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纺织材料的压缩夹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50542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纺织材料的压缩夹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纺织材料的压缩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夹持器、第一上夹持器或第二上夹持器、以及固定针;所述的下夹持器包括下夹持器本体,下夹持器本体上设有第三圆孔并与螺丝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所述的第一上夹持器包括第一上夹持器本体,第一上夹持器本体上设有第一圆孔和第一螺丝孔;第二上夹持器包括第二上夹持器本体,第二上夹持器本体上设有第二圆孔和第二螺丝孔,第二上夹持器本体上还设有通孔,固定针的两端分别设于第三圆孔和第一圆孔或第二圆孔中,螺丝的另一端设于第一螺丝孔或通过下螺帽和上螺帽固定于第二螺丝孔中。本实用新型可防止纺织材料平板压缩和球形压缩试验过程中滑动,提高压缩试验的稳定性。
【专利说明】一种用于纺织材料的压缩夹持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精密测量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纺织材料的压缩夹持机构,用于纺织材料平稳的平板压缩测量和球形压缩测量的纺织材料夹持,适于间隔织物、层合织物、三维机织物、三维针织物、非织物或复合织物的夹持。
【背景技术】
[0002]间隔织物作为纺织材料之一,由间隔丝将上、下表面层织物连接构成的三维织物,由于具有良好的缓压性和透气性,而颇受医用床垫和坐垫产品青睐,其与人体间的压缩相互作用的关键之一,就是压缩力学行为的分析。然而其传统压缩实验是将织物直接放在压缩仪下进行压缩测试,未考虑织物在压缩过程中的边缘效应,造成压缩测试结果的偏差。对于压缩刚度大和厚的间隔织物而言,抵抗压缩变形的能力强,则间隔织物压缩过程中的滑移更加明显,间隔织物会在压缩夹头表面滑动,甚至造成间隔织物边缘的明显翘起,压缩力实验结果有明显的波动。因此为了有效实施间隔织物的结构设计,优化间隔织物产品,获得稳定和精准的压缩性能试验结果,必须对间隔织物实施平稳的夹持,防止压缩过程中的滑动或平移。
[0003]目前还未见有间隔织物平板压缩或球形压缩时的间隔织物有效夹持机构,尤其是压缩过程中如何防止滑动的夹持机构。故为了获得稳定和重现性高的间隔织物压缩试验,需要对间隔织物试样实施有效的夹持。
[0004]本实用新型针对间隔织物的压缩滑移问题,采用上、下夹持器束缚间隔织物的垂直移动,尤其是间隔织物边缘的翘起,并采用固定针在间隔织物边缘插入,从而固定间隔织物的边缘,完成间隔织物的边界固定,避免压缩过程中间隔织物的边界条件不可控造成的
测量偏差。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纺织材料的压缩夹持机构,实施压缩过程中的边界有效固定,有助于纺织材料压缩试验中获得重现性高、有效和稳定的压缩测量结果,可对间隔织物、层合织物、三维机织物、三维针织物、非织物或复合织物的夹持。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纺织材料的压缩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夹持器、第一上夹持器或第二上夹持器、以及固定针;所述的下夹持器包括下夹持器本体,下夹持器本体上设有第三圆孔,下夹持器本体与螺丝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所述的第一上夹持器包括第一上夹持器本体,第一上夹持器本体上设有第一圆孔和第一螺丝孔;第二上夹持器包括第二上夹持器本体,第二上夹持器本体上设有第二圆孔和第二螺丝孔,第二上夹持器本体上还设有通孔,固定针的两端分别设于第三圆孔和第一圆孔或第二圆孔中,螺丝的另一端设于第一螺丝孔或通过下螺帽和上螺帽固定于第二螺丝孔中。
[0007]优选地,所述的固定针为不锈钢圆柱形针,直径范围为0.lmm-lmm。
[0008]优选地,所述的第三圆孔在下夹持器本体上呈圆周分布,第三圆孔的数量为4个-108个,所述的第一圆孔在第一上夹持器本体上呈圆周分布,第一圆孔的数量为4个-108个,所述的第二圆孔在第二上夹持器本体上呈圆周分布,第二圆孔(151)的数量为4个-108个。
[0009]优选地,所述的第一上夹持器或第二上夹持器可在垂直方向做无摩擦的上下移动,移动范围为4mm-400mm。
[0010]优选地,所述的下夹持器本体和第一上夹持器本体为直径为100mm-500mm的圆形,第二上夹持器为圆环形,内径为100mm-400mm。
[0011]优选地,所述的纺织材料为间隔织物、层合织物、三维机织物、三维针织物、非织
物、复合织物、泡沫或海绵。
[001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原理在于通过压缩夹持机构实施纺织材料的平板压缩试验夹持和球形压缩试验夹持。球形压缩试验的纺织材料夹持原理,在于根据纺织材料的厚度,通过螺丝、下螺帽和上螺帽调节下夹持器与第二上夹持器间的空隙垂直距离稍大于纺织材料的厚度,再将纺织材料从第二上夹持器和下夹持器间穿过,并放置于下夹持器上,通过调节下螺帽至第二上夹持器靠自重压在纺织材料上,再调节下螺帽上移至恰好接触第二上夹持器,并调节上螺帽下移至恰好接触第二上夹持器,从而有效夹持纺织材料,防止纺织材料的垂直移动;然后,将固定针由第二上夹持器的圆孔上插入,穿过纺织材料后插入下夹持器的圆孔,根据纺织材料不同,插入一定数量的固定针,有效控制纺织材料的边界,防止压缩过程中纺织材料的水平滑动,从而实现纺织材料的平稳球形压缩实验。
[0013]本实用新型的平板压缩试验的纺织材料夹持原理,在于根据纺织材料的厚度,通过固定在下夹持器上的螺丝通过第一上夹持器的螺丝孔,套接在第一上夹持器上,并限定第一上夹持器仅能再垂直位置沿着螺丝上下移动;然后,将固定针由第一上夹持器的圆孔上插入,穿过纺织材料后插入下夹持器的圆孔,根据纺织材料不同,插入一定数量的固定针,有效控制纺织材料的边界滑动现象,防止压缩过程中纺织材料上、下表面的水平滑动,从而实现纺织材料的防滑平板压缩实验,从而实现纺织材料的平稳平板压缩实验。
[0014]本实用新型可实现纺织材料球形压缩和平板压缩的防滑压缩,防止球形压缩和平板压缩过程中纺织材料的滑动,获得上、下垂直边界和左、又水平边界固定的压缩试验测试方法。
[001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上夹持器、第二下夹持器与下夹持器均由不锈钢材料、或聚氨酯、或聚氯乙烯、或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7]a.本实用新型创新地采用垂直束缚与水平束缚组合的方式,实现了用于纺织材料压缩试验时的纺织材料压缩夹持机构,防止纺织材料压缩过程中的水平滑移和垂直翘起。
[0018]b.本实用新型尤其是适用于压缩刚度大且厚的纺织材料压缩试验用的压缩夹持机构,即可实现纺织材料平板压缩试验的纺织材料边界固定,也可实现纺织材料球形压缩试验的边界固定,解决了目前一部分高压缩刚度、厚型的纺织材料压缩过程中因水平滑移和边缘翘起造成的测试结果误差大的问题,获得了稳定性高的压缩试验测试结果;
[0019]c.本实用新型可防止纺织材料平板压缩和球形压缩试验过程中滑动,提高压缩试验的稳定性,结构简便、精巧、操作简易,且能安装于织物压缩仪上,可广泛用于纺织材料压缩仪上夹持纺织材料,尤其是间隔织物的压缩性能测试。【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用于纺织材料的平板压缩夹持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夹持纺织材料后的用于纺织材料的平板压缩夹持机构主视图;
[0022]图3为用于纺织材料的平板压缩夹持机构主视图;
[0023]图4为第一上夹持器的俯视图;
[0024]图5为下夹持器的斜视图;
[0025]图6为用于纺织材料的球形压缩夹持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夹持纺织材料后的用于纺织材料的球形压缩夹持机构主视图;
[0027]图8为用于纺织材料的球形压缩夹持机构主视图;
[0028]图9为第二上夹持器的俯视图;
[0029]图10为螺丝示意图。
[0030]图中:1_压缩夹持机构、11-下夹持器、111-第三圆孔、112-下夹持器本体、12-第一上夹持器、121-第一圆孔、122-第一螺丝孔、123-第一上夹持器本体、13-固定针、14-螺丝、141-下螺帽、142-上螺帽、15-第二上夹持器、151-第二圆孔、152-第二螺丝孔、153-第二上夹持器本体、2-试样。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专利。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专利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专利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专利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专利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为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如下。
[0032]实施例118_厚经编间隔织物平板压缩试验夹持
[0033]如图1所示,为用于纺织材料的平板压缩夹持机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用于纺织材料平板压缩的夹持机构包括下夹持器11、第一上夹持器12以及固定针13 ;所述的下夹持器11包括下夹持器本体112,下夹持器本体112上设有第三圆孔111,下夹持器本体112与螺丝14的一端焊接在一起;所述的第一上夹持器12包括第一上夹持器本体123,第一上夹持器本体123上设有第一圆孔121和第一螺丝孔122 ;固定针13的两端分别耦合第三圆孔111和第一圆孔121,螺丝14的另一端设于第一螺丝孔122中。如图3所示,螺丝14通过率禹合第一上夹持器12的第一螺丝孔122限定第一上夹持器12仅在竖直位置上下移动。所述的固定针13为不锈钢圆柱形针,直径范围为0.1_。所述的第三圆孔111在下夹持器本体112上呈圆周分布,第三圆孔111的数量为4个,所述的第一圆孔121在第一上夹持器本体123上呈圆周分布,第一圆孔121的数量为4个。所述的第一上夹持器12可在垂直方向做无摩擦的上下移动,移动范围为25mm。所述的第一上夹持器12与下夹持器11均由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的下夹持器本体112和第一上夹持器本体123为直径为200mm的圆形。
[0034]采用上述的用于纺织材料的平板压缩夹持机构进行纺织材料防滑的平板压缩测量,具体步骤包括:①取18_厚经编间隔织物作为试样2,如图2所示,将试样2放置于下夹持器11上,接着将第一上夹持器12通过螺丝14套入并靠自重压在试样2上将固定针13由第一上夹持器12的第一圆孔121上插入,穿过试样2后插入下夹持器11的第三圆孔111,实现试样2的边界固定,从而实现试样2的防滑平板压缩实验的夹持。
[0035]实施例210mm厚经编间隔织物球形压缩实验夹持
[0036]如图6所示,为用于纺织材料的球形压缩夹持机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用于纺织材料的球形压缩夹持机构包括下夹持器11、第二上夹持器15、以及固定针13 ;所述的下夹持器11包括下夹持器本体112,下夹持器本体112上设有第三圆孔111,下夹持器本体112与螺丝14的一端焊接在一起;第二上夹持器15包括第二上夹持器本体153,第二上夹持器本体153上设有第二圆孔151和第二螺丝孔152,第二上夹持器本体153上还设有通孔154,如图8所示,固定针13的两端分别设于第三圆孔111和第二圆孔151中,如图10所示,螺丝14的另一端通过下螺帽141和上螺帽142固定于第二螺丝孔152中。螺丝14通过耦合下夹持器11的螺丝孔,并与下夹持器11保持固定,再通过第二上夹持器15的第二螺丝孔152,由下螺帽141和上螺帽142固定第二上夹持器15的位置;固定针13与第二上夹持器15上的圆孔151和下夹持器11上的圆孔111耦合。所述的固定针13为不锈钢圆柱形针,直径范围为0.1mm。所述的第三圆孔111在下夹持器本体112上呈圆周分布,第三圆孔111的数量为12个,所述的第二圆孔151在第二上夹持器本体153上呈圆周分布,第二圆孔151的数量为12个。所述的第二上夹持器15可在垂直方向做无摩擦的上下移动,移动范围为10mm。所述的下夹持器本体112为直径为500mm的圆形,第二上夹持器15为圆环形,内径为 20cm。
[0037]采用上述的用于纺织材料的球形压缩夹持机构进行纺织材料球形压缩的夹持,具体步骤包括:①旋转下螺帽141至螺丝14上一定位置停止;螺丝14再穿过第二上夹持器15的第二螺丝孔152,接着旋转上螺帽142至螺丝14上一定位置停止;②如图7所示,取IOmm厚经编间隔织物作为试样2,将试样2从第二上夹持器15和下夹持器11中间穿过,并放置于下夹持器11上,调节下螺帽141至第二上夹持器15靠自重压在试样2上;再调节下螺帽141上移至恰好接触第二上夹持器15,并调节上螺帽142下移至恰好接触第二上夹持器15 ;③将固定针13由第二上夹持器15的第二圆孔151上插入,穿过试样2后插入下夹持器11的第三圆孔111,实现试样2的边界固定,从而实现试样2的防滑平板压缩实验的夹持。
[0038]实施例320mm厚机织间隔织物平板压缩试验夹持
[0039]如图1所示,为用于纺织材料的平板压缩夹持机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用于纺织材料平板压缩的夹持机构包括下夹持器11、第一上夹持器12以及固定针13 ;所述的下夹持器11包括下夹持器本体112,下夹持器本体112上设有第三圆孔111,下夹持器本体112与螺丝14的一端焊接在一起;所述的第一上夹持器12包括第一上夹持器本体123,第一上夹持器本体123上设有第一圆孔121和第一螺丝孔122 ;固定针13的两端分别耦合第三圆孔111和第一圆孔121,螺丝14的另一端设于第一螺丝孔122中。如图3所示,螺丝14通过率禹合第一上夹持器12的第一螺丝孔122限定第一上夹持器12仅在竖直位置上下移动。所述的固定针13为不锈钢圆柱形针,直径范围为0.2_。如图5所示,所述的第三圆孔111在下夹持器本体112上呈圆周分布,第三圆孔111的数量为36个,如图4所示,所述的第一圆孔121在第一上夹持器本体123上呈圆周分布,第一圆孔121的数量为36个。所述的第一上夹持器12可在垂直方向做无摩擦的上下移动,移动范围为30mm。所述的第一上夹持器12与下夹持器11均由聚氨酯材料制成,所述的下夹持器本体112和第一上夹持器本体123为直径为150mm的圆形。
[0040]采用上述的用于纺织材料的平板压缩夹持机构进行纺织材料防滑的平板压缩测量,具体步骤包括:①取20_厚机织间隔织物作为试样2,如图2所示,将试样2放置于下夹持器11上,接着将第一上夹持器12通过螺丝14套入并靠自重压在试样2上将固定针13由第一上夹持器12的第一圆孔121上插入,穿过试样2后插入下夹持器11的第三圆孔111,实现试样2的边界固定,从而实现试样2的防滑平板压缩实验的夹持。
[0041 ] 实施例4100_厚层合织物球形压缩实验夹持
[0042]如图6所示,为用于纺织材料的球形压缩夹持机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用于纺织材料的球形压缩夹持机构包括下夹持器11、第二上夹持器15、以及固定针13 ;所述的下夹持器11包括下夹持器本体112,下夹持器本体112上设有第三圆孔111,下夹持器本体112与螺丝14的一端焊接在一起;第二上夹持器15包括第二上夹持器本体153,第二上夹持器本体153上设有第二圆孔151和第二螺丝孔152,第二上夹持器本体153上还设有通孔154,如图8所示,固定针13的两端分别设于第三圆孔111和第二圆孔151中,如图10所示,螺丝14的另一端通过下螺帽141和上螺帽142固定于第二螺丝孔152中。螺丝14通过耦合下夹持器11的螺丝孔,并与下夹持器11保持固定,再通过第二上夹持器15的第二螺丝孔152,由下螺帽141和上螺帽142固定第二上夹持器15的位置;固定针13与第二上夹持器15上的圆孔151和下夹持器11上的圆孔111耦合。所述的固定针13为不锈钢圆柱形针,直径范围为0.15mm。如图5所示,所述的第三圆孔111在下夹持器本体112上呈圆周分布,第三圆孔111的数量为36个,如图9所示,所述的第二圆孔151在第二上夹持器本体153上呈圆周分布,第二圆孔151的数量为36个。所述的第二上夹持器15可在垂直方向做无摩擦的上下移动,移动范围为120mm。第二上夹持器15与下夹持器11均由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所述的下夹持器本体112为直径为400mm的圆形,第二上夹持器15为圆环形,内径为15cm0
[0043]采用上述的用于纺织材料的球形压缩夹持机构进行纺织材料球形压缩的夹持,具体步骤包括:①旋转下螺帽141至螺丝14上一定位置停止;螺丝14再穿过第二上夹持器15的第二螺丝孔152,接着旋转上螺帽142至螺丝14上一定位置停止;②如图7所示,取IOOmm厚层合织物作为试样2,将试样2从第二上夹持器15和下夹持器11中间穿过,并放置于下夹持器11上,调节下螺帽141至第二上夹持器15靠自重压在试样2上;再调节下螺帽141上移至恰好接触第二上夹持器15,并调节上螺帽142下移至恰好接触第二上夹持器15 ;③将固定针13由第二上夹持器15的第二圆孔151上插入,穿过试样2后插入下夹持器11的第三圆孔111,实现试样2的边界固定,从而实现试样2的防滑平板压缩实验的夹持。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纺织材料的压缩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夹持器(11)、第一上夹持器(12)或第二上夹持器(15)、以及固定针(13);所述的下夹持器(11)包括下夹持器本体(112),下夹持器本体(112)上设有第三圆孔(111),下夹持器本体(112)与螺丝(14)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所述的第一上夹持器(12)包括第一上夹持器本体(123),第一上夹持器本体(123)上设有第一圆孔(121)和第一螺丝孔(122);第二上夹持器(15)包括第二上夹持器本体(153),第二上夹持器本体(153)上设有第二圆孔(151)和第二螺丝孔(152),第二上夹持器本体(153)上还设有通孔(154),固定针(13)的两端分别设于第三圆孔(111)和第一圆孔(121)或第二圆孔(151)中,螺丝(14)的另一端设于第一螺丝孔(122)或通过下螺帽(141)和上螺帽(142)固定于第二螺丝孔(152)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纺织材料的压缩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针(13)为不锈钢圆柱形针,直径范围为0.lmm-l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纺织材料的压缩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圆孔(111)在下夹持器本体(112)上呈圆周分布,第三圆孔(111)的数量为4个-108个,所述的第一圆孔(121)在第一上夹持器本体(123)上呈圆周分布,第一圆孔(121)的数量为4个-108个,所述的第二圆孔(151)在第二上夹持器本体(153)上呈圆周分布,第二圆孔(151)的数量为4个-108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纺织材料的压缩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上夹持器(12)或第二上夹持器(15)可在垂直方向做无摩擦的上下移动,移动范围为4mm-400mnin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纺织材料的压缩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夹持器本体(112)和第一上夹持器本体(123)为直径为100mm-500mm的圆形,第二上夹持器(15)为圆环形,内径为100mm-40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纺织材料的压缩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纺织材料为间隔织物、层合织物、三维机织物、三维针织物、非织物、复合织物、泡沫或海绵。
【文档编号】G01N3/04GK203772641SQ201420138956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6日
【发明者】杜赵群, 吴韵眉, 刘鹏飞, 杨慧娟, 卢冠一 申请人:东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