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线监测传感器结构及应用该传感器结构的车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92234发布日期:2023-07-25 19:04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在线监测传感器结构及应用该传感器结构的车钩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轨道机车,特别涉及一种在线监测传感器结构及应用该传感器结构的车钩系统。


背景技术:

1、钩缓装置是铁道车辆的重要连接部件,在列车运行中起到传递牵引力和缓解冲击力的作用。如何获取车钩力的实时数据及车钩横向力幅值,如何对车辆冲击时的车钩力及车钩摆角进行精确测量,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技术。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测力车钩来实现,在车钩钩身两侧布置应变计,组成惠登斯应变全桥,车钩受拉钩力和压钩力时,车钩钩身发生拉或压变形,通过应变计采集钩身应变,进而转换成力值。但是测力车钩制作周期长、费用高、标定复杂,测力车钩在装卸运输、拆装维护过程中格外注意车钩钩身上布置的应变计及信号线,防止磕碰。在运用过程中,车钩摇摆、振动、冲击等运动状态恶劣,极易造成损坏,所以亟需一种替代方案。有鉴于此,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得到一种在线监测传感器结构及应用该传感器结构的车钩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在线监测传感器结构及应用该传感器结构的车钩系统,其具有运行周期长、稳定性好的优势。

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3、一种在线监测传感器结构,包括第一感应体和第二感应体,所述第一感应体包括第一应变梁和第一应变计,所述第一应变梁设置为饼状,且具有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一应变梁的正面设有第一支撑台,背面设有第一受力凸台,中部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应变梁的侧部设有第一集线盒,所述第二感应体包括第二应变梁和第二应变计,所述第二应变梁设为板状,也具有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二应变梁的正面设有第二支撑台,背面设有第二受力凸台,所述第二应变梁的侧部设有第二集线盒,所述第二应变梁上设有第一固定通孔。

4、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应变计包括多个第一应变片,所述多个第一应变片圆周分布,所述第二应变计包括多个第二应变片。

5、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受力凸台的数量不少于两个。

6、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应变梁的侧部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设有第二固定通孔。

7、一种车钩系统,包括系统本体以及应用于所述系统本体的第一感应体和第二感应体,所述第一感应体包括第一应变梁和第一应变计,所述第一应变梁设置为饼状,且具有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一应变梁的正面设有第一支撑台,背面设有第一受力凸台,中部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应变梁的侧部设有第一集线盒,所述第二感应体包括第二应变梁和第二应变计,所述第二应变梁设为板状,也具有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二应变梁的正面设有第二支撑台,背面设有第二受力凸台,所述第二应变梁的侧部设有第二集线盒,所述第二应变梁上设有第一固定通孔。

8、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系统本体包括车体牵引梁、后从板、后从板座、弹性元件、缓冲器、前从板、前从板座和车钩装置,所述后从板座设于所述车体牵引梁上,所述弹性元件一端连接所述后从板座,另一端连接所述后从板,所述缓冲器一端连接所述后从板,另一端连接所述前从板,所述前从板与所述前从板座相配合,所述前从板座设于所述车体牵引梁上,所述车钩装置连接所述前从板,所述第一感应体设于所述后从板座和所述弹性元件之间,所述第二感应体设于所述前从板座和所述前从板之间。

9、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感应体与所述弹性元件一一对应设置。

10、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感应体至少设有两个。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线监测传感器结构,其体积小,质量小,制作标定防护工作在实验室内完成,能够减少现场工作量,具有成本优势;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钩系统,其第一感应体和第二感应体安装在车体牵引梁的车钩槽内,不随车钩运动,传感器安装位置振动小,环境稳定,因此具有运用周期长、稳定性能好的优势;第一感应体和第二感应体与车钩系统的弹性元件、车钩等配件独立,当出现车钩系统故障或传感器故障时可单独更换。



技术特征:

1.一种在线监测传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感应体和第二感应体,所述第一感应体包括第一应变梁和第一应变计,所述第一应变梁设置为饼状,且具有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一应变梁的正面设有第一支撑台,背面设有第一受力凸台,中部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应变梁的侧部设有第一集线盒,所述第二感应体包括第二应变梁和第二应变计,所述第二应变梁设为板状,也具有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二应变梁的正面设有第二支撑台,背面设有第二受力凸台,所述第二应变梁的侧部设有第二集线盒,所述第二应变梁上设有第一固定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在线监测传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应变计包括多个第一应变片,所述多个第一应变片圆周分布,所述第二应变计包括多个第二应变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在线监测传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受力凸台的数量不少于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在线监测传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应变梁的侧部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设有第二固定通孔。

5.一种车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系统本体以及应用于所述系统本体的第一感应体和第二感应体,所述第一感应体包括第一应变梁和第一应变计,所述第一应变梁设置为饼状,且具有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一应变梁的正面设有第一支撑台,背面设有第一受力凸台,中部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应变梁的侧部设有第一集线盒,所述第二感应体包括第二应变梁和第二应变计,所述第二应变梁设为板状,也具有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二应变梁的正面设有第二支撑台,背面设有第二受力凸台,所述第二应变梁的侧部设有第二集线盒,所述第二应变梁上设有第一固定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车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本体包括车体牵引梁、后从板、后从板座、弹性元件、缓冲器、前从板、前从板座和车钩装置,所述后从板座设于所述车体牵引梁上,所述弹性元件一端连接所述后从板座,另一端连接所述后从板,所述缓冲器一端连接所述后从板,另一端连接所述前从板,所述前从板与所述前从板座相配合,所述前从板座设于所述车体牵引梁上,所述车钩装置连接所述前从板,所述第一感应体设于所述后从板座和所述弹性元件之间,所述第二感应体设于所述前从板座和所述前从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车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感应体与所述弹性元件一一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车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感应体至少设有两个。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在线监测传感器结构,包括第一感应体和第二感应体,所述第一感应体包括第一应变梁和第一应变计,所述第一应变梁设置为饼状,且具有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一应变梁的正面设有第一支撑台,背面设有第一受力凸台,中部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应变梁的侧部设有第一集线盒,所述第二感应体包括第二应变梁和第二应变计,所述第二应变梁设为板状,也具有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二应变梁的正面设有第二支撑台,背面设有第二受力凸台,所述第二应变梁的侧部设有第二集线盒,所述第二应变梁上设有第一固定通孔;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车钩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运行周期长、稳定性好的优势。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亮,严志伟,蒋建辉,刘洋,朱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南智融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6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