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助学汉语含字形和拼音符的字符——拼音华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42909阅读:8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助学汉语含字形和拼音符的字符——拼音华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为学汉语者提供一种方便快速学习汉语的字符。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汉语拼音符这一拼写和注音工具与汉字完全分离,从拼音符里看不到其字形,从字形里也看不出其拼音。尽管有相当一部分汉字是形声字,但是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许多形声字的声符已经失去了标音的作用。因此,根据形声字的声旁读汉字也常会读错,而初学汉语者面对注了拼音的字词句学汉语时,专注拼音易忽视字形,专注字形易忽视拼音。学习者主要靠用有意注意同时注意字形和拼音两种完全分离的符号。这给学汉语者认读汉字和练习普通话带来了不便,在遇到多音字和同音字时尤其如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学汉语者提供一种汉语拼音符与其字形或其基本字形相结合的字符,它具备表意和拼音两种文字的优点,能让学习者通过拼读本发明字符较易较快地记住汉字的字形和其相应的字音,避免了目前拼音符与其字形完全分离学习者专注拼音符难以记住其字形和专注字形难以记住其拼音的弊病;也解决了认读以原汉语拼音符连写的词要注意音节的划分和隔音符等麻烦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方案为1.改写和简化原汉语拼音符,再将改写和简化后的拼音符同其相应的字形较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含字形和拼音符的字符,并确保根据该字符能容易地推出或记起其字形和读出其字音。拼音符的改写一般采用向左倒横写或以竖、撇、捺、折和弯钩等笔画形式与其相应字形中的形状接近的笔画重合、替换或与其字形的适当笔画相连接。有时为了让拼音符附在其相应字形的适当之处,不仅改变一些拼音字母的书写角度,还改变其书写的形状(见本说明书后的表1——本发明字符中的拼音符与其相应的汉语拼音字母的对照和部分说明)。2.i(横写成 )行和u(写成 )行前没有声母时不再用y,此时, 音素拼音符中的点不能省,u行前没有声母时不再用w(见表2-1)。3.音节的声母后只有韵母符“i”时,本发明字符拼写时将i省略(见表2-2),但拼读时,不能漏掉它,应照常按拼音规则读此音。有几个本身不含音i的字(见表2-3)不属于此类,应除外。4.声调阴平 阳平 和上声 等声调符不变,去声 恰与汉字的点“、”重合时,就按汉字点的形式和位置书写,若不与汉字的点“、”重合,则按去声符号注音方式书写。声调符号一律标在拼音符上(包括与笔画重合的拼音符),一般仍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而有时为了追求本发明字符的美观,或因去声符号与字形上的点重合,或出现在因声母后只有韵母“i”而省掉了“i”的音节上时,声调符号的位置也有所变动,但拼读时,仍遵循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拼音规则(见表2-2)。本发明字符在没有易被混淆成是声调点的时候,轻声也不加标记,但当某字应读轻声,而拼音符与某笔画重合上的点又不属于声调去声符与字形符的点重合,则要加小于号“<”表示轻声,“<”符位置的选定同其它声调符(见表2-4)。5.拼音符根据需要使用印刷体或手写体形式。6.依照上述规则,本发明字符按以下几种方法构成①重合法—拼音符的全部或部分与其相应字形中的某笔画重合。此时拼音符一般为省掉了后面韵母符号“i”的部分声母。如果声调符号不与字形的点重合,竖写声母时,声调符号就置于其正上方,横写时,就置于其右上方(见表2-2)。②连接法——有些字的拼音符与其字形笔画无法重合,则直接将拼音符连接在某一适当的笔画之后。以声母c、 (ch的简短式)m、n、x、 或 和韵母 o、u、 (ü)等音素开头的拼音符大多如此。其中m、n、x、 或 和 等接在横后时,常向上连写(m、n偶尔有向下写的)。f、t、i向左倒横写平行于横, 横写且又位于音节首时,其前的 不能省, 与任何笔画连写时,其主体部分 应在连写处向左出头(如同横向上连写成 ),以免与 和 混淆(见表2-1和表2-6);但i竖写且未与笔画相连时,前面没有声母也可省掉 写成 如 (义)和 (刈)中的 不同于 (利)和 (例)中的 和 接在右弯钩笔画上与接在横后的书写方法相同。 o、u、 等音素开头的拼音符接在横或其他不作声母时的笔画后时,这些拼音符大致在其中部处与横或其他笔画的末端相连(见表2-1和表2-5)。③重合连接法——一个音节中某个拼音符或某个拼音符的一部分与其字形的某笔画或某笔画的一部分重合,其余的音符与之相连接。 与横重合后接韵母 e、o、u、 等音素时,这些韵母的下端不应低于横写的 (见表2-6)。以e音素开头的音节,e在其中部与横重合(此法也用于 )。m、n、x、 和 在右弯钩后向上写(见表2-6)。有时为了方便重合连接,在不影响基本字形、字的会意和拼音符辨认的前提下,稍稍调整某笔画或适当改变拼音符的形状,如g、k、h、j与笔画和g、k、h、 与笔画乚重合等形式(见表1和表2-6)。④替代法——用拼音符替代其字形中与拼音符近似而不影响其基本字形和会意的部分笔画,或直接用拼音符替代形声字中的表音部分,并确保根据替换成的字符易辨出或记起其相应的汉字而不与非相应的汉字混淆。例如,用 替代汉字“吴”中的“口”,是因 近似于“口”和“吴”的古汉字 中的 (见表2-7)。用拼音符替代了形声字中表音部分的字符为本发明的简化字符。⑤注音法——对极少数(不到5%)拼音符无法以重合、连接、重合连接或替代法与其字形组合的汉字,则直接将简化了的拼音符注在其汉字的适当位置上(见表2-8)。
由于采用以上方案,本发明字符包含其相应汉字的字形或基本字形和拼音符,学习汉语者在使用本发明字符认读和记忆汉字时,能同时发挥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作用,既能较快地记住字形,又能准确地记住其拼音。依照本发明字符查相应的汉字,也不需按笔画而只需按字母顺序就能更迅速地在字典里查出其相应的汉字来。本发明字符一字一音,见字知音,学习汉语者只要懂汉语拼音并掌握了本发明字符的组合和拼写规则,在朗读用这种字符记述的文章时,即使遇到他(她)从未见过的字词,也能顺利地读下去,并能推断出生字的字形或其基本字形,在熟读之后,再改换读相应的汉字文章,就不难读出文章中的生字或遇到多音字也不会读成别字了(见表2-9)。依照本发明字符向微机里输入汉字时,能直观地利用汉语拼音(单用拼音或与笔画结合)轻松地输入汉字。本发明字符记录的文章在微机里转换成汉字式的就像在繁体和简化汉字之间转换一样容易。本发明字符即使被当作汉字和汉语拼音来使用也很方便而不会造成误解。借助本发明字符学汉语因有上述优点,它能使学习汉语变得容易起来,以致能加快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速度,也有助于普通话的推广。
具体实施例方式
利用本发明字符学习汉语,首先应熟悉汉语拼音方案和本发明字符的组合规则及方法,并了解汉字笔画和掌握本发明字符中的拼音符。有几个易混淆的拼音符应注意如 (为横接i)、 和 (i的竖写式)和 (1的竖写式),(j,s与“捺”形状笔画重合时的) 和 (为j与重合用于音节首的形式)和 (为ng用于后鼻韵母中连在韵母后的形式), 符上的 与其下面的笔画紧连在一起构成 等k符,与拼音符分离且位于拼音符之上的 为上声符号,不是k上的 和上声符号 则为韵母 辨认出本发明字符中的拼音符的最佳方法是先找出声调符号(因为声调符号一律标在拼音符上,包括与某些笔画重合的拼音符),再根据声调符号的位置和本发明字符的拼音符一般形式来确定(拼音符多位于本发明字符的右边)。初学汉语者可先读用本明字符记述的字、词、句或文章,对个别或极少数字符中的拼音符的辨认没有把握可查字词典或与用作配套练习的相对应的汉语拼音核实,熟读后,再读与之相同的汉字式内容。学习者到见本发明字符就能熟练地读出其拼音并推断出其相应字形或基本字形的程度时,也可先做单读用本发明字符记述的字、词、句或文章的训练,然后再随意学习和阅读汉字式的任何内容。本发明字符有一部分备有简化形式(大多为拼音符替代形声字中的表音部分的字符),这些只能在学汉语者对其相应字形较熟悉之后才使用,用来进一步检验学习者是否能记住其字形。学习汉语者还可以借助利用本发明字符编制的卡片、训练册、软件或类似于上述的资料和工具来学习。
本发明字符中的拼音符与其相应的汉语拼音字母的对照和部分说明 表1
本发明字符——拼音华字与其相应汉字和汉语拼音对照的例子及部分说明 表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1一种助学汉语含字形和拼音符的字符——拼音华字,其特征是改写和简化原汉语拼音符,再将改写和简化后的拼音符同其相应的字形按特定的方法和规则较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含字形和拼音符的字符。
权利要求2涉及权利要求1的本发明字符的构成方法和规则①重合法,②连接法,③重合连接法,④替代法,⑤注音法。
权利要求3涉及权利要求1的本发明字符中从原汉语拼音符改写和简化来的拼音符及其改写和拼写规则拼音符的改写采用向左倒横写或以竖、撇、捺、折和弯钩等笔画形式与其相应字形中的形状接近的笔画重合、替换或与其字形的适当笔画相连接;有时为了让拼音符附在其相应字形的适当之处,不仅改变声母的书写角度,还改变其书写的形状;i行和ü行前没有声母时不再用y;u行前没有声母时不再用w;音节的声母后只有韵母符“i”时,本发明字符拼写时将i省略。
全文摘要
一种助学汉语含字形和拼音符的字符——拼音华字是为学汉语者提供一种方便快速学习汉语的字符。它由从原汉语拼音符改写和简化而来的拼音符与其相应的汉字字形或其基本字形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具备表意和拼音两种文字优点的字符,读该种字符时,既能看出汉字的拼音符,又能推断出或记起其相应字形。使学习汉语者能较易较快地记住字形和字音,且又不会读出别字来,从而能减小学习汉语的难度,加快学习汉语的速度。
文档编号G06F3/023GK1670724SQ20041003033
公开日2005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5日
发明者吴学植 申请人:吴学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