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压点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7995阅读:1512来源:国知局
铆压点检测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铆压点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铆压是一种通过铆压机将两个工件铆压连接的一种工艺。在对两个工件进行铆压时,一般第一步先通过铆压少数几个点实现两个工件之间的定位,然后在第二步中在进行针对性形成多个铆压点,进而实现两个工件之间的连接。

在实现铆压连接时,往往出现漏铆现象,尤其是在第二步的铆压过程中,由于铆压点较多,极容易出现漏铆现象。而在现代的制造技术中,往往对铆压品质要求较高,客户是不允许出现漏铆现象的。因此,漏铆检查称为铆接品质控制的关键。而现有的漏铆检查方法,一般通过检查人员通过肉眼去观察,这大大提高了检查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劳动效率,同时肉眼检查存在很多认为因素,使得检查质量不能保证。

因此,亟待一种能够实现自动化的铆压点检测设备,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如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检测的质量和检测效率铆压点检测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铆压点检测设备,包括:

底座;

固定装置,设于所述底座上,包括固定座和压盖,所述压盖铰接于所述固定座上,用于固定待检测工件;

铆压点探测装置,设于所述底座上,并位于所述待检测工件的下方,用于探测所述工件上的铆压点,所述铆压点探测装置包括第一驱动器和铆压点检测探头,所述第一驱动器与所述铆压点检测探头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铆压点检测探头相对所述工件运动,来探测铆压点是否存在。

优选地,还包括标记装置,所述标记装置设于所述固定装置的上方,用于在所述工件检测合格后,对所述工件进行标记。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座上的支架,所述标记装置设于所述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标记装置包括外壳、第二驱动器、传动组件和笔芯,所述第二驱动器固定于所述外壳上,所述笔芯位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下方,并可上下滑动的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传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二驱动器和笔芯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二驱动器和笔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器经所述传动组件驱动所述笔芯相对所述工件外伸或者内缩。

优选地,还包括标记点检测探头,所述标记点检测探头设于所述压盖上,用于检测标记点的存在如否,以及是否合格。

优选地,所述标记点检测探头选为光纤探头。

优选地,所述压盖包括本体、快速夹具和压块,所述快速夹具固定于所述本体的自由端的端头上,所述压块与所述快速夹具连接,所述快速夹具用于驱动所述压块压紧所述工件。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座上的锁固装置,用于在所述工件检测不合格时,将所述工件锁紧固定。

优选地,还包括报警装置,用于在检测异常时进行报警。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底座上的外形检查装置,用于检测待检测工件的外形。

本发明提供的铆压点检测设备,能够对工件进行自动漏铆检查,避免了人工肉眼检查时带来的不便和漏检情况,大大提高了检测的质量和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铆压点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铆压点检测设备的控制原理图。

图中:待检测工件100、第一子工件11、第二子工件12、铆压点101、第一驱动器21、铆压点检测探头22、外壳31、第二驱动器32、传动组件33、笔芯34、标记点检测探头4、报警装置5、锁固装置6、销座61、锁紧销62、外形检查装置7、控制器8、底座91、支架92、固定座201、压盖202、快速夹具203、压块204、本体20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铆压点检测设备,其包括底座91、固定装置和铆压点探测装置。固定装置设于底座91上,包括固定座201和压盖202,压盖202铰接于固定座201上,用于固定待检测工件100;铆压点探测装置,设于底座91上,并位于待检测工件100的下方,用于探测工件上的铆压点101。

该实施例中,待检测工件100大致为倒扣的罩形结构。该待检测工件100包括第一子工件11和第二子工件12,第二子工件12相对第一子工件11的尺寸较小,其经铆压固定于第一子工件11的外壁上。参见图2,第一子工件11和第二子工件12经铆压连接后,在工件罩形结构的内部看,在铆压点处形成自内向外凸出的凹槽结构。

铆压点探测装置包括第一驱动器21和铆压点检测探头22,第一驱动器21与铆压点检测探头22连接,用于驱动铆压点检测探头22相对工件运动,来探测铆压点101是否存在。第一驱动器21可选为气缸,其缸筒铰接于底座91上,活塞杆与铆压点检测探头22的尾端相连接。铆压点检测探头22前端,即自由端的形状和尺寸与待检测工件100铆压点101处的凹槽结构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能够插入凹槽结构中。压盖202包括本体205、快速夹具203和压块204,快速夹具203固定于本体205的自由端的端头上,压块204与快速夹具203连接,快速夹具203用于驱动压块204压紧工件。在固定工件时,首先将工件卡于固定座201上,然后推动快速夹具203,带动压块204下压待检测工件100,使得待检测工件100处于正确的检测位置上。此时,待检测工件100上的铆压点101与铆压点检测探头22的位置恰好相对,即位于同一轴线上。

进一步地,该铆压点检测设备还包括标记装置,标记装置设于固定装置的上方,用于在工件检测合格后,对工件进行标记。标记装置包括外壳31、第二驱动器32、传动组件33和笔芯34,第二驱动器32固定于外壳31上,笔芯34位于第二驱动器32的下方,并可上下滑动的设于外壳31内,传动组件33设于第二驱动器32和笔芯34之间,分别于第二驱动器32和笔芯34连接,第二驱动器32经传动组件33驱动笔芯34相对工件在竖直方向内外伸或者内缩。在底座91上设有支架92,标记装置经其外壳31固定于支架92上。

进一步地,该铆压点检测设备还包括标记点检测探头4,标记点检测探头4设于压盖202上,用于检测标记点的存在如否,以及是否合格。该实施例中,铆压点检测探头22选为光纤探头。铆压点检测探头22设于笔芯34下部标记端的一侧,倾斜设置,并对准待检测工件100上的标记点的位置。该标记点检测探头4可以采集待检测工件100上标记点的信号,从而确定是否已在工件上做标记点,标记点的大小、墨色深度是否合理。

进一步地,该铆压点检测设备还包括报警装置5,用于在检测异常时进行报警。该处所指检测异常具体可为标记点检测装置无油墨、标记点尺寸过小、铆压点检测探头22不能伸出等。

进一步地,该铆压点检测设备还包括设于底座91上的锁固装置6,该锁固装置6位于待检测工件100的一侧,用于在工件检测不合格时,将工件锁紧固定。该锁固装置6包括销座61和锁紧销62,锁紧销62水平设置,可滑动地设于销座61上。当检测不合格时,锁紧销62伸出,将工件锁住,使得其不能进入下一工序。

进一步地,该铆压点检测设备还包括设于底座91上的外形检查装置7,用于检测待检测工件100的外形。

参见图3,对该铆压点检测设备的控制原理做较为详细地介绍。铆压点检测探头22、标记点检测探头4、锁固装置6和报警装置5分别与该铆压点检测设备的控制器8电性连接。控制器8接收来自铆压点检测探头22、标记点检测探头4采集的信号,并将信号,并将接收到的信号分析后,发出控制指令,控制锁固装置6和报警装置5动作。

当待检测工件100漏铆时,待检测工件100上待检测处不存在铆压点101,铆压点检测探头22不能正常伸出到预设位置,此时铆压点检测探头22将该信号传至控制器8,控制器8判定漏铆,对锁固装置6和报警装置5发出控制指令,锁固装置6动作,将工件锁住,使得工件不能进入下一工序,同时报警装置5启动进行报警提醒。反之,则锁固装置6不动作,工件可进入下一工序。

当铆压点检测探头22能正常伸出,标记点检测探头4采集不到标记信号或者标记信号尺寸过小或者墨色不合理时,控制器8向报警装置5发送控制指令,报警装置5启动,进行报警提醒。

本申请中的铆压点检测设备,能够对工件进行自动漏铆检查,避免了人工肉眼检查时带来的不便和漏检情况,大大提高了检测的质量和检测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