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53799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例如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以下称之为"笔记本电脑") 等电子设备相连接的功能扩展单元。
背景技术
例如公知有笔记本电脑用端口备份器(replicator)或对接站等功能 扩展单元。这些功能扩展单元利用表面安装笔记本电脑。此时,配置在 功能扩展单元的表面上的连接器与笔记本电脑的连接器相连。借助于这 种功能扩展单元,笔记本电脑可以与各种外围设备连接。
功能扩展单元具有从其表面突出的上推部件。上推部件在容纳位置与 突出位置之间上下方向移动,其中该容纳位置容纳在功能扩展单元的壳体 内,该突出位置从壳体表面突出。这种上推部件例如与配置在壳体侧面上 的操作杆连接。基于操作杆的操作可以实现上推部件的上下方向移动。
专利文献h日本特开2001-3061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6-834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248712号公报
在这种功能扩展单元中,在安装有笔记本电脑的状态下拉出操作杆。 这样地,上推部件就从壳体表面突出。上推部件从容纳位置移动到突出 位置。上推部件上推笔记本电脑的底面。其结果是解除了连接器彼此的 连接。
此时,必须将上推部件维持在突出位置上。因此操作杆必须被保持 在从壳体拉出的状态下。例如可以考虑到如果在拿起笔记本电脑时笔记 本电脑的电源线挂住操作杆,则会发生功能扩展单元例如从桌子上掉到 地板上的情况。由于掉落而导致功能扩展单元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 免破损的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第1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 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具有壳体,其在表面 上安装电子设备;连接器,其配置在壳体表面并与电子设备相连接;操 作体,其可以在容纳于壳体的容纳位置和从壳体拉出的拉出位置之间相
对移动自如地与壳体连接在一起;以及联动机构,其在操作体处于容纳 位置时将上推部件容纳在壳体内,基于操作体从容纳位置朝向拉出位置 所进行的移动而使上推部件从壳体表面突出,上推电子设备,联动机构 在保持着使上推部件从壳体表面突出的状态的同时,允许操作体从拉出 位置朝向容纳位置进行的移动。
如果在这种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下面称之为"功能扩展单元") 上装载了电子设备,则电子设备被安装在壳体表面。连接器与电子设备 相连。电子设备的使用者可以根据功能扩展单元来使用例如各种外围设 备。如果使用完了,则在卸下电子设备时,将操作体从容纳位置拉出到 拉出位置。联动机构使上推部件从壳体表面突出。上推部件上推电子设 备。解除了连接器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
此时联动机构保持使上推部件从壳体表面突出的状态。通过上推部 件的作用来维持连接器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被解除的状态。另一方面, 允许操作体从拉出位置朝向容纳位置进行的移动。在连接器与电子设备 之间的连接被解除的状态下,操作体可以到达容纳位置。因此例如当拿 起电子设备时,可以避免电子设备与例如布线和操作体的勾挂。能防止 由于勾挂而使功能扩展单元掉落。可以避免功能扩展单元的破损。
根据第2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具有壳体,其在表面上安装电子设备;连 接器,其配置在壳体表面并与电子设备相连接;操作体,其可以在容纳 于壳体的容纳位置和从壳体拉出的拉出位置之间相对移动自如地与壳体 连接在一起;以及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与操作体连接,基于操作体从
容纳位置朝向拉出位置进行的移动而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以及 上推部件,该上推部件当可动部件处于第1位置时容纳在壳体内,当处 于第2位置时上推部件从壳体表面突出,上推电子设备,可动部件在保 持于第2位置的同时,允许操作体从拉出位置朝向容纳位置进行的移动。 如果在这种功能扩展单元上装载了电子设备,则电子设备被安装在 壳体表面。连接器与电子设备相连。电子设备的使用者可以根据功能扩 展单元来使用例如各种外围设备。如果使用结束,则在卸下电子设备时, 将操作体从容纳位置拉出到拉出位置。联动机构使上推部件从壳体表面
突出。上推部件上推电子设备。解除了连接器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
此时可动部件被保持在第2位置。上推部件被保持为从壳体表面突 出的状态。通过上推部件的作用来维持连接器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被
解除的状态。另一方面,可动部件在保持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允许操
作体从拉出位置朝向容纳位置进行的移动。与上述相同地,在解除了连 接器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的状态下,操作体可以到达容纳位置。
这种功能扩展单元还可以具有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在偏离操作体 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上与操作体连接,并且保持着在设置于可动部件一端
上的引导槽内移动的销。根据这种结构,即使可动部件被保持在第2位
置上,也能较简单地允许操作体从拉出位置朝向容纳位置进行的移动。
在上述这样的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中还可以具有平坦面,其
划分在可动部件上,在可动部件处于第2位置时沿着重力方向阻止上推 部件的移动;以及弹性伸縮部件,其发挥将可动部件从第2位置驱动到 第1位置的驱动力。此时,可动部件借助于上推部件所作用来的电子设 备的重量,抵抗弹性伸縮部件的驱动力而被保持在第2位置上。
如上所述,这种功能扩展单元中,如果将可动部件配置在第2位置 上,则上推部件从壳体表面突出。上推部件阻止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 重量从上推部件作用到可动部件上。在可动部件处于第2位置时,平坦 面沿着重力方向阻止上推部件的移动。这样,可动部件借助于电子设备 的重量,抵抗弹性伸縮部件的驱动力而被保持在第2位置上。即使操作 体从拉出位置复位到容纳位置上,上推部件也能被保持在从壳体表面突 出的状态下。可以继续维持连接器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被解除的状态。 能避免连接器与电子设备之间再次连接。
此时如果拿起电子设备,则上推部件从电子设备的重量中释放出来。 其结果是,可动部件基于弹性伸縮部件的驱动力而从第2位置朝第1位 置移动。 一旦可动部件复位到第1位置,则上推部件容纳在壳体内。这 样功能扩展单元就可以复位到原本的状态。
在如上这种功能扩展单元中还可以具有驱动源,该驱动源发挥驱动 力,该驱动力使操作体从拉出位置朝向容纳位置移动。在从功能扩展单 元卸下电子设备时,例如功能扩展单元的使用者用手指将操作体拉出到 拉出位置。之后,如果手指离开操作体,则驱动源使操作体从拉出位置 复位到容纳位置。这样就能可靠地避免电子设备的布线与操作体的勾挂。 能可靠地防止由于勾挂而使功能扩展单元掉落。可以避免功能扩展单元 的破损。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 元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
元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 元的内部结构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在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上安装电子设备、即 笔记本个人计算机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将可动部件配置在第1位置上的情况的局部放大 剖面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可动部件从第1位置朝第2位置移动的情况的局 部放大剖面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将可动部件配置在第2位置上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将可动部件配置在第2位置上的情况的局部放大
剖面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以可动部件被保持于第2位置,并且将操作杆容 纳在容纳位置上的情况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以可动部件被保持于第2位置,并且将操作杆容
纳在容纳位置上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1是示意地表示可动部件从第2位置朝第1位置移动的情况的局 部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11 (下面称之为 "功能扩展单元")的外观。该功能扩展单元11具有壳体12。壳体12具 有基座12a和与基座12a结合的罩12b。罩12b例如限制以预定倾角与水 平面交叉的表面。在罩12b的表面上,安装有例如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 等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例如聚碳酸酯等强化树脂材料来形成这种壳体12。
功能扩展单元ll具有从开口 13突出的连接器14,该开口 13划在罩 12b的表面。同样地,功能扩展单元ll具有配置在开口 15、 15内的上推 部件16、 16,该开口 15、 15划在罩12b的表面。如后所述,上推部件 16、 16可以在容纳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沿着与壳体12的表面交叉的上下 方向移动,其中该容纳位置从罩12b的表面退回,该突出位置从壳体12 的表面突出。
在壳体12的侧面上配置有操作体、即操作杆17。如后所述,操作 杆17可以在容纳位置和拉出位置之间相对移动自如地与壳体12连接, 其中该容纳位置是容纳在壳体12内的位置,该拉出位置是从壳体12拉 出的位置。这种操作杆17在壳体12内与上推部件16、 16连接。其结果 是,上推部件16、 16的移动与操作杆17的移动联动。
在壳体12的后端配置有例如USB连接器和CRT连接器、LAN连接 器、AC连接器等多个连接器(未图示)。借助于这些连接器,功能扩展 单元ll连接有例如鼠标、键盘、投影机、CRT显示器单元、打印机等外围设备。这样功能扩展单元11就能作为所谓的端口备份器或对接站来发 挥作用。
如图2所示,容纳在基座12a中的旋转体21与操作杆17形成为一 体。旋转体21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支轴21上,该支轴22从基座12a的底 面立起。可以使支轴22与基座12a形成为一体。这样操作杆17就摆动 自如地与支轴22连接。在旋转体21中连接有操作杆17的驱动源、即扭 转螺旋弹簧23。众所周知,扭转螺旋弹簧23绕螺旋的中心轴发挥驱动力。 这样的驱动力使操作杆17从拉出位置朝向容纳位置摆动。
在基座12a上还容纳有较长的可动部件24。可动部件24向任意方向 笔直延伸。可动部件24收纳在一对引导部件25、 25中,该引导部件25、 25从基座12a的底面立起。引导部件25、 25可以与基座12a形成为一体。 这样可动部件24基于引导部件25、 25的引导,就可以在第1方向26和 第2方向27上移动,其中该第1方向26面对操作杆17,该第2方向27 与第1方向26反方向地离开操作杆17。该可动部件24作为本发明的联 动机构发挥作用。
在可动部件24的一端上连接有弹性伸縮部件、即牵引螺旋弹簧28 的一端。牵引螺旋弹簧28的另一端与从基座12a的底面立起的柱状部件 29连接。柱状部件29可与基座12a形成为一体。这样在第2方向27上, 牵引螺旋弹簧28的驱动力即牵引力就作用在可动部件24上。可动部件 24能够基于牵引螺旋弹簧28的驱动力而被引导部件25、 25引导着向第 2方向27移动。
另一方面,可动部件24的另一端连接有连接部件31。连接部件31 在偏离旋转体21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上与操作杆17的旋转体21连接。如 果操作杆17抵抗扭转螺旋弹簧23的驱动力而从容纳位置被拉向拉出位 置,则旋转体21绕支轴21旋转。基于该旋转,可动部件24可以向第1 方向26移动。
可动部件24上划分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导轨32、 32。导 轨32、 32彼此平行地延伸。各导轨32上形成有一对切口 33、 33。在各 切口 33内,在导轨32的顶面上划分有平坦面、即第1支承面34。在导
轨32的顶面上,相比切口33而离操作杆17更远的位置处,还划分有平 坦面、即第2支承面35。第2支承面35比第1支承面34更接近罩12b。 此处将第1和第2支承面34、 35限制为彼此平行。
在第1支承面34的后端连接有倾斜面36。在倾斜面36的后端连接 有第2支承面35。这样就通过倾斜面36将第1支承面34和第2支承面 35连接起来。倾斜面36随着远离操作杆17而接近罩12b。在第2支承 面35上与倾斜面36的后端相邻地形成有凹部37。凹部37定义为例如在 与导轨32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半圆柱状空间。此处,导轨32被限制为 相同的形状。
另一方面,上推部件16形成为在与罩12b的表面交叉的方向上立起 的柱状。在各上推部件16的下端形成有从该两侧面彼此朝相反方向突出 的一对突起38、 38。突起38、 38在与可动部件24的导轨32正交的方向 上突出。突起38、 38例如可以形成为圆柱状。通过连接片39将这种上 推部件16、 16彼此连接起来。连接片39容纳在导轨32、 32彼此之间。
各上推部件16通过突起38、 38安装在导轨32、 32中。如后所述, 如果可动部件24基于操作杆17的操作和牵引螺旋弹簧28的牵引力而在 第1方向26和第2方向27上移动,则各上推部件16的突起38、 38在 导轨32、 32上移动。这样,会引发上推部件16在与罩12b的表面交叉 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此时,上述第1支承面34、倾斜面36、第2支承 面35构成上推部件16的突起38、 38的移动路径。这样就通过导轨32、 32来引导上推部件16的移动。
一并参照图3,在可动部件24的一端上划分有引导槽41。在引导槽 41中容纳有从连接部件31的底面突出的例如圆柱状的销42。引导槽41 沿着第1和第2方向26、 27形成为预定大小。如果可动部件24最大限 度地在第2方向27上移动,则基于容纳位置的操作杆17而被定位的销 42卡合在引导槽41的一端。如果可动部件24最大限度地在第1方向26 上移动,则只要操作杆17保持在容纳位置上,就允许销42从引导槽41 的一端向另一端进行移动。另一方面,在将操作杆17拉到拉出位置时, 基于销42和引导槽41 一端的卡合而引起可动部件24向第1方向26移
动。这样就在引导槽41中确立了"游隙"。基于这种"游隙",允许操作杆 17从拉出位置向容纳位置进行移动。
如图3所示,在基座12a上固定有印刷电路基板45。在固定时,例 如将螺钉旋入从基座12a立起的凸台上即可。在印刷电路基板45的表面 上安装有上述的连接器14。印刷电路基板45配置在可动部件24与罩12b 之间。在印刷电路基板45的表面和背面布满了布线图形。
在印刷电路基板45上形成有从印刷电路基板45的表面贯穿到背面 的通孔46、 46。通孔46、 46收纳上推部件16、 16。这样各通孔46就能 通过内壁面阻挡上推部件16。基于这种通孔46、 46,无论可动部件24 在第1和第2方向26、 27上怎样移动,都可以在第1和第2方向26、 27 上限制上推部件16、 16的移动。
例如图4所示,在这种功能扩展单元ll上安装有电子设备、即笔记 本式个人计算机47 (下面称之为"笔记本电脑")。此处,笔记本电脑47 具有主体装置48和与主体装置48连接的显示装置49。在主体装置48的 底面上配置有连接器(未图示)。 一旦将笔记本电脑47的主体装置48安 装在功能扩展单元11上,则笔记本电脑47的连接器就与功能扩展单元 11的连接器14相连。这样就确立了笔记本电脑47与功能扩展单元11的 连接。笔记本电脑47、即电子设备与功能扩展单元11构成本发明的电子 设备系统。
在主体装置48上例如组装有主板。在主板上例如安装有CPU (中央 运算处理装置)、RAM (随机访问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等电路元件。 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例如存储有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等软件程序。 CPU基于暂时存储在RAM中的OS (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来执行各种 运算处理。OS或应用软件程序也可以存储于在主体装置48内容纳的硬 盘驱动装置(HDD)等大容量存储装置中。
在主体装置48的表面组装有键盘51或输入按钮52等输入装置。通 过这种输入装置51、 52的作用,笔记本电脑47的使用者可以向CPU输 入各种指令和数据。另一方面,在显示器装置49上容纳有例如液晶显示 器(LCD)面板53等平面显示板。显示装置49在表面上露出LCD面板
53的画面。在LCD面板53的画面上基于CPU的运算处理显示各种文本 和图案。
接下来,设想在功能扩展单元11上安装笔记本电脑47的情景。如 图2所示,在功能扩展单元11中,通过扭转螺旋弹簧23的作用而将操 作杆17配置在容纳位置上。此时通过牵引螺旋弹簧28的作用而将可动 部件24配置在预定的第1位置上。在可动部件24的引导槽41 一端上卡 合有连接部件31的销42。 一并参照图5,各上推部件16的突起38、 38 在切口 33、 33内被第1支承面34、 34阻挡。这样就将上推部件16、 16 配置在容纳位置。上推部件16、 16的上端从罩12b的表面退回。
如果笔记本电脑47安装在罩12b的表面,则笔记本电脑47的连接 器与功能扩展单元11的连接器14相连。基于连接器将彼此连接,电流 从笔记本电脑47流通到功能扩展单元11。这种电流流经印刷电路基板 45之后返回笔记本电脑47。笔记本电脑47的BIOS检测这种电流的流通。 BIOS向OS通知检测到连接的情况。这样CPU就识别了与功能扩展单元 11的连接。CPU将应用软件的设定切换为连接功能扩展单元11时的设定。 这样就确立了笔记本电脑47与功能扩展单元11的连接。此时,外围设 备就连接在配置于壳体12后端的连接器上。这样笔记本电脑47的使用 者就能使用各种外围设备。
接着,设想从功能扩展单元11上卸下笔记本电脑47的情景。 一旦 结束了功能扩展单元11的使用,则基于使用者的手指,操作杆17被从 容纳位置拉到拉出位置。可动部件24基于连接部件31的销42与可动部 件24的引导槽41 一端的卡合而向第1方向26移动。由于上推部件16、 16被印刷电路基板45的通孔46、 46的内壁面阻挡,所以可以在第1方 向26限制上推部件16、 16的移动。其结果是,如图6所示,各上推部 件16的突起38、 38基于可动部件24的移动而从第1支承面34开始攀 登倾斜面36、 36。随着突起38、 38登上倾斜面36、 36,上推部件16的 上端从罩12b的表面突出。
如果进一步朝向容纳位置拉出操作杆17,则各上推部件16的突起 38、 38基于可动部件24在第1方向26上的移动而从倾斜面36、 36进入
第2支承面35、 35。如图7所示,如果操作杆17到达拉出位置,则可动 部件24到达第2位置。此时,各上推部件16的突起38、 38容纳在凹部 37、 37中。这样地将上推部件16、 16配置在突出位置上。其结果是,如 图8所示,上推部件16、 16的上端以相同高度从罩12b的表面突出。上 推部件16、 16的上端上推笔记本电脑47的底面。其结果是,在笔记本 电脑47的连接器和功能扩展单元11的连接器14之间的连接被解除。
如果这样地解除了连接器彼此的连接,则在笔记本电脑47和功能扩 展单元11之间切断电流流通。笔记本电脑47的BIOS检测电流流通的切 断。BIOS向OS通知解除的检测情况。CPU识别与功能扩展单元11的 连接被解除情况。之后,CPU将应用软件的设定从连接功能扩展单元ll 时的设定切换为连接被解除时的设定。这样就能完全解除笔记本电脑47 和功能扩展单元ll的连接。
此时,笔记本电脑47的底面被上推部件16、 16的上端所阻挡。其 结果,笔记本电脑47的重量作用在上推部件16、 16上。各上推部件16、 16的突起38、 38的移动基于这种笔记本电脑47的重量而被第2支承面 36、 36即凹部37、 37沿着重力方向支承。笔记本电脑47的重量由上推 部件16、 16作用在可动部件24上。可动部件24借助于笔记本电脑47 的重量,抵抗牵引螺旋弹簧28的牵引力而被保持在第2位置上。上推部 件16、 16被保持在突出位置上。可以在笔记本电脑47的连接器和功能 扩展单元11的连接器14之间维持解除了连接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可动部件24的引导槽41内允许连接部件31的销42 的移动。因此,如果例如使用者的手指离开操作杆17,则如图9所示, 基于扭转螺旋弹簧23的驱动力而允许操作杆17从拉出位置向容纳位置 进行的摆动。操作杆17自动地从拉出位置向容纳位置进行摆动。基于操 作杆17的摆动,连接部件31的销42在第2方向27上从引导槽41的一 端朝另一端移动。其结果是,如图IO所示,可动部件24被保持在第2 位置上,另一方面,可以将操作杆17配置在容纳位置上。同时,可以将 上推部件16、 16保持在突出位置上。可以在笔记本电脑47的连接器和 功能扩展单元11的连接器14之间继续维持解除了连接的状态。
之后,如果拿起笔记本电脑47,则上推部件16、 16从笔记本电脑 47的重量中解放出来。其结果,可动部件24基于牵引螺旋弹簧28的牵 引力而从第2位置朝第1位置移动。如图11所示,上推部件16的突起 38、 38从凹部37、 37离开第2支承面35、 35。这样,各上推部件16的 突起38、 38就从第2支承面35、 35、倾斜面36、 36朝向第1支承面34、 34依次移动。 一旦可动部件24复位到第1位置,则上推部件16的突起 38、 38被第1支承面34、 34阻挡。这样,上推部件16、 16复位到容纳 位置。上推部件16、 16的上端从罩12b的表面退回。
在如上所述的功能扩展单元11中,当解除了笔记本电脑47的连接 器和功能扩展单元11的连接器14的连接时,可动部件24被保持在第2 位置上。这样就将上推部件16、 16配置在突出位置上。通过上推部件16、 16的作用而维持连接器彼此的连接的解除状况。连接部件31基于引导槽 41而可以在第2方向27上移动。基于这种连接部件31的移动,允许操 作杆17从拉出位置向容纳位置进行的移动。在解除了连接器彼此的连接 的状态下,操作杆17可以到达容纳位置。因此例如拿起笔记本电脑47 的时候,可以可靠避免笔记本电脑47的电源线与操作杆17的勾挂。能 可靠地防止由于勾挂而使功能扩展单元11掉落。可以避免功能扩展单元 11的破损。
而且在解除了连接器彼此的连接时,上推部件16、 16支承笔记本电 脑47的底面。其结果,笔记本电脑47的重量作用在上推部件16、 16上。 由上推部件16、 16使笔记本电脑47的重量作用在可动部件24上。即使 操作杆17复位到容纳位置上,可动部件24也能抵抗牵引螺旋弹簧28的 牵引力而被保持在第2位置上。特别地,由于上推部件16的突起38、 38 容纳在可动部件24的凹部37、 37中,所以能可靠地将可动部件24保持 在第2位置上。只要这样将可动部件24保持在第2位置上,上推部件16、 16的上端就能继续支承笔记本电脑47。可以在笔记本电脑47的连接器 和功能扩展单元11的连接器14之间继续维持连接被解除了的状态。能 够可靠地避免连接器彼此的再次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具有壳体,其在表面上安装电子设备;连接器,其配置在壳体表面并与电子设备相连接;操作体,其可以在容纳于壳体的容纳位置和从壳体拉出的拉出位置之间相对移动自如地与壳体连接在一起;以及联动机构,其在操作体处于容纳位置时将上推部件容纳在壳体内,基于操作体从容纳位置朝向拉出位置所进行的移动而使上推部件从壳体表面突出,上推电子设备,联动机构在保持着使上推部件从壳体表面突出的状态的同时,允许操作体从拉出位置朝向容纳位置进行的移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联动机构具有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与上述操作体连接,基于操作体从容纳位置朝向拉出位置进行的移动而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可动部件在保持于第2位置的同时,允许操作体从拉出位置朝向容纳位置 进行的移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还具有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在偏离操作体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上与操作体连接,并且保持着在设置于上述可动 部件一端上的引导槽内移动的销。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具有平坦面,其划分在上述可动部件上,在上述可动部件处于第2位置时沿着重力方向阻止上述上推部件的 移动;以及弹性伸縮部件,其发挥将上述可动部件从第2位置驱动到第1 位置的驱动力,上述可动部件借助于上述上推部件作用来的电子设备的重量,抵抗 弹性伸縮部件的驱动力而被保持在第2位置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还具有驱动源,该驱动源发挥使上述操作体从拉出位置朝向容纳位置移动的驱动力。
6. —种电子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设备系统是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用功能扩展单元以 及上述电子设备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用的功能扩展单元,其中电子设备安装在壳体(12)的表面上。连接器(14)与电子设备相连。在卸下电子设备时,从容纳位置将操作体(17)拉出到拉出位置上。可动部件(24)从第1位置移动到第2位置。上推部件(16、16)基于第2位置的可动部件(24)从壳体(12)的表面突出而上推电子设备。解除连接器(14)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可动部件(24)在保持于第2位置的同时允许操作体(17)从拉出位置朝向容纳位置的移动。操作体(17)在连接器(14)与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被解除的状态下,复位到容纳位置。例如当提起电子设备时,可以避免电子设备中例如布线与操作体(17)的勾挂。可以防止由于勾挂而使功能扩展单元(11)掉落。能避免功能扩展单元(11)的破损。
文档编号G06F1/16GK101167035SQ20058004960
公开日2008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7日
发明者小林园昌, 植木行浩, 水野裕介, 田中开悟, 铃木实 申请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