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44054发布日期:2023-12-30 01:34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计量表面的粗糙度和不规则性,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1、鞍座是桥梁承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着桥梁的垂直荷载、水平荷载和温度影响下的位移等多种力和影响,因此,其表面的光滑度和完整性对于桥梁的安全性能至关重要;对于鞍座的鞍槽,通常需要进行光滑度的检测,因为鞍槽的光滑度直接影响到桥梁承载力的传递,如果鞍槽表面粗糙,可能会导致荷载传递不均匀,甚至可能导致损伤,因此,通常会要求鞍槽的表面应该尽可能光滑,同时,鞍槽的表面也不能有划痕或者其他的损伤,这些损伤可能会导致荷载传递不均匀,也可能会成为裂缝的起点,进一步影响桥梁的安全性能;

2、在传统的制造和维护过程中,鞍座和鞍槽的表面检测主要依赖于人工视觉和触觉检查,这种方法涉及到使用肉眼观察和手部接触,以评估其表面的平整度、光滑度和缺陷(如损伤、凸起等),然而,这种人工检测方法存在一系列的限制和挑战;

3、首先,效率问题,对于大型的鞍座和鞍槽,人工检测的速度和效率通常很低,这是因为人工检测的进程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投入,特别是在处理大型物体的时候,这不仅导致了检测的时间成本增加,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整个生产或维护的进程;

4、其次,检测范围和漏检问题,由于人的视觉和触觉的局限性,人工检测的范围通常较小,尤其是在大型鞍座和鞍槽的检测中,这可能导致一些地方容易被漏检,进一步影响到了检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最后,主观性和一致性问题,人工检测的结果往往受到检测者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的影响,这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受到挑战,不同的检测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判断,甚至同一检测者在不同的时间也可能有不同的判断;

6、因此,从效率、准确性和一致性等方面来看,人工检测的方法在鞍座和鞍槽的表面检测中存在较大的挑战,需要寻找更有效和准确的检测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设备能够快速地以一条线的方式扫描被检测物体的表面,并以不同颜色的方式标识出物体表面的损伤部分,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并且由于检测面积的增大,也显著降低了漏检的可能性。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该装置包括两个激光发射器总成,每个激光发射器总成发出的激光颜色不同,且能够发出平面光;其中,两个激光发射器总成发出的平面光在相交的重合区域的部分落在被检测物的表面,当被检测物表面出现凹陷损伤时,该重合区域的部分会相应扩大。

3、作为本发明一种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优选的,两个激光发射器总成分别能够发出红色和绿色的平面光。

4、作为本发明一种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优选的,两个所述激光发射器组件分别能够发射出第一激光平面光和第二激光平面光,第一激光平面光和第二激光平面光之间的夹角q的范围是90度至165度。

5、作为本发明一种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激光发射器总成的一端外侧固定连接在调节支架的一端外侧,所述调节支架的一端内侧转动连接在固定支架的一端外侧,所述固定支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电动转盘的一端外侧,所述调节支架的一端外侧和所述固定支架的一端外侧之间转动连接有伸缩装置,所述第一电动转盘的一端安装在内螺纹滑座的一端外侧,所述第一电动转盘的一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摄像头。

6、作为本发明一种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内螺纹滑座的左右两端内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外侧与所述内螺纹滑座的一端内侧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的顶端与第二电动转盘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动转盘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导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

7、作为本发明一种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二电动转盘的顶端安装在电动滑台的底端外侧,所述电动滑台的一端内侧滑动连接有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导向杆的两端上侧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两端内侧均滑动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内侧均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所述锁紧螺母的末端能够与固定板的一端外侧接触。

8、作为本发明一种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一端外侧与电驱动轮总成的一端外侧固定安装,所述电驱动轮总成的驱动轮部分与柔性轨道的顶端面接触,所述柔性轨道的顶端面固定连接有两个限制条,两个所述限制条能够对电驱动轮总成的驱动轮部分进行限位,所述柔性轨道的底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柔性磁铁,所述柔性磁铁的底端外侧能够与被检测物的外表面磁性吸附。

9、作为本发明一种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被检测物包括鞍座和固定在其顶部的鞍槽。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装置利用两个激光发射器总成,每个激光发射器总成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平面光,这种平面光的发射技术可以参照现有的激光水平仪技术,在此设备的运作过程中,两个激光发射器总成发射的平面光在相交区域重叠,并且这个重叠区域的部分能够投射在待检测物体的表面,当被检测物体表面出现凹陷或损伤时,相交的重叠区域会相应地扩大;

11、这种设计使得设备能够快速地以一条线的方式扫描被检测物体的表面,并以不同颜色的方式标识出物体表面的损伤部分,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并且由于检测面积的增大,也显著降低了漏检的可能性;

12、因此,本发明的装置提供了一个高效、准确且可靠的方法,用于检测物体表面的损伤或凹陷,它的运作原理和检测效果都大大超越了现有技术,这种设备的应用,无疑会在各种需要精确检测物体表面状况的场合发挥巨大的作用。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两个激光发射器总成(1),每个激光发射器总成(1)发出的激光颜色不同,且能够发出平面光;其中,两个激光发射器总成(1)发出的平面光在相交的重合区域(103)的部分落在被检测物(2)的表面,当被检测物(2)表面出现凹陷损伤时,该重合区域(103)的部分会相应扩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激光发射器总成(1)分别能够发出红色和绿色的平面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激光发射器总成(1)分别能够发射出第一激光平面光(101)和第二激光平面光(102),第一激光平面光(101)和第二激光平面光(102)之间的夹角q的范围是90度至165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发射器总成(1)的一端外侧固定连接在调节支架(31)的一端外侧,所述调节支架(31)的一端内侧转动连接在固定支架(32)的一端外侧,所述固定支架(3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电动转盘(34)的一端外侧,所述调节支架(31)的一端外侧和所述固定支架(32)的一端外侧之间转动连接有伸缩装置(33),所述第一电动转盘(34)的一端安装在内螺纹滑座(35)的一端外侧,所述第一电动转盘(34)的一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摄像头(10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螺纹滑座(35)的左右两端内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一导向杆(41),所述第一导向杆(4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42),所述驱动电机(42)的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43),所述螺纹杆(43)的一端外侧与所述内螺纹滑座(35)的一端内侧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43)的顶端与第二电动转盘(44)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动转盘(44)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导向杆(41)的顶端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动转盘(44)的顶端安装在电动滑台(51)的底端外侧,所述电动滑台(51)的一端内侧滑动连接有第二导向杆(52),所述第二导向杆(52)的两端上侧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53),所述安装板(53)的两端内侧均滑动连接有固定板(54),所述固定板(54)的两端内侧均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55),所述锁紧螺母(55)的末端能够与固定板(54)的一端外侧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54)的一端外侧与电驱动轮总成(61)的一端外侧固定安装,所述电驱动轮总成(61)的驱动轮部分与柔性轨道(62)的顶端面接触,所述柔性轨道(62)的顶端面固定连接有两个限制条(63),两个所述限制条(63)能够对电驱动轮总成(61)的驱动轮部分进行限位,所述柔性轨道(62)的底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柔性磁铁(64),所述柔性磁铁(64)的底端外侧能够与被检测物(2)的外表面磁性吸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物(2)包括鞍座(71)和固定在其顶部的鞍槽(72)。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计量表面的粗糙度和不规则性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用于不同角度的斜拉索鞍检测装置,本发明的装置利用两个激光发射器总成,每个激光发射器总成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平面光,这种平面光的发射技术可以参照现有的激光水平仪技术,在此设备的运作过程中,两个激光发射器总成发射的平面光在相交区域重叠,并且这个重叠区域的部分能够投射在待检测物体的表面,当被检测物体表面出现凹陷或损伤时,相交的重叠区域会相应地扩大,这种设计使得设备能够快速地以一条线的方式扫描被检测物体的表面,并以不同颜色的方式标识出物体表面的损伤部分,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并且由于检测面积的增大,也显著降低了漏检的可能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武,高启战,杨松,陈毅朝,徐学西,唐运明,张宇杰,王灵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