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面板卡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98913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脑面板卡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脑面板卡扣装置,尤指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操作方便的电脑面板卡扣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电脑面板与机架的卡合方式通常是于电脑面板上装设若干卡爪,扣合于电脑机架前板的相应卡固口中,以固定电脑面板于电脑机架前板之上。
如台湾专利申请第85202167号,是于电脑机架两端的壁缘前端开设有榫槽,榫槽的中央侧延设有一内微弯折的卡制片,恰与电脑面板的侧壁形成对应。电脑面板侧壁内延设有对应于电脑机架榫槽的榫脚,该榫脚可定位于电脑机架的榫槽内,同时使卡制片恰好抵制于电脑面板的侧边内壁,以辅助榫脚抵卡于榫槽时形成卡制片的双向受制力量。但这种电脑面板卡扣装置使用较多榫脚达成扣合,拆卸时需从两侧拔出榫脚,使用较为不便,且于拆卸过程中容易使榫脚折断。
另如美国专利第5,123,680号,是关于一种电脑面板与电脑壳体快速结合的结构,其包括一中央设有孔的环形基板,自该环形基板侧部垂直延伸有若干相对的弹性脚部,各弹性脚部是相互间隔,且该环形基板可借一卡固部而锁固于壳体的卡固孔之中。但该种环形基板具有较多的弹性脚部,会增大其与电脑壳体间的结合力,而致拆卸时需要较大的外力,且拆卸时外力的增加会较易造成弹性脚部受损。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操作方便的电脑面板卡扣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脑面板卡扣装置,其包括一电脑面板,一电脑前板,一卡扣体及一扳动体。该电脑面板上设有若干卡钩,该电脑前板上开设有若干卡槽,并于其下部形成两弧形凸起。该卡扣体包括两弹性部及一卡合部,所述弹性部固定于电脑面板上,该卡合部可于该电脑面板上滑动,其上设有两卡固钩及两弧形凸起。该扳动体由一操作体及一作动体组成,该操作体及该作动体分别位于电脑前板的两侧,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拆卸时,扳动该操作体带动该作动体挤压该卡扣体而使其向下滑动,该卡扣体的卡固钩将脱离该电脑前板的卡固槽,同时该卡扣体的弧形凸起与该电脑前板的弧形凸起相抵触,从而使该电脑面板脱离该电脑前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具有以下优点该卡扣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拆卸不需使用辅助工具,操作方便,且不易损坏。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脑面板卡扣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脑面板卡扣装置的卡扣体固定于电脑面板时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脑面板卡扣装置将电脑面板固定于电脑前板时的立体组合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脑面板卡扣装置开始拆卸时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电脑面板卡扣装置包括一电脑面板10、一电脑前板80、一卡扣体40以及一扳动体60。
该电脑面板10的上缘下方设有一对第一卡钩18,于该电脑面板10中部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一对第二卡钩16,所述第二卡钩16的下方分别开设有一腰形通孔12。该电脑面板10下部的左右两侧各凸设一凸块14,所述凸块成对称分布,其上开设有一螺孔17。该电脑面板的凸块14上方分别设有一锁固钩11。
该电脑前板80上部开设有一对收容上述第一卡钩18的第一卡槽88,于该电脑前板80中部的左右两侧对称各开设有一第二卡槽86,所述第二卡槽86用于收容上述第二卡扣钩16。该电脑前板80下部的左右两侧各开设一卡固孔84,所述卡固孔84呈对称分布。该电脑前板80的下部形成一对弧形凸起82,于所述弧形凸起82上方电脑前板80中央处开设有一通孔81。
该卡扣体40由两弹性部44与一卡合部42构成,该卡合部42大致呈一ㄇ形体,其中部形成两弧形凸起48,其左右两侧各开设有一对称分布的滑槽46,于所述滑槽46上端各设一卡固钩49,所述卡固钩49上具有一斜面491。所述弹性部44是自该卡合部42上缘对称延伸出的弯曲长条结构,并可随卡合部42的移动而拉伸或收缩,该每一弹性部44的自由端向外凸设一卡扣部41。将卡扣体40装配于电脑面板10上后,电脑面板10上的凸块14收容于滑槽46中,借由该配合可使卡合部42于电脑面板10上滑动,并于凸块12的螺孔17中加设一螺钉15,以避免卡合部42自电脑面板10上脱出。
该扳动体60固定于电脑前板80上,其包括一操作体63及一作动体64,该作动体64位于该电脑前板80靠近电脑面板10的一侧,该操作体63位于该电脑前板80的另一侧。该作动体64大致呈一弧形条状体,其包括一主体部61、一作动部65以及一连接部66。该作动部65是由该主体部61向一侧延伸出的一凸台结构,该连接部66是由该主体部61向另一侧延伸出的一外齿轮结构。当该电脑面板10装设于该电脑前板80上时,该作动部65可与卡合部42的上缘相抵触。该操作体63亦大致呈一弧形条状体,其包括一主体部62、一把手68及一结合部67。该结合部67是由该主体部62向一侧延伸出的一内齿轮结构。将该操作体63与该作动体64装配于该电脑前板80上时,连接部66与结合部67互相紧密啮合并固定一体后可于该通孔81内转动。
请参阅图2至图4,组装时,将卡扣体40的两弹性部44自由端的卡扣部41分别自腰形通孔12的较大开孔穿入,滑入较小开孔,使弹性部44固定于电脑面板10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该弹性部44是通过螺钉直接固定于电脑面板10上。然后将电脑面板10上的凸块14收容于卡合部42的滑槽46中,并于凸块12的螺孔17中加设螺钉15,再借由锁固钩11将卡合部42固定,即将卡扣体40装配于电脑面板10之上。然后使扳动体60的作动体64的连接部66穿过通孔81与操作体63的结合部67相互啮合,将操作体63与作动体64连接在一起,即将扳动体60装配于电脑前板80上。再将第二卡钩16、第一卡钩18分别收容至电脑前板80上相应的第二卡槽86、第一卡槽88中,并按压电脑面板10下部,将卡固钩49卡扣于卡固孔84中,即将电脑面板10稳定地卡固于电脑前板80上。
拆卸时,向电脑前板80底部方向扳动把手68,使操作体63带动作动体64往卡合部42一侧旋转,作动体64通过凸台65抵压卡合部40使的向下滑动,使卡固钩49借由斜面491脱离卡槽84,同时卡合部40的弧形凸起48挤压电脑前板80上对应的弧形凸起82,即将电脑面板10下部自电脑前板80上分离,再将第二卡钩16、第一卡钩18分别自电脑前板80上相应的第二卡槽86、第一卡槽88取出,从而方便地将电脑面板10于电脑前板80上取下。
权利要求1.一种电脑面板卡扣装置,其包括一电脑面板及一电脑前板,该电脑面板上设有若干卡钩,该电脑前板上开设有若干卡槽,其特征在于该电脑前板上还开设有一通孔及至少一卡固孔;该电脑面板卡扣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卡扣体及一扳动体,该卡扣体包括一弹性部及一卡合部,该弹性部固定于电脑面板上,该卡合部可于该电脑面板上滑动,其上设有至少一卡固钩,该扳动体由一操作体及一作动体组成,该操作体及该作动体分别位于电脑前板的两侧,两者穿过该通孔固定连接,借由该电脑面板上的卡钩收容至该电脑前板上相应的卡槽中,该卡合部的卡固钩卡扣于该电脑前板的卡固孔中,即可将电脑面板卡固于电脑前板上;而扳动该操作体带动该作动体挤压该卡扣体的卡合部向下滑动,使该卡合部的卡固钩脱离该电脑前板的卡固孔,再将电脑面板上的卡钩自电脑前板上的卡槽中取出,即可将该电脑面板拆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面板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作动体具有一主体部,该作动体的主体部向一侧延伸一作动部,向另一侧延伸一连接部,该操作体亦具有一主体部,该操作体的主体部向一侧延伸一结合部,该作动体的连接部与该操作体的结合部穿过电脑前板上的通孔连接并固定一体后可于该通孔内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脑面板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为一外齿轮结构,该结合部为一内齿轮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面板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固钩具有一斜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面板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合部开设有两条对称分布的滑槽,该电脑面板上设有与的对应的凸块,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凸块配合,使卡合部可于电脑面板上滑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脑面板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将该卡合部装配于电脑面板上时,于所述凸块上加设一螺钉。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面板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部的自由端向外凸设一卡扣部,该电脑面板上开设有与的对应的腰形通孔,该弹性部是通过该圆台与该腰形通孔配合配合固定于电脑面板上,该弹性部可随该卡合部的移动而拉伸或收缩。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脑面板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部是通过螺钉固定于电脑面板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面板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操作体具有一把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面板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脑面板上形成两弧形凸起,该卡合部上设有与的相对应的两弧形凸起,拆卸时,该电脑面板的弧形凸起与该卡合部的弧形凸起相抵触,使该电脑面板的下部自该电脑前板上分离。
专利摘要一种电脑面板卡扣装置,其包括一电脑面板,一电脑前板,一卡扣体及一扳动体。该电脑面板上设有若干卡钩,该电脑前板上开设有若干卡槽,并于其下部形成两弧形凸起。该卡扣体包括两弹性部及一卡合部,所述弹性部固定于电脑面板上,该卡合部可于该电脑面板上滑动,其上设有两卡固钩及两弧形凸起。该扳动体由一操作体及一作动体组成,该操作体及该作动体分别位于电脑前板的两侧,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拆卸时,扳动该操作体带动该作动体挤压该卡扣体而使其向下滑动,该卡扣体的卡固钩将脱离该电脑前板的卡固槽,同时该卡扣体的弧形凸起与该电脑前板的弧形凸起相抵触,从而使该电脑面板脱离该电脑前板。
文档编号G06F1/16GK2651810SQ03274508
公开日2004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13日
发明者陈允隆, 童利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