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地震属性识别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077575发布日期:2024-02-20 21:32阅读: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地震属性识别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油气勘探,用于陆相滩坝砂体发育区的油气勘探与预测,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地震属性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在国内外,针对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4类方法:

2、①井曲线频率与地震频率一致性校正,在此基础上,进行地震反演体计算,利用地震反演数据体进行储层识别。首先,通过研究储层与屏蔽层之间的相对关系,确定不同位置、厚度储层在地震上的频率响应。根据得到的频率信息,对钻井的纵波时差曲线、密度曲线进行滤波处理,重构新的测井曲线,并计算得到新的纵波阻抗曲线;再利用纵波阻抗曲线进行反演得到地震反演数据体,进而达到识别储层的目的。

3、②随机采样多地震道监督与训练,通过机器训练分析,消除强反射屏蔽层,获得新的地震数据体,利用新的数据体来识别储层。该方法首先获取叠后地震数据,基于叠后地震数据对目标层位进行自动解释获得目标层位地震数据;在目标工区范围内,根据目标层位地震数据,利用随机采样选取多个监督地震道,并建立训练地震道集合;对训练地震道集合进行自适应主成分分析,获得特征向量矩阵;根据特征向量矩阵消除储层地震道数据中的强反射屏蔽层,获得消除强反射屏蔽层后的地震道数据。该方法系统通过分析强反射屏蔽层,可以将强反射屏蔽层准确匹配,分离,并采用随机采样和自适应分量数目确定的方法,实现强反射屏蔽的快速消除,以获得消除强反射屏蔽后的储层地震道数据,利用该数据可以进行有效,精细的储层预测。

4、③利用频谱、时频分析来识别强屏蔽下的储层。该方法首先分析叠后保幅三维地震数据体,确定薄层谱分解计算范围和整个数据体的谱分解计算范围,利用薄层谱分解计算得到薄层调谐三维数据体;然后通过移动时窗,得到叠后保幅三维地震数据体内的所有采样点的调谐三维数据体;再经过分选生成共频率分量三维数据体或单一频率分量三维数据体;经过比较得到时间-最大振幅频率数据体;最后利用砂体和强屏蔽地层的频率差异识别出屏蔽层强地震反射特征掩盖下的弱反射储层。

5、④基于去强屏蔽处理地震资料的属性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拾取地震剖面上位于储层上方的强反射屏蔽层的地震层位;利用拾取的地震层位对地震数据进行静态时移;利用中值滤波对静态时移后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剥离强反射屏蔽层;对中值滤波后的地震数据进行静态反时移,得到去除强反射屏蔽层后的地震剖面;对去除强反射屏蔽层后的地震数据提取地震属性,并雕刻储层,得到储层预测结果。

6、针对强屏蔽下的储层识别手段目前主要是:在改善地震资料数据体的基础上,进行新地震数据体的属性计算和地震反演计算来识别储层。现有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一些地区的强屏蔽下储层识别问题。但是,不同盆地间,地震资料条件、地质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一种方法往往只能使用于某个地区或某种类型的地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地震属性识别方法,能够较好的剔除强屏蔽层,储层平面特征更加清晰,更符合平面地质规律,大大提升了钻井储层吻合率。

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地震属性识别方法,包括:

3、s101,通过井震标定确定强屏蔽层和储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层位及地震响应特征;

4、s103,建立多井正演模拟合成地震记录,确定强屏蔽层和储层对应的合成地震记录特征;

5、s105,通过统计不同埋深多口钻井强屏蔽层地震特征,建立地震振幅与埋深双参数交汇图版,并拟合地震振幅与埋深之间的关系;

6、s107,针对地震数据体计算地震振幅属性。

7、其中,s101,通过井震标定确定强屏蔽层和储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层位及地震响应特征,包括:

8、利用钻井纵波时差曲线和密度曲线计算纵波阻抗曲线;

9、将计算得到的纵波阻抗曲线通过一维正演模拟得到合成地震记录,与经井旁地震道进行对比,开展一致性分析;

10、通过比对确定强屏蔽层和储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层位及地震响应特征。

11、其中,s103,建立多井正演模拟合成地震记录,确定强屏蔽层和储层对应的合成地震记录特征,包括:

12、选择不同埋深的钻井,确定地质层位和地震层位之后,针对区域内不同埋深的多口钻井开展正演模拟合成地震记录分析。

13、其中,s105,通过统计不同埋深多口钻井强屏蔽层地震特征,建立地震振幅与埋深双参数交汇图版,并拟合地震振幅与埋深之间的关系,包括:

14、统计区域内多口钻井强屏蔽层的埋深及对应的地震振幅值,并建立钻井强屏蔽层埋深与地震振幅值的双参数交汇图版。

15、其中,s105,通过统计不同埋深多口钻井强屏蔽层地震特征,建立地震振幅与埋深双参数交汇图版,并拟合地震振幅与埋深之间的关系,还包括:

16、图版指示钻井强屏蔽层埋深与地震振幅值具有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二者之间的公式:y=0.0005x2+1.0246x-2094.5,式中y代表钻井强屏蔽层对应的地震振幅值,x代表钻井强屏蔽层对应的埋深。

17、其中,s107,针对地震数据体计算地震振幅属性,包括:

18、对钻井强屏蔽层及储层所对应的地震同相轴进行层位追踪;

19、沿追踪层位提取地震振幅值,得到追踪层位平面属性图;

20、根据钻井强屏蔽层埋深与地震振幅值之间的关系建立公式校正地震属性,计算得到校正后的地震属性。

21、其中,所述追踪层位平面属性图包含强屏蔽层和储层的共同信息。

22、其中,根据钻井强屏蔽层埋深与地震振幅值之间的关系建立的校正公式为:

23、a=b-0.0005x2-1.0246x+2094.5,式中a代表校正后的地震属性,b代表原始地震属性,x代表钻井强屏蔽层对应的埋深。

24、其中,强屏蔽地层为泥灰岩。

25、本申请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地震属性识别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6、本申请通过建立强屏蔽层的地震振幅与埋深双参数交汇图版,对原始地震属性进行计算校正。得到的校正属性平面图与校正前属性平面图相比,利用该方案能够较好的剔除强屏蔽层,储层平面特征更加清晰,更符合平面地质规律,大大提升了钻井储层吻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地震属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地震属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s101,通过井震标定确定强屏蔽层和储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层位及地震响应特征,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地震属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s103,建立多井正演模拟合成地震记录,确定强屏蔽层和储层对应的合成地震记录特征,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地震属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s105,通过统计不同埋深多口钻井强屏蔽层地震特征,建立地震振幅与埋深双参数交汇图版,并拟合地震振幅与埋深之间的关系,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地震属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s105,通过统计不同埋深多口钻井强屏蔽层地震特征,建立地震振幅与埋深双参数交汇图版,并拟合地震振幅与埋深之间的关系,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地震属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s107,针对地震数据体计算地震振幅属性,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地震属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追踪层位平面属性图包含强屏蔽层和储层的共同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地震属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钻井强屏蔽层埋深与地震振幅值之间的关系建立的校正公式为: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地震属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强屏蔽地层为泥灰岩。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强反射屏蔽下储层的地震属性识别方法,包括:通过井震标定确定强屏蔽层和储层对应的地震解释层位及地震响应特征;建立多井正演模拟合成地震记录,确定强屏蔽层和储层对应的合成地震记录特征;通过统计不同埋深多口钻井强屏蔽层地震特征,建立地震振幅与埋深双参数交汇图版,并拟合地震振幅与埋深之间的关系;针对地震数据体计算地震振幅属性。本发明依托精细的单井正演模拟合成记录分析,通过建立强屏蔽层的地震振幅与埋深双参数交汇图版,对原始地震属性进行计算校正。得到的校正属性平面图与校正前属性平面图相比,利用该方案能够较好的剔除强屏蔽层,储层平面特征更加清晰,更符合平面地质规律,大大提升了钻井储层吻合率。

技术研发人员:罗震,夏连军,张娟,葛金虎,周同顺,范立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