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表端钮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64842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能表端钮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能表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能表端钮盒。
背景技术
为方便电能表端钮盒上的接线端子与分流器及连接片连接,传统电能表端钮盒的结构如图1所示,各接线端子靠近电能表内腔的一端延伸出一个触端,各触端上设置有纵向螺孔,在将分流器和连接片分别与接线端子连接时,使用螺钉穿过分流器和连接片上孔与各纵向螺孔螺接形成连接。由于接线端子大都采用铜材制成,因而若采用上面这种结构则铜材使用量较大导致生产成本较高,并且会占用较大的空间。针对传统电能表端钮盒存在的上述不足,专利文献CN201126443Y中公开了一种电能表接线端钮盒,其上设有短接线端子,所述短接线端子上连接有锰铜分流器及连接片;所述短接线端子的连接端面设在接线端子的侧壁上,且与侧壁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锰铜分流器及接线片上均设有折弯片,所述折弯片为锰铜分流器及接线片折弯而成,所述折弯片与短接线端子相连接,所述折弯片与锰铜分流器之间呈90°设置。在该专利文献中通过短接线端子和锰铜分流器相连,大幅度缩短了接线端子的整体长度从而降低成本,并且占用空间小,有效解决了传统端钮盒存在的缺陷。然而上述专利文献中的电能表接线端子盒即电能表端钮盒还存有不足此传统电能表端钮盒结构,使得辅助端子与相线及零线接线端子之间的爬电距离较短,容易产生电磁干扰,影响电能表运行时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能表端钮盒,该端钮盒在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对其结构调整,增大了爬电距离进而减少了电磁干扰,消除了采用传统端钮盒的电能表在运行时由于其内部爬电距离太短对产品性能造成的影响。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能表端钮盒,其上设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包括相线接线端子、零线接线端子和辅助接线端子;所述相线接线端子的内端通过螺钉与平板状的分流器相连;在所述端钮盒的内端面上设有第一容置凹槽和第二容置凹槽,所述相线接线端子的内端位于第一容置凹槽中,所述零线接线端子的内端位于第二容置凹槽中;所述相线接线端子的内端面为斜面,其与所述端钮盒底面的夹角为锐角并与所述分流器所处平面平行。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相线接线端子的内端面与所述端钮盒底面的夹角为45°至6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零线接线端子的内端通过螺钉连接有平板状的连接片;所述零线接线端子的内端面为斜面,其与所述端钮盒底面的夹角为锐角并与所述连接片所处平面平行。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零线接线端子的内端面与所述端钮盒底面的夹角为45°至60°。[0012]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0013](I)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能表端钮盒,通过第一容置凹槽和第二容置凹槽的设置,并 将相线接线端子的内端和零线接线端子的内端分别设于第一容置凹槽和第二容置凹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增大电能表辅助接线端子与相线接线端子及零线接线端子内部的爬电 距离,减少了电磁干扰,从而使得具有本实用新型中的端钮盒的电能表性能更稳定。另外, 将相线接线端子的内端面设置为斜面,与传统结构相比其截面积有所增大,可以获得接线 端子与分流器更大的接触面,使得载流量增加,可负荷更大的电流,提高过载能力,从而提 高产品的安全稳定性。同时,其与所述端钮盒底面的夹角为锐角并与所述分流器所处平面 平行,采用上述结构可节省部分材料,降低劳动强度,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0014](2)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能表端钮盒,设置相线接线端子的内端面与所述端钮盒底 面的夹角为45°至60°,采用这种结构方便分流器的安装固定。[0015](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零线接线端子的内端通过螺钉连接有平板状的连接片;所 述零线接线端子的内端面为斜面,其与所述端钮盒底面的夹角为锐角并与所述连接片所处 平面平行。通过将零线接线端子的内端面设置为斜面可节省部分材料,降低生产成本。[0016](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零线接线端子的内端面与所述端钮盒底面的夹角为 45°至60°,采用这种结构方便连接片的安装固定。


[0017]图1为传统电能表端钮盒的一种结构不意图;[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能表端钮盒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0019]图3为图2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0020]图中所示附图标记为1-相线接线端子;2-零线接线端子;3-辅助接线端子; 4-分流器;5_端钮盒;51_第一容置凹槽;52_第二容置凹槽;6_连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能表端钮盒的一种实施例做详细说明[0022]一种电能表端钮盒,如图2所示,其上设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包括相线接线 端子1、零线接线端子2和辅助接线端子3 ;所述相线接线端子I的内端通过螺钉与平板状 的分流器4相连;在所述端钮盒5的内端面上设有第一容置凹槽51和第二容置凹槽52,所 述相线接线端子I的内端位于第一容置凹槽51中,所述零线接线端子2的内端位于第二容 置凹槽52中;所述相线接线端子I的内端面为斜面,其与所述端钮盒5底面的夹角为锐角 并与所述分流器4所处平面平行。[0023]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为了方便分流器4的安装固定,所述相线接线端子I的内端 面与所述端钮盒5底面的夹角(图3中的A)为45°至60°,如图3所示。[0024]本实施例中的电能表端钮盒,所述零线接线端子2的内端通过螺钉连接有平板状 的连接片6 ;所述零线接线端子2的内端面为斜面,其与所述端钮盒5底面的夹角为锐角并 与所述连接片6所处平面平行。[0025]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为了方便连接片6的安装固定,所述零线接线端子2的内端面与所述端钮盒5底面的夹角为45°至60°。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电能表端钮盒,其上设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包括相线接线端子(I)、零线接线端子(2)和辅助接线端子(3);所述相线接线端子(I)的内端通过螺钉与平板状的分流器(4)相连;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钮盒(5)的内端面上设有第一容置凹槽(51)和第二容置凹槽(52),所述相线接线端子(I)的内端位于第一容置凹槽(51)中,所述零线接线端子(2)的内端位于第二容置凹槽(52)中; 所述相线接线端子(I)的内端面为斜面,其与所述端钮盒(5)底面的夹角为锐角并与所述分流器(4)所处平面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能表端钮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相线接线端子(I)的内端面与所述端钮盒(5)底面的夹角为45°至6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能表端钮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零线接线端子(2)的内端通过螺钉连接有平板状的连接片(6);所述零线接线端子(2)的内端面为斜面,其与所述端钮盒(5)底面的夹角为锐角并与所述连接片(6)所处平面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能表端钮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零线接线端子(2)的内端面与所述端钮盒(5)底面的夹角为45°至6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能表端钮盒,其上设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包括相线接线端子、零线接线端子和辅助接线端子;所述相线接线端子的内端通过螺钉与平板状的分流器相连;在所述端钮盒的内端面上设有第一容置凹槽和第二容置凹槽,所述相线接线端子的内端位于第一容置凹槽中,所述零线接线端子的内端位于第二容置凹槽中;所述相线接线端子的内端面为斜面,其与所述端钮盒底面的夹角为锐角并与所述分流器所处平面平行。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能表端钮盒在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通过对其结构调整增加了爬电距离进而减少了电磁干扰。
文档编号G01R11/04GK202837362SQ201220559579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9日
发明者平军祥, 王亚婷 申请人:德力西集团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