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型的友善易用键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3508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整合型的友善易用键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依自然舒适状态下,手掌的形状及活动方式,所设计成改良及整合的电脑键盘。此键盘上具有掌垫来支撑打字时手与前臂的重量。亦装配有摇捍及游标操控器,分别利用手掌的部位及拇指来操控,并提供数种易学易用的键盘版本。发明之背景前言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本申请书规定(1)键上所有的各种功能均以记号(character)称之,(2)键位纵排称之为行(column)(3)键位横排称之为列(row)。在十九世纪末叶与二十世纪初叶,所使用的打字键盘是机械式的,由于打字员操作熟练,往往发生打字的速度超过机械运动的速度,因而造成一种故障,叫做卡键(keyjam)。此时打字员必须中断打字操作,来排除故障,将卡在一起的字键拆开来,这些动作又降低了打字的效率及顺利程度。因此在美国威斯康辛州(Wisconsin),密个瓦基市(Milwaukee)有一位兼营出版事业的木材批发商,将键盘上的字母及符号,依违反打字效率的原则,重新排过。譬如,最常使用的字母,反而尽量不分派给动作最灵敏的手指来操作等等,希望籍以减缓打字的速度,以降低卡键的机会,这种键盘,字母排列方式的版本,称为QWERTY式的键盘,乃因键盘左上方字母由QWERTY的次序开始排成的。其後,打字机随时间的变迁而演变,由机械式打字机,步入电动式打字机、电子式打字机、文书处理机及电脑键盘。目前所使用的电脑键盘根本没有卡键的情况发生。但这种不合时宜的键盘,目前乃在市面流通,主导键盘市场。古典的QWERTY键盘,使用效率甚差。一般而言,这种键盘上有44个键,两个切换键及15-20个其他用途的键或推杆,用以操纵进位,切换模式,纸张位置之调整等。以後略经修改,变成四排方格型的键,这种键盘版本,又流通到世界各地。随着时间的变迁,资料处理的工具由打字机、文书处理机(Wordprocessors),变成使用电脑,此时键盘需要能够执行更多的功能及输入更多不同类型的资料,增加了键数,并加入其他控制装置,因此,到目前为止除了其他装置外,仅键数即已超过125个键位。同时每个键常须执行一种以上的任务。以目前键盘上已具有的切换(shift),控制(control),另类(alternative)及其他变换模式而言,每个键可执行四种以上的任务。能够有效使用四列键位的传统式键盘的人已为数不甚多。若再加上前述繁杂的改良,几乎更难使人有效的利用这些增添的优点。因此,往往会减缓资料输入的速度且增加操作上发生错误的机会。而其他的电脑周边设备,如滑鼠及摇杆(joystick),却无助于解决上述的问题。由于QWERTY式键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减缓打字员手指操作打字机的速度,以避免卡键的机会,因此,我们称QWERTY式键盘为“故意碍手”的键盘。此外,依QWERTY方式排式的键盘,又彰显出另一类的问题。举例而言,字母是键盘上最常用的记号,但在QWERTY式键盘上,其字母排列方式,并无任何合乎逻辑性的次序规则,缺乏次序规则的键盘版本,往往会造成使用者记忆各键位置的难度。因此我们称QWERTY式键盘为“碍脑”的键盘。此外,QWERTY式键盘,键的排列方式,横向排成直线型的列,纵向则呈阶梯式的右斜错落。横向直列的排法,忽视了手掌上五根指头是长短不齐的,纵向的右斜阶梯错落,本来是在设计机械式打字机时,为了要让出些地方,给连接各键的杠杆通过。但纵向右斜阶梯错落式的键位排列法,依人体工学的原则而言,却与打字时,左手最适合的置放角度,反方向而排列。简言之,QWERTY式键盘上,键的排列方式是违反使用效率(碍手),难学的(碍脑),且违背人体工学(ergonomics)的原则。过去多年,一直有人试图矫正由QWERTY式键盘造成的种种不便,但均徒劳无功。因为那些所谓改良的键盘,均非友善易用。任何一种新设计的键盘,不论其中具有多少其他方面的优点,只要起初就是不容易学会使用的方法,则必定会遭遇到所有使用者一致的抗拒,其中包括必须使用键盘的专业人士,一般大众及键盘的生产商。键盘是使用者欲藉电脑来处理资料最重要的界面工具。在可见的未来至少有75%以上的新工作机会,需要具有操作电脑的技能。遗憾的是,目前大部份的人,从未受过正式的打字训练,因此无法正确而有效率的操作QWERTY式键盘,当他们遭遇到必须靠操作键盘才能达成任务的工作时,只好采取一些权变的方法,最常见的情形是1.在键盘上逐字寻找记号的键位。2.只会用少数的几根指头来按键。当今,世界正步入电脑资讯的时代,电脑将渗入所有行业、学校及家庭。因此,研发出一种既容易操作又合乎人体工学,以普通大众为使用对象的键盘,已成当务之急。本发明介绍一套远胜于QWERTY式键盘的整合型新键盘。此新键盘在人体工学、打字效率及友善易用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目前一具适用的键盘,必须至少具有5000位元以上能传输至少100种以上各种不同的资讯,包括字母及图形符号,以供程序设计及数字运算等操作者使用。一具合用的键盘必须能让资讯快速正确的输入,能与各种处理资讯的工具相容,而且必须是易学易用;更重要的是,它应让使用者的手经常保持在最自然的状态,以避免重复性压迫伤害(RSI,repetitivestressinjuries)的发生。本发明介绍这种适用的键盘,基本上,它是使手心向下,以最安舒的姿势置于一张纸上,再依手指自然活动的方式,描绘出各手指所应该控制的领域范围。其次设有掌垫支撑手掌,以放松手臂的肌肉。再者,记号(characters)以易学易用的方式排列,如A-L及Y放在键盘上的左手边,而M-X及Z则放在键盘上的右手边。并开发手掌,拇指等不同部位的操控潜能,用以操控各种控制键及功能键,整合性的摇杆及设在姆指领域内的游标操控器。在本发明中游标操控器系指控制电脑萤幕上可移动的指标的装置,如轨迹球(trackball),触感式轨迹板(touchpad)或具类似功能的一切设计。而任何可被操纵而移动的指标,在本发明中,统称之为移动指标(或游标),它可为箭头,任何指示标志,指向的手指、沙钟状,直条或横条等等,视使用的软件而定。本发明键盘包含有左手分盘(1eftquadrant)及右手分盘(Rightquadrant)。二分盘可分离而独立操作。但通常以25°~35°角放置时最符合手部自然放置的姿势。键盘的构造包含有由每根手指至少支配一行纵走的键群,所形成的许多垂直的柱体,以及至少由五层横列的键,所交织成的键区。键盘上亦可装配有可依手形大小而调整的掌垫。最後,还介绍一系列的键盘使用方法的指导,以友善且简明的方式,向使用者介绍如何正确且有效率的使用此键盘。在已公告的专利文献(PriorArts)中,最接近本发明的是美国专利编号4,824,268于1989年颁发给DiernisseH.V。该发明的主要目标是设计一具合乎人体工学的键盘,使手指能自然的置放及触及键盘上的每个键,让每根手指经常的停在本位键(homekey)上,使按键的操作更简单、易学、快捷及省力,同时较任何其他键盘产生更少的错误。该发明的另一项目标是键盘上键的数目,在符合手掌形状的人体工学的考量下,尽量以最少数目的键来输入资料及控制信号。该发明的另一项目标是键上的符号、执行、控制等功能的安排,是依手指的灵敏度、坚强度及手指形状,使得只要是有利且在可能的情形下,尽可能将常依某种连续次序出现的字母,安排成左右交替使用的按键方式,若这类有依照连续次序出现的字母,无法以双方交替的方法按键,则被分派到同一手边的字母,尽可能安排成利用不同手指轮换按键的方式。以期按键的操作及反应所需的时间,缩到最短。该发明的另一项目标,是将最常用的资讯或控制记号分派在最灵巧的手指的本位键上。并将次常用的资讯或控制记号分派到第二灵巧手指的本位键上。并将第三常用的同类记号分派到下一个最易触及的键上。DiernisseH.V.键盘上的诸键,仅期望能配合手指及手掌的构造,使手指能很自然的放在本位键上,且当手指以自然的动作触及其他键位时,大部份的手指仍能停放在其本位键上。在其所示范的设计中,以一条虚拟的中分线自上而下将键划分成两边,每边都有二组以上的键群及其他设置,其所设计的键盘没有刻意的应用几何因素来协助其规划键盘。DiernisseH.V.键盘的缺点包括没有支撑手掌的设置,没有由拇指来操纵的游标操控器,没有可由上掌部操纵的键群,没有可由下掌部操纵的摇杆,键与键之间也没有明显的行与列之间的关系。此外DiernesseH.V.强调一种依使用频率为基础的记号分派版本,本发明则朝向整合电脑周边设备及简化键盘版本等方面来改良键盘。兹将与本发明有关,且已公告的专利文献,简述于下美国专利编号3,929,216于1975年颁发给Einbinder,公告一具键盘,每横列上排有12键位,依特定的使用频率来安排记号。其横列各键是顺应由手指长短不同,致使指尖排成曲线造成键盘内凹的立体弧型。美国专利编号3,945,482于1976年颁给Einbinder,公告一个具有分开左手及右手键区的键盘,为了顺应手形,以曲线排列的键,横列时,其垂直方向呈内凹的弧形,以致各键表面均有斜度,拇指键群位于字母键群的下方,本位键列上有12键位。但未提及键位依水平方向横列时,应弯成弧形。美国专利编号4,332,493于1982年颁发给Einbinder,公告一具键盘,具有直线型平行的横列的键,及依使用效率安排的键盘版本。美国专利编号4,579,470于1986年颁发给Casey,公告一具顺应手势,使手指能快速触键,具多组键群键面版本的键盘。美国专利编号4,715,736于1987年颁发给McGunnigle,公告某些语言,最佳排列方式键盘版本的抉择过程,键位的排列法,横向是依水平做直线型的平行排列。纵向为顺应双手,以向内倾斜的角度斜线式的纵行。美国专利编号5,059,048于1991年颁发给Sirkin,公告单手操作的键盘,键位排列有行与列的规则性。美国专利编号5,129,747于1992年颁发给Hutchison,公告一具V型键盘,其内字母与数字键排成四层。美国专利编号5,178,477于1993年颁发给Gambaro,公告一具呈曲线型的立体键盘,其上有支撑手掌的设置,键盘的形状与使用者手部的形状相配衬。美国专利编号5,318,367于1994年颁发给Braun等人,公告一具可由铰链展开呈V型的键盘。美国专利编号5,360,280于1994年颁发给Camaeho等人,公告一具略呈U型弯曲的键盘,其上并设有数枚加长型的键。美国专利编号5,367,298于1994年颁发给Axthelm,公告一具单手操作的键盘。美国专利编号5,481,263于1996年颁发给Choi,公告一套由左手边与右手边组成的键盘,具有支撑手掌的装置,及向内凹入的键盘。美国专利编号5,489,088于1996年颁发给Choate,公告一具外观是传统型的键盘,键盘版本却呈依使用效率排定的。同时并提供由QWERTY版本转换成使用其版本的过渡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符合人体工学,易学易用,使用效率高的键盘和示范辅助学习此键盘的方法。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主要特征系提供一套既合乎人体工学,又容易操作的键盘,其上的键分成左、右手两个分盘(quadrant),每边分盘有一掌垫,每边分盘内具有一横列由各手指以最安适且略弯曲情形下,依各指尖所在位置而选定,本位键所应设置的位置,并以这一层的键(称为本层键列homerow)为基准,再增设四列(即四层)键位,即上层键列(upperrow),中层键列(middlerow),下层键列(Lowerrow)及底层键列(bottomrow)。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为设有支撑手及手臂的掌垫(palmrest),并与摇杆(joystick)整合成一体。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为将字母A-L及Y安排在左手分盘,M-X及Z安排在左手分盘,数字及字母附加的发音符号(diacriticsymbols),则划拨归小指领域。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为在上层键列(upperrow)之上可增设一列或多列的域外键层(powerreachrows)。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为设有一横列掌控键群(paim-operatedkeys)。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为设有两个分盘版本之间可交互转换的切换键,因而可单手操控键盘。本发明之另一特征为掌垫上有可调整位置(即掌垫的定位)的装置,以配合大小不同的手形。此外,可以手掌推移的方式移动掌控垫,使手指可触及域外键层。本发明之另一特征为在拇指领域中,游标操控器的外围的键,可设计成环列键群。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为设有由小指操控的功能键,若用此键来配合数字键的操控或手掌中央的三根指头操控的字母键,可使电脑执行预先设定的数字码功能或文字码功能。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为掌控垫(joypad)内有旋转感应器(circularmotionsensor)的装置,可藉以提升电子玩具的趣味性等。本发明其他的特征,见于全文中,各项专利的请求,图表及其解说,包括各种不同记号分派方式所产生的数种键盘的版本。人体工学方面的探讨(ErgonomicStudies)传统上,键盘是用手指操作的,因此本发明藉探讨每根手指在操作打字机时,侧向运动(Lateralmovement)及垂直运动(Verticalmovement)最自然的姿势,来设计键盘。同时,亦尽量开发手掌不同部位操控不同的电脑周边设备的可能性,以期能整合在一起。这些探讨显示1.手掌置于键盘上,最适斜度的探讨(handslopeonthekeyboard)。从人体工学的立场而言,手及前臂置于键盘上时,与身体正面向前延伸的虚拟中线,应呈25-35°角。这个斜度因人而异,左手与右手,亦略有差别,亦随使用者距键盘的远近而改变。因此,键盘最好设计成可拆卸式的左、右两个分盘,由使用者决定其最合适的位置及角度为佳。2.手指侧向活动所能涵盖的范围的探讨(Lateralmovementoffingers)将手指平伸,以最安适的姿势放在一高度适中的平台上,此时各手指所涵盖的面积,称为该手指的本位领域(homedomain),将各指尽量侧伸至极限,此时各手指所涵盖的范围,称为该指的最大领域(maximumdomain),由本位领域至最大领域之间的中分处,则为该指的延伸领域(extendeddomain)。每根手指能拥有几种领域,需视该手指所在的位置,及与其他手指相关位置而定。手指领域的探讨,显示出在各手指延伸领域向内方的整个范围,是指尖容易触及之处,因此由各手指所操控的键,应安排在各手指本位领域与延伸领域的范围之内。此後,每根手指依照这种人体工学,所规划出来的该手指容易触及的区域(即由本位领域与延伸领域组成的区域)简称之为该手指的领域(domain)。3.手指垂直方向活动方式的探讨(Verficalmovementoffingers)。每只手五根手指的长度,坚强度、灵敏度及按键时的难易程度均不同。每根手指在自然状态下的依垂直方向活动的方式(即手指的伸曲活动)是依各手指中线为基准。由手指伸曲运动探讨的结果,得知每根指头所操控的键群,最好是沿该手指的中线排列。换言之,在每根手指头所涵盖的领域之内,诸键的垂直排列方式,应该叠成柱体。4.本位键位置的确认(homekeylocation)将手置于一平面上,各手指在最自然且舒适的情况下,略为弯曲,此时各指尖所停放的位置,应为该指最佳的本位键位置。因此,从人体工学方面的考量而言,本位键横列的方式,应依循手指长短不同,排成曲线。而不应该像目前键盘所采用的直线式的横列。5.其他键位置的确定(OtherKeyLocations)其他的键,则加在本位键的上方或下方,垂直的叠成柱体。每条柱体(即领域)所能容纳的键数,视该指的长度及键的大小而定。以手掌上中央的三根指头而言,其本位键上方的空间,可容纳一个键位,而本位键的下方,则可容纳三个键位。小指约比中央三指短一个指节,故其本位键的下方,少放一个键位。同理,姆指适合操控三层横列的键群。如有需要,键的面积尚可比现行通用的键再缩小1/4~1/3乃不会影响操作的适舒性及精确性。欲缩小键的面积时,只能缩小键的高度,而不应缩小键的宽度,键的宽度应与手指同宽或比手指略宽。各键的高度若缩短1/4,则键盘上可多容纳一横列的键。键的高度若缩短1/3,则键盘上可多容纳二横列的键。6.键位排列的规则化(Regularityinkeyarrays)键盘上的键应有明确的行(纵向,column)与列(横向,row)的关系。这种规则化的关系,有助于使用者能迅速而准确的找到所想找寻的键的位置。可使记忆键盘版本的工作,变得较为容易。键盘设计过程的叙述,到目前为止,只有键的纵向排列叠成柱体,所形成“行”的关系。但是尚未建立任何横向排列的关系。此时若将各领域内相对高度各键之间横向的键沟(keygaps),连成平滑的曲线,则可设计出键盘上,各键之间横向排列上的关系。7.拇指操控的键群(Thethumbkeys)目前所流行的键盘,双手姆指,主要是用来按一条进位键(spacebar)。事实上,拇指是一根既坚强又灵活的指头。当拇指指尖作侧向的平面运动时,可扫描过相当大的一片扇形面积。在这一大片扇形的拇指领域内,应该能容纳许多的键位。每个扇形的拇指领域,可适当的分割成由三层依曲线横列的键及四行依纵向直立的柱体,所交织成的键位。目前电脑上所配备有的游标操控器(Cursorcontroller),例如轨迹球(trackball)或轨迹板(trackpad)乃予保留,但改由拇指来负责操控。同时本发明键盘上的游标操控器,是两枚,而非一枚,左右分盘拇指可各操纵一枚。因而可使应用软件操控的选择性增加,让使用者更容易操控电脑,以提升键盘对电脑的操控能力。8.由手掌部位操控的键群(Thepalmoperablekeys)上掌的部位(即解剖学上掌骨与指骨相连关节处附近的部位),可以藉下压的动作按键。但此处最多仅适合设置三个键位,构成一列掌键领域。掌键所在的位置及操作方式,与由各手指操纵其所控制的领域的位置及方法不同,而且不相冲突。由于操纵掌键时,并不影响五根指头对其领域内各键的操控能力。因此掌键适合设计成一系列的开关式的控制键(例如切换键等)。而三个掌键即可提供出八种(23=8)不同的操控键式。9.整合型的掌控垫(Theintegratedjoypad)下掌部位,虽然不适合用以按键,但可用其推移物件。同时,手腕关节处,可做约50°的转动。就人体工学上的考量而言,若设置一块支撑手掌(或手腕)的垫子,可增加打字时的舒适感并能减少疲劳。设计掌垫时,其位置及形状应以不干扰指键及掌键的操作,且不使腕部承受任何压力为原则。因此在键盘的左、右分盘上,各安置一枚与下掌部位衬合的掌垫。摇杆(joystick)可整合到掌垫的下方,以用手掌推移的方式来操纵摇杆的运动,同时,利用手腕关节所具有的旋转活动的能力,亦可将旋转感应器(circularmotionsensor)整合到掌垫的下方。老式指拨电话的号码转盘,是介绍旋转感应器概念的好例子。此後,这种整合型的掌垫,称之为掌控垫(joypad,或操控垫)。同样的操作掌控垫时,并不会干扰到掌键及指键对其领域内各键的操控。因此所有上述的设备,亦可整合在一起可同步操控而互不干扰。至此,本发明键盘具有可分卸的左、右两分盘,以便置放于与身体正面向前方延伸的虚拟中线,呈25°~35°的角度,并有两套的游标操控器,及整合型的掌控垫,每边手操控的分盘上,置有一套。10.域外键群(Thepower-reachkeys)为了使打字工作较为舒适及轻松,本发明希望使用者的手,能经常的停放在掌控垫上,使用者不必为了要能触及离手较远的键,而常须将手自掌控垫上移开,因此键的位置最好集中的设在手指下面。由于手掌下方可设置键位的面积有限,而键盘上新增键的数目不断的增加,因此,必须在各基本的领域之外,增设额外的键位,使用者可以手掌推移掌控垫,协助手指能触及这些键。由于这些键是设在各手指领域之外的,故称之为域外键位(power-reachkeys)。由于使用者可藉以手掌推移掌控垫,使手指能构得到域外键位上的键,因此在整个的打字过程中,不须将手移开掌控垫来按键。记号(character)分派方式的研究记号的定义本专利申请书中所谓的记号系指任何人为指派的名称、符号、图形、动作、抽象观念,都可能以某种记号代表之。故此定义包含了字母、音标、文字、数字、标点符号、示意图、控制(键)、功能(键)等等。1.记号分派的各种策略记号分派的方式,一向是键盘设计上重要议题之一。本发明视其为主要的议题。不同的记号分派方式,各有其目的及时代背景。我们依记号分派的策略,分成四大类a.干扰手指的策略键盘上记号的分派,故意干扰打字员的手指以缓和打字的速度,藉以减少卡键的机会。目前主导打字机及电脑键盘市场的键盘,几乎全是依照干扰手指操作策略所设计出的键盘,这种键盘由于记号分派极不规则。对初学打字的人,往往因记忆键盘版本困难而产生挫折感,因此它也同时干扰了使用者的脑部对键位认知的反应。任何不规则的记号分派,因而产生键位记忆上困难的键盘,均可视其为干扰脑部(的键盘),包括QWERTY式键盘。b.依使用频率分派的策略记号分派是以增加打字效率为原则。记号在键盘上的分派原则,主要是依据1.记号使用的频率2.各指的强度,灵活度及按键的难易程度3.增快触键速度的任何有效的方法。从打字效率而言,这类键盘比QWERTY式键盘为优,但因其记号的分派,仍然缺乏规律性,同样造成对脑部的干扰。c.以友善易用为分派的策略记号的分派是以能让使用者的脑部能很快的认知各键的位置。譬如说文字或数字的排列若依照字母的顺序及数字的次序则很可能会符合友善易用的原则。记号的分派,若具有某种规律性的逻辑可供依循,可让使用者能够既易且快的认知各键在键盘上的位置,而不必在键盘上逐字搜寻。d.自行分派的策略使用这种策略,则需先要有一套字键自行分派的应用软件。让使用者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自行分派任何的记号到键盘上任何的键位上。这种分派方式较个人化,亦让使用者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使用者可从一系列预先设定的键盘版本中,任选其一,例如QWERTY,DVORKOK(美国专利编号2,040,248),AsRedHot(美国专利编号5,498,088)或Sciengifieformat(美国专利编号4,718,736)等等,或使用者可依个人特殊需要,自创其键盘版本。2.分类分区的记号分派策略本发明意欲设计一套以友善易用为原则的键盘,能被大众接受的键盘版本。设计上兼顾人体工学原则及打字效率原则,让使用键盘的专业人士也乐意采用。为了达成上述三项原则,制定出一套以分类分区的记号分派策略。这种分类分区的记号分派策略是将使用频率分派策略及友善易用分派策略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的。分类(Thegroups)将需要分派到键上的记号先依各记号的功能予以分类,再将各类记号依使用频率排出优先顺序。分区(Theblocks)键盘上的每个键位,依照由其操控手指按键的难易程度,评定等级。根据这项按键的难易程度,加上其他的考虑,做为将键盘划分成几个键区的依据,再将各类记号,依照所排出的优先顺序,划拨给不同的键区,从最常使用的记号类(如英文字母)优先分派到以最坚强且灵活的手指(即中央的三根指头)所最容易触及的键群(即本位键)所划出来的键区上(即高频区),余此类推。至于那一类记号应当被视为最常使用的记号类,最好由使用者自行决定,各键区面积的大小,则视该类记号数的多少而定,键区的外型,则视记号排列的方法而定。若某一记号类数目过多,一个键区容纳不下,则可分割成几段,再将每段依序拨到不同的键区内。若某一类记号没有公认的次序,则其记号的分派,以友善易用为主,并辅之以其他考量,如使用的频率,手指容易触及的程度,是否为可配成对的记号,是否为对称或外观相似的记号,是否具有合作关系等等。这些考量是用来决定某一记号在其所属的键区内,应被分派在何位置上,同时亦决定其相邻键位记号的派定。分类分区(的分派)策略(Group-blockshategy)虽是新创的术语,但却是老观念,即使在QWERTY式键盘上的某些键区,记号的分派也是依照分类分区的原则。依字母及数字顺序来排的键盘,不应被视为幼稚想法。这种排法,很可能产生具有明晰规则且简单易记的键盘版本。正如同图书馆中的目录依字母及数字顺序排列,以便迅速而有效率的查寻书籍文献,从未被视为幼稚的安排方法。同时字母或数字在键盘上的排法与被处理的资料所显示出的排列方式,并无直接关系。不论是依序横列或依序纵行,或以全盘统一做依序连续性的分派,或分段分套且分盘的分派,最重要的是是否所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且符合期望。回想QWERTY式记号排列法,既使是故意的碍手碍脑,但使用这种键盘来处理资料所得到的结果,通常也都是正确的,且符合使用者的期望。3.单手键盘上记号分派的方式在目前的工作环境下,使用单手来操作键盘已成常态。这种工作背景造就了需要制造适用于单手操作的键盘,来取代以单手来操作QWERTY式键盘的商机。键盘上的键,最好设在各手指能管辖到的范围之内,即手掌的下方,但手掌下方可容纳键位的面积有限,而一个标准的电脑键盘上,至少有一百个键位。既使其中有许多的键可以取消或以另法替代(如数字键有两套,许多数码功能键,及字码功能键等可用程设的软件来取代之),必须安排到键盘上记号的数目乃然远超过手的面积。若想使单手操作键盘上能容纳下足够数目的记号,可考虑下列几项的解决方案1.增加控制键(controlkeys)的数目,例如左、右分盘切换键,上/下格字体切换键,以及增加合作键式的操作方法。2.缩小各键的面积,以便容纳更多层的键(最好是将各键的高度缩短1/4~1/3)。3.可在域外区增设更多的键位,即在各手指所管辖的领域之外的区域,需要藉推动掌控垫,手指头才能触及的区域。本发明的键盘,除了符合人体工学外,左右分盘,尚可分卸,适合单手操作。由于设计时已将上述三项方案考虑进去,故比另行设计专用的单手键盘为佳。学习打字的指引(TypingGuides)打字是一种脑与手之间的协调动作。想要能打字,首先大脑必须能记得记号在键盘上的正确位置,其次大脑必须指挥适当的手指去按键,再次,当手指按错键时,大脑必须立刻有知觉。为了希望能用简单、容易、正确且有效率的方法帮助使用者达成上述的脑与手之间的协调活动,因而设计了一系列对学习打字较友善易用的指引。1.为了能让使用者尽快得知各种记号的正确位置,可将各种记号群的键区,分类分区的各别标示在电脑萤幕的框架上,做为一种能一目了然的对照参考。2.为了能指示使用者以正确的指法操作键盘,将键盘上不同领域的键群,利用彩虹的颜色及顺序,藉着色以资识别。3.为了能让使用者在按错键时能立刻警觉到,可将缩小的键盘版本的影像显示在电脑萤幕上,并使其尽量靠近主题应用软件的游标,让二者集中在同一视野之内,并使键盘的影像能随主题软件的游标同步移动。当使用者按键时,电脑萤幕内的影像键盘上的相关键位或记号,立刻能有反白(highlighted)的显示。因此,按错键时,萤幕上的反白,立刻可经由视觉而查觉到,事实上,只要电脑萤幕上能有一幅缩小的键盘影像,并配上视听警讯的软件,即足以有效的达成所有上述的效果。对初学打字的人,尚有一种简单、容易且有效的练习打字的捷径。即让学习者先学会用手掌中央的三根指头来操纵键盘上高频区内的键。因为高频区是为了安排最常使用的记号(譬如英语中的字母)而特别划出的键区。当使用者熟悉了高频区的操作,再加入高频区以外的键一齐操作时,就会感觉到学会打字,其实是相当容易的过程。本键盘设计时,人体工学方面的考虑是依据人体前臂、手掌及手指的解剖学上的构造及其在操作键盘时最自然而舒适的运动方式。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手置于键盘上时,当前臂及手、与身体中线呈25°~35°角时,最感安舒。因此键盘应分别设有左手分盘与右手分盘,双方各以与体中线呈25°~35°置于键盘上,以减少手及前臂所承受的张力。每指所操控的键群,应顺从该指在自然状态下的线型活动方向。这种改良式的设计,可显着的改善使用传统式键盘打字时,所容易造成的伤害。将手掌掌面朝上,沿每根手指中央划一条直线,再观查各手指伸曲活动的方向,此时可察觉每根手指伸曲运动是沿该手指的指中线为基准。将手掌掌面朝上,观察手掌的形状,可以看出五指长短不齐。1.小指比无名指一个指节。2.无名指比中指短1/3~1/4指节。3.中揩最长,位于手的中央。4.食指比中指短约1/2~1/3指节。5.拇指位置最低,其指尖仅及食指最後一个指节1/2处。若将小指与中指的长短做一比较,小指的指尖,仅及中指的1/2处。因此当小指以略为弯曲的姿势,停放在其本位键上时,则比中指更短。在传统的键盘上,键的横排方式是直线型的横列,当小指略为弯曲的停在其本位键上时,其他三个指头则必须做大幅度的弯曲,才能配合小指,停放在同一平行直线上的各指本位键上。本发明则为更称手的键盘,能让手指,自然且顺利的触键。其法为各指本位键横排时,并不使其沿同一条的水平直线来排列。这种经过改良且符合人体工学的键盘,其设计策略,是根据下列的步骤1.让使用者,以安适的打字姿势,将手置于一大张空白的纸上。2.描绘前臂、手掌及各手指的外廓在此纸上。3.以使用者左右手之间,于身体正面中央的位置的纸上,画出一条垂直线。4.画出一条由前臂中央纵走经中指的延伸直线,使其与身体正面中央的垂直线相交,由此法可取得手臂及手掌在操作键盘时,应有的斜度及角度。5.所测得的斜度是手掌方位合乎人体工学的斜度。所测得的角度通常与身体中央垂直线呈25°-35°的夹角。但此夹角的大小,左手与右手略有出入,同时亦因人而略有差异。6.各指以最自然且舒适的姿势,略为弯曲,以找出键盘上本位键所应该设置的最佳位置。此时,在各指尖的上方与下方,各画一条短横线,围成一个方块。此方块则为该指的本位键。7.用上述手指伸曲运动,指尖所触及的位置(即所打下指印的地方),找出各手指上、中、下及底等键的适当位置。8.在所选定的本、上、中、下及底等指印位置的四周,画出范围界线,就是该指键位所在。若有需要,亦可以同法,在上位键的上方或底位键的下方,创造出更多的键位。9.根据上法绘出的方块,改绘成能相连接的曲线排列外观(即非以水平直线平行横排的),造成新的横向排列的关系。换言之,在上层(upperrow),本层(homerow),中层(middlerow),下层(lowerrow)及底层(bottomrow)的诸键,是以曲线式横排的,而非以直线式横排的。10.用这种方法,所描绘出的小指外形,其内部的面积,称之为小指的本位领域(homedomain)。将小指尽力外张到极限,再绘出小指的外形,其内部的面积,称之为小指的最大领域(maximumdomain)。将小指置于本位领域与最大领域中央的位置,再描绘小指的外形,其内部的面积,称为小指的延伸领域(extendeddomain)。所有由小指延伸领域向手内到本位领域所包含的面积,简称为″小指领域″(pinkie-fingerdomain)。11.无名指的领域(ringfingerdomain)包含了一个本位领域及延伸领域。无名指的延伸领域在小指指尖的上方。这个区域,若不借助掌控垫时,小指无法触及,但无名指则可藉侧向运动的方式触及之。12.中指只有一个本位领域。13.食指可似小指一般向外延伸,同理,其延伸领域位于由最大领域到本位领域中间一半的距离处。因此,所谓的食指领域(ringfingerdomain)是由其本位领域与延伸领域共同组成,该指可操控两行纵排的键群。14.描绘出拇指在安适姿势下的外形。其内的面积是拇指的本位领域。将拇指侧向外伸到最大极限,并描绘其外形,其内部的范围是姆指的最大领域。在拇指本位领域与最大领域一半之处,是其延伸领域。此外拇指活动的范围,尚可包括向掌内弯曲。由拇指延伸领域向内到掌部为止,涵盖了一片相当大的面积,是为拇指领域(thumbdomain)。在这个区域内,拇指可以很顺利的触及其领域内的任何键。因为这个区域的外形颇似圆的四分之一,故又可将其视为由拇指侧向运动所扫描的四分之一象限面积的领域(thumb-quarterdomain)。拇指领域内键的排列,则依循拇指自然的侧向运动时所划过的四分之一圆的弧线排列。故其内键群的排列方式,并非垂直或水平方向排列的方块或长条状。游标操控器例如轨迹球,应整合到键盘上,其最适当的整合位置,应该是放在原本是拇指本位键所在的位置。本发明具有二枚游标操控器,每根拇指负责操控一枚游标操控器。游标操控器也是做为拇指指尖停放的地方。拇指停放在游标操控器上时,并不会触发游标的移动。唯有将位于小指领域下方的掌键(设定为游标操控器的控制键)按下去,再操纵游标操控器时,才能使游标移动。利用游标操控器,做为停放拇指的地方,亦属于本键盘设计上,独特处之一。这项特点有助于疏缓其他四指所承受的张力。另一项独之处,则是在小指下方的掌键处,设有控制游标操控器开关的键。本键盘的设计上,在掌键的领域内,有一列掌键。第一个掌键是游标操控器的控制键,位于小指领域的下方。第二个掌键位于无名指领域与中指领域的下方。第三个掌键在食指领域的下方。这些掌键可藉软件设计成程序键,经由其不同键式的开关动作,来操控特定程序的选舍。支撑手掌的垫子(即掌控垫,joypad)亦为本发明独特处之一。标准的打字姿势,要求打字员前臂必须悬空,手指指尖停放在本位键上,以这种姿势打字的效率虽佳,但却违反人体工学的原则,这种打字的姿势会造成肩膀,手臂及手部的不适当的压力及张力。对于许多经常需操作键盘的人,如秘书,作家及电脑程序设计员等。这种不适当的压力,是他们职业上的一种障碍。目前市面上有数种缓和这种不适当的张力的产品,包括可垫在手腕下的橡胶或海棉质的垫子。在本发明的键盘上,装配有一种特别设计的掌垫,以缓和手及腕部的疲劳感。这种掌垫,兼具有摇杆(joystick)的功能。使用者可用这种支撑手掌的垫子,未达成操纵摇杆的动作。因此产生了″掌控垫″(joypad)的新术语。掌控垫的形状,应与下掌之掌面的形状相契合,使得手掌安置于其上时,或藉其操纵摇杆时,均有舒适感。掌控垫上设有调位螺钮(adjustablescrew)。可藉此依使用者个人手形大小,来调整由掌控垫到各指本位键之间,能让各手指舒适的最佳触键距离。新设的掌控垫尚包含有下列独特之处1.双手经常安放在掌控垫上,用其来支撑手掌与手腕,以减少疲劳。所有用手指操控的键(即指键),用手掌操控的键(即掌键)及其他控制装置(即字母键、数字键、游标操控器、摇杆、旋转感应器等)均在手部容易控制的范围之内。2.这种设计的型式,可造成″三点定位法″的效果。传统的打字操作,要求至少要有一根手指停在本位键上,以便其他手指在触键後能正确且迅速的回到其本位键上。这种操作键盘的方法称之为″一点定位法″。但是操作本发明所设计的键盘时,手掌是经常安放在掌控垫上,姆指则是经常停放在游标操控器上,小指亦是经常停放在其本位键上,借助于这种″三点定位法″,可增加键盘操控的精确度及效率,同时亦可免于像操作传统打字机时,须悬吊手臂而产生的,不舒适的张力以及所造成的伤害。旋转感应器(circularmotionsensor)可整合到摇杆的基部。从结构上来说,摇杆仅能做沿X轴方向与沿Y轴方向的运动(即向前、向後、向左右两边),或依这两种运动方式,结合而形成的连续动作(如摇向左前方,再摇向右後方等)。摇杆的结构中,并不具有旋转活动的机制。但人的手腕,却能灵活的做约50度的转动。因此可以考虑在摇杆的基部加装旋转感应器,如此在使用掌控垫时,会感到更平顺且更容易操控。何况,加装旋转感应器後,可提高电玩的兴致,使其更生动、有力且刺激。本发明亦提供几种以依序排列策略所产生的键盘版本,即依照分类分区的记号分派策略。鉴于以往许多依照使用频率来分派记号策略失败的经验,显示键盘上记号排列需要有规律的重要性及实用性。键盘上的记号,依规则性排列的方式有二类1.横排的版面,适用于西方文化(如美国、欧洲等)。2.竖排的版面,适用于东方文化(如中国、日本等)。此处我们先介绍两种横排的键盘版本1.全盘统一式依序横排法将左手分盘与右手分盘做统一性的横向字母分派,即将整套字母,由左手分盘开始,横向依序排列,并跨越到右手分盘,做连续性的分派。2.分盘式半版记号依序横排法将一套字母分成两半,前半套(即A-L及Y)依序横向分派到左手边的分盘上,後半套(M-X及Z)依序横向分派到右手边的分盘上。我们同时也设计数种竖排的版本,以便用于直书式的语言或音标。事实上,若有需要时,任何语言,字母或音标均可依序竖排。若所排出的版本,不但合逻辑,且对键盘版本的记忆有所帮助,则效果更佳。另一类的具有选择性的分派方法,是让使用者能根据个人的需要自行排定其″个人的″键盘版本。分盘式依序横列法,将一套字母分成两半,每边分盘上,分派半套字母,依序横列。这种键盘版本的优点为1.容易记忆a.字母依顺序分派到键位上,键盘版本容易记忆。b.前半套字母(A-L)分派到左手边的分盘,後半套字母(M-X)分派到右手边的分盘。c.母音字母A,E,I,在左手分盘上,排在同一柱体(即纵行)内。d.母音字母O与U,以中央夹有R的对角线排列。(注R是五个最常用的子音字母之一)。2.这种排法与依高使用频率排法所得到的效果却是不谋而合。所有分派在本位键上的字母,除Q之外,几乎都是高使用频率字母。下表是分盘式依序横排法,左右分盘字母的排列次序,并将米氏(Milliken)及麦氏(McGunnigle)依统计方法所算出各字母使用频率,列出做一对照及比较。表一、英文字母使用频率统计结果之比较由上表可得知,这种排法的键盘版本,其本层键列上,字母使用的频率(44.5~46.6%)大于上层键列(35.7~36%),而(上层键列则)大于中层键列(15.4~17.5%)。这种字母横列的排法,与米氏及麦氏统计字母使用频率而排出的键盘版本不谋而合。亦与米氏及麦氏主张的键盘上的字母排列,应依手指的灵活度而做出均衡的分布相谋合,显示出这是一种均衡的,且合乎人体工学的记号分配方式。3.能够增进操作效率a.使用键盘时,大部份的按键动作,是由手部中央的三根指头(即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操作,这三根指头也是手中很坚强的三根指头。b.键盘上的字母键仅有三层,排列在键盘上最好的区域内,在此区域内,上层键列与中层键列紧邻着本层键列,其用意是将字母尽量集中在很小的区域内,以便利字母的操控。简言之,「所有的英文字母仅排成三横列,且仅由每只手上的三根指头来操控」。使用传统QWERTY键盘操作字母键时,需用四根指头(即包括小指)。在传统式的键盘上有些键的位置较不易被手指触及,因此,若依使用频率来设计字母的排列,尚情有可愿。在本发明中,所有字母,仅排成紧邻的三层,且仅由三根最适于打字的手指来操作,使得所有字母几乎是同样容易被触及。在这种情形下实无必要考虑依使用频率来安排字母,因为这种排法与QWERTY一样难记难学。4.能够以最简便经济的方式,实现单手操作键盘的目标这是分盘式依序横排法键盘所具有的一项独特的功能。其优点如下标准的打字操作需双手并用,以目前的科技水准而言,若欲设计一种单手操作键盘的软件,是轻而易举的。单手操作键盘,可依下述的考虑来设计a.全套的字母及常用的标点符号,全放在一个单手操作的键盘上(例如,仅用键盘左手边的分盘)。图三十七是一个单手键盘,其上有全套的英文字母及数字的例子。键盘上的键通常是2cm的方块或长方形。根据测量指尖下方的面积,以及用不同强度按键所打出的指印评估的结果,我们认为如有必要,键的面积尚可缩小1/3(即缩短高度而非缩短宽度),空出些地方让键盘上可增添更多的键位。同时,当键的面积缩小(即高度缩短)後,键与键之间的距离变的更近些,按键的动作会更快且更顺利些。将键的面积缩小後的键盘上,至少可容纳50个以上的键位。再加上可同步操控的掌键,掌控垫,游标操控器等,可大幅提升这种单手键盘的功能。b.两组半套字母版本的键盘(请参照分盘式半套记号依序横排法)。将一套字母分成两半,前半套依序排列在左手分盘,後半套依序排列在右手分盘。即半套字母(A-L及Y)及半套数字(0-4)及一组标点,分派到第一手键盘版本上。另半套的字母(M-X及Y)及另半套数字(5-9)及一组符号,分派到第二手键盘版本上。欲将此键盘上的版本由第一手的版本转换成第二手的版本时,须先按下一枚特殊的功能键(即左/右手分盘版本切换键,参见图38-39)。当松开此功能键时,键盘上的版本可以自动的立刻换回第一手键盘版本。键盘版本上仅能显出半套字母的单手操作键盘。字母依序横排的方式有两种,分盘分套式的排法(即A-L及Y,放在第一手键面版本,M-X及Z放在第二手键面版本上)要比全盘统一的依序横排法(参见图28)(即A-D,I-L,Q-T,排在第一手的键盘版本上;E-H,M-P,U-X排在第二手的键盘版本上)要容易记忆的多。依序竖排键盘版本的键盘,可以是单手操作的或双手操作的,其排法可依顺序由左向右,或依顺序由右向左,视情况而定。至于字母在键盘上,若依照顺序排列时,到底应该是横向排列或纵向排列,或到底应该采用全盘统一分派的版本,或分盘半套式的版本,并无关紧要,只要排出的键盘版本,在处理资讯的时候,能得到正确且符合预期的结果,则均应列入考虑,并评估其各项优劣点。发明单手键盘的理念出自于″单手就能做的,没有非用双手去做不可的必要″。以当前的工作环境而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键盘使用者常需同时做不同的工作,包括1.藉操作键盘,由电脑中查询资料。2.回电话及记摘要。3.同时在桌面上或档案柜内搜寻所需之文件等等。这种工作方式,已成目前工作的常规。因而有必要考虑设计出一种易用,符合人体工学原则且效率好的单手键盘。单手键盘尚可节省在桌面上占用的面积。一具单手键盘在桌面上所占用的面积,可能仅为传统式键盘的1/4~1/3。数字键群的分派法(descriptionofnumericalkeyarrangement)传统上数字键安排在键盘上方,依序排成一列,或者在键盘的右方,设有数字键区(tenkeypattern)。但当各手指安放在本位键上时,并不甚容易触及其上方横列的数字键,有时需将整只手移近该处,以便操作数字键。本发明小指领域内,可分割成六个键位,是置放数字键的理想位置。0,1,2,3,4分派到左手边的小指领域内,由本位键起依反时钟方向排列。5,6,7,8,9分派到右手边的小指领域内,由本位键起,依顺时钟的方向排列,小指领域底端尚余一键,适宜计成电脑功能键(Fn)。当此功能键(Fn)与其他数字键协同操作时,可启动电脑中类似键盘上的数字码功能键的功能(例如Fn1,Fn2,Fn3等等)。当此功能键(Fn)与其他文字键协同操作时。可启动电脑的文字码功能键的功能(例如Fnhelp,Fnsearch,Fndelete等)。本发明希望尽量将电脑操作的功能设在软件上,以取代键盘上许多无甚必要,且占据许多键盘位置的硬体式的功能键。拇指领域内,键位的安排方式(descriptionofkeyarrangementwithinathumbdomain)正如同在前述的各手指领域的探讨中所提到过的,拇指领域颇似1/4圆面积的扇形区域,是拇指指尖所能扫描到的一块颇大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键位的安排方式,应顺应拇指活动的方式。因此,键的形状及横列方式,应依顺拇指侧向运动所划过的弧线排列,才能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用拇指操控的键,不应以水平方向呈直线型的横列(如传统键盘上进位键(spacebar),则为依水平方向排列的一根长条状的键),亦不应该是垂直的长条。因为拇指坚强且灵活,而且能扫描到相当大的一片领域,本发明善用这些优点,并力求开发其操控工具的潜能。因而设计出两种拇指领域内,键位安排的方式1.拇指弧形键群由拇指操控的二列或多列弧形键。2.拇指环列键群一群由拇指操控的,围绕着游标操控器的环列键。拇指弧形键群的简述(descriptionofathumb-curvedkeycluster)1.在原来属于拇指本位键的位置,改设为游标操控器,为拇指指尖停放之处。其外由四个弧键所包围。2.以拇指在略为弯曲时的侧向运动,其指尖扫描时通过游标操控器所绘的曲线做为基准,称之为拇指的本位曲线(curvedthumb′shomeline)。这条曲线是拇指领域内,上层键列与中层键列之分界。下层键列则紧邻于中层键列的下方。3.进位键(spacekey)设在中层键列紧邻着游标操控器但朝向手外的方位。为了配合拇指自然的活动的方式,领域内的诸键均呈弧形排列。4.左/右手分盘的切换键(即若使用者以单手操作键盘时,此键控制第一手键盘版本与第二手键盘版本之间的转换)设在中层键列,紧邻着游标操控器但朝向手内的方位。当操作单手键盘时,此键控制第一手键盘版本与第二手键盘版本之间的切换。5.上/下格字体切换键(shiftcasekey)设在左/右手分盘版本切换键的上方。若用拇指同时按下此二键时,可将单手键盘由第一手键盘版本下格字体转换成第二手键盘版本的上格字体。拇指环列键群的简述(descriptionofathumbcircular-arraykeycluster)一组由拇指操控的键,围绕游标操控器呈环状排列。拇指停放在游标操控器上,可轻易的触及环绕在其周围的环列键,而不须刻意的将拇指先移离游标操控器,然後按键。当手掌停放在掌控垫上,拇指停放在游标操控器上,小指停放在其本位键上,触键的操作会更顺利及精确,而手部及腕部的疲劳感可因而降低。附图简介(BriefDescriptionoftheDrawings)图1为顶视图,显示双手手掌朝下以最自然的姿势置于桌面或键盘上。图2为左手手掌朝下,各手指侧向(即水平方向)活动时,所能涵盖的范围(面积)。图3为左手手掌朝下,根据图二所划定的,各手指所能操控的领域(范围)。图4为左手手掌朝上,标示出各手指的中线。图5为左手手掌朝上,显示出各手指长短并不一致。图6为以左手手掌朝下,所描绘出的轮廓,再根据图四与图五的结论,决定每根手指本位键(homekey)所应设定的位置。图7为根据图六所决定各手指本位键的上方及下方,打上指印,以决定各手指本位键的上方及下方可容纳多少数目的键。并划短横线,以区隔各键。图8为综合由图一至图七键位设定之原则,并加以规则化所设计出的键盘,以确立各键之间的行(row)与列(column)之间的关系。图9为描摹的左手轮廓,并打上指(尖)印及掌印,以显示掌键(palmkeys)所设定的位置。图10显示掌键的位置必须与所使用的手掌部位相对应,故其排列上略呈弧形。图11为掌键的侧视图,以显示各键高度不同,所造成的弧度。图12显示三个掌键,(单独或联合使用),总共可产生八种(不同的)使用机率(M0,M1-M7)图13为手掌置于掌控垫(joypad)上的顶视14为手掌置于掌控垫上的侧视图。图15为一掌控垫,并标明纵切线与横切线于其上。图16显示掌控垫之横切面。图17显示掌控垫之纵切面。图18显示掌控垫(joypad)兼具摇杆(joystick)之X与Y方向运动之功能及旋转感应器(CircularMotionSensor)转动活动之功能。图19为顶视图,显示出利用手掌将掌控垫推向前方。图20为顶视图,显示手掌静置于掌控垫上的位置。图21为顶视图,显示出利用手掌将掌控垫拉向後方。图22为顶视图,仅以左半边的键盘(即左手分盘)做范例,说明本发明是将前述图1至图21的优点,全部结合在一起而设计成的。图23为顶视图,为本发明的另一种衍生设计,即将拇指领域之键,围绕游标操控器呈环状排列。图24显示环状排列键。图25绘出三个放大後的环状排列键。图26显示环状排列键之剖面侧视图。图27为一对键盘的顶视图,并依照所制定的使用优先原则,将每个键的优先次序标出,再根据各键的优先秩序,将键盘分割成四大块(即四个键区)即1.高(使用)频(率)键区(high-freguencyblock)2.低(指位)层键区(lowerblock)3.小指领域键区(pinkie-domainblock)4.拇指领域键区(thumb-domainblock)图28为一对键盘之顶视图,并标示出英文字母在高频区的排列方法之一,即英文字母在整套键盘高频区内,依序横向排列(即全盘统一式依序横排法)。图29为一对键盘之顶视图,并标示出英文字母在高频区内的排列方法之一,即将一套英文字母分成两个半套,前半套依序横向排列于左手分盘的高频区内,後半套依序横向排列于右手分盘的高频区内。图30为一对键盘之顶视图,并标示出英文字母在高频区内的排列方法之一,即将一套英文字母分成两个半套,前半套由左至右依序纵向排列于左手边的高频区内,後半套由左至右依序纵向排列于右手边的高频区内。图31为顶视图介绍中文音标在一对键盘高频区内,由右向左纵向排列的一种方式。图32为顶示图,显示数字键在一对键盘小指领域区内的排列方式。图33为顶示图,显示一对键盘低层键区内,标点(左手分盘)及符号(右手分盘)的分派方式。图34为顶视图,显示姆指领域键区内各键功能的分派。图35为顶视图,显示一对具有环列键的键盘,各环状键功能之分派。图36与图37均为顶视图,展示二种供单手操作的键盘,每支键盘上至少含有五十个键位。图38与图39均为顶视图,显示一支左手边的键盘,其姆指领域区中具有一枚切换(左手版本或右手版本的)键(i.e.shift-handkey)。能使该键盘随心所欲切换成左手版本或切换成右手版本。故亦适用于单手操作键盘。图40为顶视图,介绍一对键盘及其上键位及记号之着色规则。图41显示一对键盘及一个电脑萤幕,以便介绍及说明几种使学习操作键盘过程简易化的捷径。发明详述(DescriptionofPreferredEmbodiment)图1为顶视图,显示一双手掌掌面朝下,以最自然的姿势安置桌面或键盘上,由使用者6身体正面中央向外绘出一条虚拟的体中线(bodycenterline)。左手1及右手2亦各有一条虚拟的手中线4、5。当双手1、2自然平伸时,手中线4、5与体中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A1、A2约为25度至35度之间。在此图之中,左手掌以P1标示之,右手掌以P2标示,手指则由左手至右手依序标明为F1~F10。图2为描绘出的左手1轮廓,用以解释手中各指的领域是如何形成的。各手指领域的划分,是以手掌静置时,各手指活动下,所能涵盖的面积来决定的。F11、F21、F31、F41及F51标出各手指在自然平伸时所描出的轮廓,在此轮廓区域内的面积,定为该手指的本位领域(homedomains),然後,将各手指尽量向外张开至该手指的最大极限下,再描绘该手指的轮廓,此轮廓区域内的面积定为该指的最大领域(maximumdomain)。在上述二领域中间等距离处,所描绘出该手指的轮廓,定为该手指的延伸领域(extendeddomain)。本位领域是该手指活动范围内最自然的区域,延伸领域亦为该手指尖易于触及的范围。但由延伸领域之外到最大领域之内的范围内,既使可被该指指尖所触及,但颇为扭曲且费力。因此本发明认定将各手指的本位领域及延伸领域的范围内,视为安置由该手指所操控键位最适当的区域。例如F11标示小指的本位领域,F13标示小指的最大领域,在此二者之间中央位置,是小指的延伸领域F12。F41是食指的本位领域,F43是食指的最大领域,F42是食指的延伸领域。F51是拇指的本位领域,F53是拇指的最大领域,F52是拇指的延伸领域。设置在本位领域中的键位,是最合乎人体工学原则。设置在本位领域与延伸领域之间的键位,则是次优的选择。键位若设置在延伸领域之外,既使指尖能够触及。但依人体工学的观念,并不甚适宜置放键位。图3是依据图2所研判的结果,划出各手指适合安置键位的区域,此区域特称为该手指的领域(domain)。小指领域为标示7,无名指领域为标示为9。而其延伸领域是标示8,中指领域是标示10,食指领域是标示11,拇指领域则为标示12。图4绘出左手手掌,掌面朝上,显示出各手指F1至F5之指中线FCL1至FCL5,用以说明各指自由的伸张及弯曲活动,是沿手指中线运动。是故,各手指所操控的键位,应该沿该手指的指中线上排列,以顺应该手指活动的方式。图5绘出左手掌,掌面朝上,并绘出各指节所在部位,以显示各指之长短不齐及彼此之间的相对长度。一般而言1小指F1大约比无名指F2短一个指节。2.无名指F2大约比中指短1/3至1/4指节。3.中指F3最长,大约位于手掌中线4位置。4.食指F4约比中指短1/2至1/3指节。5.拇指F5最低,其指尖约仅及食指F4最後一指节中央部位。图6为键盘使用者的左手,在自然平伸状态下所描绘出的手形,用以解释各手指F1至F5本位键所应设置的位置是如何选定的。当各手指沿其自然伸曲运动时的手指中线方向,略为弯曲至最安适的程度下,用指尖按下指印。指印之所在位置,即各手指领域内,最符合人体工学原则下本位键所应设置的位置。图7沿承图6于描绘的左手各指轮廓上,印上更多的指印15,以决定其余各键所应分布的位置,并决定各手指领域内,所能容纳键位的最适当的数目。1.对所有五个手指(F1-F5)而言,其本位键的上方,仅适合设定一个键位。2.对手中央的三个手指F2,F3及F4而言,其本位键的下方可安插三个键位。3.小指头因较中央三个手指要短一个指节,因此其本位键下方只适合安插二个键位。4.拇指的本位键为游标操控器所在位置,其下方可安插两个键位。由于拇指所操控领域为一面积颇大的扇形区域,故前面提及其本位键上方可设定一个键位,实际上是指一列(row)键位,即一层键位。同理,其本位键下方的二个键位,实际上是指其代表二列键位,即二层键位。其余各手指若所操控的领域多于一纵列者,亦依同理推论。每根手指,相邻近的指印之间,更加划上短横线SHL,做为二个相邻指印之间的界线,因此产生许多小方块,这些小方块就是键位设定的所在位置。由于每根指头,在自然状态下伸展或屈曲活动是沿该手指的指中线为基准,如图四所示,故每根手指下的键位纵列时应叠成直立柱体状(即正叠式);而不应该向目前市面上的键盘,其纵列时,各键的排列方式却为右斜的错落式(即朝右下方斜叠)。图8沿承图7但省略掉指印的部份,并将和各指相对应高度的短横线SHL连接起来,再顺着各线走势描绘成平滑而连续的横向曲线CHL。于是形成一个键盘,其内各键四边的形状是由纵走的直线及横走的曲线所围成。这种设计的过程,为的是使键盘上诸键的排列呈规则化,具有明确的行(column)C1-C10与列(row)R1-R8的关系。上述依据人体工学原则所设计出的键盘,键的形状,一般而言,左右两边呈直线状,上下两端呈曲线状;诸曲线的走向,在中指左边者,向左下方倾斜。在中指右边者,向右下方倾斜。同理,在拇指领域内之键,以(虚拟的)拇指领域的中分纵走线为基准,其左方各键的上下两端,略向左下方弯成弧形,其右方各键上下两端则向右下方弯成弧形。但由本发明所衍生的另一种键盘,其拇指领域内具有环状排列的键(circulararraykeys),这种环列键的形状,与前述的键形,则相异其趣。图9显示左手1掌键领域17的位置。P-P标示掌键领域横向的中线。在此图中手指及手掌部位同时打指印及掌印并绘出指节,藉以标示出各手指领域与掌键领域二者间相对的位置。图10显示三个掌键21、22、23。此三掌键是将掌键领域17分割成三块18、19、20而设定成键位。图11为图10所示之掌键沿虚线P-P横截所形成的侧视图。虚线T-T则显示诸掌键之顶端为了配合与其相对应手部的凹入,而凸出所形成的弧度。掌键21-23的命名,则是根据该键上方相对应的手指而定的。是故,标示21称为小指掌键Pp,标示22称为中指掌键Pm-r,标示23称为食指掌键Pi。此类掌键可藉软件将其设计成开关式的程序键。譬如说,小指掌键21可藉软件程序设定成游标操控器(cursorcontroller)之开关键,用以控制拇指领域内游标操控器的开启或关闭。图12阐述掌键之操作方式,以a、b、c、d、e、f、g八种分图表示之a分图与图10相似,展示出一排掌键21、22、23。可藉软件指令来操控。当不使用时(即此三键都不被触及时,或三个掌键均在关闭状态下)此种操控方式称之为原式M0(originalmode)。当此三键中,仅有一键被触及(或称之为触发)(即三掌键中,只开启一键,另二键保持关闭状态)的操作方式有三种,分别定为M1、M2及M3,如分图b所展示。三掌键中,若有二掌键被触发(即二开一关)的操作方式,共有三种,即M5、M6及M7,如c、d、e诸分图所展示。这种操作方式,可视为三种″二键合作操控方式″(或称之为两个键的协同键式)。当三个掌键均被触发的操作方式有一种M7这种操作方式,可视为″三键合作操作方式″。当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键,合作操作而能输入一指令,则这些键可互称为达成某项指令的合作键式。合作键式亦可称之为″联合键式″。合作键(co-operativekeys)的操控方式可为同步式合作键式(synchronousco-operativekeys)或顺序式合作键式(sequentialco-operativekeys)。同步式合作键式意谓参与合作的各键同被触发,实质上,是参与某项指令的各键不须依特定的顺序触发。而顺序式合作键式则意谓参与合作的各键,必须按照特定的顺序,依序触发,才能达成所设定的效果。图13为左手置于掌控垫24上的顶视图。掌控垫兼有便手掌较为安适的支撑功能及协助手掌及手指在键盘上定位的功能。图14为图13沿虚线A-A纵剖的侧视图。显示出左手1,掌控垫24及掌键22三者之间的相关位置。图15为掌控垫之顶视图,并标明纵切线A-A及横切线B-B于其上。掌控垫24前端中央具有前定掌凸27(frontcenterguidemount),後端具有廓腕坡28(rear-endwristclearanceslope),左沿具有左定掌凸29(left-sidepalmcontour),左沿具有右定掌凸30(right-sidepalmcontour),并配有掌控垫调位螺钮31(joypadpositionadjustmentscrew)。前定掌凸可防手掌放置于掌控垫时,太过向前;它同时兼有按摩掌心及协助手掌较为衬贴的置于掌控垫上。掌控垫24後端的廓腕坡28,其设计形状为在掌控垫後方与手腕相对应的部位,斜倾而下,以廓清使用者腕部四周的空间,以防手腕部位,因接触到阻碍物而受到压迫。手腕部位是腕隧道(carpaltunnel)所经之途,其解剖学上的构造,乃是肌肉神经及血管等由前臂进入手掌及手指之间的通道。是人体工学上研究以手操纵器具方面至为重要的解剖构造,疏缓腕部所承受的压迫感,有助于预防或缓和腕隧道症候群(carpaltunnelsyndrome)的发生。而经常使用QWERTY式键盘者,往往容易遭遇到这种病痛。左定掌凸与右定掌凸有助于使手掌稳定于掌控垫上。掌控垫亦可与掌键整合在一起,或与整片姆指领域整合在一起;可同步操控而互不干扰。图16为掌控垫24沿虚线B-B方向横剖面的侧视图。显示左定掌凸29与右定掌凸为掌控垫左右两边的凸缘,具有协助手掌定位于掌控垫上的功能。图17为掌控垫24沿虚线A-A方向纵剖面的侧视图。显示出其前端之定掌凸及後端之廓腕坡。操纵传统式摇捍时,须用整只手握着摇杆,因而限制了该手无法同时执行其他项目的工作。掌控垫的基本构造,是将摇杆的上端以护掌垫(palmsupportpad)取代之。使用时则以下掌部位的推拉的方式,取代以手握摇杆的摇动方式的活动。因此能誊出上掌部,手指及指尖等部位,可以同时操控其他设备。例如,以指尖打字,以上掌部操控掌键,并以拇指操控游标操控器等。图18为掌控垫的顶视图,标示掌控垫兼有摇杆(未给出来)的X-X与Y-Y方向活动的功能,及旋转感应器沿C-C方向转动的功能。兼具此二功能後的掌控垫,可辅助键盘使用者在打字时更顺手称心且精确。图19、20和21图20显示掌控垫静置时的原位(homeposition)。掌控垫可以下掌部位将其推向前使手指轻而易举的触及上层键列(upperrow)更上方的(一排或多排)键位,称其为域外键(power-reachkeys)R6及R10,如图19所示。掌控垫亦可以下掌部位将其拖向後方,使手指轻而易举的能触及下层键列(Lowerrow)R4及底层键列(bottomrow)R5,如图21所示。本文所谓之域外(power-reach)意指设在各手指领域之外的键位,如R6的诸键位,及R10的诸键位。因此须藉下掌部推拖掌控盘的助力,使指尖能轻易、顺手、迅速且精确的触及各手指的域外键位。摇杆的基部。可装置旋转感应器33(circularmotionsensor),摇杆本身仅为依X轴或Y轴方向活动的工具,其中包括任何依据二者所作的结合性的连续摇动(譬如,先摇向左前方,再摇向左後方,等等)。摇杆本身不具旋转活动的功能,但手的腕部却能作50°的转动活动。根据这项事实,可将旋转感应器加装到摇控杆的基部,使摇杆兼具摇动及转动的功能,因而操纵这种键盘,会更顺手,称心且容易操控。上掌部的掌键与下掌部的掌控垫可分别设置,亦可整合在一起而同步操作。同理,整片的拇指领域,亦可与掌控垫整合在一起而同步操作。将旋转感应器整合到掌控垫後的键盘,在玩电脑游戏时,会更加活泼、生动且刺激。图22以左手边键盘(即左手分盘)为范例,介绍本发明在人体工学设计方面的诸项特征。1.本键盘系依据人体工学原则设计而成的具有明确规划出来的行(columns)与列(rows)的规则。其中各列R1-R10,因为要能跟各手指的长度配合,而横向弯曲排成弧形。其中诸行C1-C10为了顺应各手指自然的伸曲活动方式,而纵向直立成柱体,构成键盘上各手指的领域(fingerdomains),如图8所示。C1与C2属小指领域,C3属于无名指领域,C4属于中指领域,C5与C6属于食指领域,C7至C10属于拇指领域。拇指与食指二领域重叠处的一个键位(即R5、R7、C6及C7四者交会处),划归拇指领域。中央三指横向依弧形排成的列,分为上层R1(upperrow,或称之为上层键列),本层R2(homerow,或称之为本层键列),中层R3(middlerow,或称之为中层键列),下层R4(Lowerrow,或称之为下层键列),底层R5(bottomrow,或称之为底层键列)及外层R6(power-reachrow,或称之为域外层键列)。外层键位,可为一层或多层。小指领域中,横向呈弧形排成的键层则有上层R3,本层R4,下层R5,底层(即Fn键)及域外层R2。拇指领域中,横向呈弧形排成的键层则有上层R7,中层R8,下层R9及域外层R10,游标操控器位于姆指本位弧线上,相当于另外设置的一个键。相邻接的两个领域,可能会有重叠之处。落于此区域内的键位,可依使用者的喜好随意划归任一领域。譬如,在食指领域(即R5C6)与姆指领域(即R7C7)交会处,即有一键位,由于此键位由姆指操控比由食指操控容易,通常将此键位拨归姆指领域。2.一块拇指领域35(thumbdomain)其内并配备有游标操控器16(cursorcontroller),由于拇指侧向运动时所划过的面积是呈弧形的,故拇指领域35内各键横向排列时亦呈弧形。游标操控器16的位置则设定在拇指(指尖)的本位弧线上,其外由四个相邻的键位所包围。另一种衍生的拇指领域35内键位排列的方式,是围绕游标操控器呈轮状环列可参见图23所示及其解说。3.一排掌键领域17,其内有三个掌键21、22、23,可创造出八种键式(functionalmodes)M0到M7,如图12所示。其中包括一个控制游标操控器16的开关键21。4.一个由掌垫24(palmsupportpad),摇杆(joystick,未给出)及旋转感应器(circularmotionsensor,未给出)三者整合而成的掌控垫(joypad)24。掌垫的部份并配备有能调整手掌位置的调位螺钮36。根据这种键盘做模版(template),可将记号分派于其上。图23显示一只左手边的键盘(即左手分盘),其拇指领域具有环列键群37(circulararraykeys)是一圈环列的八个键38-45围绕着游标操控器16,这种设计的优点是使用者可以用置于游标操控器上的拇指尖,滑向所欲触发的任一环列键,而不必由游标操控器上,抬起拇指,再去按想按的键。图24、25图24为顶视之平面图,显示一圈围绕在游标操控器16外的环列键37,图25描给出三个放大后的环列键39、40、41。其朝向圆心的一端略呈尖端状PE,以扩大相邻二键之间的键沟WG的距离,以避免操作时误触邻键。图26为图24所示之环列键沿虚线W-W方向横剖面之侧视图,显示出游标操控器16及其外方的两个环列键38、42。使用者可以拇指尖藉操控游标操控器时的滑动动作来触发其外围的环列键,如带箭头虚线所示的方向,而不需依传统的按键方式,将拇指从游标操纵器上抬起来,再按下想按的环列键38、42。图27显示键盘上各键优先使用秩序的排定。键盘上的各键位,依按键的难易程度,及打字的效率来评定等级。最容易被触及且打字效率最高的键位,评定为第一等级的键位#1,次容易被触及且打字效率次高的键位,评定为第二等级的键位#2,余此类推。键位使用优先次序的排定,是用做分派字母或符号的依据。如此可将最常使用的一类记号(characters)分派到(最)高(使用)频(率)区48、49内的键位。一般而言,字母或音标常被视为最常使用到的记号,故优先分派到高频区内。其实,最理想的记号分派方式,是根据使用本身的需要及喜好,可自行决定那种记号群应分派到高频区内。高使用频率记号群数量的多寡常因使用者所采用的语言种类而异,例如英文有26个字母,而国语则有37个注音符号,加上四声,因而会影响到高频区面积的大小及外观形状。因此,有必要建立出一套(包括高频区在内的)键位分派优先原则。键位优先次序的排定,是依据按键的难易程度及(键盘及键位的)对称性为主要顾虑的因素。根据优先原则,将一对键盘46、47的本位键及其周围的区域划为高频区48、49。本位键(homekeys)则被视为最优先的键位,其下方的中层键列(keysinthemiddlerow)则被视为次优先键位。其上方的上层键列(keysintheupperrow)则为视为第三优先键位等等。图内各键位上的号码,则为本发明所排定各键的优先次序。目前所通用的QWERTY式键盘,由于诸本位键是直线型的横列,故使用时双手、手指须做大幅度的弯曲,使指尖呈一直线以配合直线型横列的键位,因此,其上层键列通常会被视为第二优先键位;本键盘的本位键则是依各手指顺其自然略为弯曲而设定的,故在本位键下方的中层键列被视为第二优先键位。上述的优先次序决定该先选用那个键位。依上所述,造就出一个″分类分区″(group-block)的记号分派策略排定原则。所有记号(包括文字、数字、标点、符号及显示功能的图形等等)依使用功能分类,并将每一类记号分派到键盘上特别划定的区域内。该类记号在该区域内的排列,尽可能依照某种特别设定的秩序,以求规则化。这种分类分区的记号分派策略,可兼顾打字效率及容易使用两方面的需要。从打字的效率来看,因为将最常用的记号群(如英文字母),设在手指最容易触及的键区(即高频区)上,故打字时触键快而效率高。从使用的难易方面来看,因为各键区内的记号是依顺序而排列的(如依字母顺序、数字顺序等)。键盘上各种记号的键位容易记忆,故容易使用。依分类分区的记号分派策略的另外一项好处是可以简化记号分派的″制衡原则″,使制衡原则的设计及执行较为容易。所谓记号分派的制衡原则,最浅显的解释就是控制某键区版本转换的控制键,最好避免设在被控制的键区本身之内,以避免造成冲突或增加设计时的复杂性。人体工学与记号分派方式是键盘设计的两大议题。由于手掌的形状及运动方式是持久不变的。故依据手掌的形状及运动方式设计出合手人体工学形状的键盘,难度不高,且较容易保证这些原则是经久不会改变的。但电脑功能日新月异,而且是受软件控制。而软件的设计不但更改容易且不易受限制,所以可以预期未来电脑上的控制键,各种键区版本的切换键及用软件设计出的功能键,不断的出现且日趋复杂翻新。由于电脑功能未来发展的趋势无法预料,因此要制定较为合适且能长能久的记号分派原则难度甚大。因此预先制定较有规律性的分类分区记号分派方式及预先规划出记号在键位上分派的制衡原则,实有必要。由于记号分派是键盘设计的两大严肃议题之一,不但可参阅的古典文献甚多,同时也要顾虑到能给未来发展趋势预留足够余地,故较为详尽的记号分派及制衡原则必须专书另论。下叙为依分类分区的原则,分派记号到键位上的一个范例将字母类记号分派到高频区48、49将数字类记号分派到小指领域区50、51将标点类记号分派到左手边键盘46的低层区52,或称之为标点区,将符号类记号分派到右手边键盘47的低层区53,或称之为符号区,常用的文字或资讯处理记号,则分派到姆指领域54、55,常用的电脑功能记号,则分派到域外区56、57、58、59,具有开关功能的程序键的记号则分派到掌键领域60、61。图28绘出一对键盘62及其内的两个高频区63、64,显示英文字母在此二区内的排列方式,即全盘统一式依序横向跨越分盘的连续分派方式(Continuoushorizontalarrangementacrossthekeyboard)。字母依序横向排列,从R1C3键位设定为A字键开始,横向依序排列到R1C6的键位设定为D字键,然後跨过左手分盘62,到右手分盘的高频区64内继续由R1C15键位设定为E键至R1C18键位设定为H键。余此类推。图29绘出一对键盘65,显示出高频区66、67内字母以分盘分套依序横排。即将一套字母分成两个半套,前半套为A-L及Y分派到左手分盘上,後半套为M-X及Z分派到右手分盘。将A到L及Y分派到左手分盘的高频区66内,由A字设定在R1C6的键位开始字母依序横向由左而右,并由上而下的排至R6C6键位的L字母。同理,後半套的字母分派到右手分盘的高频区67内,由M字设定在R1C15的键位开始,字母依序横向由左而右,并由上而下的排至R3C18键位的X字母。Y字分派到左手无名指的延伸领域R1C2键位上;Z字分派到右手无名指的延伸领域R1C19键位上。图30绘出一对键盘68,并显示出左手分盘高频区69及右手分盘高频区70。英文字母在高频区内由上而下纵排,从R1C3键位之A字开始,由上向下排至R3C3键位之C字,再依序由左向右经C4、C5、C6、C15、C16、C17的纵向排列。这种英文字母的依序竖排的方式,使母音字母A,E,I在左手分盘内,呈对角线排列,而O与U在右手分盘内,排在同一层中,中间夹个R字。而R是第三高使用频率的子音。这种英文字母的依序纵排法,每根手指只负责一纵行三个字母的操作。对于认知那个字母应该由那根手指负责操作,甚为方便,因此最为易学易记。图31绘出一对键盘71,由左手分盘72与右手分盘73所组成,前半套的国语注音符号纵排在右手分盘73内,後半套国语注音符号纵排在左手分盘72内。中国字与音标,一般是由右而左直书式的,此处提供一个范例,介绍直书式的记号在键盘上依序排列的一种方法。国语音标(37个)比英文字母(26个)的数目要多。同时亦依发音方式的不同而分成许多音节,各音节的数目亦不尽相同,因此国语音标所占的高频区面积较大,且形状较为不规则。图32绘出一对键盘74,及其内的两个小指领域75、76。小指领域75、76外形呈不规则的五边形乃是根据由图二至图八所述,研究小指人体工学设计原则所得到的结果而产生的。每个小指领域可分割成六个键位,排成纵向的二行(即左手分盘的C1与C2,及右手分盘的C19与C20)及横向的四列(即R3-R5及Fn键)。在本发明中,二个小指领域75、76内的键位,分派给数字记号(0-9),及两个功能键Fn,每边分派一枚功能键。依人体工学及打字效率而言,小指比手中央的三指较短且弱,由于这些考量,故可将使用频率不太高的记号分派在两个小指领域内。一般而言,数字比字母少用,故将0、1、2、3、4分派到左手边75,将0设定在左手小指领域的本位键R4C2上,以反时钟方向依序排列。5、6、7、8、9分派到右手边76,将5设定在右手小指领域的本位键R4C19上,以顺时钟方向依序排列。每个小指领域最下方的键,留做电脑功能键Fn,此功能键若与其他键结合使用,则可执行预设的功能。当按下功能键时,再按下数字键,则可执行预设的数字码功能指令,(如Fn1、Fn2、Fn3等)。若数字键与功能键均在同一手边的分盘上,亦可以小指按着功能键,同时以无名指键入数字。同理,若用小指按下数字键,再以其他指头去按文字键,则电脑可执行预设的文字指令(如Fnhelp、Fnsearch、Fndelete等等)。当一项电脑指令,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式达成时,键入文字指令(如Fnhelp)可能不似键入数字指令(如Fn1)那简单迅速。但前者却较容易学会使用,使用者可藉更人性的思维方式来操纵电脑,而不需要去记忆或理解各种数字功能键暗码後面隐藏的功能,或其执行指令的程序原理。传统键盘的设计,是将数字键放在文键的上方,依序排成一横列,或另于键盘右方,增设一块以十个数字键为主的键区。在文字键上方横列的数字键,离各指的本位键稍远了一点,因此有时需将整个手抬起来,以便移近想触及的数字键。此外,目前所流通的传统式的键盘,最上方有一横列数字功能键(即F1~F12等)。其中许多键的功能是重覆的。这些键占用键盘上颇多的键位,而所能执行的任务却颇有限。同一键盘上设有两套数字键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而一长排数字功能键至少占据键盘上12个键位以上,是另一个例子,许多键其实可以预设的软件功能来取代之。在本发明中,小指领域内的键位数目虽然有限,但可经由软件程序的协助,则能发挥无限的功能键的指令。图33显示出一对键盘77的两个低指层键区(Lowerblocks)78、79。左手分盘低指层键区内的键位,分派给标点记号,右手分盘低指层键区内的键位,分派给符号记号。这两类的记号,没有公认的先後秩序可供做分派键位的依据,因此,记号的安排原则是以容易使用的程度及打字效率两方面的考量为主。为了使键盘版面容易记忆起见,具有下列特征的记号,相邻的排在一起a)配成对的记号如(与),{与},与,<与>,等。b)记号形状相近似或对称的如\与/,′与′,与;,-与_等。c)同类或相关功能的记号如$与&,?与!,#与%等。为了使打字的效率提高,较常用的记号优先分派到下层键列中,手指较易触及的键上。通常,下层键列内的键比底层键列内的键容易操作。进位键(SpaceKey)R8C9分派给由拇指本位区域(即游标操控器)最容易触及的一个相邻的键位。最常使用的两个标点,逗号(,)R7C7及句号(。)R8C7则分派给左手拇指领域内(邻近低指键区附近)二个较易触及的键位。图34显示一对键盘80的两个拇指领域81、82,此二拇指领域外观上是互映的翻版。故仅以左手做代表,来解释拇指领域的设计工作1)在拇指本位的位置,设置游标操控器16,此位置亦为其外四个拇指键的交会处。游标操控器16,是拇指领域81的操作中心,其外围的四个弧形的键则为上/下格字体切换键(shiftcase)R7C8,退位键(backspace)R7C9进位键(space)R8C9及左/右手分盘版本切换键(shifthand)R8C8。2)顺着拇指略为弯曲时的侧向运动,通过游标操控器,所画出的一条弧线,称为拇指的本位曲线(curvedthumb′shomeLine)84。这条弧线是拇指领域81内上层键列R7与中层键列R8的分界线。拇指领域81内的下层键列R9则在中层键列R8的下方。3)将文书处理时,最常使用的四个键(即上/下格字体切换键R7C8,退位键R7C9,进位键R8C9,及左/右手切换键R8C8)分派到游标操控器周围的四个键上。4)进位键(SpaceKey)R8C9分派到中层键列R8,紧邻游标操控器,朝手的外方的弧形键。5)左/右手分盘版本切换键R8C8(即单手操作键盘时,第一手键盘版本与第二手键盘版本交互转换使用的开关键)位于中层键列R8邻接游标操控器朝手内方的键。在单手操作键盘时,此键可将一个单手边的键盘版本上的A-X字母,转换成M-X字母(如图38,39所示)。6)上/下格字体切换键(shift-casekey)R7C8分派在左/右手分盘切换键R8C8的上方,此二切换键相邻的用意在方便单手操作键盘的人。当单手操作键盘者以同一姆指同时按下此二键R7C8与R8C8,则键盘的版本即刻可由左手分盘下格字体的版本,转换成右手分盘上格字体的版本。(参阅图38、39)。左手分盘拇指领域记号的分派为,R7C8是上/下格字体切换键(shift-casekey),R8C8是左/右手分盘版本切换键(shift-handkey),R8C9是进位键(spacekey),R7C9是退位键(backspacekey),R7C7是逗号(comma)键(,),R8C7是句号(period)键(。),R9C7是升降层面键(jumpkey),R9C8是输入键(enterkey),R9C9是返回键(returnkey),R7C10是上页键(page-upkey),R8C10是本页键(Homekey),R9C10是下页键(page-downkey)。逗号键(commakey)R7C7是设在食指领域与拇指领域交会区中互相重叠处的一个键位。此键位由于用拇指来操控比用食指操控容易,故将此键位划归拇指领域。升降层面键R9C7是一枚可程序化的键,主要用于电玩及三维空间示意图形。二个键可协同的执行一项电脑的功能。若此二键可用一根手指触发,这种操控方式称之为单指操控的合作键式(single-fingerco-operativekeys)。以这种键式(即指法)操作的两个键,则须相邻接,以便能够操作这种键式。例如,若用左手拇指同时按下左/名手分盘版本切换键R8C8及上/下格字体切换键R7C8则可触发键盘版本,由第一手版本下格字体转换成第二手版本上格字体。若用左手拇指同时按下本页键R8C10及上页键R7C10,可使游标移到文件的起始点。同理,若同时按下本页键R8C10及下页键R9C10,可使游标移到文件的末端。拇指领域外面的域外键层R10(power-reachrow)留做某些电脑的功能键。如消除(delete),插入(insert),选定(select)等。选定键与反白键(highlightingkey)最好分设。如欲将某一片段的资料反白(即强调)或消除反白(delighlighting)则必先按下掌键21及22,然後再以拇指操纵游标操控器。这种操作方式,可视为一种三个键同时操作的合作键式。右手拇指领域,围绕在游标操控器83外的四个键位,其下格字体(Lowercase)的版本,分派给四个指向箭号(arrowkeys)R7C12是左指箭号(←),R7C13是上指箭号(↑),R8C13是右指箭号(→),R8C12是下指箭号(↓)。此四键的上格字体(uppercase)的版本,分派给算术运算符号R7C12是加号键(+),R8C12是减号键(-),R8C13是乘号键(×),R7C13是除号键(÷),其余键位的记号分派,此处从略。图35显示一对键盘86,拇指领域87、88内包含有环列键群(circular-arraykeyclusters)89、90。环列键群是拇指领域内的键,环绕着游标操控器16、83排列而成。拇指指尖可由其停放的游标操控器上,轻而易举的触及其周围的任何环列键。因此使用者不必刻意从游标操控器上,提起姆指,然後再去按下所想按的环列键。这种改良的键位排列方式,使操控拇指领域内的键,变的更加容易,有效率且符合人体工学的原则。当将手掌停放在掌控垫上,小指停放在其本位键R4C2及R4C12上及拇指停放在游标操控器16、83上,触键的动作将更顺利,准确;且可缓和手、腕、臂、肩等部位的疲劳感。左手边环列键群89上记号的分派,由左手拇指本位弧线84内侧起,依顺时钟方向排列为左/右手分盘版本切换键(shift-handkey),逗号键(,),句号键(。),退位键(backspacekey),进位键(spacekey),返回键(retumkey),输入键(enterkey)及上/下格字体切换键(shiftcasekey)。两个常用文书处理记号,即左/右手分盘版本切换键及进位键,设定在左手拇指本位弧线84通过之处。左/右手分盘版本切换键与上/下格字体切换键,二者之间可有合作键式的关系。若用拇指同时按下此二键时,则键面版本可由第一手下格字体的版本,转换成第二手上格字体的版本。右手边环列键群90记号的分派,由右手拇指本位弧线85内侧起,依反时钟方向排列为乘号键(×),上指箭号键(↑),除号键(÷),左指箭号键(←),加号键(+),下指箭号键(↓),减号键(-),及右指箭号键(→)两个常用的算术运算键,即加号键与乘号键,设定在右手拇指本位弧线85通过之处。图36、37展示两型单手键盘,即半套字母版本型单手操作键盘92及全套字母版本型单手操作键盘93。图36为一具单手操作的键盘92,连掌键2l、22及23计算在内,共有五十二个键位。在这型键盘92的键盘版本上,每次只能显示出半套字母(即前半套字母亦称第一手版本94,其字体显示在各键的左下角;或後半套字母,亦称第二手版本,其字体显示在各键的右上方。)每次按键时只能有前半套版本或後半套版本可被触发。因此必须配备一枚左/右手分盘版本切换键96(一种类似开关的键),用在操作键盘时,可使键盘上的版本,在第一手版本94与第二手版本95之间,依操作时的需要而不断的交互转换。由于位居手部中央的三根指头(即食指、中指、无名指)要操控英文字母,故此三指以外的任何键位,(因为不会妨碍到英文字母的键入),均可列入考虑设成左/右手版本的切换键,但以拇指领域或掌键领域内的键位为佳。因为可避免与英文字母操作时发生干扰。图37为一具单手键盘93,共有67个键位,可将全套的英文字母纳入键盘内。而无必要配备一枚左/右手版本切换键。在此键盘93上,每个键的面积缩减1/3,以便使键盘上能容纳更多的键位,为了不致于影响到人体工学原则及打字效率,所以仅能将键的高度缩短1/3,键的宽度则不宜缩减。键的宽度应保持与各手指(或领域)同宽,或较各手指(领域)略宽一些。图38、39示范半套字母版本型单手操作键盘97上的左/右手版本切换键99的功能。在以单手操控键盘时,使用者可依各人喜好,任选左手分盘97或右手分盘(未绘出)。以单手操作的键盘而言,左手分盘上记号排列的方式,称左手版本100,在单手操作的键盘上,左手版本又称为第一手键盘版本。右手分盘上记号排列的方式,称为右手版本101,右版本在单手操作的键盘上又称为第二手键盘版本。左右手两边,每边的分盘均能执行整套键盘的功能。至于键盘上记号的选定(如英文字母,国语音标等)及分派方式(如依序横列或依序纵排,分盘半套型或全盘统一全套型)则可依使用者的喜好而异。当操作配备有左/右手版本切换键99的单手操作键盘97时,此单手键盘97上的记号经常停在前半套版本100上,除非按下了左/右手版本切换键99。当按下了左/右手版本切换键99时,则此单手键盘97上的版本,由前半套版本100转换成後半套版本101;但拇指领域102内的版本不受此限,拇指领域内版本的切换由掌键领域21、22、23来控制(即版本的控制键不应与被其控制的版本,设在同一领域内)。当松开左/右手版本切换键时,键盘上记号的版本,由後半套的版本101,自动跳回到前半套的版本100。在拇指领域102内,切换第一套版本103/第二套版本104及下格字体/上格字体(未绘出),则须按下拇指领域102之外的二个键。此二键最好选用不会妨碍五根手指的操作。所以最好选用掌键21、22、23以开关方式来操控拇指领域102键面版本的切换。小指掌键21控制游标操控器16的开关。中指掌键22控制拇指领域102上/下格字体的切换键。食指掌键23是控制拇指领域102左/右手版面切换键。而中指掌键22与食指掌键23的协同键式,可使拇指领域内的版本转换成第二套的上格字体(参见图十二中C分图,M4的掌键键式)。在打字时,常须要打上格字体(即大写字体)。目前使用的QWERTY式键盘,必须使用双手来执行这项操作,即以一支手的姆指按住上/下格字体切换键时,同时用另一只手键入大写字体。在使用本发明半套字母版本的单手键盘97时,键盘上有许多的切换键,但只须用一支手来执行上格字体的操作过程。这是因为不同的键位在需要协同执行某项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切换键与被切换的版本(如英文字母),必须分设在不同的领域。因此在执行协同操作时,不会互相妨碍。例如1)除非按下了上/下格字体切换键,否则键盘上版本,经常显示着前半套字母的下格字体100(即小写字体)。2)当按下上/下格字体切换键98时,键盘上的前半套字母版本,由下格字体变成上格字体。但拇指领域记号版本的变化不在此限。3)当按下左/右手版本切换键99时,键盘上的记号由第一手版本下格字体转换成第二手版本下格字体。但拇指领域记号版本的变化不在此限。4)同时按下左/右手版本切换键99及上/下格字体切换键98时,键盘上的记号由前半套字母下格字体转换成後半套字母上格字体。但拇指领域记号版本的变化,不在此限。5)按下中指掌键Pm-r22时,拇指领域102的记号,由下格字体转换成上格字体。6)按下食指掌键Pi23时,拇指领域102的记号,由第一套拇指版本下格字体103转换成第二套拇指版本下格字体。7)同时按下食指掌键Pi23及中指掌键Pm-r22,拇指领域102的记号,由第一套拇指版本的下格字体103,转换成第二套拇指版本的上格字体(未示出)。图40绘出一对键盘105,阐述键盘上各键及记号的着色规则,着色的键盘,可藉视觉的辅助来强调键盘的友善易用。键盘上的每个键都具有多重特征,这些特征与各键的位置,功能及操作方式有关,兹将键的某些重要特征陈叙如下1)位置(Location)指示出键在键盘上所在的位置,即该键在键盘上的行(Column)与列(row)的关系。本发明所示范的键盘上,计有20行10列。2)功能(Function)指示出键在功能上的属性,例如,字母键、数字键、标点键、符号键等。事实上,可设计在键上的功能,不可数计。3)操作方式指出键的操控方法,即该键用手的那一部位来操控,亦即与该键所在的领域有关。本键盘有七个领域,包括用下掌部位操控的掌控垫领域。4)合作关系指出由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键,具有一齐协同执行某项任务的功能。目前本发明每边分盘上有一枚游标操控器,四枚切换键及许多其他特别设计的合作键式。5)使用频率指出某一记号的使用频率,如进位(space),逗号(,),句号(。)及五个最常用的子音子母(即T.N.R.S.H)等。为了能明晰且有规律的指示出每个键的各种特征,让使用者对键盘上记号与键位布局的方式能一目了然,本发明同时使用不同粗细的外形轮廓(OutLine),不同色彩的着色及不同的内嵌色彩(Inlays)来整理此数量庞杂的各种特征。外形轮廓(OutLine)外形轮廓(例如空心字体)可用来做键区(blocks),键及记号的界限。1.键区(blocks)不同功能键区的界限,可在两相邻键的键沟(keygaps)处着以黑色,尤其是高频区所在的范围,应该明显的标示出来(参阅图二十七及其说明)2.键(keys)如有必要,键的外廓亦可以不同的着色标明该键的特征,或与其他键之间的关系。3.记号(characters)各种记号(例如英文字母)可用粗细不同的黑线,描绘其外形轮廓(即造成空心字体)。选用黑线的原因,是因其深浅对比分明,同时可不必担心使用者探否有色盲。至于线条的粗细,则表达出该记号的使用频率。例如,常用的记号,其空心字体上所用的线条,相对的亦较粗。色彩(colors)键盘上的七个领域,依照彩虹的七彩次序予以着色。除了各本位键着色较深些之外,各键的背景颜色在可认出其色彩的情形下,力求淡着色。本位键的颜色,与其所在领域的背景颜色相同,但着色较同领域中其他的键略深些。但在某些情形下,键或其上的记号,也可以有与其所在领域不一致的颜色。1)领域(Domains)之着色每边分盘的每个领域,依序分派一种彩虹颜色。红色分派给小指领域C1-C2,C19-C20;橙色分派给无名指领域C3,C18;黄色分派给中指领域C4,C17;绿色分派给食指领域C5-C6,C15-C16;蓝色分派给拇指领域C7-C10,C11-C14;靛色分派给掌控垫领域24,91;及紫色分派给掌键领域,为掌键领域各键21-23,108-110的外廓颜色。2)键(keys)的着色各键的背景色彩与其所在领域色彩一致,唯各本位键着色略深些,使其能较为突显出来,用以明示各指尖所应放置的位置。参与合作键式(co-operativekeys)的各键上,可有相同色彩,来显示其间的协同关系。3)记号(characters)的着色除非特别说明,字母的外廓(即空心字)为黑色。其空心字的内部,可嵌入不同的颜色。4)内嵌(inlays)的着色空心记号(字母)内嵌的颜色,最好与其外背景的颜色相异,以增强色彩对比的效果。母音字母(vowels)的内嵌颜色为红色,子音字母(consonants)的内嵌颜色为蓝色,数字(numbers)的内嵌颜色为绿色。在此处未叙及的其他颜色,(例如白色,灰色,褐色等)另有他用。兹根据上述的记号(characters)与键(keys)的着色原则,提供下述几个例子例一、位于R2C18键位是a.位于无名指领域---为橙色的领域。b.是本位键---其橙色应较深些。c.该键位分派给T字母---子音字母的内嵌色彩是蓝色。d.T是常用的子音子母---字母外廓的线条较粗。因此,在R2C18上的键及记号为深橙色的键,粗线空心T字,内嵌蓝色。例二、位于R3C15键位是a.位于食指领域----为绿色的领域。b.非本位键----淡绿色的键。c.该键分派给u字母----母音的内嵌颜色为红色。d.位于高频区的角落----在键区与键区相邻的键沟为黑色。因此,在R3C15的键及记号为淡绿色的键,细线空心u字,内嵌红色,其左边及下方的键沟为黑色。例三、掌键21的着色a.该键位于掌键领域----为紫色领域。b.是游标操控器的的控制键----游标操控器设在姆指本位位置上,故为较深的蓝色。因此,掌键21外层颜色是淡紫色的领域色,内嵌较深的蓝色,显示其与游标操控器之间,有某种协同操作关系存在。二种颜色之间,以黑线区隔。例四、掌键22是操纵拇指领域(即拇指领域内上/下格字体切换)的一个控制键,因此,键的外缘围有淡紫色的领域颜色,而内部颜色为淡蓝色以对应受其控制的拇指领域颜色。二种色彩之间以黑线区隔之。同理,掌键23是另一个控制键(即拇指领域左/右版本切换键)。因此,键的外缘为淡紫色,而内嵌颜色为淡蓝色。二种色彩之间以黑线区隔之。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键,具有相同的内嵌颜色,则可能是一种指示,指出这些键彼此之间,可能有协同操作的关系存在,例如当单手操作键盘者,欲使拇指领域内的版本,由第一手拇指领域下格版本,转换成第二手拇指领域上格版本时,则必须同时按下掌键22与23。例三及例四指出,协同键彼此之间,最好有相同的内嵌颜色,藉以表明其间的关系。图41介绍几种使键盘操作练习较为友善易学的方法1、将整个键盘111键位及其上的记号标示在电脑萤幕127框架112上。2、将键盘版本(layout)上,不同功能的键区,沿电脑萤幕的框架112标示出来。让使用者可从电脑萤幕框架112上,得知所想按的键的位置,而不必低下头来,由键盘111上寻找键的位置。不同键区在电脑萤幕框架上标示方式的示范,叙述于下a.左,右手高频键区113、114的标示,可分别置放于电脑萤幕上端框架中央部位的左、右两侧。b.标点键区115的标示,置放于电脑萤幕上端框架,左手高频键区113的左侧。c.符号键区116的标示,置放于电脑萤幕上端框架,右手高频键区114的右侧。d.左、右手小指领域的标示117、118可分别置放于电脑萤幕上端框架,左、右两边角落处。e.数字功能码(numberedfunctioncodes)的标示,例如Fn1、Fn2等,列在电脑萤幕左边框架119上。f.文字功能码(letteredfunctioncodes)的标示,例如Fnsearch、Fndelete等列在电脑萤幕右边的框架120上。g.左、右手拇指领域121、122的标示,可分别置放于电脑萤幕下端框架,中央部位的左、右两边。h.左、右手掌键领域123、124的标示,可分别置放于电脑萤幕下端框架,左、右手拇指领域121、122的两边。3、将缩小版的键盘图形影像(image)125,即一种属于引导性质的影像,显现在电脑萤幕上,靠近正在处理的资料或文字的下方。即将键盘的影像直接置于所使用的应用软件的指标(pointer)的下方,使键盘影像与正要被处理的资料的位置,集中在同一视野之内。本发明中所谓的″一个视野″意指键盘的使用者,在眼球不必转动的情形下,所能看清楚的萤幕上的视野范围。此视野范围的大小,因人而异,亦因使用者眼睛距离电脑萤幕的远近而异。本发明所倡言的″同一视野″的目的是希望将一个键盘的引导影像,尽量靠近被其所引导的资料处理位置,使键盘使用者,不必常常转头或转动眼珠去找寻或察看不同视野的资料。举例来说,一个视野范围,在本发明中,意指当键盘使用者的眼睛与电脑萤幕相距约50cm时,而萤幕上被视二物之间的距离小于十公分。使负责引导的键盘影像,能有效的辅助指导被处理资料位置上,操作的执行方式。同时当应用程序的指标在萤幕上随着操作而移动时,负责引导的键盘影像125及其指标126则同时跟进,使二者永远靠近,集中在同一个视野之内。这种使引导影像与应用程序指标同步移动的方式,不但可提高本发明键盘友善易用的程度。而且能增加键盘上版本容易变更的多元性。因为负责引导的键盘影像内,各键上的记号,可依资讯处理上,依实际的需要,而随时予以变更。4、本发明键盘111,与显示予电脑萤幕框架112上的所有标示113-124及萤幕127上负责引导的键盘影像125-126,均可以彩色显示之,此彩色显示的方法,是以前述之″键盘着色的规则″为依据。本发明目前虽仅依据范例(preferredembodiments)叙述,但许多藉此修改或衍生的产品,乃归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在本申请文件中,任何特殊的实物描述的范例,不应据以推断其为本发明的限制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整合型的友善易用键盘,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个左手分盘,可置放于与身体正面中央延伸线呈25°~35°的角度;一个右手分盘,可置放于与身体正面中央延伸线呈25°~35°的角度;而所谓的左手分盘与右手分盘内,均有曲线型,本层键列,位于使用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略为弯曲且舒适的状态下指尖所在的位置;同时每边分盘均有曲线型的上层键列在本层键列的上方,以及曲线型的中层键列在本层键列的下方,以及曲线型的下层键列,在中层键列的下方,以及曲线型的底层键列在下层键列的下方;各分盘的键,排成四行纵走的柱体,每行柱体,包含于由一根手指操控的领域,各领域中的键,依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中线排成行;每边分盘上尚有第五行由四个键位排成的柱体,处于食指偏向体中线的位置;以及另一行柱体其中至少具有两个键位处于小指柱体的外方,构成小指领域;各分盘尚有由拇指侧向运动所涵盖范围内的许多键位,称之为拇指领域;并依据此键盘做为模版,所做的任何记号分配方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拇指领域内,包含有可操纵电脑萤幕上游标的游标操控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各分盘的小指领域内的键上,包含有数字记号及附加于字母上的发音记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左手分盘的本层键列,上层键列,中层键列分派给由A到L字母;其右手分盘的本层键列,上层键列,中层键列分派给由M到X字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各分盘内具有一枚支撑手掌的掌垫。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各分盘上层键列的上方,可包含有一层或多层的域外键列。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各分盘尚可包含一列由1~3个键位的掌键,位于底层键列的下方;其中各掌键可单独的被触发或任何两个掌键或全部三个掌键以合作键式的组合方式来触发之。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各分盘内包含有一枚左/右手版本切换键,具有操纵左/右手分盘版本之交互转换的功能;及一枚上/下格字体切换键,紧邻左/右手版本切换键,以便于使用任何一个分盘执行单手打字操作。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支撑手掌的部份为掌控垫,具备有能前後左右移动的装置,让使用者的手指,在手掌不必离开掌控垫的情形下,即可触及域外键列。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拇指领域内包含有以游标操控器为圆心的一圈环列键群,让使用者的拇指不必刻意的自游标操控器上移开,即可触及其外的环列键;此环列键群中包含有拇指本位键列上,朝手内方及朝手外方的键位。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小指领域包含一枚功能键,可让使用者按住此功能键,同时键入已设定的数字功能码,或按住此功能键,同时键入已设定的文字功能码。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拇指领域包含有弧形的拇指键群。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掌垫具有调整前後位置的装置,可依使用者手形大小的不同,而调整掌垫的位置。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掌垫部份包含有旋转感应器,及能操纵沿X轴与Y轴方向运动的感应装置。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拇指领域环列键记号的安排为左/右手版本切换键在本位键列中,紧邻游标操控器的内侧;进位键在本位键列中,紧邻游标操控器的外侧;上/下格字体切换键则紧邻左/右手版本切换键;让使用者能以单手拇指同时触及此二键。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环列键群内记号的分派,从游标操控器左方依顺时钟方向依序为左/右手版本切换键,逗号键,句号键,退位键,进位键,返回键,输入键及上/下格字体切换键(shiftcasekey)。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环列键群外方有一行三层的键位,包含有上位键,中位键及下位键。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环列键群外方一行三层的键位,记号的分派为上页键(pageup)-分派给上位键,本页键(home)-分派给中位键,下页键(pagedown)-分派给下位键,这些键具有单指操作的合作键式,若以拇指同时按下本页键及上页键,可将游标移到所使用的软件或被处理的文件的起始点;若以拇指同时按下本页键及下页键,可将游标移到所使用的软件或被处理文件的终端。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本层键列,上层键列及中层键列包含一高频区;为一特别划出的键区,专供分派给某特定的软件或语言中,最常使用的记号。20.根据权利要求1,6,7或19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高频区包含有字母记号;小指领域包含有数字记号;左手分盘低指键区包含有标点记号;右手分盘低指键区包含有符号记号;域外键列包含有电脑功能记号;拇指领域包含有各种基本的文书处理功能键;掌键领域包含有具开关或切换某特定键区版本的控制键。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拇指弧形键群中包含有一枚游标操控器,设定在使用者拇指指尖停放的位置;一横排由拇指操控的上层键列,位于通过游标操控器的拇指指尖所画过的弧线的上方;一横排由拇指操控的中层键列,位于上层键列的下方;一横排由拇指操控的下层键列,位于中层键列的下方。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由拇指操控的弧形键群中包含一枚上/下格字体切换键,位于拇指领域中央,通过游标操控器纵向的基准中线十点钟的方位;一枚退位键以顺时钟方向邻接上/下格字切换键;一枚进位键以顺时钟方向邻接退位键;一枚左/右手版本切换键以顺时钟方向邻接进位键;以上诸键围绕在游标操控器的外方。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左手分盘拇指领域内各键位上记号的分派方式为上层键列由内向外依序是逗号键,上/下格字体切换键,退位键及上页键;中层键列由内向外依序是句号键,左/右手版本切换键,进位键及本页键;下层键列由内向外依序是升降层面键,输入键,返回键及下页键。24.根据权利要求1、5或7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小指领域包含有红色;无名指领域包含有橙色;中指领域包含有黄色;食指领域包含有绿色;拇指领域包含有蓝色;掌控垫领域包含有靛色;掌键领域包含有紫色。25.根据权利要求3、4或20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各种记号的外廓,可以是粗细不同线条的空心字体。26.根据权利要求3、4或24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可包含下述的着色下式母音字母空心字体的内嵌颜色为红色;子音字母空心字体的内嵌颜色为蓝色;数字记号空心字体的内嵌颜色为绿色。27.根据权利要求18或24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具有协同功能的诸键上,可着相同色彩以明示之。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及的键盘,其特征在于左/右分盘之间,有容易拆卸的联结装置,以便使用者能将左/右分盘分开来使用。29.一种辅导使用者操作这种友善易用键盘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列的步骤绘出键盘的图形,并将此图形划分成包含于下列的诸键区-左手分盘及右手分盘的高频(键)区;标点键区;符号键区;左手及右手的小指键区;左手及右手小指键区底端能衍生数码或字码功能的功能键;左手及右手的拇指键区;左手及右手的掌键键区;将各键区依下叙的安排方式,置放在电脑萤幕框架上,以供使用者参阅-将左手边及右手边高频键区的标示,分别置放于电脑萤幕上方框架中央的左右两侧;将标点键区的标示,置放于电脑萤幕上方框架左手边高频区的左侧;将符号键区的标示,置放于电脑萤幕上方框架右手边高频区的右侧;将左手及右手小指键区的标示,分别置放于电脑萤幕上方框架的左、右角落;将数字码功能的标示,沿电脑萤幕左边框架上列出;将文字码功能的标示,沿电脑萤幕右边框架上列出;将左手与右手拇指键区的标示,分别置放于电脑萤幕下方框架中央的左右两侧;将左手与右手掌键键区的标示,分别置放于电脑萤幕下方框架左手与右手拇指键区标示的左右两侧;藉此,当使用者面对电脑萤幕,操作键盘处理资料时,可参阅萤幕框架上依序标示出来的键区,而知悉所欲寻找的记号在键盘上的位置。30.一种友善易用键盘操作练习的辅导方法,其中包含将本键盘上缩小的版本影像置放在电脑萤幕上,做为资料处理的辅导影像。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及的辅导方法,其中所提及的辅导影像与被辅导资料处理的位置,集中在同一视野之内,而且二者可同步移动。全文摘要本发明为一种依据人体工学设计的键盘,本发明为一整合性的键盘;包含有指控键、掌控键、拇指操控鼠及整合性的掌控性。所谓的掌控垫是由掌垫,摇杆及转动感应器结合而成的,可提供使用者无以匹故的容易使用的感觉及效率上的无上享受。键盘设计力求称手,即符合手部形状,手指活动方式,并考虑各手指的强度及灵活度;使双手各指能很自然的置于本位键上,且轻而易举的能触及各键。此种称手的设计及精心安排的字键排列方式,使得键盘使用时的操控,既快速省力且减少出差错的机会,同时亦使学习操作键盘的过程,既快且易。文档编号G06F3/023GK1305138SQ0013458公开日2001年7月25日申请日期2000年12月12日优先权日2000年12月12日发明者吕能强,吕晓风申请人:吕能强,吕晓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