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棒材红外探伤误报的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430245发布日期:2024-03-25 19:22阅读: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棒材探伤,具体是一种减少棒材红外探伤误报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1、棒材生产完成后,一般会进行红外探伤,对棒材质量进行检测。

2、由于锯切、磕碰因素的影响,棒材两端会存在外观缺陷,因此棒材在交付前会去头去尾。但是红外探伤的工序在去头去尾之前进行,对棒材头尾红外探伤出的缺陷结果,均属于误报,会导致报伤率比较高,合格率比较低。

3、因此,如何消除棒材头尾探伤产生的误报,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少棒材红外探伤误报的检测方法。

2、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少棒材红外探伤误报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s1、对棒材进行矫直,棒材去头长度为s1,去尾长度为s2;

4、s2、去除棒材端部的毛刺;

5、s3、将棒材放置在输送辊上;

6、s4、启动输送辊,当棒材头部通过感应线圈距离s1时,感应线圈通电;

7、s5、当棒材尾部还未通过感应线圈,并与感应线圈的距离为s2时,感应线圈断电。

8、上述设置,当棒材去头去尾的部分经过感应线圈时,感应线圈处于断电状态,不对棒材进行探伤,从而在探伤结果中,只出现棒材有效位置的探伤结果,去除了误报,提高了探伤结果的准确度。

9、通过棒材去头去尾的长度,感应线圈难以准确地进行启闭,基于此,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棒材头部经过测速辊的时刻记为t1,速度为v1;

10、测速辊到感应线圈之间的间距设为l1;

11、棒材头部到达感应线圈的时刻t2=t1+l1/v1;

12、感应线圈开始通电的时刻t通=t2+s1/v1=t1+(l1+s1)/v1;

13、棒材尾部经过测速辊的时刻记为t3;

14、棒材尾部到达感应线圈的时刻t4=t3+l1/v1;

15、感应线圈开始断电的时刻t断=t4-s2/v1=t3+(l1-s2)/v1。

16、如此设置,通过时刻控制感应线圈启闭,准确度更高。



技术特征:

1.一种减少棒材红外探伤误报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棒材红外探伤误报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棒材头部经过测速辊的时刻记为t1,速度为v1;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少棒材红外探伤误报的检测方法,当棒材去头去尾的部分经过感应线圈时,感应线圈处于断电状态,不对棒材进行探伤,从而在探伤结果中,只出现棒材有效位置的探伤结果,去除了误报,提高了探伤结果的准确度。

技术研发人员:谭贝,王一谦,武东凯,张海东,王文虎,王海峰,梅烨彬,苏正光,黄玉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