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20441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重量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测量物体重量的重量计。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能够测量受验者所搭乘的轮椅的重量的轮椅用体重计。该轮椅用体重计具有基座、支承在基座上的测力传感器(load cell)和供受验者所搭乘的轮椅乘载的平台(platform)。在平台上施加有载荷时,该载荷通过平台传递到测力传感器。由此,能够测量受验者所搭乘的轮椅的重量。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09-113344号公报在以往的轮椅用体重计中,期望充分地确保平台的强度(弯曲刚性)。但是,不优选由于加强平台而导致制造成本上升。本实用新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制造成本为最小限度的情况下加强平台的重量计。为了解决以上课题,本实用新型的重量计的特征在于,包括平台,其具有供受验者乘载的第1面和处于上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加强体,其接合于上述第2面,用于加强上述平台;载荷测量部,其用于测量施加于上述第1面的载荷;上述加强体具有第1加强构件和第2加强构件,上述第1加强构件是具有平坦的平板部分和自上述平板部分分别向同一方向突出的多个第1突出部的一张板材,该第1加强构件接合于上述平台的上述第2 面,上述第2加强构件是具有平坦的平板部分和自上述平板部分分别向同一方向突出的多个第2突出部的一张板材,上述第1加强构件和上述第2加强构件以上述第1突出部和上述第2突出部重叠的方式重合地接合。在该重量计中,用于加强平台的加强体具有第1加强构件和第2加强构件。第1 加强构件是具有平板部分和自平板部分分别向同一方向突出的多个第1突出部的一张板材,而第2加强构件是具有平板部分和自平板部分分别向同一方向突出的多个第2突出部的一张板材。通过该第1加强构件和第2加强构件重合地接合,与同样平坦的两枚板材重合地接合的形态相比,横穿多个第1突出部和多个第2突出部的截面的截面二次矩 (secondmoment)变大。另外,由于能够利用各自都具有平板部分和多个突出部的两个加强构件来加强平台,因此,与例如组合许多个方管(square pipe)来制造网格状的加强构件相比,零件数可以较少。因而,采用该重量计,能够在充分地确保加强体的弯曲刚性的同时、将零件数抑制在最小限度。即,能够提供一种在制造成本为最小限度的情况下加强平台的重量计。另外,也可以是这样的形态,S卩,上述各第1突出部的顶端面是与上述第1加强构件的上述平板部分平行的平面,上述各第2突出部的顶端面是与上述第2加强构件的上述平板部分平行的平面,上述各第1突出部的顶端面和上述各第2突出部的顶端面互相接合, 上述第1加强构件的上述平板部分接合于上述平台的上述第2面,上述第1加强构件的上
3述平板部分的面积大于上述各第1突出部的顶端面的总面积,上述第2加强构件的上述平板部分的面积大于上述各第2突出部的顶端面的总面积。采用该形态,与平板部分相互间接合的形态相比,横穿多个第1突出部和多个第2突出部的截面的截面二次矩变大,因此, 具有弯曲刚性也变大这样的优点。并且,也可以是上述第2加强构件的上述平板部分与作为同样平坦的板材的下板相接合的形态。例如假定未设置下板、第2加强构件的平板部分成为加强体的底面的形态。 在对加强体施加弯曲力矩时,最大的拉伸应力作用于加强体的底面(平板部分),由于该平板部分具有形状急剧变化的部分,因此,在该部分产生应力集中。更具体地讲,在平板部分中的与各突出部的周缘相当的部分产生应力集中,因此,有可能导致变形、破损。相对于此, 在上述形态中,由于在第2加强构件的底面上接合有下板,因此,能够由该下板承受最大的拉伸应力。下板是同样平坦的板材,不具有形状急剧变化的部分,因此,即使最大的拉伸应力作用于该下板,也不会在特定的部位产生应力集中。因而,与未设置下板的形态相比,存在能够抑制变形、破损这样的优点。另外,也可以是这样的形态,即,从与第1加强构件中的上述平板部分垂直的方向看时的上述多个第1突出部的排列是上述第1突出部和上述平板部分在第1方向及与该第 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交替排列的网格状,从与上述第2加强构件中的上述平板部分垂直的方向看时的上述多个第2突出部的排列是上述第2突出部和上述平板部分在上述第1方向及与上述第2方向上交替排列的网格状。采用该形态,与多个第1突出部和平板部分仅在第1方向上或者第2方向上交替排列的形态相比,能够减小横穿第1加强构件的平板部分的截面中的、截面二次矩与横穿平坦的一张板材的截面的截面二次矩相等的截面。即,由于能够减小截面二次矩较小的截面,因此,具有能够提高第1加强构件的弯曲刚性这样的优点。第2加强构件也同样。并且,也可以是这样的形态,S卩,在横穿第1加强构件的上述平板部分的任一方向的任一截面中均存在至少一个上述第1突出部,在横穿上述第2加强构件的上述平板部分的任一方向的任一截面中均存在至少一个上述第2突出部。采用该形态,横穿第1加强构件的平板部分的任一方向的任一截面的截面二次矩均大于横穿平坦的一张板材的截面的截面二次矩,由于能够使截面二次矩较小的截面不存在,因此,具有能够进一步提高第1加强构件的弯曲刚性这样的优点。第2加强构件也同样。

[0013]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重量计的立体图。[0014]图2是上述重量计的分解立体图。[0015]图3是上述重量计的加强体的分解立体图。[0016]图4是构成的上述加强体的第1加强构件的俯视图。[0017]图5是构成的上述加强体的第2加强构件的俯视图。[0018]图6是上述重量计的剖视图。[0019]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重量计的剖视图。[0020]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加强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体重计1。体重计1包括图2所示的底座2、支承于底座2的一对第1测力传感器单元27a 及一对第2测力传感器单元27b、配置在底座2的上方并支承于测力传感器单元27a、27b的平台14、支承于平台14的第1侧盖15及第2侧盖16。如图2所示,体重计1包括底座2。底座2包括钢制的矩形框架3和固定在框架3 的四角的钢制的拐角板4。矩形的框架3包括一对侧壁3a、!3b和将它们连结起来的一对连结板3c、3d。连结板3c,3d比侧壁3a、3b长,具有比侧壁3a、3b薄的厚度。在框架3的四角分别安装有可调整脚6。可调整脚6具有拧入到框架3中的螺纹件和接触于地面的支座,利用螺纹件的旋转,能够调整支座和框架3的距离。在框架3的四角配置有测力传感器单元27a、27b (载荷测量部)。一对第1测力传感器单元27a构成第1测力传感器单元组。与第1测力传感器单元27a在左右方向上隔开地配置有一对第2测力传感器单元27b。两个第2测力传感器单元27b构成第2测力传感器单元组。虽省略详细的图示,但测力传感器单元27a、27b各自包括测力传感器和用于将自后述的安装板四施加来的载荷传递到测力传感器的载荷传递构件。测力传感器具有与施加的载荷相应地变形的应变体(日语起歪体)和安装于应变体并用于输出与应变体的变形相应的量的电信号的1个以上应变仪(日语歪* y — ~/)。测力传感器27a、27b支承于底座2。具体地讲,测力传感器27a、27b分别安装于拐角板4。在底座2上盖有平台14。平台14例如由较薄的钢板成形。平台14包括使用体重计1时、即测量重量时与地面平行地配置的平坦的平坦部14a。在平坦部1 上,在与第 1测力传感器单元27a及第2测力传感器单元27b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切口观。在切口观上配置有弯曲的安装板四。安装板四包括平坦的上壁和上壁的前后的端壁。安装板四的前后两个端壁固定于平坦部14a。安装板四的上壁处于比平台14的平坦部1 靠上方的位置,与平坦部Ha平行地延伸。平台14的平坦部1 具有供受验者所搭乘的轮椅或者未搭乘在轮椅上的受验者乘载的第1面14b和处于与第1面14b相反侧的第2面14c。体重计1既能够测量受验者和轮椅的总重量,也能够测量未搭乘在轮椅上的受验者的重量。在第2面Hc上接合有用于加强平台14的加强体40。该加强体40的内容将在下文说明。平台14盖在底座2上时,第1测力传感器单元27a及第2测力传感器单元27b分别配置在平台14的切口观内,平台14的各安装板四的上壁覆盖在第1测力传感器单元 27a或者第2测力传感器单元27b的上述载荷传递构件上,支承于测力传感器27a或者27b。 因而,加强体40和平台14的载荷及施加于平台14的载荷被传递到测力传感器单元27a、 27b的测力传感器。测力传感器27a、27b单元测量施加于平台14的重量、例如受验者的重量。平台14包括连接于平坦部14a的斜面部14d、14e。斜面部14d、He分别形成为在使用体重计1时随着自平坦部14a向前后方向远离而接近地面。即,斜面部14d、He形成为在使用体重计1时从平坦部Ha到地面地倾斜。在测量搭乘于轮椅的受验者的重量时, 受验者保持搭乘于轮椅的状态地来到平坦部Ha的第1面14b上。利用斜面部14d、He的作用,轮椅能够顺畅地在地面和平坦部14a的第1面14b之间移动。轮椅的行走方向相当于“前后方向”。平台14盖在底座2上时,平坦部1 配置在框架3的一对侧壁3a、;3b之间的空间中。另外,为了使平台14的斜面部14d、He不接触于连结板3c、3d,框架3的连结板3c、3d 具有较小的厚度。因而,加强体40的载荷及平台14的载荷不会被直接传递到底座2,而通过测力传感器单元27a、27b传递到底座2。这样,平台14的平坦部14a配置在底座2的框架3的一对侧壁3a、!3b之间的空间中。并且,作为载荷测量器的测力传感器单元27a、27b配置在形成于平坦部14a的切口观的内部。因而,能够减薄体重计1的整体厚度。施加于平台14的平坦部1 的载荷经由安装板四被传递到测力传感器27a、27b。金属薄板制的第1侧盖15及第2侧盖16安装在平台14的平坦部1 上,支承于平台14。第1侧盖15覆盖安装板四,该安装板四覆盖第1测力传感器单元27a。而第2 侧盖16覆盖安装板四,该安装板四覆盖第2测力传感器单元27b。第1侧盖15和第2侧盖16在左右方向上隔有间隔。在第1侧盖15与第2侧盖16之间,在平台14中划分出轮椅的通道17。换言之,轮椅的通道17是平台14中的、未被第1侧盖15和第2侧盖16覆盖的部分。在一侧盖、即第1侧盖15上固定有手柄18。在另一侧盖、即第2侧盖16中安装有 3个车轮19。车轮19各自具有与平台14的平坦部1 正交的旋转轴。车轮19比体重计 1的轮廓向外侧突出。手柄18和车轮19的用途将在下文说明。如图1所示,体重计1包括接插件(connector assembly) 24,在接插件M上连接有连接于操作单元13的能够断开的电缆21。在操作单元13中装入有例如操作面板22及显示面板23。操作面板22具有在操作单元13的表面露出的操作按钮(未图示)。显示面板23具有在操作单元13的表面露出的屏幕(未图示)。通过操作操作按钮,体重计1开始重量测量动作。在操作面板22的内部配置有重量计算装置(未图示),重量计算装置根据来自测力传感器27a、27b的信号,来执行计算施加于平台14的重量值的重量测量动作。在显示面板23的屏幕中显示例如重量值。在第1侧盖15中形成有开口 25。电缆21穿过开口 25。另外,接插件M从开口 25露出,根据需要,人能够将电缆21自接插件M断开、或者将电缆21连接于接插件M。在不使用体重计1时,在将电缆21自接插件M断开的状态下,虽未图示,但人能够抓住手柄18将体重计1提起到直立姿态。直立姿态的体重计1利用车轮19支承在地面上。利用车轮19,能够顺畅地在地面上搬运体重计1。在该搬运时,搬运体重计1的人也可以抓住手柄18。如图2所示,接插件M安装并支承在例如金属制的保持件32上。接插件M电与基板33上的电路电连接,基板33也安装、支承于保持件32。保持件32安装在底座2的框架3的侧壁3a而支承于底座2。保持件32以平台 14盖在底座2上时保持件32位于平台14之上的方式安装于框架3。由于保持件32安装于框架3,因此,基板33及接插件M的载荷支承于框架3,未支承于平台14。各个测力传感器单元27a、27b和基板33利用电缆34相连接。基板33与这些电缆34 —同被第1侧盖 15覆盖。来自测力传感器单元27a、27b的信号从电缆34被供给到基板33上的电路,并经过接插件M和电缆21被供给到操作单元13。在该体重计1中,基板33和作为电连接于电缆21的电部件的接插件M支承于作为安装构件的保持件32,保持件32支承于底座2。因此,电缆21的载荷未被传递到平台 14。因而,即使电缆21产生摇动,也不会影响施加于平台14的载荷,能够正确地测量体重。如图2所示,在第1侧盖15的缘上形成有四个扣接(hook)片35。同样,在第2侧盖16的缘上也形成有四个扣接片35 (未图示)。这些扣接片35大致沿着侧盖的长度方向排列。在平台14中,与各个扣接片35相对应地形成有微小的矩形孔36。各个扣接片35插入到对应的矩形孔36中。利用扣接片35及矩形孔36的作用,侧盖15、16相对于平台14 定位。接着,参照图3 图6说明用于加强平台14的加强体40的具体构造。图3是体重计1的加强体40的分解立体图。由图3可理解,加强体40具有与平台14的第2面Hc 接合的第1加强构件41、及与作为同样平坦的板材的下板50接合的第2加强构件42。第 1加强构件41、第2加强构件42及下板50由金属材料构成。例如也可以由钢等构成。图4是第1加强构件41的俯视图。如图3及图4所示,第1加强构件41是具有平坦的平板部分43和自平板部分43分别向同一方向突出的多个第1突出部44的一张板材。多个第1突出部44通过对一张板材实施冲压加工来制作。多个第1突出部44彼此相同形状、相同大小。各第1突出部44是具有内部空间、没有贯穿部分的连续的形状,具有与平板部分43平行的顶端面。更具体地讲,各第1突出部44具有顶端面和将顶端面和平板部分43连结起来的没有裂缝的筒状的侧壁。另外,如图4所示,从与平板部分43垂直的方向看时的各第1突出部44的形状为八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加强构件41的平板部分43的面积大于各第1突出部44的顶端面的总面积。由图4也可理解,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1突出部44的排列是该第1突出部44 和平坦的平板部分43在X方向(第1方向)及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第2方向)上交替排列的网格状。更具体地讲如下。如图4所示,多个第1突出部44被分类成多行的组 G(G1 G5)。多行的组G沿着Y方向并列配置。各组G包含沿着与Y方向正交的X方向配置的多个第1突出部44。如图4所示,第1行的组Gl是多个第1突出部44的集合,各第1突出部44以各自的中心位于沿X方向延伸的直线Ll上的方式以间距1 配置;第2行的组G2是多个第1 突出部44的集合,各第1突出部44以各自的中心位于与直线Ll平行的直线L2上的方式以间距1 配置;第1行的组Gl和第2行的组G2在X方向上以1^/2的量错开地配置。第 3行的组G3是多个第1突出部44的集合,各第1突出部44以各自的中心位于与直线Ll平行的直线L3上的方式以间距1 配置,同样,第2行的组G2和第3行的组G3在X方向上以 Pa/2的量错开地配置。另外,第4行的组G4是多个第1突出部44的集合,各第1突出部44 以各自的中心位于与直线Ll平行的直线L4上的方式以间距1 配置,该第3行的组G3和第4行的组G4在X方向上以1^/2的量错开地配置。并且,第5行的组G5是多个第1突出部44的集合,各第1突出部44以各自的中心位于与直线Ll平行的直线L5上的方式以间距1 配置,该第4行的组G4和第5行的组G5在X方向上以1^/2的量错开地配置。如上所述,属于组Gl G5的各第1突出部44配置成5行的网格状。即,第1突出部44和平坦的平板部分43在X方向及Y方向这两者上交替排列的网格状,平坦的平板部分43在X方向及Y方向上均不连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横穿第1加强构件41的平板部分43的任一方向的任一截面中,均排列有至少一个第1突出部44。例如,在沿X方向横穿第1加强构件41的平板部分43的任一截面中,均排列有多个第1突出部44。更详细的说明如下。如图4所示,各组G的上侧缘(属于该组G的第1突出部44的Y方向的负方向侧缘)从该组G看位于比与与其上侧(Y方向的负方向侧)相邻的组G的下侧缘(属于该组G的第1突出部44的Y 方向的正方向侧缘)靠上侧的位置。另一方面,各组G的下侧缘(属于该组G的第1突出部44的Y方向的正方向侧缘)从该组G看位于比与其下侧(Y方向的正方向侧)相邻的组 G的上侧缘靠下侧的位置。如图4所示,例如着眼于第2行的组G2,该组G2的上侧缘eu2 从该组G2看位于比与该组G2的上侧相邻的第1行的组Gl的下侧缘edl靠上侧的位置,而该组G2的下侧缘ed2从该组G2看位于比与该组G2的下侧相邻的第3行的组G3的上侧缘 eu3靠下侧的位置。如上所述,各第1突出部44排列为,在沿X方向横穿平板部分43的任一截面中均排列有多个第1突出部44。另外,沿Y方向横穿第1加强构件41的截面也同样。另外,在沿斜向横穿第1突出部44的截面中存在至少一个第1突出部44。总而言之,各第1突出部 44排列为,在横穿第1加强构件41的平板部分43的任一方向的任一截面中均排列有至少一个的多个第1突出部44。图5是第2加强构件42的俯视图。如图3及图5所示,第2加强构件42是具有平坦的平板部分45和自平板部分45分别向同一方向突出的多个第2突出部46的一张板材。由于第2加强构件42的构造与上述第1加强构件41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第1加强构件41和第2加强构件42以第1突出部44和第2突出部46重叠的方式重合地接合。由此,形成加强体40。图6是体重计1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1突出部44的顶端面和各第2突出部46的顶端面接合。例如通过点焊,能够将各第1突出部44的顶端面和各第2突出部46的顶端面接合。图4及图5中的Sl表示第 1突出部44和第2突出部46的点焊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的突出部相互间接合,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一部分的突出部相互间接合的形态。总而言之,第1加强构件41和第2加强构件42重合地接合即可。这样地形成的加强体40配置在平台14的第2面Hc与下板50之间。由图3也可理解,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加强构件41的平板部分43接合于平台14的第2面14c,第 2突出部46的平板部分45接合于下板50。例如通过点焊,能够将第1加强构件41的平板部分43和第2面Hc接合。图4中的S2表示平板部分43和第2面14c的点焊位置。同样,能够通过点焊将第2加强构件42的平板部分45和下板50接合。图5中的S3表示平板部分45和下板50的点焊位置。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加强平台14的加强体40具有第1加强构件41和第2加强构件42。如上所述,第1加强构件41是具有平坦的平板部分43和自平板部分43分别向同一方向突出的多个第1突出部44的一张板材,而第2加强构件42是具有平坦的平板部分45和自平板部分45分别向同一方向突出的多个第2突出部46的一张板材。通过该第1加强构件41和第2加强构件42重合地接合,与同样平坦的两枚板材重合地接合的形态相比,横穿多个第1突出部44和多个第2突出部46的截面的截面二次矩变大。另外,由于能够利用各自具有平板部分和多个突出部的两个加强构件加强平台,因此,与例如组合许多个方管来制造网格状的加强构件相比,零件数可以较少。因而,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充分地确保加强体40的弯曲刚性的同时、将零件数抑制在最小限度。艮口, 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制造成本为最小限度的情况下加强平台的重量计。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有上述下板50,因此,也具有能够抑制加强体40的变形、破损这样的优点。下面,具体说明其内容。现在,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未设置下板50的形态。在加强体40接合于平台14的第2面Hc的状态下,对平台14的第1面14b 施加载荷时,对加强体40施加弯曲力矩,最大的拉伸应力作用于作为加强体40的底面的第 2加强构件42的平板部分45。在此,由于平板部分45具有形状急剧变化的部分,因此,在该部分产生应力集中。更具体地讲,在平板部分45中的与各第2突出部46的周缘相当的部分产生应力集中,因此,有可能导致变形、破损。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2加强构件42的平板部分45上接合有下板 50,因此,能够由该下板50承受最大的拉伸应力。如上所述,下板50是同样平坦的板材,不具有形状急剧变化的部分,因此,即使对该下板50施加最大的拉伸应力,也不会在特定的部位产生应力集中。因而,与未设置下板50的形态相比,存在能够抑制变形、破损这样的优点。但是,也能够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未设置下板50的形态。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能够进行以下的变形。另外,也能够将以下所示的变形例中的两个以上变形例组合起来。(1)变形例 1例如图7所示,也可以是通过第1加强构件41的平板部分43和第2加强构件42 的平板部分45互相结合来形成加强体40的形态。但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第1突出部44的顶端面和各第2突出部46的顶端面互相接合,第1加强构件41的平板部分43的面积大于各第1突出部44的顶端面的总面积, 第2加强构件42的平板部分45的面积大于各第2突出部46的顶端面的总面积,因此,与上述变形例1 (平板部分相互间接合的形态)相比,横穿多个第1突出部44和多个第2突出部46的截面的截面二次矩变大。由此,具有弯曲刚性变大这样的优点。(2)变形例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第1突出部44(第2突出部46)的排列是第1突出部 44(第2突出部46)和平坦的平板部分43在X方向及与Y方向上交替排列的网格状,但并不限定于此,第1突出部44(第2突出部46)的排列形态是任意的。例如图8所示,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1突出部44的列空开间隔地在X方向上配置有多个。即,也可以是第1突出部44和平坦的平板部分43仅在X方向(或者Y方向)上交替排列的网格状。第2突出部 46的排列也同样。在图8的形态中,属于各组G的各第1突出部44的X方向上的位置相同。更具体地讲,属于第1行的组Gl的各第1突出部44和属于第2行的组G2的各第1突出部44的X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属于第2行的组G2的各第1突出部44和属于第3行的组 G3的各第1突出部44的X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另外,属于第3行的组G3的各第1突出部 44和属于第4行的组G4的各第1突出部44的X方向上的位置相同。[0060]但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第1突出部44的排列是该第1突出部44和平坦的平板部分43在X方向及Y方向上交替排列的网格状,因此,与图8的形态相比,能够减小横穿第1加强构件41的平板部分的截面中的、截面二次矩与横穿平坦的一张板材的截面的截面二次矩相等的截面。即,由于能够减小截面二次矩较小的截面,因此,具有能够提高第1 加强构件41的弯曲刚性这样的优点。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横穿第1加强构件 41的平板部分43的任一方向的任一截面中均排列有至少一个第1突出部44,因此,能够使截面二次矩较小的截面不存在。由此,具有能够进一步提高第1加强构件41的弯曲刚性这样的优点。第2加强构件42也同样。(3)变形例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平板部分43的垂直方向看时的第1突出部44的形状为八边形,但并不限定于此,第1突出部44的形状是任意的。例如从平板部分43的垂直方向看时的第1突出部44的形状既可以是四边形的形态,也可以是圆形的形态。同样,第2突出部46的形状也是任意的。变形例4加强构件(第1加强构件41、第2加强构件42)的制造方法是任意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通过冲压加工来制作,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通过压铸来制作加强构件。
权利要求1.一种重量计,其特征在于, 该重量计包括平台,其具有供受验者乘载的第1面和处于上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 加强体,其接合于上述第2面,用于加强上述平台; 载荷测量部,其用于测量施加于上述第1面的载荷; 上述加强体具有第1加强构件和第2加强构件;上述第1加强构件是具有平坦的平板部分和自上述平板部分分别向同一方向突出的多个第1突出部的一张板材,该第1加强构件接合于上述平台的上述第2面;上述第2加强构件是具有平坦的平板部分和自上述平板部分分别向同一方向突出的多个第2突出部的一张板材;上述第1加强构件和上述第2加强构件以上述第1突出部和上述第2突出部重叠的方式重合地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量计,其特征在于,上述各第1突出部的顶端面是与上述第1加强构件的上述平板部分平行的平面; 上述各第2突出部的顶端面是与上述第2加强构件的上述平板部分平行的平面; 上述各第1突出部的顶端面和上述各第2突出部的顶端面互相接合,上述第1加强构件的上述平板部分接合于上述平台的上述第2面;上述第1加强构件的上述平板部分的面积大于上述各第1突出部的顶端面的总面积; 上述第2加强构件的上述平板部分的面积大于上述各第2突出部的顶端面的总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量计,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加强构件的上述平板部分与作为同样平坦的板材的下板相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重量计,其特征在于,从与上述第1加强构件中的上述平板部分垂直的方向看时的上述多个第1突出部的排列是上述第1突出部和上述平板部分在第1方向及与该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交替排列的网格状;从与上述第2加强构件中的上述平板部分垂直的方向看时的上述多个第2突出部的排列是上述第2突出部和上述平板部分在上述第1方向及与上述第2方向上交替排列的网格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量计,其特征在于,在横穿上述第1加强构件的上述平板部分的任一方向的任一截面中均存在至少一个上述第1突出部;在横穿上述第2加强构件的上述平板部分的任一方向的任一截面中均存在至少一个上述第2突出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重量计。该重量计能够使制造成本为最小限度地加强平台。体重计(1)包括平台(14),其具有供受验者乘载的第1面(14b)、及处于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14c);加强体(40),其接合于第2面,用于加强平台;测力传感器单元(27a、27b)。加强体具有第1加强构件(41)和第2加强构件(42)。第1加强构件是具有平板部分(43)、及自平板部分分别向同一方向突出的多个第1突出部(44)的一张板材。第2加强构件是具有平坦的平板部分(45)、及自平板部分分别向同一方向突出的多个第2突出部(46)的一张板材。第1加强构件和第2加强构件以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重叠的方式重合地接合。
文档编号G01G21/23GK202166468SQ20112027536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9日
发明者山下干夫, 本田晃久 申请人:株式会社百利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