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用动力粘度自动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93744发布日期:2023-05-27 22:45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沥青用动力粘度自动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沥青生产设备,具体为一种沥青用动力粘度自动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1、沥青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黑褐色复杂混合物,是高黏度有机液体的一种,多会以液体或半固体的石油形态存在,表面呈黑色,可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沥青是一种防水防潮和防腐的有机胶凝材料。沥青主要可以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三种:其中,煤焦沥青是炼焦的副产品。石油沥青是原油蒸馏后的残渣。天然沥青则是储藏在地下,有的形成矿层或在地壳表面堆积。沥青主要用于涂料、塑料、橡胶等工业以及铺筑路面等。

2、但是,在真空减压毛细管黏度计测定黏稠石油沥青动力粘度试验中,需要人工计时沥青从一个刻度到另一个刻度的时间,对于高粘沥青,试验时间长达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人工计时花费时间多,试验人员易疲劳,易造成试验终点点无法准确记录,效率低下;对于基质沥青,则计量时间过短,不同试验人员主观感受不同,人工计时易造成试验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沥青用动力粘度自动测量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沥青用动力粘度自动测量装置,包括:沥青生产罐体,所述沥青生产罐体一侧设有盛样管,所述盛样管与沥青生产罐体之间设有若干采样管,所述盛样管下端设有连通弯管,所述连通弯管一端连通于盛样管、另一端连通于黏度测量管,所述黏度测量管包括测量管本体,所述测量管本体内设有毛细管,所述毛细管与测量管本体之间设有若干测量传感器组,测量传感器组在毛细管上等距分布,所述测量传感器组包括激光发射器、激光接受器,所述测量传感器组上连接有测量记录仪,所述测量记录仪上设有蜂鸣器。

3、所述采样管包括采样管本体,所述采样管本体上设有采样控制阀,所述采样控制阀上设有阀体控制器。

4、所述采样管一端连通于盛样管、另一端连通于沥青生产罐体,若干采样管在盛样管于沥青生产罐体之间等距分布。

5、所述沥青生产罐体下端安装在设备支撑座上,所述设备支撑座通过固定螺栓安装在沥青生产罐体上。

6、所述黏度测量管外端安装在测量管安装座上,所述测量管安装座安装固定在盛样管的一侧。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化程度高,准确性好,避免了人工计时不准确、效率低下等缺陷。



技术特征:

1.一种沥青用动力粘度自动测量装置,包括:沥青生产罐体(1),所述沥青生产罐体(1)一侧设有盛样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样管(2)与沥青生产罐体(1)之间设有若干采样管(3),所述盛样管(2)下端设有连通弯管(4),所述连通弯管(4)一端连通于盛样管(2)、另一端连通于黏度测量管(5),所述黏度测量管(5)包括测量管本体(51),所述测量管本体(51)内设有毛细管(52),所述毛细管(52)与测量管本体(51)之间设有若干测量传感器组,测量传感器组在毛细管(52)上等距分布,所述测量传感器组包括激光发射器(53)、激光接受器(554),所述测量传感器组上连接有测量记录仪(8),所述测量记录仪(8)上设有蜂鸣器(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用动力粘度自动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管(3)包括采样管本体(31),所述采样管本体(31)上设有采样控制阀(32),所述采样控制阀(32)上设有阀体控制器(3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用动力粘度自动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管(3)一端连通于盛样管(2)、另一端连通于沥青生产罐体(1),若干采样管(3)在盛样管(2)于沥青生产罐体(1)之间等距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用动力粘度自动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生产罐体(1)下端安装在设备支撑座(9)上,所述设备支撑座(9)通过固定螺栓安装在沥青生产罐体(1)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用动力粘度自动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黏度测量管(5)外端安装在测量管安装座(6)上,所述测量管安装座(6)安装固定在盛样管(2)的一侧。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沥青用动力粘度自动测量装置,包括:沥青生产罐体,所述沥青生产罐体一侧设有盛样管,所述盛样管与沥青生产罐体之间设有若干采样管,所述盛样管下端设有连通弯管,所述连通弯管一端连通于盛样管、另一端连通于黏度测量管,所述黏度测量管包括测量管本体,所述测量管本体内设有毛细管,所述毛细管与测量管本体之间设有若干测量传感器组,测量传感器组在毛细管上等距分布,所述测量传感器组包括激光发射器、激光接受器,所述测量传感器组上连接有测量记录仪,所述测量记录仪上设有蜂鸣器。本技术自动化程度高,准确性好,避免了人工计时不准确、效率低下等缺陷。

技术研发人员:杨平文,杨渭,蒋亮亮,丁明强,吕弘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甘肃公航旅低碳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02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