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盘机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53793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软盘机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设备放置及取出技术,特别是关于一种便于使用者从服务器中取出软盘机的软盘机框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不论是数据的分析、储存保管或是信息的传输处理,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已成为大多数家庭、公司或学校的必备工具。计算机产品的竞争也越来越趋于白热化,各计算机制造厂商产品的优劣以及易用性,更是胜负的关键,因此各商家厂商无不竭尽心力,投入庞大的开发及研究金费,用于计算机软硬件以及外围设备的创新及改良工作,以期使产品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任何计算机的使用都必须配合相应的软件程序,软盘驱动器(以下简称为软盘机)即是一种方便的软件程序储存装置,它连接到计算机并读取软盘(以下简称为磁盘)的储存内容供计算机使用。由于磁盘与软盘机便宜的价格以及软磁盘可反复读写性与良好的携带性,使得磁盘自从1971年由IBM公司发明以来仍然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数据交换媒介。图1是今日常用的软盘机示意立体图,如图所示,市面上常见的软盘机1,在其两侧通常具有多个螺丝孔11,相应的计算机主机还组设有可供放置软盘机的框架(未标出),该框架两侧缘的壁面上还设有多个穿孔(未标出),计算机上设有容置空间(未标出)用于收纳软盘机,并借由锁固螺丝穿过螺丝孔11及该框架上的穿孔,将软盘机固设在计算机中。
随着国际互联网、广域网以及局域网等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服务器的使用也更加普遍。服务器相当于功能更为强大的普通计算机,其往往具有更强大的处理能力与储存能力,但其依然需要通过光驱或者软盘机来进行诸如软件安装、软件版本更新等工作,光驱或者软盘机的安装方式也与普通计算机相似。开启服务器以更换服务器已损坏的电子装置乃是维修工作中常见的动作,尤其是软盘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读碟能力就会变得不尽人意需要进行更换,但是,现行所用的软盘机拆卸方式是首先,取下固定软盘机的螺丝,然后一只手伸入机箱从软盘机后方用力将软盘机从容置空间中推出一小部份,最后另一只手握住磁盘驱动器被推出的部分将其取出。
然而现今市场对服务器处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可用空间的日渐狭窄,对服务器所占据的办公室或者厂房空间的要求也是越少越好,且服务器在设计过程中,基于节省空间或者其它因素的考虑往往不能在软盘机的后方留有足够的空间供拆卸软盘机,因此也无法轻易地取出软盘机。
但是在上述现有拆卸方法中,拆卸软盘机的工程师需要将手伸入服务器内部,如此很可能不小心接触到服务器中的芯片或者散热片,若接触芯片则有可能因为人手上带的静电造成芯片损坏,如接触到刚刚关机的服务器的散热片也可能造成手部烫伤。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在软盘机,在后方没有多余空间的情况下,也能轻易将软盘机取出,且取出软盘机时也不用将手伸入服务器内部,这是当前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盘机框架,它组设有抽拉件,使用者可轻易地从服务器中取出软盘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盘机框架,可令使用者在取出软盘机时,无须将手部伸入服务器内,避免被服务器内部构件烫伤。
为达上述及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盘机框架包括框架本体,用于固定软盘机;以及抽拉件,组设在该框架本体上,使用者借由该抽拉件可取出与该框架本体结合的软盘机。
该框架本体是底板与其左右两侧垂直向上弯折形成的U型结构,底部还包括有凹槽,承接该软盘机底面的凸出部,且该框架也是配合服务器现有插槽的设计,方便将软盘机安装在服务器内及从服务器内取出。
该框架凿设有多个穿孔,该软盘机的对应位置也设有多个锁孔,借由螺接组件贯穿该穿孔与穿孔所对应的锁孔接触,将软盘机与该框架结合。
该抽拉件开设有通孔,使用者的手指置入其中,便于施力抽取软盘机,且该抽拉件栓锁在该框架本体上,并可活动旋转,使用者按实际需求将该抽拉件收纳在框架本体或转出,供使用者用力拉该抽拉件,以取出软盘机,且该框架本体还包括阻挡部,用于限制该抽拉件可旋转的范围,该抽拉件则组设有限位部,配合该阻挡部限制该抽拉件收纳时的旋转范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软盘机框架是利用框架本体固定软盘机,当使用者要从服务器中取出软盘机时,须先行转出该抽拉件,接着,仅需向外拉抽该抽拉件,即可轻易取出该软盘机,所以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抽拉件,所以使得取出软盘机的动作变得更容易,且无须在设计服务器机箱结构时,要考虑取出软盘机便利与否这一因素而需要在软盘机后方预留空间;此外,在取出软盘机的过程中,使用者也可不必将手伸入服务器机箱内部来推出该软盘机,因此可避免带静电的手部接触服务器内部芯片造成芯片的损坏,或因接触刚关机时的服务器被高温散热片烫伤。因此,本实用新型实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诸多缺点,令使用者在安全的情况下抽取软盘机。


图1是现有的软盘机固定方式;图2是本实用新型软盘机框架的实施例1示意图;以及图3是本实用新型软盘机框架的实施例2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软盘机框架实施例1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软盘机框架2包括框架本体21,用于与软盘机(未标出)结合,将软盘机固定在其上;以及与该框架本体21相连的抽拉件22,使用者借由该抽拉件22拉出框架本体21,可以连动地取出软盘机。
该框架本体21用于固定软盘机(未标出),它是左、右两侧垂直向上弯折形成的U型结构,将该软盘机容纳在框架本体21中,它可配合服务器现有插槽的设计,便于将软盘机安装在服务器中及从服务器内取出;在本实施例中,该框架本体21向上弯折的两侧还包括有多个穿孔211,且在该软盘机上也设有多个与穿孔211开设位置相对应的多个锁孔(未标出),利用螺接组件(未标出)贯穿该穿孔211与该锁孔接触,将该软盘机锁固在框架本体21上。需说明的是,框架本体21与该软盘机的固定方式除了本实施例所述框架本体21的穿孔与该软盘机锁孔由螺接组件固定外,也可以是卡合等其它诸多方式,只要能够固定二者即可。此外,为实现更好的定位效果,框架本体21还包括凹槽212,用于与该软盘机底部的凸出部(未标出)相配合。
该抽拉件22是金属薄片,固设在该框架本体21上,呈现静止且无法转动的状态,该抽拉件22还包括通孔221,使用者置入手指便于对该抽拉件22施加拉力,以方便取出固设在框架本体21上的软盘机,但需说明的是,该抽拉件22也可以以钩状或其它可方便施力的形状。
实施例2图3是本实用新型软盘机框架的实施例2,如图所示,本实施例2与上述该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2中,该抽拉件22可旋转自如地在框架本体21上活动,在不使用该抽拉件22时,可将其以旋转方式收纳在凹槽212内,减小空间占用。框架本体21还包括阻挡部213,在使用者收纳抽拉件22时,施力给抽拉件22以旋转方式活动,当抽拉件22受到该阻挡部213的阻挡时,抽拉件22的旋转范围即受到限制,使其不会旋转过度。此外,该抽拉件22还可包括延伸部222,当使用者要使用已被收纳的抽拉件22时,可以更方便地将该抽拉件22旋转取出到适合位置,供手指置入通孔221。
此外,该抽拉件22还包括限位部223,在使用者需要抽取出该软盘机并向外旋转该抽拉件22时,该限位部224即可被阻挡部213挡住,使其不会旋转过度,使用者便于施力取出该软盘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软盘机框架,用于提供抽拉件设计,使用者可轻易抽取出软盘机,且在设计服务器机箱结构时无须在软盘机后方预留一空间;所以可减小服务器机箱的体积并增加机箱设计的弹性;此外,在取出软盘机的过程中,使用者也可不必将手深入服务器机箱内部,所以可避免带静电的手部接触服务器内部芯片造成芯片损坏,或避免因接触刚关机服务器被内部高温散热片烫伤。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软盘机框架结构可解决现有技术的种种缺点,使用者可方便地从服务器机箱中将软盘机抽出。
权利要求1.一种软盘机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至软盘机框架少包括框架本体,用于固定软盘机;以及抽拉件,组设在该框架本体上,使用者借由该抽拉件可取出与该框架本体结合的软盘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盘机框架,其特征在于,该框架本体是底板两侧垂直向上弯折形成的U型结构框架,并对应服务器中的插槽设计,方便地将软盘机安装在服务器内及从服务器内取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盘机框架,其特征在于,该框架本体还包括凹槽,承接软盘机底面的凸出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盘机框架,其特征在于,该框架本体是薄板框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盘机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薄板框架是金属材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盘机框架,其特征在于,该框架本体凿设有多个穿孔,且在该软盘机上也设有多个与穿孔开设位置相对应的多个锁孔,借由螺接组件贯穿该穿孔与该锁孔接触,将该软盘机锁固设在该框架本体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盘机框架,其特征在于,该抽拉件还开设有通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盘机框架,其特征在于,该抽拉件是金属薄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盘机框架,其特征在于,该抽拉件可在框架本体上旋转活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盘机框架,其特征在于,该框架本体还组设有阻挡部,用于与该抽拉件所含的限位部配合,限制该抽拉件的旋转范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软盘机框架,该软盘机框架包括框架本体,用于固定软盘机;以及抽拉件,组设在该框架本体上,使用者借由该抽拉件可取出与该框架本体结合的软盘机;本实用新型的软盘机框架提供的抽拉件,使得取出软盘机的动作变得更容易,在取出软盘机的过程中,使用者也可不必将手伸入服务器机箱内部来推出该软盘机,因此可避免带静电的手部接触服务器内部芯片造成芯片的损坏,或因接触刚关机时的服务器被高温散热片烫伤,因此,本实用新型实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诸多缺点,令使用者在安全的情况下抽取软盘机。
文档编号G06F1/18GK2816897SQ20052010422
公开日2006年9月13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19日
发明者陈瑞霖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