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星体的测量方法

文档序号:5944551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宇宙星体的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宇宙星体的測量方法。
背景技术
宇宙模型是由宇宙中各星体组成,首先要把太阳系内与太阳系外的星球分别出来,在地球上观测星星,在不同纬度观测到星星的位置都不同,世界上还没有一份统ー的星星分布图,在地球上观测星星有ー个自然规律,在北纬40度正南方地平线的星球,最远不会超过垂直于南纬50度,也就是纬度越高的地区能看见的星球越少,纬度越低的地区能看见的星球越多,赤道是地球上观测星星的最好位置,南北两端都可以看到。
人们站在地球上看星像,眼睛看到前方地平线至头顶约90度的天象,这都是有视觉误差的,要根据自己所在纬度模拟出赤道地平面的平台,人平躺眼睛才能看到星星的分布位置,全球要有统ー的观测标准,才能有统ー的星星分布图,现在世界天文学主要在北半球较高纬度国家占主导位置,在北半球往北看星星分布会密集,在北半球往南看星星分布会比较稀少,是因为北方向的星星在一个晚上重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范围,星星分布图也有片面性,必须用科学方法进行观测,现在世界天文学己涉及到航天领域,必须制造出统ー的星星分布图,航天科学才会快速发展。地球赤道是世界上最好的天文观测地点,在赤道建造ー个大型地球仪,地球仪南极向南,地球仪北极向北,与地面平行,地球仪赤道垂直地球赤道,就形成了地球与地球仪连串,地球仪赤道垂直地球赤道形成了一条直线,地球仪的经度与測量点经度一致,星星垂直到地球仪上每ー个位置,等于星星垂直到地球上那ー个位置。由于世界上大部分天文台都不在赤道上,根据在地球观测星星的规律,观测点从赤道往北移位一度,星星高度就下降一度,观测点从赤道往北移位十度,星星高度就下降十度,可以把赤道的观测点移到天文台所在地,利用创新的观测方法,达到在地球各地区观测,星星分布图全世界都是统ー的,世界天文学才能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g在提供一种能准确测量宇宙星体与地球之间距离,便于制作宇宙模型的宇宙星体的測量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ー种宇宙星体的測量方法,包括用以测量的圆形平台和可沿圆形平台南北摆动扫描拍摄的两望远镜,圆形平台外圆上标有刻度,两望远镜安装在圆形平台的中心点,其特征是在当地时间晚上6时正,圆形平台西面对着太阳方向,圆形平台东面对着太阳相反方向,随着地球自转圆形平台以每4秒一分角的速度自西向东摆动,望远镜也沿圆形平台南北摆动扫描拍摄图片,等到翌日早上6时正,两望远镜各拍摄到东西向的180度星球图片,两份图片合在一起形成当日的圆穹形的星球分布图片,其显示有方位扫描角度和时间角度,再经过长期扫描拍摄上述星球分布图片;经过对比得出,移动慢的星球距离地球远,可连续扫描拍摄小于182天的星体,为太阳系外的星球客星;超过182天连续可扫描拍摄的星体,为太阳系内的星球恒星;太阳系外的星球客星可用出现到消失的天数计算距离,用地球公转轨道半径作三角形底边,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出星球与地球公转轨道中心点的距离,得出的结果再减去65045000千米即为该星球与地球的距离。所述圆形平台按其所在地的坐标纬度向南或向北傾斜,两望远镜分别指向东方和西方,并与南北轴线成90度。所述圆形平台的平面与地球自转轴平行,两望远镜的摆动角度为其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180度减去圆形平台按其所在地的坐标纬度的值 。本发明通过长期拍摄星球分布图片,并通过对比,分辨出客星和恒星,并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出各星球与地球间的距离,据此便可制作出宇宙模型。其适用于科研和教学有,利于人们认识整个宇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有助推动天文、宇航等科学技术的发展。


图I为太阳系各行星位置分布图。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原理图。图3为本发明圆形平台和望远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ー步描述。本宇宙星体的測量方法,包括用以测量的圆形平台I和可沿圆形平台南北摆动扫描拍摄的两望远镜2 (聚焦),圆形平台I外圆上标有刻度3,两望远镜2安装在圆形平台I的中心点,并且望远镜2的中轴线位置指向圆形平台I的刻度3,该测量方法为在当地时间晚上6时正,圆形平台I西面对着太阳方向,圆形平台I东面对着太阳相反方向,随着地球自转圆形平台I以每4秒一分角的速度自西向东摆动,望远镜2也沿圆形平台I南北摆动扫描拍摄图片,等到翌日早上6时正,两望远镜2各拍摄到东西向的180度星球图片,两份图片合在一起形成当日的圆穹形的星球分布图片,其显示有方位扫描角度和时间角度,再经过长期扫描拍摄上述星球分布图片,利用本发明,可测量定出各星球距离地球的距离;经过对比得出,移动慢的星球距离地球远,可连续扫描拍摄小于182天的星体,为太阳系外的星球客星;超过182天连续可扫描拍摄的星体,为太阳系内的星球恒星;太阳系外的星球客星可用出现到消失的天数计算距离,用地球公转轨道半径作三角形底边,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出星球与地球公转轨道中心点的距离,得出的结果再减去65045000千米即为该星球与地球的距离。參见图2-图3,圆形平台I按其所在地的坐标纬度向南(或向北)倾斜,本实施例的圆形平台I位于北纬约40度,即角度α,圆形平台I可优先选址于天文台,即圆形平台I按天文台所在地的坐标纬度向北(或向南)倾斜角度α ,两望远镜2分别指向东方和西方,并与南北轴线成90度,两望远镜2可分两层安装或两边安装,本实施例两望远镜2为两边安装,两望远镜2通过马达等机构进行驱动,从而实现两望远镜2能沿圆形平台I南北方向摆动扫描拍摄星体,两望远镜2的中轴线上标有指向圆形平台I刻度3的记号,记号可为箭头等,便于准确计算出望远镜所摆的角度。
圆形平台I的平面与地球自转轴平行,这样就把地球的园球形观测角度改变园棒形。两望远镜2的摆动角度为其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180度减去圆形平台I按其所在地的坐标纬度的值,也就是天文台地址坐标纬度越高,摆动角度越小,天文台地址坐标纬度越低,摆动角度越大,圆形平台I平面正北刚好与北极星持平,与赤道地平面平衡降低。北半球夏季日照时间长,当地时间晚上6时正,星星还未出现,早上6时正,太阳早已升起,也看不见星星,因此,北半球适用冬季进行观测,赤道早上6时日出,晚上6时日落,是最理想的观测地点,望远镜2可以南北180度摆动,东西向两望远镜2各拍摄到180度星球图片,两份图片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星球分布图片。在有月光的晚上,天空的星星很少,这些星星基本都是太阳系内的星球恒星。没有月光的晚上,天空的星星很多,这有太阳系内固定位置的星球,有从南方向出现后一段时间后,就从北方向消失,这些星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称客星,可以从望远镜2南北扫描拍摄图 片,看到移动,移动快的星球距离地球近,移动慢的星球距离地球远,能扫描拍摄到的时间不会连续182天,是太阳系外的星球客星。超过182天的全年都可以扫描拍摄到,是太阳系内的星球恒星。太阳系外的星球客星可以用出现到消失的天数计算距离,以赤道測量计算,182天地球在公转轨道运行179. 6度,出现时在南方地平线上与地球公转轨道成90度直角,消失时在北方地平线上与地球公转轨道成90度直角,垂直于91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91天就成了ー个直角三角形。星球出现时与地球公转轨道成90度直角。地球公转轨道中心点角度是89度48分。北极星的放射角度就是90度-89度48分=12分角。地球的放射角度就是90度-89度48分=12分角。用地球公转轨道半径作三角形底长计算,(从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1373564于2009年2月5日公开的地月星动仪,得知地球公转轨道半径为65045000千米)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出星球距离地球公转轨道中心点长度,减去65045000千米是星球距离地球长度。附表
权利要求
1.ー种宇宙星体的測量方法,包括用以测量的圆形平台(I)和可沿圆形平台南北摆动扫描拍摄的两望远镜(2),圆形平台(I)外圆上标有刻度(3),两望远镜(2)安装在圆形平台(I)的中心点,其特征是在当地时间晚上6时正,圆形平台(I)西面对着太阳方向,圆形平台东面对着太阳相反方向,随着地球自转圆形平台以每4秒一分角的速度自西向东摆动,望远镜也沿圆形平台南北摆动扫描拍摄图片,等到翌日早上6时正,两望远镜(2)各拍摄到东西向的180度星球图片,两份图片合在一起形成当日的圆穹形的星球分布图片,其显示有方位扫描角度和时间角度,再经过长期扫描拍摄上述星球分布图片; 经过对比得出,移动慢的星球距离地球远,可连续扫描拍摄小于182天的星体,为太阳系外的星球客星;超过182天连续可扫描拍摄的星体,为太阳系内的星球恒星; 太阳系外的星球客星可用出现到消失的天数计算距离,用地球公转轨道半径作三角形底边,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出星球与地球公转轨道中心点的距离,得出的结果再减去65045000千米即为该星球与地球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宇宙星体的測量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圆形平台(I)按其所在地的坐标纬度向南或向北倾斜,两望远镜(2)分别指向东方和西方,并与南北轴线成90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宇宙星体的測量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圆形平台(I)的平面与地球自转轴平行,两望远镜(2)的摆动角度为其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180度减去圆形平台(I)按其所在地的坐标纬度的值。
全文摘要
一种宇宙星体的测量方法,包括用以测量的圆形平台和可沿圆形平台南北摆动扫描拍摄的两望远镜,两望远镜各拍摄到东西向的180度星球图片,两份图片合在一起形成当日的圆穹形的星球分布图片,再经过长期扫描拍摄上述星球分布图片;经过对比得出,可连续扫描拍摄小于182天的星体,为太阳系外的星球客星;超过182天连续可扫描拍摄的星体,为太阳系内的星球恒星;用地球公转轨道半径作三角形底边,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出星球与地球公转轨道中心点的距离,得出的结果再减去65045000千米即为该星球与地球的距离。本发明可计算出各星球与地球间的距离,据此便可制作出宇宙模型。其适用于科研和教学有,利于人们认识整个宇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有助推动天文、宇航等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档编号G01C3/00GK102692208SQ201210079508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2日
发明者廖云开 申请人:廖云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