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

文档序号:6043980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
【专利摘要】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属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将计算的基准面静校正施加到野外拾取的地震初至时间数据体上,得到一个新的地震初至时间数据体,然后在共炮点道集和共检波点道集的正负偏移距上,分别选择划分折射层范围,对该道集正负偏移距上的折射层的初至时间与偏移距进行拟合,得到各地震道的拟合初至时间,然后求取二者的拟合时差,最后对所有检波点和炮点的拟合时差各自进行统计计算,其平均值即为各检波点和炮点的剩余静校正。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不依赖地震处理系统,计算的数据量小,对地震资料信噪比要求不高,便于在现场微机上计算剩余静校正,能够解决过大的剩余静校正。
【专利说明】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剩余静校正是对地震资料所作的校正,用于补偿由高程、风化层厚度以及风化层 速度产生的影响,把资料校到一个指定的基准面上。它是一种地震勘探中消除近地表影响 从而提高地震反射波成像质量的主要数据处理方法。
[0003] 现有技术中:
[0004] 2004年井西利等人公开了一种自适应混合反演剩余静校正的方法,针对剩余静 校正问题的非线性特点,分析了已有的线性反演及非线性反演方法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一种混合反演方法;
[0005] 2005年李全胜等人公开了一种基于模型道的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论述了 模型道的构造方法,将剩余静校正问题作为广义线性反问题来求解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 正量;
[0006] 2006年段云卿公开了一种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利用折射波信噪比高的特点, 将反射波剩余静校正原理应用于折射波处理,通过交互手段,逐段估算折射波的速度,用合 适的速度对地震记录进行线性动校正,在共炮点或共中心点道集上,用相关方法计算各道 与模型道时差,再用统计方法计算出各炮点及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
[0007] 2011年潘树林公开了一种共炮(检)点剩余静校正方法,基于经过动校正后的共 炮点数据集和共检波点数据集分别求取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和炮点剩余静校正量,并分 别将共炮、检点道集动校正后的叠加道作为模型道与道集内各个道进行互相关,进而求出 各个炮、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
[0008] 针对三维观测系统,上述剩余静校正方法都依赖地震处理系统,即需要在对地震 资料进行一定处理后才能应用,所要计算的数据量大,因此对软件和硬件都提出了较高要 求,如需要配置工作站和资料处理系统。由于资料处理中心一般拥有大、中型计算机,数据 处理能力强,故上述剩余静校正方法一般可以在资料处理中心进行。而一般情况下,野外现 场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较弱,故针对三维观测系统,上述剩余静校正方法无法在野外现 场得到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0009]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以能够在野外现场或资 料处理中心针对三维观测系统进行剩余静校正。
[001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是这样实现的:
[0011]-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包括:
[0012] 1)利用表层资料或者大炮初至资料建立表层模型,根据所述表层模型进行基准面 静校正;
[0013] 2)对拾取的每个地震道的初至时间数据施加该地震道对应的炮点和检波点的基 准面静校正,生成新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Tu,其中,Ts,j表示第S炮点第j检波点施加基准 面静校正后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0014] 3)选取检波点,确定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范围,根据每个检波点所对应 的炮点线号范围内的炮点生成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确定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所对应的 地震道的初至时间Ty,其中,Ty表示第r检波点第i炮点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0015] 4)选取炮点,生成每个炮点的共炮点道集,确定每个共炮点道集折射层范围内各 检波点处的初至拟合时差,并将该初至拟合时差作为各检波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其 中,Λ表示第s炮点第j检波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
[0016] 5)计算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ARtj,其中,
[0017] Δ Rtj表示第j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

【权利要求】
1. 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 利用表层资料或者大炮初至资料建立表层模型,根据所述表层模型进行基准面静校 正; 2) 对拾取的每个地震道的初至时间数据施加该地震道对应的炮点和检波点的基准面 静校正,生成新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Ts,j,其中,Ts,j表示第s炮点第j检波点施加基准面静 校正后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3) 选取检波点,确定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范围,根据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 点线号范围内的炮点生成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确定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所对应的地震 道的初至时间TM,其中,Ty表示第r检波点第i炮点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4) 选取炮点,生成每个炮点的共炮点道集,确定每个共炮点道集折射层范围内各检波 点处的初至拟合时差△ ,并将该初至拟合时差作为各检波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其中, Aty.表示第s炮点第j检波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 5) 计算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ARtj,其中, ARtj表示第j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
n表示在共炮点道集上计算了该检波点单次剩余静校正的炮点个数; S表示三维测线内炮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在该炮点的共炮点道集上计算了第j检波 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的炮点个数n; j表示三维测线内检波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从第一条检波点线的第一个检波点到最 后一条检波点线的最后一个检波点; 6) 对于步骤3)中生成的共检波点道集,确定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折射层范围内各炮点 处的初至拟合时差Aty,并将该初至拟合时差作为各炮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其中,A 表示第r检波点第i炮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 7) 计算炮点的剩余静校正量ASti,其中
ASt,表示第i炮点的剩余静校正; m表示在共检波点道集上计算了该炮点单次剩余静校正的检波点个数; i表示三维测线内炮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第一条炮点线的第一个炮点到最后一条炮 点线的最后一个炮点; r表示三维测线内检波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在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上计算了第i炮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的检波点个数m。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选取检波点,包括: 对于三维观测系统,按照预设的检波点线增量选取检波点线,并在选取的每个检波点 线上按照预设的检波点增量选取检波点。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检波点线增量包括1-10中的任 一整数,所述预设的检波点增量包括1-20中的任一整数。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确定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 点线号范围,根据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范围内的炮点生成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 集,包括: 确定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范围,所述炮点线号范围的最小炮点线号为Slinel,所述炮点线号范围的最大炮点线号为Sline2,其中,Slinel=Rline-S,Sline2 = Rline+S,Rline表示该检波点的检波点线号,S表示该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偏移值; 根据所述炮点线号范围内的炮点生成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选取炮点,包括:选取三维观 测系统的全部炮点。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选取炮点,包括: 对于三维观测系统,按照预设的炮点线增量选取炮点线,并在选取的每个炮点线上按 照预设的炮点增量选取炮点。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炮点线增量包括1-10中的任一 整数,所述预设的炮点增量包括1-20中的任一整数。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确定每个共炮点道集折射层 范围内各检波点处的初至拟合时差Aty,包括: 将每个共炮点道集的数据按照检波点线、正负偏移距进行分类,每个分类分别生成一 个数据子集,在每个数据子集上根据折射层的变化划分出一个折射层的范围; 对该数据子集折射层范围内的各检波点的偏移距与初至时间进行拟合,得到每个炮点 数据子集指定折射层内各检波点的拟合初至时间,拟合前初至时间为Tsj 计算该炮点数据子集内最小绝对值偏移距对应的初至拟合时差,将最小绝对值偏 移距对应的初至拟合时差作为该炮点数据子集指定折射层范围内的拟合系统校正时差 constSsk; 根据C〇nstSsk计算每个共炮点道集所有子集指定折射层范围内各检波点处的初至拟 合时差
T' 表示第s炮点第j检波点的拟合初至时间: Ts,j表示第s炮点第j检波点施加基准面静校正后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所述的对于步骤3)中生成的共检波 点道集,确定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折射层范围内各炮点处的初至拟合时差Aty,包括: 在由步骤3)生成的所有共检波点道集上按照正负偏移距分别生成一个共检波点数据 子集,在每个子集上根据折射速度的大小和范围划分出一个折射层的范围; 对每个共检波点数据子集上指定折射层范围内各炮点对应的炮检距与初至时间分别 进行拟合,得到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子集内各炮点处拟合后的初至时间拟合前初至 时间为I;,k; 计算该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子集最小绝对值正负偏移距对应的初至拟合时差,将最小绝 对值正负偏移距对应的初至拟合时差作为该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子集指定折射层范围内的 拟合系统校正时差constSA; 根据C〇nStSrt计算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所有子集指定折射层范围内各检波点处的初至 拟合时差Atr,i;
T'u表示第r检波点第i炮点的拟合初至时间: 表示第r检波点第i炮点施加基准面静校正后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文档编号】G01V1/36GK104483705SQ201410852329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31日
【发明者】冯发全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