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管群自由变角度干涉效应试验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66270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管群自由变角度干涉效应试验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洋立管群自由变角度干涉效应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钢结构支架、上部滑动槽道、下部滑动槽道、斜拉杆及可伸缩滑动杆,钢结构支架由角钢焊接,在靠近水槽边壁两侧焊接多道斜支撑,并在固定立管一侧及支架底部预留螺栓孔,上部滑动槽道与支架通过高强螺栓连接,并在顶部设置四道斜拉杆,下部滑动槽道通过预埋高强螺栓分别和支架及水槽底部连接,上部滑动槽道和下部滑动槽道采用对称布置,相同设计,由4根带滑动槽道杆组成,立管支座安装于可伸缩滑动杆上,槽道搭接位置,支座与槽道搭接位置分别采用螺栓固定。安装后的立管群沿可伸缩滑动杆移动,通过调节可伸缩滑动杆可自由改变立管群与来流之间角度。
【专利说明】
一种立管群自由变角度干涉效应试验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洋立管群自由变角度干涉效应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海洋立管是海洋油气田开发系统中最薄弱的构件之一,是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系统的咽喉,用于连接水面浮式结构和海底井口设施,是海上采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立管在服役期间,一个平台上通常有多根立管以不同的排列布置形式形成立管群进行工作,在有外部流场通过时,立管会受到其他立管尾流的影响,产生“干涉效应”。由于干涉效应的存在,使得立管的涡激振动规律同单根立管相比发生很大变化,这都将加剧立管的疲劳破坏,成为立管在服役期间一个重要的安全影响因素,立管一旦发生破坏,不仅工程本身会蒙受损失,还将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次生灾害,因此立管的“干涉效应”是立管设计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0003]对于海洋立管的干涉效应,目前主要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而模型试验是探寻干涉效应机理的最佳手段,但是目前针对立管的干涉试验,主要集中在双管并肩或前后排列等单向性研究,对于变角度立管群的研究较少。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立管群的干涉效应试验,设计一种能够在风一浪一流联合水槽内进行立管群自由变角度干涉效应的试验装置,实现立管群变角度的干涉效应试验。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包括钢结构支架,上部滑动槽道,下部滑动槽道,斜拉杆及可伸缩滑动杆,钢结构支架由角钢焊接,在靠近水槽边壁两侧焊接多道斜支撑,并在固定立管一侧及支架底部预留螺栓孔,上部滑动槽道与支架通过高强螺栓连接,并在顶部设置四道斜拉杆,下部滑动槽道通过预埋高强螺栓分别和支架及水槽底部连接,上部滑动槽道和下部滑动槽道采用对称布置,相同设计,由4根带滑动槽道杆组成,立管支座安装于可伸缩滑动杆上,槽道搭接位置及支座与槽道搭接位置分别采用螺栓固定。安装后的立管群沿可伸缩滑动杆移动,通过调节可伸缩滑动杆改变立管群与来流之间角度。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07]其中丨一钢结构支架,2一上部滑动槽道,3 一下部滑动槽道,4 一斜拉杆,5—可伸缩滑动杆,6—铰接支座,7—立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08]如图1所示,立管群自由变角度干涉效应试验装置,包括钢结构支架I,上部滑动槽道2,下部滑动槽道3,斜拉杆4,可伸缩滑动杆5,钢结构支架I由角钢焊接,在靠近水槽边壁两侧焊接多道斜支撑,并在固定立管7—侧及钢结构支架I底部预留螺栓孔。上部滑动槽道2与钢结构支架I通过高强螺栓连接,下部滑动槽道3通过预埋高强螺栓分别和钢结构支架I及水槽底部连接,上部滑动槽道2和下部滑动槽道3采用对称布置,相同设计,可伸缩滑动杆5位于上、下部滑动槽道2、3内,可沿滑动槽道移动,铰接支座6安装在可伸缩滑动杆5上,铰接支座6的个数可随立管7个数需要而改变,槽道搭接位置与钢结构支架I,以及铰接支座6与槽道搭接位置分别采用高强螺栓固定。
【主权项】
1.一种立管群自由变角度干涉效应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钢结构支架、上部滑动槽道、下部滑动槽道、斜拉杆及可伸缩滑动杆,上部滑动槽道和下部滑动槽道采用对称布置,相同设计,由4根带滑动槽道杆组成,立管支座安装于可伸缩滑动杆上,槽道搭接位置及支座与槽道搭接位置分别采用螺栓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管群自由变角度干涉效应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伸缩滑动杆位于滑动槽道上,通过调节铰接支座与可伸缩滑动杆搭接位置处的螺栓,变化立管之间的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管群自由变角度干涉效应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于可伸缩滑动杆上的立管支座可拆卸,从而满足不同立管个数的需要;所述可伸缩滑动杆位于滑动槽道上,可通过调节可伸缩滑动杆两端的螺栓位置变化可伸缩滑动杆的角度,从而改变立管群与来流之间的角度。
【文档编号】G01M13/00GK205656000SQ201620430179
【公开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3日 公开号201620430179.9, CN 201620430179, CN 205656000 U, CN 205656000U, CN-U-205656000, CN201620430179, CN201620430179.9, CN205656000 U, CN205656000U
【发明人】李朋, 郑鸿飞, 张宪堂, 王飞, 陈秀谨, 赵娜, 吕红营
【申请人】山东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