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71946发布日期:2020-09-29 09:27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采空区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矿区的地下矿层开采结束后通常会留下较大的采空区,即使对采空区进行回填也会造成部分塌陷,而采空区的塌陷则没有明显的前兆,需要借助仪器进行随时监测,采空区的塌陷多为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导致的,因此监测方法多采用瞬变电磁法对覆岩下的地下水进行检测。

然而现有的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监测装置在进行检测采空区稳定性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现有的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监测装置在使用时:不能快速的布线放线,且由于监测线管较长,携带起来不够便捷,布置线路比较耗费时间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监测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监测系统,包括采空区监测装置和线管收放结构,所述采空区监测装置包括采空区数据监测箱和监测线管,所述采空区数据监测箱的一侧设置有插头连接头,且采空区数据监测箱的顶端固定有采空区数据上传箱,所述采空区数据上传箱的顶端固定有太阳能供电板,所述太阳能供电板和采空区数据监测箱为电连接,所述采空区数据监测箱的底端固定有监测箱固定杆,所述监测箱固定杆的底端固定有固定杆底座,所述固定杆底座的顶端嵌套有线管收放结构,且固定杆底座的底端固定有底座埋深杆,所述监测线管的两端均设置有监测线管插头,且监测线管和采空区数据监测箱通过监测线管插头连接固定,所述固定杆底座的表面均匀开设有底座螺栓孔。

优选的,所述线管收放结构包括线管收放卷筒,所述线管收放卷筒的一侧固定有卷筒把手,且线管收放卷筒的一端开设有卷筒槽,所述监测线管的一端穿过卷筒槽,且监测线管缠绕在线管收放卷筒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监测箱固定杆和固定杆底座通过螺纹旋合固定。

优选的,所述监测线管插头和插头连接头通过卡合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卷筒槽的宽度大于监测线管的外直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监测线管通过线管收放结构固定在固定杆底座的上方,线管收放结构包括线管收放卷筒和卷筒把手,当需要对采空区覆岩进行监测时,通过线管收放结构能够快速的对监测线管进行收放,提高了监测线管的布线效率,更便于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的监测,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监测箱固定杆的固定方式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线管收放卷筒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杆底座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采空区监测装置;101、太阳能供电板;102、采空区数据上传箱;103、采空区数据监测箱;104、监测线管插头;105、监测箱固定杆;106、监测线管;107、底座埋深杆;108、固定杆底座;109、插头连接头;110、底座螺栓孔;2、线管收放结构;201、线管收放卷筒;202、卷筒把手;203、卷筒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监测系统,包括采空区监测装置1和线管收放结构2,采空区监测装置1包括采空区数据监测箱103和监测线管106,采空区数据监测箱103的一侧设置有插头连接头109,且采空区数据监测箱103的顶端固定有采空区数据上传箱102,采空区数据上传箱102的顶端固定有太阳能供电板101,太阳能供电板101和采空区数据监测箱103为电连接,采空区数据监测箱103的底端固定有监测箱固定杆105,监测箱固定杆105的底端固定有固定杆底座108,固定杆底座108的顶端嵌套有线管收放结构2,且固定杆底座108的底端固定有底座埋深杆107,监测线管106的两端均设置有监测线管插头104,且监测线管106和采空区数据监测箱103通过监测线管插头104连接固定,固定杆底座108的表面均匀开设有底座螺栓孔110。

为了使监测线管106便于收放,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线管收放结构2包括线管收放卷筒201,线管收放卷筒201的一侧固定有卷筒把手202,且线管收放卷筒201的一端开设有卷筒槽203,监测线管106的一端穿过卷筒槽203,且监测线管106缠绕在线管收放卷筒201的外侧。

为了使监测箱固定杆105固定牢固,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监测箱固定杆105和固定杆底座108通过螺纹旋合固定。

为了使监测线管插头104便于拔插,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监测线管插头104和插头连接头109通过卡合固定连接。

为了使监测线管106便于穿过卷筒槽203,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卷筒槽203的宽度大于监测线管106的外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安装好过后,首先检查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固定以及安全防护,然后就可以使用了,使用时,当需要对采空区上方的覆岩进行监测时,将采空区监测装置1通过底座埋深杆107固定在采空区覆岩的上方,接着即可根据采空区的形状范围进行布线,布线时先将插入插头连接头109内部的监测线管插头104拔下,接着拉动监测线管106的尾端,进行布设即可,布设完毕后将监测线管106两端的监测线管插头104插入采空区数据监测箱103底端的插头连接头109内部即可打开采空区数据监测箱103的电源开关,进行实时监测采空区的动态。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监测系统,包括采空区监测装置(1)和线管收放结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空区监测装置(1)包括采空区数据监测箱(103)和监测线管(106),所述采空区数据监测箱(103)的一侧设置有插头连接头(109),且采空区数据监测箱(103)的顶端固定有采空区数据上传箱(102),所述采空区数据上传箱(102)的顶端固定有太阳能供电板(101),所述太阳能供电板(101)和采空区数据监测箱(103)为电连接,所述采空区数据监测箱(103)的底端固定有监测箱固定杆(105),所述监测箱固定杆(105)的底端固定有固定杆底座(108),所述固定杆底座(108)的顶端嵌套有线管收放结构(2),且固定杆底座(108)的底端固定有底座埋深杆(107),所述监测线管(106)的两端均设置有监测线管插头(104),且监测线管(106)和采空区数据监测箱(103)通过监测线管插头(104)连接固定,所述固定杆底座(108)的表面均匀开设有底座螺栓孔(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管收放结构(2)包括线管收放卷筒(201),所述线管收放卷筒(201)的一侧固定有卷筒把手(202),且线管收放卷筒(201)的一端开设有卷筒槽(203),所述监测线管(106)的一端穿过卷筒槽(203),且监测线管(106)缠绕在线管收放卷筒(201)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箱固定杆(105)和固定杆底座(108)通过螺纹旋合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线管插头(104)和插头连接头(109)通过卡合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筒槽(203)的宽度大于监测线管(106)的外直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监测系统,包括采空区监测装置和线管收放结构,所述采空区监测装置包括采空区数据监测箱和监测线管,所述采空区数据监测箱的一侧设置有插头连接头,且采空区数据监测箱的顶端固定有采空区数据上传箱,所述采空区数据上传箱的顶端固定有太阳能供电板,所述太阳能供电板和采空区数据监测箱为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监测线管通过线管收放结构固定在固定杆底座的上方,线管收放结构包括线管收放卷筒和卷筒把手,当需要对采空区覆岩进行监测时,通过线管收放结构能够快速的对监测线管进行收放,提高了监测线管的布线效率,更便于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的监测,实用性更强。

技术研发人员:王治文;梁沙平;李艳龙;赵斌;王亮;白雪文;王东刚;白俊;邢佳佳;李光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治文
技术研发日:2020.03.11
技术公布日:2020.09.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