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环境监测的遥感系统

文档序号:34482118发布日期:2023-06-15 15:57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环境监测的遥感系统

本发明涉及环境监测,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环境监测的遥感系统。


背景技术:

1、环境遥感监测就是用仪器对一段距离以外的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目标物或现象进行观测,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目标物或现象而能收集信息,对其进识别、分析、判断的监测手段。

2、现用于环境遥感监测的设备通常设立于户外,当遇恶劣天气时,极易有被吹起的杂物或冰雹等与环境遥感监测设备发生撞击,而极易因撞击的冲击力下,导致环境遥感监测设备内用于监测的元件发生移位,影响其正常监测的运行,导致其无法进行监测或监测的数据不再准确,影响其遥感监测,而由于现环境遥感监测设备并无用于判断其受到外物撞击的提醒结构,导致工作人员在巡检时无法判断其是否受过外物撞击,存在应用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环境监测的遥感系统,本发明内壳体被包裹于外壳体的包裹腔内,当有撞击物撞击外壳体时,必然会有抵压柱a抵压玻璃壳体a或抵压柱b抵压玻璃壳体b,从而将其抵压破碎,使得其内部填充的液体a或液体b从破碎部位流出,而沿破碎部位流出的液体a或液体b将滴落入临时收纳腔内部并沿泄漏开口部位流出,而流出的液体a或液体b将渗透入无纺布内,因液体a和液体b均为不易褪色的红色溶液,故其渗入无纺布内后将其染色,利于后续工作人员巡检时,其可通过观察无纺布有无被染色,从而判断出当前本发明是否受到外物撞击,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检修维护,以避免因外物撞击而导致内部的监测元件发生移位,影响其正常监测数据情况的发生。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环境监测的遥感系统的目的与功效,具体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呈圆柱状结构,支撑柱底端面固定安装有安装底座,支撑柱顶端面固定安装有内壳体,内壳体呈圆形壳体结构,内壳体内部开设有一处监测腔;所述监测腔内部设有微控制器及与其电性相连的空气温湿度传感器、pm2.5传感器、pm10传感器和5g模块,5g模块与监控中心无线网络传输连接;所述内壳体外周面呈环形阵列状开设有一圈与监测腔相连通的气体进口a,气体进口a呈矩形开口结构;所述内壳体外部套设有一个外壳体,外壳体呈圆形壳体结构,外壳体内部开设有一处包裹腔,外壳体底端面轴心部位开设有一处与包裹腔相连通的连通开口,外壳体外周面开设有与包裹腔相连通的气体进口b;所述内壳体位于包裹腔内,且支撑柱穿插过连通开口;包裹腔内端面不与内壳体外端面相接触;内壳体顶端面与包裹腔内端顶面通过一根复位弹簧固定相连。

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柱外周面固定安装有一块临时收纳块,临时收纳块位于外壳体下方,临时收纳块顶端面开设有一处临时收纳腔,临时收纳腔呈环形槽结构;临时收纳腔顶部开口端固定安装有一块滤网板。

4、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柱外周面内嵌安装有一张无纺布;临时收纳腔内端底面相对于无纺布部位开设有一处贯通临时收纳块底端面的泄漏开口。

5、进一步的,所述内壳体顶端面及底端面均固定安装有一块玻璃壳体a,玻璃壳体a呈环形壳体结构,玻璃壳体a采用内中空结构,玻璃壳体a中空腔内填充有液体a,液体a为不易褪色的红色溶液。

6、进一步的,所述包裹腔内端顶面及底面均呈环形阵列状各设置有六根抵压柱a,抵压柱a呈圆柱状结构,抵压柱a与玻璃壳体a边缘端部位相接触。

7、进一步的,所述内壳体外周面呈环形阵列状共固定安装有二十块玻璃壳体b,玻璃壳体b呈弧形壳体结构,玻璃壳体b与气体进口a位置相错开,且气体进口a与气体进口b位置相对应。

8、进一步的,所述包裹腔外周面下侧方呈环形阵列状各设置有二十根抵压柱b,抵压柱b呈圆柱状结构,抵压柱b与玻璃壳体b下侧边缘端部位相接触。

9、进一步的,所述玻璃壳体b采用内中空结构,玻璃壳体b中空腔内填充有液体b,液体b为不易褪色的红色溶液。

10、有益效果

11、1.本发明内壳体被包裹于外壳体的包裹腔内,且包裹腔内端顶面及底面均呈环形阵列状各设置有六根抵压柱a,抵压柱a与玻璃壳体a相接触,并且包裹腔外周面下侧方呈环形阵列状各设置有二十根抵压柱b,抵压柱b与玻璃壳体b相接触,通过该抵压柱a和抵压柱b的设置,故不管从哪个方向有撞击物撞击外壳体时,必然会有抵压柱a抵压玻璃壳体a或抵压柱b抵压玻璃壳体b,从而将其抵压破碎,使得其内部填充的液体a或液体b从破碎部位流出,而沿破碎部位流出的液体a或液体b将滴落入临时收纳腔内部并沿泄漏开口部位流出,而流出的液体a或液体b将渗透入无纺布内,因液体a和液体b均为不易褪色的红色溶液,故其渗入无纺布内后将其染色,利于后续工作人员巡检时,其可通过观察无纺布有无被染色,从而判断出当前本发明是否受到外物撞击,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检修维护,以避免因外物撞击而导致内部的监测元件发生移位,影响其正常监测数据情况的发生。

12、2.本发明抵压柱a与玻璃壳体a边缘端部位相接触,抵压柱b与玻璃壳体b下侧边缘端部位相接触,故通过该抵压位置的设计,保证受到外物撞击时,抵压柱a将抵压破碎玻璃壳体a的边缘部位或抵压柱b将抵压玻璃壳体b的边缘部位,从而保证其内部所填充的液体a或液体b将从破碎部位流出,保证后续染色提醒效果的实现。

13、3.本发明环境监测时,空气可通过气体进口b和气体进口a进入内壳体的监测腔内部,通过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对当前环境空气的温湿度进行监测,通过pm2.5传感器和pm10传感器对当前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及颗粒物浓度进行监测,而实时所监测的数据,可经由微控制器通过5g模块无线网络传输至监控中心,以便依据当前环境的数据形成曲线图,从而利于工作人员判断当前所监测环境的空气变化,判断是否需要环境治理维护。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环境监测的遥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柱(1),所述支撑柱(1)呈圆柱状结构,支撑柱(1)底端面固定安装有安装底座(101),支撑柱(1)顶端面固定安装有内壳体(107),内壳体(107)呈圆形壳体结构,内壳体(107)内部开设有一处监测腔(108);所述监测腔(108)内部设有微控制器(1011)及与其电性相连的空气温湿度传感器(1012)、pm2.5传感器(1013)、pm10传感器(1014)和5g模块(1015),5g模块(1015)与监控中心无线网络传输连接;所述内壳体(107)外周面呈环形阵列状开设有一圈与监测腔(108)相连通的气体进口a(109),气体进口a(109)呈矩形开口结构;所述内壳体(107)外部套设有一个外壳体(2),外壳体(2)呈圆形壳体结构,外壳体(2)内部开设有一处包裹腔(202),外壳体(2)底端面轴心部位开设有一处与包裹腔(202)相连通的连通开口(203),外壳体(2)外周面开设有与包裹腔(202)相连通的气体进口b(201);所述内壳体(107)位于包裹腔(202)内,且支撑柱(1)穿插过连通开口(203);包裹腔(202)内端面不与内壳体(107)外端面相接触;内壳体(107)顶端面与包裹腔(202)内端顶面通过一根复位弹簧(1010)固定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环境监测的遥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1)外周面固定安装有一块临时收纳块(103),临时收纳块(103)位于外壳体(2)下方,临时收纳块(103)顶端面开设有一处临时收纳腔(104),临时收纳腔(104)呈环形槽结构;临时收纳腔(104)顶部开口端固定安装有一块滤网板(10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基于环境监测的遥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1)外周面内嵌安装有一张无纺布(102);临时收纳腔(104)内端底面相对于无纺布(102)部位开设有一处贯通临时收纳块(103)底端面的泄漏开口(106)。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环境监测的遥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107)顶端面及底端面均固定安装有一块玻璃壳体a(3),玻璃壳体a(3)呈环形壳体结构,玻璃壳体a(3)采用内中空结构,玻璃壳体a(3)中空腔内填充有液体a(301),液体a(301)为不易褪色的红色溶液。

5.如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基于环境监测的遥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裹腔(202)内端顶面及底面均呈环形阵列状各设置有六根抵压柱a(204),抵压柱a(204)呈圆柱状结构,抵压柱a(204)与玻璃壳体a(3)边缘端部位相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环境监测的遥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107)外周面呈环形阵列状共固定安装有二十块玻璃壳体b(4),玻璃壳体b(4)呈弧形壳体结构,玻璃壳体b(4)与气体进口a(109)位置相错开,且气体进口a(109)与气体进口b(201)位置相对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基于环境监测的遥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裹腔(202)外周面下侧方呈环形阵列状各设置有二十根抵压柱b(205),抵压柱b(205)呈圆柱状结构,抵压柱b(205)与玻璃壳体b(4)下侧边缘端部位相接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基于环境监测的遥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壳体b(4)采用内中空结构,玻璃壳体b(4)中空腔内填充有液体b(401),液体b(401)为不易褪色的红色溶液。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环境监测的遥感系统,涉及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包括:支撑柱,支撑柱顶端面固定安装有内壳体,所述内壳体外部套设有一个外壳体,外壳体内部开设有一处包裹腔,所述内壳体位于包裹腔内,当有撞击物撞击外壳体时,沿破碎部位流出的液体A或液体B将滴落入临时收纳腔内部并沿泄漏开口部位流出,而流出的液体A或液体B将渗透入无纺布内,利于后续工作人员巡检时,其可通过观察无纺布有无被染色,从而判断出当前本发明是否受到外物撞击,解决了现环境遥感监测设备并无用于判断其受到外物撞击的提醒结构,导致工作人员在巡检时无法判断其是否受过外物撞击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李楠,李龙伟,薛婷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滁州学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