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51992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经要求减小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的重量和厚度,以便提高它们的便携性。
不过,电子装置可能跌落,或者可能与桌子等碰撞。因此,希望便携式电子装置具有提高强度的壳体。
为了提高壳体的强度,已经提出了用于壳体的防护结构,它包括布置在壳体的拐角处并由垫料组成的防护器。例如,美国专利No.5583742公开了这样的壳体。
不过,由于它强度的增加,壳体直接受到由于笔记本电脑跌落或者它与桌子等碰撞而引起的冲击,而不会吸收该冲击。
该冲击可能损坏装在壳体内的装置例如基体。而最好不损坏装在壳体内的装置例如基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能够防止主体壳体的内部部件受损。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它包括主体壳体,该主体壳体有在它后部的拐角部分;显示部分;以及铰链装置,该铰链装置使得显示部分与主体壳体可转动地连接。与相对于主体壳体处于关闭位置的显示部分的侧壁相比,拐角部分更向外凸出。
在该结构中,拐角部分沿周边比处于关闭位置的显示部分更向外凸出。因此,即使电子装置跌落,拐角部分可在主体壳体的其它部分与地板等接触之前与该地板等接触。
因此,拐角部分能够吸收由于跌落引起的冲击。即使电子装置跌落,该结构也能够减小传递给装在主体壳体内的装置的冲击量。
下面的说明书说明了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且这些目的和优点部分由说明书明显可知,或者可以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下文中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来实现和获得。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上面给出的总体说明以及下面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透视图;图2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笔记本电脑的左侧拐角部分的放大平面图;图3是图1中所示的笔记本电脑的左侧拐角部分的平面图,其中除去了主体壳体的上部机壳;图4是图1中所示的笔记本电脑的左侧拐角部分的透视图,其中除去了主体壳体的上部机壳;以及图5是表示当图1中所示的显示单元置于它的关闭位置时笔记本电脑的左侧拐角部分附近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考图1至5,下面将以笔记本电脑实例来介绍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
图1表示了笔记本电脑10。如图1所示,笔记本电脑10包括计算机主体20和显示部分40。
计算机主体20包括主体壳体21和装入该主体壳体21中的装置例如风扇装置22和基体。主体壳体21的形状类似于扁平盒。主体壳体21包括底部机壳23和上部机壳24。
底部机壳23有底壁23a、前壁23b、后壁23c、左侧壁23d和右侧壁23e。
上部机壳24连接在底部机壳23上,以便覆盖形成于底部机壳23上端处的开口。上部机壳24有上壁24a、前壁24b、后壁24c、左侧壁24d和右侧壁24e。上壁24a提供有键盘26。
当上部机壳24连接在底部机壳23上时,前壁23b和24b相互对齐。同样,后壁23c和24c相互对齐。同样,左侧壁23d和24d相互对齐。同样,右侧壁23e和24e相互对齐。
前壁23b和24b构成主体壳体21的前壁21b。后壁23c和24c构成主体壳体21的后壁21c。左侧壁23d和24d构成主体壳体21的左侧壁21d。右侧壁23e和24e构成主体壳体21的右侧壁21e。
根据本发明,前壁21b、后壁21c、左侧壁21d和右侧壁21e构成主体壳体的侧壁25。侧壁25的意思是主体壳体21的周边壁。
左侧拐角部分31形成于主体壳体21的后部沿宽度方向的左端处。右侧拐角部分32形成于主体壳体21的后部沿宽度方向的右端处。在左侧拐角部分31中,后壁21c和左侧壁21d是连续的。在右侧拐角部分32中,后壁21c和右侧壁21e是连续的。
显示部分40包括显示部分壳体41和液晶显示面板42。液晶显示面板42装入显示部分壳体41中。液晶显示面板42有显示图像的屏幕42a。屏幕42a通过形成于显示部分壳体41前部的开口41a而从显示部分壳体41中露出。
显示部分40通过后面所述的铰链装置50而与计算机主体20连接。显示部分40可相对于计算机主体20在打开位置P1和关闭位置P2之间转动。
在打开位置P1,显示部分40从计算机主体20向上竖立,从而露出键盘26和屏幕42a。图1表示显示部分40处于打开位置P1。在关闭位置P2,显示部分40放在计算机主体20的上方,以便从上面覆盖键盘26。图5表示了处于关闭位置P2的显示部分40。
显示部分壳体41有第一壁43、第二壁44、第三壁45、第四壁46、左侧壁47和右侧壁48。当显示部分40处于打开位置P1时,第一壁43朝前。开口41a形成于第一壁43中。当显示部分40处于打开位置P1时,第二壁44朝后。当显示部分40处于打开位置P1时,第三壁45朝上。当显示部分40处于打开位置P1时,第四壁46朝下。
因此,当显示部分40处于关闭位置P2时,第二壁44朝上。当显示部分40处于关闭位置P2时,第三壁45朝前。当显示部分40处于关闭位置P2时,第四壁46朝后。第三和第四壁45和46以及左侧壁和右侧壁47和48构成显示部分壳体41的侧壁100。侧壁100是显示部分壳体41的周边壁。
图2是表示主体壳体21的左侧拐角部分31的放大平面图,显示部分40已经从该主体壳体21上拆下。图3是表示主体壳体21的左侧拐角部分31的内部的平面图,上部机壳24和显示部分40已经从该主体壳体21上拆下。图4是表示主体壳体21的左侧拐角部分31内部的透视图,上部机壳24和显示部分40已经从该主体壳体21上拆下。如图2、3和4所示,铰链装置50装入左侧拐角部分31内。
在本实施例中,铰链装置50也装入右侧拐角部分32中。装入左侧和右侧拐角部分31和32中的铰链装置50可以有相同结构。
铰链装置50包括托架51和轴52。如图3所示,托架51例如利用螺钉53和54固定在主体壳体21的底壁23a上。
托架51有延伸部分55和竖直壁56。延伸部分55朝着左侧壁21d延伸。竖直壁56从延伸部分55的顶端基本与左侧壁21d平行地竖立。第一间隙O1产生于竖直壁56和左侧壁21d之间。第二间隙O2产生于托架51和后壁21c之间。
装于右侧拐角部分32中的托架51的延伸部分55朝着右侧壁21e延伸。同样,装于右侧拐角部分32中的托架51的竖直壁56基本沿右侧壁21e竖立。第一间隙O1也形成于右侧壁21e和装于右侧拐角部分32内的托架51的竖直壁56之间。第二间隙O2同样地形成。
轴52与显示部分40和托架51连接。轴52的一端与托架51连接。如图1所示,铰链部分49布置在显示部分壳体41的底端(位于第四壁46侧)处并在与铰链装置50相对应的位置。
铰链部分49从第四壁46上凸出。因此,凹槽部分27形成于主体壳体21中,这样,铰链部分49能够装入凹槽部分27内。如图3所示,轴52从左侧和右侧拐角部分31和32伸入凹槽部分27内。轴52的另一端与铰链部分49连接。该结构使得显示部分40能够相对于计算机主体20转动。
下面将详细介绍左侧和右侧拐角部分31和32的结构。首先将介绍左侧拐角部分31的结构。如图3和4所示,左侧壁21d有第一左侧壁61和第二左侧壁62。第二左侧壁62形成左侧拐角部分31的一部分。第一左侧壁61对应于除了第二左侧壁62之外的整个左侧壁21d。也就是,第一左侧壁61位于左侧拐角部分31的前部。第一左侧壁61是本发明的第一侧壁。第二左侧壁62是本发明的第二侧壁。
如图1所示,第一左侧壁61基本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3和4所示,第二左侧壁62有倾斜部分62a和平行部分62b。倾斜部分62a与第一左侧壁61邻接。倾斜部分62a向外向后倾斜。平行部分62b与倾斜部分62a的后端邻接。平行部分62b基本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平行部分62b位于第一左侧壁61的外侧。
后壁21c有第一后壁63和第二后壁64。第二后壁64形成左侧或右侧拐角部分31或32的一部分。第一后壁63对应于除了第二后壁64之外的整个后壁21c。
第一后壁63基本沿主体壳体21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后壁64有倾斜部分64a和平行部分64b。倾斜部分64a与第一后壁63邻接。倾斜部分64a在接近它的左侧端时逐渐向后凸出;倾斜部分64a形成左侧拐角部分31的一部分。
平行部分64b与倾斜部分64a邻接。平行部分64b基本平行于宽度方向。第二左侧壁62的平行部分62b与第二后壁64的平行部分64b邻接。在第二左侧壁62的平行部分62d和第二后壁64的平行部分64b之间的连接处在从上面看时象一段圆弧。
风扇22容纳于左侧拐角部分31附近。
下面将介绍右侧拐角部分32。右侧拐角部分32构造成这样,即左侧和右侧拐角部分31和32横向对称。
如图1所示,右侧壁21e有第一右侧壁81和第二右侧壁82。第二右侧壁82形成右侧拐角部分32的一部分。第一右侧壁81对应于除了第二右侧壁82之外的整个右侧壁21e。也就是,第一右侧壁81位于右侧拐角部分32的前部。第一右侧壁81是本发明的第一侧壁。第二右侧壁82是本发明的第二侧壁。
第一右侧壁81基本沿主体壳体21的前后方向延伸。第二右侧壁82有倾斜部分82a和平行部分82b。倾斜部分82a与第一右侧壁81邻接。倾斜部分82a在接近它的后端时逐渐沿周向向外凸出。平行部分82b与倾斜部分82a的后端邻接。平行部分82b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平行部分82b位于第一右侧壁81的外侧。
形成右侧拐角部分32的第二后壁64的倾斜部分64a在接近它的右端时向后凸出。第二右侧壁82的平行部分82b与形成右侧拐角部分32的一部分的第二后壁64的平行部分64b邻接。在第二右侧壁82的平行部分82b和第二后壁64的平行部分64b之间的连接从上面看时象一段圆弧。
左侧壁23d和24d形成为与第一和第二左侧壁61和62相对应。右侧壁23e和24e形成为与第一和第二右侧壁81和82相对应。后壁23c和24c形成为与第一后壁63和64相对应。图5是左侧拐角部分31在从后面看时的透视图,其中显示部分40置于关闭位置P2。部分地如图5所示,当显示部分40处于关闭位置P2时,第一左侧壁61的外表面沿垂直方向基本与显示部分壳体41的左侧壁47的外表面对齐。而且,尽管未示出,第一右侧壁81的外表面沿垂直方向基本与显示部分壳体41的右侧壁48的外表面对齐。当显示部分40处于关闭位置P2时,第一后壁63的外表面沿垂直方向基本与显示部分壳体41的第四壁46的外表面对齐。
第二左侧壁62的外表面沿周向比显示部分壳体41的左侧壁47的外表面更向外凸出。第二后壁64的外表面沿周向比显示部分壳体41的第四壁46的外表面更向外凸出。也就是,左侧拐角部分31沿周向比显示部分40的拐角部分40a更向外凸出,该拐角部分40a沿垂直方向与左侧拐角部分31对齐。
与左侧拐角部分31相同,右侧拐角部分32沿周向比显示部分40的拐角部分更向外凸出,该拐角部分沿垂直方向与右侧拐角部分32对齐。
第一间隙O1产生于竖直壁56以及各第二左侧和右侧壁62和82的平行部分62b和82b之间。第二间隙O2产生于第二后壁64的平行部分64b和托架51之间。
如图3和4所示,增强壁91和92形成于主体壳体21的底壁23a上。第一增强壁91置于第一间隙O1中。第一增强壁91向上凸出。第二增强壁92置于第二间隙O2中。第二增强壁92向上凸出。增强壁91和92有基本T形的横截面。
在该结构中,左侧和右侧拐角部分31和32沿周向向外凸出。因此,即使笔记本电脑10被跌落,那么在主体壳体21内,左侧或右侧拐角部分31或32很可能首先与地板等接触。
因此,左侧或右侧拐角部分31或32吸收由于跌落引起的冲击。因此,即使笔记本电脑10被跌落,也可以减小传递给装于主体壳体21内的装置例如风扇装置22的冲击量。这又可以减小对装置例如风扇装置22的损害。
而且,左侧和右侧拐角部分31和32沿周向比置于关闭位置P2的显示部分40更向外凸出。因此,即使笔记本电脑10被跌落,左侧和右侧拐角部分31和32很可能在主体壳体21除了左侧和右侧拐角部分31和32之外的部分以及显示部分40与地板等接触之前就与地板等接触。也就是,本发明能够防止主体壳体21除了左侧和右侧拐角部分31和32之外的部分以及显示部分40首先与地板等接触。
因此,左侧和右侧拐角部分31或32吸收由于跌落引起的冲击。因此,即使笔记本电脑10被跌落,也可以减小传递给容纳于主体壳体21内的装置例如风扇装置22的冲击量以及传递给显示部分40的冲击量。这又可以消除对装置例如风扇装置22和对显示部分40的损害。
而且,形成间隙O1和O2将使得由于跌落产生的冲击不容易传递给铰链装置50。这消除了对铰链装置50的损害。
而且,增强壁91和92用作干涉材料。这防止铰链装置50与第二左侧和右侧壁62和82以及第二后壁64发生碰撞。
这防止第二左侧壁和右侧壁62和82以及第二后壁64由于与铰链装置50接触而受损。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很容易知道附加优点和变化形式。因此,本发明在它的广义方面并不局限于这里所示和所述的特定细节和各实施例。因此,在不脱离由附加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效物确定的发明总体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主体壳体(21),该主体壳体有在它后部的拐角部分(31、32);显示部分(40);以及铰链装置(50),该铰链装置使得显示部分(40)与主体壳体(21)可转动地连接;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主体壳体(21)拐角部分(31、32)比处于关闭位置(P2)的显示部分(40)的侧壁(100)更向外凸出。
2.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主体壳体(21),该主体壳体有在它后部的拐角部分(31、32);显示部分(40);以及铰链装置(50),该铰链装置使得显示部分(40)与主体壳体(21)可转动地连接;其特征在于主体壳体(21)有第一侧壁(61、81);第二侧壁(62、82),该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61、82)邻接,且该第二侧壁比第一侧壁(61、81)更向外凸出;第一后壁(63);以及第二后壁(64),该第二后壁(64)与第一后壁(63)邻接,且该第二后壁比第一后壁(63)更向外凸出,第二后壁(64)与第二侧壁(62、82)一起形成拐角部分(31、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铰链装置(50)布置在拐角部分(31、32)内;第一间隙(O1)产生于铰链装置(50)和第二侧壁(62、82)之间;以及第二间隙(O2)产生于铰链装置(50)和第二后壁(64)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增强壁(91)形成于主体壳体(21)中,并布置在第一间隙(O1)内;以及第二增强壁(92)形成于主体壳体(21)中,并布置在第二间隙(O2)内。
全文摘要
一种电子设备(10)包括主体壳体(21),该主体壳体有在它后部的拐角部分(31和32);显示部分(40);以及铰链装置(50),该铰链装置使得显示部分(40)与主体壳体(21)可转动地连接。与相对于主体壳体(21)处于关闭位置(P2)的显示部分(40)的侧壁(100)相比,拐角部分(31和32)更向外凸出。
文档编号G06F1/18GK1794133SQ20051013812
公开日2006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2日
发明者所昌高, 板仓广明, 钉宫哲也, 川村法靖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