支架,所述容置部的底部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岩心的直径,所述岩心能放置在所
3述容置部中。 如上所述的自吸仪,其中,在靠近所述量筒的底部的位置处设有排液支管。如上所述的自吸仪,其中,所述排液支管与所述量筒的底部距离为1. 5-2厘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吸仪,通过将刻度管套接在量筒的外侧,有效避免了脱油时在两者接口处存油,减少了实验误差;通过配置与量筒可分离的支撑部,本实用新型既能用于油砂脱油,还适用于岩心脱油,进一步扩大了使用范围,另外,由于支撑部与量筒可分离, 在实验结束后,还便于对两者进行清洗作业。总之,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吸仪,适用于对油砂或岩心渗吸实验过程中渗吸剂的优选和评价。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吸仪,结构简单,读数准确,误差小,此外,对于本实用新型, 由于其结构简单,加工工艺简便,进一步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易于全面推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量筒与刻度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的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100自吸仪1量筒[0021]11缩径部12排液支管[0022]2刻度管21套接部[0023]3支撑部31容置部[0024]311通孔32支架[0025]4山 Λ 石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量筒与刻度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的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吸仪100,包含有量筒1和刻度管2,其中,所述刻度管2套接在所述量筒1的开口端的外侧,且所述刻度管2与所述量筒1为密封连接,以避免油液由接口处外渗。通过将刻度管套接在量筒的外侧,在脱油时油液能直接由量筒1进入刻度管2,可防止在两者接口处出现存油。请参见图1,在一个可行实施例中,所述量筒1的开口端形成一缩径部11,而所述刻度管2的一端形成套接部21,所述套接部21的形状与所述缩径部11相匹配,并能密封的套接在所述缩径部11的外侧。其中,所述量筒1、刻度管2优选由玻璃制成,并将所述缩径部11设置成外磨口,而所述套接部21则为开口呈喇叭状的内磨口,所述缩径部11能密封的套置在所述套接部21 内。通过设置内、外磨口,使缩径部11与套接部21之间呈密封连接,不但提高了量筒与刻度管之间的密封性能,还克服了现有技术在脱油过程中,因相接处玻璃壁有厚度使油存于接口处的缺陷;另外,将所述套接部21的开口设成喇叭状,可起到导引作用,让使用者很方便的将刻度管2套置在量筒1上。如图2、图3所示,在另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自吸仪还包含有一支撑部3,其能活动的放置在所述量筒1中。在实际使用中,该支撑部3用于支撑岩心,使岩心在脱油时不直接与量筒1内壁接触,能保证岩心渗吸反应充分正常进行,另外,由于支撑部3没有固定在量筒1中,在实验完成后,还可以将支撑部3从量筒1中取出,便于对两者进行清洗。其中,在所述支撑部3上设有内凹的容置部31,其下部有支架32,所述容置部31 的底部形成有通孔311,所述通孔311优选设置在所述容置部31的中央,其直径小于所述岩心的直径,所述岩心能稳固的放置在所述容置部31中,可防止岩心因晃动等情形发生倾倒。通过设置通孔311,减小了岩心与容置部的接触面积,能让岩心能更充分的与渗吸剂相接触,使岩心各个面脱出的油均可自由上浮,进一步降低了岩心存油的可能性,提高对岩心的脱油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在实施使用时,所述支撑部的结构不以上述为限,比如可选用鼎式结构等,以增强支撑部的稳定性。所述支撑部通过下部支架的支腿与量筒形成的点接触,能避免在接触位置存油。在上述任一可行的实施例中,在靠近所述量筒1的底部的位置处设有排液支管 12,在实验中,通过排液支管12可对量筒1注入或排出渗吸剂溶液。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将所述排液支管12设置在与所述量筒1的底部相距1. 5-2厘米的位置处。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于,在量筒1中放入油砂,并将刻度管2的套接部21套置在量筒1的缩径部11上;向量筒1中注入适量渗吸剂溶液,使油砂在渗吸剂溶液的作用下脱油,由于套接部21是套设在缩径部11的外侧,油珠在上浮后会直接由量筒1进入刻度管2,而不会在量筒1与刻度管2的接口处存油,随后通过刻度管上的刻度即可读取脱油量。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刻度管套接在量筒的外侧,能有效防止在刻度管与量筒的相口处出现存油,进而影响实验结果。另外,请一并参见图4,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支撑部3的容置部31中放置岩心4,并将支撑部3放置在量筒1中,还能适用于对岩心进行脱油,其具体工作过程与上述类似,在此不再赘述。通过将岩心放置在支撑部上,使岩心在脱油时不直接与量筒内壁接触,能保证岩心渗吸反应充分正常进行,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范围。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自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吸仪包含有一量筒;一刻度管,其密封套接在所述量筒的开口端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量筒的开口端形成一缩径部,而所述刻度管的一端形成套接部,所述套接部的形状与所述缩径部相匹配,并能密封的套接在所述缩径部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量筒、刻度管分别由玻璃制成,并将所述缩径部设置成外磨口,而所述套接部为开口呈喇叭状的内磨口,所述缩径部能密封的套置在所述套接部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吸仪还包含一能承置岩心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能活动地放置在所述量筒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上部设有内凹的容置部,其下部有支架,所述容置部的底部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岩心的直径,所述岩心能 放置在所述容置部中。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自吸仪,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量筒的底部的位置处设有排液支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支管与所述量筒的底部距离为 1. 5-2厘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吸仪,包含有量筒、刻度管,其中,所述刻度管套接在所述量筒的开口端的外侧,且所述刻度管与所述量筒为密封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刻度管套接在量筒外侧,解决了现有技术在接口处存油的缺陷,同时配置可活动的支撑部,使得本实用新型不仅可用于油砂脱油,还能适用于岩心脱油,进一步扩大了使用范围。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工工艺简便,便于清洗。
文档编号G01N33/00GK202033349SQ201120075849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1日
发明者张翼, 朱友益, 韦莉, 韩大匡, 马德胜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