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远程诊疗方法

文档序号:6575340阅读:25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中医远程诊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远程医学及医学信息领域,尤其与一种中医远程会诊方法有关。
背景技术
中医药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
远程会诊,是利用电子邮件、网站、信件、电话、传真、视频通话等现 代化通讯工具,为患者完成病历分析、病情诊断,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的治 疗方式,它是极其方便的新型诊疗方式,它与网络技术的紧密配合,有力的 带动了传统治疗方式的改革和进步,为医疗走向区域扩大化、服务国际化提 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条件。现代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 络技术的发展,也给远程会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现有技术的远程会诊,会诊前一定时间,会诊专家进入专家诊室,检查 自己的视频、音频是否正常,只是通过纸、笔等媒介记录问题与资料。会诊 时间到时,患者简要介绍病史、检查结果、治疗经过。专家向患者询问病情, 并做出诊断意见和治疗建议,并解答患者提问。会诊结束,患者资料将由专 家存档,以备病案跟踪,了解会诊后的治疗情况。
现有技术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会诊专家不能及时、完整、多渠道的得 到患者的病例信息,以及与其相关联的病例知识,前人的经验总结等,尤其 是不能共享病人病历和诊断资料,给专家的诊断带来了不便;在会诊过程中, 专家与专家之间,专家与患者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同时,会诊结论的确 性,也没有暂时缺乏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难以实现诊断结果的有效反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医远程会诊
4方法。
为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包括步骤
需要发起远程会诊的临床医生登录会诊系统,向会诊系统发送会诊申请, 并提供待会诊患者的各方面有用信息;会诊系统针对待会诊患者的病例信息 中所记载的疾病类型,在专家库中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参与该次会诊的专 家;会诊系统在会诊专家中指定会诊主持人;
定性定量分析平台开放,会诊系统向各终端发出检测指令,会诊系统收
到所有会诊终端回馈的工作状态正常的报告后,开始进行该次中医远程会诊; 同时会诊系统在知识库与病例库中匹配参考信息,供会诊专家参考借鉴;
进行该次中医远程会诊的问题提出阶段、提出诊疗方案阶段、方案讨论 阶段,各会诊专家进行深入探讨后,最终得出会诊的诊断报告;
该临床医生在执行会诊方案后,及时反馈给会诊系统,并形成各参与会 诊专家在此次会诊过程中的贡献度。
本发明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优选的,所述会诊系统在可选择的范围内 随机确定一定数量的专家参与会诊,或按照该领域专家的贡献度排名,确定 参与该次会诊的专家名单。
本发明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优选的,所述会诊系统在所述专家名单中 选择贡献度排名第一的专家为会诊主持人。
本发明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优选的,会诊系统向各终端发出检测指令, 由会诊终端自动检测该次远程会诊所涉及设备的工作状态。
本发明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优选的,每位会诊专家拟定中医诊疗方案 后,向会诊系统发送,会诊系统首先在知识库中对该诊疗方案匹配查找其立 论依据,如有问题,可将匹配结果返回该专家终端,以供该会诊专家确定其 正确性。
本发明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优选的,对一医学图像信息,所述会诊终 端将该会诊专家在该专家终端上完成的该图像信息的处理结果,通过会诊系 统发往定性定量分析平台或主持人终端,供会诊参与者实时共享。
本发明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优选的,将该贡献度输入专家库,以更新 专家库中各会诊专家的贡献度值。本发明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优选的,会诊系统记录研讨过程中每位专 家的发言和意见,并提供知识库与病例库中的前人经验和建议以供会诊专家 参考及辅助决策。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 医远程会诊方法,是借助现代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对诊断不明确、疗效不显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决策进行有效的群体 会诊研讨的方法。本发明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縮短了疑难病例的确诊时间, 节约了医疗成本,弥补了偏远地区的紧急医疗服务不足的缺陷,同时也为偏 远地区的医务人员提供了更好的医学教育。本发明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使 处在不同地域的专家突破了地理范围的限制,共享病人病历和诊断资料,使 得会诊参与者能够更直观的相互交流,从而有利于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且 能够提高中医远程会诊的效率。本发明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具有完善的反 馈与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了专家选择的科学性与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既适用于危重和病情复杂的病人,也适用 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决策,会诊参与方(医生、专家等),同时坐 在会诊终端(如计算机)旁,通过视频、语音、文字、图片等沟通交流,会 诊参与者可浏览到开放的定性定量分析平台中的病人所有的病例信息和影像 信息,也能够在定性定量分析平台上检索和查询本领域的相关医学知识,各 会诊参与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得出会诊结论。本说明书中 的开放的定性定量分析平台(简称分析平台),是为了加快检索与查询速度, 会诊系统事先汇总此次会诊所需用到的病例信息、相关知识的信息、专家信 息及检索与査询结果等信息,将其存放于一个特定的共享平台上,即开放的 定性定量分析平台(简称分析平台)供会诊参与者访问。本发明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使用并逐渐完善以下几 个数据库中医知识库(以下简称知识库)、病例库、专家库;下面先分别 对其进行介绍。
知识库,是本领域医学知识及医学相关领域知识经记录、处理后构建的 动态数据库。该数据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始终追踪本 领域最先进的医学成果及医学实践积累的医学新知识,以及与本医学领域相 关的其他领域(如网络技术、图像技术、营养学等)的新知识;该数据库还 具有管理功能以及综合査询等功能。可以通过病症的名称查询该病症的相关 知识;也可通过患者的症状及检查数据等,査询其所患疾病。
病例库,是指对病例信息记录、整理并处理后构建的动态数据库。该数 据库也是动态更新的,不断将新的病例资料补入数据库中,尤其是具有代表 性的典型病例;该数据库的综合査询与诊断评价等功能。可以通过病症的名 称查询相关病例,得到该病例的诊断信息;通过诊断评价功能,从某一病症 的多个病例中筛选出较佳方案供专家参考。
专家库,是指对会诊专家(包括己经参加过会诊的专家和符合专家条件, 但尚未参加过会诊的专家)各方面信息记录、整理并处理后构建的动态数据 库。对于每个进入专家库的专家,除要记录其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称、 联系方式等),还要记录其所擅长的领域、参加会诊的主要经历等。在专家 库中,对每一领域的专家,可根据在该领域远程会诊中的贡献度进行排名。
本发明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需要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图像处理 与图像传输技术等的支持。空间上处于不同地域的专家之间交流,其音频、 视频及资料数据等需通过网络传送。通过INTERNET网络,或其他的局域、城 域或广域网络,处于不同地域的专家只要在其自己的会诊终端前,即可共享 整个会诊过程的各种音视频及数据信息。本发明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会诊 系统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远程会议,或网络会议的技术实现会诊专家之间的 远程交流与数据传送。数据库技术,用于对专家库、知识库、病例库的建立、 维护及其与会诊参与者的交互。会诊参与者按照各自权限,通过会诊系统向
定性定量分析平台或各数据库发出相关指令(例如査询指令),定性定量分 析平台或各数据库向会诊系统反馈相关结果(例如查询结果)。
本发明的远程会诊方法,既可以由会诊参与者直接检索与査询各数据库,获取所需的病例信息、知识及专家信息,此种情况下,会诊参与者的共享平 台即为各个数据库的总和。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为了加快检索与查询速 度,会诊系统可以事先汇总此次会诊所需用到的病例信息、相关知识的信息、 专家信息及检索与査询结果等信息,将其存放于一个特定的共享平台上,即 所述定性定量分析平台上,供会诊参与者访问。
本发明的远程会诊方法,会诊参与者包括会诊专家和会诊主持人,还可 以包括待会诊患者及该待会诊患者的临床医生,参与远程会诊的技术支持人 员不包括在内。各会诊参与者分别在专家终端、主持人终端和临床终端之前 参与远程会诊。待会诊患者及待会诊患者的临床医生可共同在临床终端参与 远程会诊。
下面通过一具体的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发明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如图 l所示,本发明的远程会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l:发起远程会诊。
发起人,即需要发起远程会诊的临床医生(该临床医生通常是待会诊患 者的主治医生,该临床医生也可能是可参与远程会诊的专家之一)登录会诊 系统,向会诊系统发送会诊申请,并按会诊系统要求提供待会诊患者的临床 诊疗信息,临床诊疗信息包括详细病历资料,该病例资料可包括待会诊患者 的个人资料、个体生理数据资料、病理数据资料、理化指标及检验资料、医 学影像资料、求诊经历等可用于远程会诊以供会诊专家参考的各方面有用信
必o
步骤2:确定会诊专家。
会诊系统针对待会诊患者的病例信息中所记载的疾病类型,在专家库中 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参与该次会诊的专家,会诊专家的数量按照具体情况
确定,如5人、7人或9人等。在专家库中,擅长某一领域的专家的数量大 于或等于进行会诊所要求的最少专家数量,但大多情况下是多于所需专家数 量,在这种情况下,会诊系统可以在可选择的范围内随机确定一定数量的专 家参与会诊,也可以按照该领域专家的贡献度排名,确定参与该次会诊的专 家名单。在贡献度排名相同时,可随机选择。如其中的一位或多位无法参加 会诊,会诊系统可选择按贡献度排名的下一位或下几位专家人选递补或者随 机选择一位或多位专家递补,在会诊专家根据各自的时间安排回复会诊系统能够参加会诊后,参会会诊的会诊专家即可确定,会诊系统即生成会诊专家 名单。
步骤3:会诊系统在会诊专家中指定会诊主持人(或称主持专家)。 指定主持专家的方式可有多种实施例。可在参与会诊专家之中随机指定 一位为会诊主持人;也可按照该领域专家的贡献度排名,指定贡献度排名第 一的会诊专家为会诊主持人;也可向各专家终端发出选票,由参与会诊的会 诊专家通过会诊终端投票,由会诊系统汇总投票结果,从中选出会诊主持人, 并通过会诊终端通知各会诊专家。在发起会诊的临床医生也是会诊专家的场 合,因该临床医生对待会诊患者的情况更清楚,因此可指定该临床医生为会 诊主持人。
步骤3:远程会诊的设备准备。
会诊系统向各终端发出检测指令,由会诊终端自动检测,或由会诊参与 者或技术支持人员手动检测,检测各会诊终端的端口所连接的音/视频设备是 否能正常工作,各软硬件是否工作正常,检测登录与使用共享平台是否正常, 检测会诊系统中主持终端与各专家终端间网络通信是否畅通,各会诊终端检 测无误后,向会诊系统报告,会诊系统收到所有会诊终端回馈的工作状态正 常的报告后,向主持人终端发送信号,提示会诊主持人可以开始进行该次中 医远程会诊。
步骤4:匹配参考信息,开放定性定量分析平台。
会诊系统针对待会诊患者的病例信息中,在知识库中匹配该领域的医学 信息及相关信息,在病例库中匹配该类型病例的诊断信息及诊断结果、疗效 信息,以供会诊参与者参考。并将该参考信息发送到共享平台或直接发送给 各会诊终端,供会诊专家在远程会诊前与远程会诊过程中使用与参考。在会 诊前,会诊系统可根据专家库中记载的会诊专家的联系方式,通过电子邮件 等方式向参与该次会诊的会诊专家发送该参考信息。同时,会诊系统可将参 与会诊专家的名单、会诊主持人人选等信息向各会诊参与者发送,或将其置 于共享平台供会诊参与者查阅。
步骤5:进行该次中医远程会诊的问题提出阶段。 该过程的具体流程可按实际情况确定。例如可为下述过程 首先由提出申请的临床医生阐述病人病情,简要阐述或演示患者的病历
9资料、影像和理化检査资料,并阐述目前在诊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会诊专家倾听诊疗过程并査看相关资料。在主持专家的主持下,分析本病历 亟待解决的问题,如1、由于诊断不明确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案,需要制定治 疗方案;2、虽然病人诊断明确,而治疗效果不明显寻求其它治疗方案等。根 据实际需要,也可对会诊过程分不同子过程,如诊断确定子过程与诊疗方案 确定子过程,各子过程均分别执行步骤5-步骤8。
步骤6:进行该次中医远程会诊的提出诊疗方案阶段。
每位会诊专家拟定中医诊疗方案,向会诊系统发送,会诊系统首先在知 识库中对每位专家的见解匹配査找其立论依据,如有问题,可将匹配结果返 回该专家终端,由专家本人确定其正确性;如没有问题,则将该诊疗方案向 主持终端汇总,由主持专家决定是否将该诊疗方案发给各专家终端,让各会 诊专家讨论。
步骤7:进行该次中医远程会诊的方案讨论阶段。
各专家针对主持人的议题,通过视频、语音、文字沟通交流等多种方式 各抒己见,自由研讨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会诊系统可真实记录研讨过 程中每位专家的发言和意见,并提供知识库与病例库中的前人经验和建议以 供会诊专家参考及辅助决策。
在该过程中,各会诊参与方,可通过视频、语音、文字、图片等沟通交 流,各会诊专家可浏览到共享平台中的病人所有的病历信息和影像信息,如 会诊专家为论证某问题需对其中一幅图像进行处理,该会诊专家可在其自己 的会诊终端完成该图像处理,并将图像处理结果通过会诊系统发往共享平台 或主持人终端,以供会诊参与者共享;各会诊专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 探讨,最终得出会诊的诊断报告。
在远程会诊进行的过程中,由主持专家确定发言的顺序、以及某一时刻 选择哪位会诊参与者发言。会诊系统按照主持专家的选择,切换该专家终端 的现场音视频信息为该时刻向各主持终端发送的音视频信息。会诊参与者如 需发言,可在其终端,通过会诊系统发出发言请求,会诊系统汇总会诊终端 发来的发言请求,发送给主持人终端,由会诊主持人做出选择,或由会诊系 统按一定规则做出选择。会诊参与者如有其他请求,如进行本领域知识的检 索、查询某一病例信息等,由会诊系统处理,并将该处理结果发回提出该请求的会诊终端,通过该方式,实现了会诊过程中的患者病例与诊断资料的共
、、广
步骤8:进行该次中医远程会诊的结论形成阶段。
主持专家根据上述会诊过程整合拟定会诊执行方案并传达给发起该次远 程会诊的临床医生。该方案的确定可以像确定会诊主持人一样由会诊专家投 票确定。
步骤9:中医远程会诊的执行、回馈与评价阶段。
该临床医生在执行会诊方案后,及时反馈给会诊系统,若疑难问题已得 到解决,会诊系统接收该临床医生的评价,或者接收参与会诊的各会诊专家 的评价,由会诊系统汇总,以形成各参与会诊专家在此次诊疗过程中的贡献 度(即对疾病认识的准确度),将该贡献度输入专家库,以更新专家库中各 会诊专家的贡献度值。每一会诊专家的贡献度值,可为该会诊专家所参加所 有会诊的所获得的贡献度值的总和或者平均值,也可按照每次会诊的重要性, 计算加权平均值。
若疑难问题没解决需要向会诊系统重新发送会诊请求,重新组织远程会 诊。如该执行与反馈所需要的时间极短,是在各会诊专家所能等待的时间范 围内,则可由会诊系统继续执行步骤5-步骤9,直至疑难问题解决。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所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 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凡是运用本发明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 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中医远程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医远程会诊方法包括步骤需要发起远程会诊的临床医生登录会诊系统,向会诊系统发送会诊申请,并提供待会诊患者的各方面临床诊疗信息;会诊系统针对待会诊患者的病例信息中所记载的疾病类型,在专家库中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参与该次会诊的专家;会诊系统在会诊专家中指定会诊主持人;定性定量分析平台开放,纳入本次会诊专家,会诊系统向各终端发出检测指令,会诊系统收到所有会诊终端回馈的工作状态正常的报告后,开始进行该次中医远程会诊;同时会诊系统在知识库与病例库中匹配参考信息;进行该次中医远程会诊的问题提出阶段、提出诊疗方案阶段、方案讨论阶段,各会诊专家进行深入探讨后,最终得出会诊的诊断报告;该临床医生在执行会诊方案后,及时反馈给会诊系统,并形成各参与会诊专家在此次会诊过程中的贡献度。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会诊系统 在可选择的范围内随机确定一定数量的专家参与会诊,或按照该领域专家的 贡献度排名,确定参与该次会诊的专家名单。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会诊系统在所述专家名单中选择贡献度排名第一的专家为会诊主持人。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会诊系统 向各终端发出检测指令,由会诊终端自动检测该次远程会诊所涉及设备的工 作状态。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位会诊专家 拟定中医诊疗方案后,向会诊系统发送,会诊系统首先在知识库中对该诊疗 方案匹配査找其立论依据,如有问题,可将匹配结果返回该专家终端,以供 该会诊专家确定其正确性。
6. 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一医学 图像信息,所述会诊终端将该会诊专家在该专家终端上完成的该图像信息的 处理结果,通过会诊系统发往定性定量分析平台或主持人终端,供会诊参与 者实时共享。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该贡献度输入专家库,以更新专家库中各会诊专家的贡献度值。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中医远程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会诊系统记录 研讨过程中每位专家的发言和意见,并提供知识库与病例库中的前人经验和 建议以供会诊专家参考及辅助决策。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医远程诊疗方法,包括步骤发起人登录会诊系统发送会诊申请,并提供患者的理化指标、求诊经历等诊疗信息;于在线应答专家中确定会诊专家并指定会诊主持人;开放定性定量分析平台;设备检测正常后,进行该次中医远程会诊的问题提出阶段、提出诊疗方案阶段、方案讨论阶段,各会诊专家进行深入探讨后,最终得出会诊的诊断报告;在执行会诊方案后,及时反馈给会诊系统,并形成各参与会诊专家在此次会诊过程中的贡献度。本发明的远程诊疗方法,会诊专家能够实时共享病人病历和诊断资料,在分析平台的帮助下,会诊专家与患者能够更直观的相互交流,综合各个专家的智慧,进一步提高了专家选择的科学性与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文档编号G06F19/00GK101620648SQ20091009089
公开日2010年1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3日
发明者孟庆刚, 宋琳莉, 李瑞祥, 乐 王, 王连心, 谢晴宇 申请人:北京中医药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