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58247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进行输入操作的电子设备,尤其涉及与显示装置一起使用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该种电子设备例如有以下的专利文献l中所示的坐标输入装置等。在该坐标输入装置中,在基板上且相邻的X电极(与Y电极同样)彼此之间形成的凹部中,无间隙地填充与所述X电极相同厚度的抗蚀剂层。由此,具有电极的基板的表面被形成为几乎没有凹凸的大致平坦的面,在该大致平坦面之上载置保护片并进行压接,从而来防止在基板和保护片之间形成气泡。专利文献1:特开平9—305289号公报在专利文献l中,为了防止形成气泡,要求不能在基板的表面形成凹凸,即在基板表面形成抗蚀剂层的平坦度要求高精度。但是,要提高基板表面的平坦度是存在界限的,无论怎样提高平坦度,然而也难以完全防止气泡的形成。另外,在X电极或Y电极的端部形成有沿外部电路延伸的多个布线图案。这些布线图案沿着形成有所述X电极或Y电极的绝缘基板的外周缘部布线。所述X电极是利用ITO等的透明电极通过溅射或蒸镀等方法形成的,其厚度尺寸为数百A左右。与此相对,所述布线图案通过对Ag(银)等的材料进行网板印刷而形成,其厚度尺寸为数um左右。因此,在X电极和布线图案之间形成大的高低差。因此,若在传感器电极之上载置保护片,则在该高低差部分滞留不定形的众多的气泡,结果存在静电容量值出现较大偏差的问题。另外,在保护片兼做透明面板中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部的构成中,在显示部的周围出现不定形的众多气泡,从而出现当从外部观察时视觉辨认性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在预先指定的位置形成气泡从而形成稳定的静电容量,且从外部不容易看到气泡。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其具有在表面设置的透明的保护板;与所述保护板的背侧对置配置的坐标输入装置;和与所述坐标输入装置的下部位置对置配置的显示装置,所述坐标输入装置具有基材;通过所述保护板从外部看到的所述基材上的可视区域中设置的多个检测电极;通过所述保护板从外部看不到的所述基材上的非可视区域中设置的辅助图案线;覆盖所述检测电极的绝缘层;覆盖所述辅助图案线的保护层;和形成在所述绝缘层和所述保护层之间的槽,该槽设置在所述非可视区域内。在本发明的电子设备中,通过在设备内事先准备形成气泡的槽,从而能使组装时产生的气泡集中在该槽内。而且,通过使槽的形成位置为从外部看不到的非可视区域,从而在组装后,即使从外部通过保护板窥视电子设备的内部,也无法看见气泡。因此,能实现视觉确认性优异的电子设备。另外,由于能避免众多的气泡形成在槽以外的区域,所以能使坐标输入装置的各电极间形成的静电容量值稳定。因此,能实现检测误差少、稳定性好的电子设备。例如所述坐标输入装置具有上部面板和下部面板,该上部面板在第一基材具备多个X检测电极以及布线图案线,并且形成了覆盖这些X检测电极以及布线图案线的绝缘层以及保护层,该下部面板在第二基材具备与所述X检测电极对置配置的多个Y电极以及辅助图案线,并且形成了覆盖这些Y电极以及辅助图案线的绝缘层以及保护层,所述上部面板侧的所述绝缘层以及所述保护层、和所述下部面板侧的所述绝缘层以及所述保护层之间,通过粘接部件来接合。或者,所述坐标输入装置具有在所述基材的一个面具备多个X检测电极和布线图案线并覆盖这些X检测电极和布线图案线的绝缘层以及保护层,并具有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个面具备与所述X检测电极正交配置的多个Y检测电极以及辅助图案线并且覆盖这些Y检测电极以及辅助图案线的绝缘层以及保护层,所述一个面上形成的多个X检测电极和所述另一个面上形成的多个Y检测电极挟持着所述基材对置配置。艮P,坐标输入装置可以是准备仅在基材的一个面形成了电极的两张基板并将该两张基板粘合而形成的坐标输入装置,也可以是采用在一张基材的两个面分别形成了电极的坐标输入装置的结构,在上述中,优选所述保护板和所述坐标输入装置之间通过粘接部件接合,在该情况下,优选所述粘接部件是透明的双面胶带。另外,优选所述检测电极由透明的电极形成,进一步优选覆盖在所述可视区域上形成的电极的绝缘层由透明的抗蚀剂材料形成。在上述机构中,能实现具有透明的输入部的电子设备。因此,能通过在显示装置的上部对置配置的坐标输入装置以及保护板从外部观看所述显示装置上显示的文字信息或图像。在本发明中,能防止在显示部的周围形成不定形的众多的气泡,进一步能实现从外部难以看到气泡。因此,能实现视觉确认性好的电子设备。另外,能实现具备各电极间的静电容量值的偏差少并能形成稳定的静电容量的坐标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具备坐标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剖面图。图1B是放大表示图1A中用O包围的部分的剖面图。图2是表示保护板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构成坐标输入装置的上部面板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构成坐标输入装置的下部面板的俯视图。图中IO—电子设备;20—坐标输入装置;21—保护板;22—透过部(可视区域);23—非透过部(非可视区域);23a—第一遮光层;23b—第二遮光层;24—透明抗蚀剂层;25—第一槽;30—上部面板;31—第一基材;32—Y检测电极(透明电极);33—辅助图案线;35—连接部;37—上部绝缘层;38—上部保护层;39—第二槽;40—下部面板;41一第二基材;42—X检测电极(透明电极);43—辅助电极(透明电极);44一辅助图案线;45—辅助图案线(接地线);46—连接部;47—下部绝缘层;48一下部保护层;49一第三槽;50—显示装置;61、62—双面胶带(粘接部件)。具体实施方式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具备坐标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剖面图,图1B是放大表示图1A中用O包围的部分的剖面图,图2是表示保护板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构成坐标输入装置的上部面板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构成坐标输入装置的下部面板的俯视图。以下表示的电子设备10作为能够例如对内部的坐标输入装置输入文字或图形等的写字板(tablet)发挥功能。或者,作为具有一边观察下层侧设置的显示装置上映出的图像一边受理对坐标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的开关功能的电子设备发挥功能。该种电子设备10例如能搭载于移动电话、便携式音频播放器、便携式视频播放器、电子笔记本、电子词典等的便携终端或遥控装置等。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电子设备IO是在最上层设有保护板21,在中间层设有坐标输入装置20,在下层侧具有显示装置50的结构。所述显示装置50是能够映出文字或图形(静态画面以及动态画面)的装置,例如由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薄型的显示装置构成。所述保护板21由透明的玻璃基板,或者丙烯酸、聚碳酸酯等的透明的树脂基板等形成。如图2所示,在俯视表示保护板21的情况下,保护板21具有在中央部分设置使光透过的透过部22、和设置在周围的非透过部23(用斜线表示的部分)。非透过部23由第一遮光层23a和第二遮光层23b这两层形成。第一遮光层23a形成在保护板21的下面侧且除了所述透过部22的保护板21的外周侧的区域。第二遮光层23b是在形成了所述第一遮光层23a之后,重叠形成在所述第一遮光层23a之上。第一遮光层23a和第二遮光层23b都是通过涂敷或印刷不透光的黑墨水而形成的。光虽然沿着板厚方向而在透过部22中透过,但在非透过部23无法沿板厚方向透过。另外,第一遮光层的膜厚优选l3um,第二遮光层的膜厚优选310"m。另一方面,在所述保护板21的下面侧且所述透过部,形成有透明抗蚀剂层24。透明抗蚀剂层24通过印刷透光的透明的抗蚀剂材料而形成。透明抗蚀剂层24的厚度尺寸被形成为与重叠了第一遮光层23a和第二遮光层23b的合计膜厚尺寸相同的尺寸。即,所述第二遮光层23b和透明抗蚀剂层24大致形成在同一面内。如图1B以及图2所示,在X方向以及Y方向相邻的第二遮光层23b和透明抗蚀剂层24之间形成第一槽25。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槽25被形成为在所述第一遮光层23a表面以包围所述透过部22的方式绕一周连续的槽。即,第一槽25形成在避开了透过部22的非透过部23。但是,所述第一槽25并非一定要连续,也可以是间断的。另夕卜,如图2所示,透过光的透过部22形成可视区域(viewingarea)。另外,在图1B中,在X方向以及Y方向的两端,形成非透过部23的第一遮光部23a的一方的内缘部和另一方的内缘部所夹持的区域为可视区域(viewingarea)。另夕卜,可视区域以外的部分,即形成非透过部23的部分是非可视区域。图1A以及图1B所示的坐标输入装置20具有双层结构,该双层结构由上部面板30以及下部面板40构成。另外,如后面所述,也可以是在基材的两面分别配置电极的单层结构。如图3所示,上部面板30具有例如由PET等构成的树脂制透明的第一基材31。再有,在第一基材31的表面,在X方向延伸的多个Y检测电极32沿Y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Y检测电极32其大部分配置在透过部22,X方向的两端到达所述非透过部23。所述Y检测电极32例如通过蒸镀ITO(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或者通过溅射ITO而形成在第一基材31的表面。另外,所述Y检测电极32的厚度尺寸为50300A。在所述透明基板31的宽方向(X方向)的两缘部形成沿Y方向延伸8的多个辅助图案线33。所述辅助图案线33由包含银的导电材料形成,其厚度尺寸为320um。另外,各个辅助图案线33的一端和各个Y检测电极32的宽方向的一个端部一对一连接。另外,辅助图案线33的另一个端部集中在所述透明基板31上设置的连接部35,从该连接部35经由未图示的挠性电缆等与未图示的外部电路连接。如图4所示,下部面板40也与上部面板30同样,具有由PET等构成的树脂制的透明的第二基材41,在该第二基材41的表面,沿着X方向以一定间隔交替地设有沿Y方向延伸的多个X检测电极42和同样沿Y方向延伸的辅助电极43。在X检测电极42以及辅助电极43形成有在X方向突出的多个由小枝构成的枝电极。通过设置这样的枝电极,从而能抑制相邻的X检测电极42和辅助电极43之间形成的静电容量的每个组合的偏差。g卩,在任何一个组合中也能使相邻的X检测电极42和辅助电极43之间形成的静电容量均匀。所述X检测电极42、辅助电极43以及枝电极全部由形成透明电极的ITO形成,各电极的厚度尺寸为50300A。在所述第二基材41的图示Y2侧的缘部,形成在X方向延伸的多个辅助图案线44。各个辅助图案线44的一端分别与各个X检测电极42的端部连接。另外,在所述第二基材41的周围,设有被布线成包围X检测电极42以及辅助电极43的辅助图案线(接地线)45。各辅助电极43的一端分别在图示Yl侧的缘部与辅助图案线45连接。辅助图案线45由包含银的导电材料形成,其厚度尺寸为320iim。各个辅助图案线44的另一端以及辅助图案线45的端部集中在所述第二基材41上设置的连接部46,从该连接部46经由未图示的挠性电缆等与未图示的外部电路连接。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在上部面板30中,在Y检测电极32的表面以平坦的面印刷由透明的抗蚀剂材料形成的上部绝缘层37,所述多个Y检测电极32被掩盖起来。同样,在下部面板40中,在X检测电极42以及辅助电极43的表面以平坦的面印刷由透明的抗蚀剂材料形成的下部绝缘层47,所述多个X检测电极42以及辅助电极43被掩盖起来。另外,作为形成上部绝缘层37和下部绝缘层47的抗蚀剂材料,优选高透过率、低噪声且与ITO的密接性良好的材料。在设于上部面板30外周部的辅助图案线33之上层叠上部保护层38,在设于下部面板40外周部的辅助图案线45之上层叠下部保护层48。所述上部保护层38以及所述下部保护层48通过在辅助图案线33以及辅助图案线45的表面涂敷抗蚀剂材料而形成。此时的抗蚀剂材料可以是具有透光性的抗蚀剂材料,也可以是不具有透光性的不透明抗蚀剂材料。这样,通过层叠形成上部保护层38以及下部保护层48,从而能防止形成辅助图案线33以及辅助图案线45的导电材料中包含的银的迁移。因此,上部保护层38、下部保护层48优选采用有利于抑制迁移的进行的抗蚀剂材料。另外,优选位于内侧的由透明的抗蚀剂材料构成的上部绝缘层37、下部绝缘层47相对第一、第二基材31、41的各自的厚度尺寸,与位于它们外侧的上部保护层38、下部保护层48相对第一、第二基材31、41的各自的厚度尺寸相等或在其以上。这样一来,气泡能够容易地从具有上部绝缘层37、下部绝缘层47的透过部22(可视区域)侧逃到具有上部保护层38、下部保护层48的非透过部(非可视区域)23侧。在上部面板30,在上部绝缘层37的外侧的位置、且上部保护层38的内侧的位置形成第二槽39。即,如图3所示,在中央设置的所述上部绝缘层37的周围绕1周形成第二槽39。更详细而言,第二槽39设置在所述透过部22(可视区域)的外侧、即与非透过部23对置的非可视区域内、且在X方向上成为所述辅助图案线33的内侧的位置。同样,在下部面板40中,在下部绝缘层47的外侧的位置、且下部保护层48的内侧的位置形成第三槽49。第三槽49也设置在所述透过部22(可视区域)的外侧、即与非透过部23对置的非可视区域、且在X方向上成为所述辅助图案线45的内侧的位置。另外,图3以及图4中,用向右斜下方倾斜的粗斜线表示内侧的上部绝缘层37、下部绝缘层47。另外,用向左斜下方倾斜的细斜线表示外侧的上部保护层38、下部保护层48。再有,用两根细的平行线表示上部绝缘层37和上部保护层38之间、以及下部保护层48和下部绝缘层47之间设置的第二槽39以及第三槽49。上部面板30和下部面板40在使具有电极的面彼此相互对置的状态下接合。即,在上部面板30和下部面板40相对接合的面设置作为透明的粘接部件的双面胶带61,通过该透明的双面胶带61来粘合上部绝缘层37和下部绝缘层47之间、以及上部保护层38和下部保护层48之间。在该状态下,上部绝缘层37和下部绝缘层47对置、上部保护层38和下部保护层48对置,且所述第二槽39和第三槽49对置。在该状态下,所述Y检测电极32和X检测电极42以及辅助电极43在夹着双面胶带61的状态下以矩阵状对置配置(正交配置)。在上部面板30,在上部绝缘层37和上部保护层38之间形成第二槽39,在下部面板40,在下部绝缘层47和下部保护层48之间形成第三槽49。另外,上部绝缘层37的表面以及下部绝缘层47的表面成为平坦度高的状态。因此,在粘合双面胶带61和上部绝缘层37时,以及粘合双面胶带61和下部绝缘层47时,气泡1分别形成在第二槽39内以及第三槽49内,难以形成在双面胶带61的上表面和上部绝缘层37的表面(下表面)之间以及双面胶带61的下表面和下部绝缘层47的表面(上表面)之间。而且,第二槽39以及第三槽49形成在与非透过部23对置的非可视区域。因此,从外部(保护板21的上部)不会看到第二槽39内或第三槽49内形成的气泡1。因此,能实现难以看到气泡l、视觉确认性优异的电子设备IO。粘合了上部面板30和下部面板40的状态的坐标输入装置20被周定在所述保护板21的下面侧。此时,通过透明的粘接部件例如双面胶带62将所述坐标输入装置20和保护板21之间固定。艮P,通过透明的双面胶带62,将保护板21下面设置的透明抗蚀剂层24以及第二遮光层23b、和上部面板30的第一基材31的表面之间固定。这里,由于透明抗蚀剂层24和第一基材31的表面都形成为平坦面,所以其间成为难以形成气泡1的状态。另一方面,在第一槽25和双面胶带62的表面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槽25形成空隙,气泡1容易进入该部分。因此,在将坐标输入装置20固定在保护板21的下面时,能将气泡l关在非可视区域中形成的第一槽25,能防止气泡1形成在此外的区域,尤其是形成在可视区域(透过部22)。因此,在该情况下也能实现从外部难以看到气泡1的电子设备10。这样,在本申请发明中,假设形成气泡1,事先准备形成气泡的第一第三槽25、39、49,并且第一第三槽25、39、49的形成位置是从外部难以看到的非可视区域(非透光部23)。因此,在将坐标输入装置20固定在保护板21的下面时,能将气泡l关在所述第一第三槽25、39、49内,能防止不定形的众多的气泡1形成在可视区域(透过部22)内。另外,第一第三槽25、39以及49的容积分别是一定的,在这些槽中形成的气泡1的体积也大致一定。因此,能防止坐标输入装置20内的静电容量值因每个产品的不同而出现偏差的不良情况。因此,能实现具备高检测精度的坐标输入装置20的电子设备10。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将具备Y检测电极21的上部面板30和具备X检测电极42以及辅助电极43的下部面板40粘合而成的坐标输入装置20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利用以矩阵状对置配置在一张透明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的X检测电极和在另一个面上形成的Y检测电极而成的坐标输入装置。在这样的坐标输入装置中,通过采用在保护板和基材的一面之间,在非可视区域内且靠近可视区域的位置形成槽并将气泡关在槽内的结构,从而与上述同样从外部难以看到气泡,并且能防止静电容量值的偏差。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设备,其具有在表面设置的透明的保护板;与所述保护板的背侧对置配置的坐标输入装置;和与所述坐标输入装置的下部位置对置配置的显示装置,所述坐标输入装置具有基材;通过所述保护板能从外部看到的所述基材上的可视区域中设置的多个检测电极;通过所述保护板从外部看不到的所述基材上的非可视区域中设置的辅助图案线;覆盖所述检测电极的绝缘层;覆盖所述辅助图案线的保护层;和形成在所述绝缘层和所述保护层之间的槽,该槽设置在所述非可视区域内。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坐标输入装置具有上部面板和下部面板,该上部面板在第一基材具备多个X检测电极以及布线图案线,并且形成了覆盖这些X检测电极以及布线图案线的绝缘层以及保护层,该下部面板在第二基材具备与所述X检测电极对置配置的多个Y检测电极以及辅助图案线,并且形成了覆盖这些Y检测电极以及辅助图案线的绝缘层以及保护层,所述上部面板侧的所述绝缘层以及所述保护层、和所述下部面板侧的所述绝缘层以及所述保护层之间,通过粘接部件来接合。3.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坐标输入装置具有在所述基材的一个面具备多个X检测电极和布线图案线并覆盖这些X检测电极和布线图案线的绝缘层以及保护层,并具有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个面具备与所述X检测电极正交配置的多个Y检测电极以及辅助图案线并且覆盖这些Y检测电极以及辅助图案线的绝缘层以及保护层,所述一个面上形成的多个X检测电极和所述另一个面上形成的多个Y检测电极夹着所述基材对置配置。4.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和所述坐标输入装置之间通过粘接部件接合。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部件是透明的双面胶带。6.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极由透明的电极形成。7.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将在所述可视区域上形成的电极覆盖的绝缘层,是由透明的抗蚀剂材料形成的。全文摘要提供一种难以从外部看到内部形成的气泡且视觉确认性好的电子设备。在上部面板(30)的上部绝缘层(37)和上部保护层(38)之间、以及下部面板(40)的下部绝缘层(47)和下部保护层(48)之间,分别形成槽(39、49)。若将上部面板(30)和下部面板(40)粘合,则气泡(1)被关在槽(39、49)内,由于槽(39、49)形成在作为非视觉确认区域的非透过部(23),因此从外部难以看到气泡(1)。因此,能实现视觉确认性好的电子设备。文档编号G06F3/041GK101246406SQ200810008899公开日2008年8月20日申请日期2008年1月30日优先权日2007年2月13日发明者大场克一,桥田淳二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