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8887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扇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模块,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避震功效的 风扇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电脑主机中装设有主板、中央处理器、各式硬盘及电源供应 器等电子组件,而这些电子组件运行时所产生的热能需予以散热,以 避免主机内热能无法耗散而导致电子组件因过热而损坏。
在现有技术中,电脑主机进行散热的方式为在机壳内装设散热风 扇。通过散热风扇的扇叶转动,将机壳内各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气排(抽) 出机壳外,且因为散热风扇进行抽出机壳内气体的动作,造成机壳内、 外空气的流动,以将冷空气输送至机壳中。通过装设于电子设备中的 散热风扇,将机壳内各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空气排出及冷空气随之输 入机壳内,建立空气循环机制,以进行散热。
再者, 一般散热风扇是直接以螺丝固定于机壳的内侧壁面,使散 热风扇直接与机壳接触。当散热风扇运转时会因为马达运行或风扇的 扇叶转动而造成散热风扇整体的震动,又因为散热风扇与机壳的直接 接触,因而产生噪音。另外,散热风扇运转时所产生的高频震动会对 装设于机壳内的硬盘造成影响,导致硬盘在高速运转中进行存取时, 硬盘的磁头碰撞磁轨而损坏。
因此,为了避免散热风扇因运转所产生的震动影响了硬盘或电脑 主机中的其他电子组件,必须在散热风扇上加装或连接避震装置,以 减少散热风扇的震动。
请参阅图1,其显示为中国台湾第M306461号专利案。如图1所 示,其公开了一种散热风扇避震结构,散热风扇安装在电子设备内, 以供电子设备内各组件散热之用。散热风扇11的四角落处预设有结合 孔 ,利用固结元件13穿过结合孔110而固设在电子设备内的固定架14上,其中散热风扇11的结合孔110内安装有避震元件12,使固 结元件13与结合孔110之间包覆着避震元件12以达到避震效果。通 过避震元件12吸收散热风扇运转时所产生的震动,以令电子设备内的 各组件不致受震动的影响。
此外,供多部电脑通过网路系统连接的服务器,相比于电脑对于 散热条件则有更高的要求。由于服务器的运算速度远高于终端的单机 电脑,因此需要较多的散热风扇以提升服务器的散热效率,但若在服 务器内增加散热风扇势必会增加因散热风扇运转时所产生的震动,如 此一来,对于服务器内高速运转中的硬盘影响很大。
另外,现今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有微小化的趋势。在小体积的 电脑中,除了散热条件重要外,对于机壳内的各电子设备的占用空间 更是锱铢必较。
综上所述,上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 避震效果不佳。现有技术中虽有将避震元件装设于散热风扇的 结合孔中,但散热风扇与固定架为直接接触,其之间并无任何避震措 施。
(2) 占用电子设备内的空间。现有技术需通过固定架而将散热风扇 固定于电脑主机中,所占空间之大对于目前小体积电脑并不适用。
(3) 避震元件的尺寸不易精确,造成安装不易。现有技术中,需将 可吸震的避震元件安装入散热风扇的结合孔中,由于现有技术的避震 措施仅仰赖安装入结合孔的避震元件,不仅对于避震元件的尺寸制作 需非常精确外,且在组装程序中,避震元件是否易安装也是影响组装 时间的关键,进而影响产品生产率。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风扇模块,具有避震效果、减少空间占用率 以及改善风扇组装效率,遂成为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风扇模 块,其具有避震效果、减少空间占用率以及改善风扇组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扇模块,该风扇模块包括风扇本体,在
该风扇本体的相对两侧的同一高度位置上具有多个结合孔;容置装置,用以容置该风扇本体,且该容置装置的相对两侧端缘具有多个凹部; 以及多个弹性件,结合于该风扇本体的所述结合孔中,所述弹性件分 别具有尾部和间隔部,且所述尾部和所述间隔部突出于该风扇本体的 外侧,其中,所述尾部卡置于该容置装置的所述凹部中,该间隔部卡 置于该风扇本体与该容置装置之间,且所述尾部的长度实质小于或等 于所述凹部的厚度,从而通过所述凹部与所述尾部的配合而水平悬空 该风扇本体。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块利用具有结合孔的风扇本 体结合弹性件而悬吊于容置装置上,通过弹性件的尾部跨置于容置装 置的凹部而将风扇本体悬吊于一预定高度上,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风 扇模块的既有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块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避震效果佳。风扇本体通过利用结合孔与弹性件的结合而容置 于容置装置中,且通过弹性件的尾部跨置于容置装置的凹部而悬吊于 一预设高度位置以达到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避震功效。
(2) 体积小。弹性件的尾部跨置于容置装置的凹部且尾部的长度小 于或等于凹部的厚度以避免尾部外凸于容置装置,故能减小容置风扇 本体的风扇模块的整体体积。
(3) 弹性件尺寸不需精确。容置装置的凹部的容置空间仅需可容置 弹性件的尾部即可,以及凹部的厚度仅需可提供支撑风扇本体的支撑 力即可,故不需精密地制造弹性件的尾部或容置装置的凹部。因此, 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块除了具有避震的效果外,还可达到组装容易且 提高生产率的功效。


图1为绘示现有技术的散热风扇避震结构的示意图2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风扇模块的分解示意图3A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风扇模块的弹性件的示意
图3B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本体与容置装置的弹性件结合的 局部示意图4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风扇模块的组合示意图;图5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风扇模块的剖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1 散热风扇110结合孑L
12 避震元件13固结元件
14 固定架
2 风扇模块20容置装置
201 凹部202折边
204 风口206固定部
2061穿孔21弹性件
211 尾部212间隔部
213头部214结合部
3 风扇本体30结合孔
X 轴线
al 直径
a2 宽度
D 厚度
L 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较佳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 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 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也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 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迸行各种修饰与变更。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 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并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2,其是绘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悬吊系统的分解示 意图。本实施例的风扇模块2包括容置装置20、弹性件21及风扇本体 3。需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块2另可包括其他构件,为 简化附图及说明,此处的分解示意图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件。
多个弹性件21,分别结合于风扇本体3的相对两侧的同一高度位 置处。弹性件21可为任何具有弹性的物体,例如橡胶、合成橡胶或氯化聚乙烯。弹性件21的详细结构将详述如后。
如图2所示,风扇本体3的相对两侧的两边角落各设有结合孔30, 且风扇本体3的各结合孔30设于同一高度位置处,藉以分别与多个弹 性件21结合。此外,本实用新型也可在风扇本体3的相对两侧各仅设 置单一结合孔30,且风扇本体3的相对两侧的两结合孔30也设于同一 高度位置处。
容置装置20,例如为中空体,用以容置风扇本体3于其中。此外, 在容置装置20的相对两侧端缘,也就是靠近风扇本体3的结合孔30 结合弹性件21处的端缘,可选择性地形成为折边202,藉以使得形成 在折边202上的凹部201具有一厚度,从而通过凹部201与弹性件21 的配合而将风扇本体3悬吊于一预设高度上,也就是使风扇本体3水 平悬空。
在本实施例中,风扇本体3的结合孔30的位置或数量并不限定, 只要使风扇本体3结合多个弹性件21后能够水平悬吊于容置装置20 上即可。此外,容置装置20的相对两侧端缘侧边,也就是靠近风扇本 体3结合弹性件21处的端缘也可不形成为折边202,只要能使形成于 端缘上的凹部201具有厚度并使弹性件21可跨置于凹部201上即可。 此外,具有厚度的凹部201还可增强容置装置20承受风扇本体3的重 力的承受能力。
经由上述实施例得以了解,风扇本体3可通过结合孔30与弹性件 21的结合而水平悬吊于容置装置20上,以达到避震功效。
接着,如图3A所示,其是绘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风扇模块 的弹性件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1具有尾部211、间隔部 212、头部213及结合部214,且尾部211、间隔部212、头部213及结 合部214为同轴,也就是具有相同轴线X。
尾部211例如为柱状体,且柱状体的垂直于轴线X的断面可为圆 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尾部211是用以跨置于凹部201上,其中当尾 部211与凹部211配合而水平悬空风扇本体3时,尾部211的轴线位 于容置装置20的同一高度上。
间隔部212位于头部213及尾部211之间。间隔部212的垂直于 轴线X的断面面积大于尾部211的垂直于轴线X的断面面积,也就是
8说,间隔部212的横截面尺寸大于尾部211的横截面尺寸,且间隔部 212的垂直于轴线X的断面面积也大于风扇本体3的结合孔30的断面 面积,也就是说,间隔部212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结合孔30的横截面尺 寸,藉以使得弹性件21结合风扇本体3后免于完全陷入风扇本体3的 结合孔30中。其中,间隔部212可例如为同轴于尾部211的柱状体, 且柱状体的断面形状可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
头部213是通过结合孔30而卡置于风扇本体3的内侧。头部123 的截面尺寸大于结合孔30的尺寸,由于弹性件21本身具有弹性,故 头部213在通过结合孔30时受到挤压而穿透结合孔30,之后会恢复而 将其限位于风扇本体3的内侧。
结合部214用以插入风扇本体3的结合孔30中。由于弹性件21 本身具有弹性,结合部214的螺纹可被挤压而插入风扇本体3的结合 孔30中。
当结合部214进入结合孔30后,原本受挤压的螺纹将恢复原状而 卡住结合孔30,使得弹性件21无法以相反于原进入方向的方向离开结 合孔30。此外,间隔部212具有抵住风扇本体3以避免弹性件21完全 陷入结合孔30的作用,还可使得弹性件21能够与风扇本体3的结合 孔30的壁面紧密贴合。
再者,弹性件21的头部213的结构可例如为具有螺纹、锯齿、十 字或者其他任何结构,只要头部213具有可使弹性件21进入结合孔30 而不松脱的结构即可。
此外,本实用新型另可利用自攻螺栓在弹性件21进入结合孔30 后再插入弹性件21内,使弹性件21的体积在结合孔30内膨胀,藉以 更加贴合于风扇本体3的结合孔30的壁面。
接着,如图3B所示,其是绘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本体与容置装置 的利用弹性件结合的局部示意图。如图3B所示,弹性件21结合于风 扇本体3,其中,弹性件21的间隔部212位于风扇本体3与容置装置 20之间,藉以隔开风扇本体3与容置装置20,间隔部212的相对两侧 分别与风扇本体3及容置装置20的折边202接触,以作为风扇本体3 与容置装置20之间的避震使用。
再者,以弹性件21的尾部211及间隔部212为圆柱状体为例,在图3B所示的实施例中,凹部201的厚度D实质大于或等于尾部211 的长度L(请参阅图3A),凹部201可将尾部211完全收容而不致使尾 部211外凸于凹部201。凹部201的形状例如为弧状,且凹部201的宽 度a2实质小于或大于尾部211的直径al,从而使尾部211与凹部201 之间为过盈配合,以使风扇本体3的水平悬空更为稳固。当然,若为 因应不同的需求及设计,也可选择使凹部201的宽度a2实质大于尾部 211的直径al,故,尾部211与凹部201两者间也可具有空隙或是两者 紧密贴合皆可。需注意的是,若尾部211与凹部201间具有空隙,则 风扇本体3与容置装置20的空隙需在风扇本体3平行移动时不会碰触 到容置装置20为优先考虑。
由上述实施例得以了解,风扇本体3是通过结合孔30与弹性件21 的结合而以弹性件21的尾部211跨置于容置装置20的凹部201上, 可达到风扇本体3与容置装置20之间的避震功效,且尾部211的长度 L小于凹部201的厚度D的设计可减小整体体积。凹部201及尾部211 的尺寸需讲求精密而呈过盈配合,但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 凹部201及尾部211的尺寸不需讲求精密,只需使凹部201可容置尾 部211以支撑风扇本体3即可。
请参阅图4,其是绘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风扇模块的组合示 意图。如图4所示,风扇本体3容置于中空的容置装置20中,通过与 弹性件21的结合而悬空,且悬吊于容置装置20上。当容置有风扇本 体3的容置装置20受到水平方向的震荡时,由于弹性件21介于风扇 本体3与容置装置20之间且弹性件21的尾部211跨置在容置装置20 的凹部201上。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块可具有水平方向的避震 效果。
此外,对应于风扇本体3的出(入)风处的容置装置20的侧面上具 有风口 204,以供风扇本体3排(抽)风。容置装置20的侧面还延伸有 固定部206,且固定部206具有穿孔2061。由此设计,可利用固定件, 例如螺丝或插拴等,而将容置装置20固定于电子设备如服务器或笔记 本电脑的机壳内。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块的容置装置20并不限于只容纳一个 风扇本体3,应视情况需求而予以加大容置装置20的容置空间。请参阅图5,其是绘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风扇模块的组合剖 视示意图。如图5所示,风扇本体3通过与弹性件21的结合,利用弹 性件21的尾部211跨置于容置装置体20的凹部201上,而间隔件212 位于风扇本体3与容置装置20之间,且风扇本体3与底部的机壳(板) 有一段距离的悬空,以达到与机壳的垂直方向的避震功效。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块可封装于电脑或服务器中。在封装 时,是将一机板紧密覆盖于容置风扇本体3的容置装置20上且相对于 底部机板的一侧,以将容置风扇本体3的容置装置20限位于两机板之 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块具有以下功效
(1) 避震效果佳。风扇本体通过利用结合孔与弹性件的结合而容置 于容置装置中,且通过弹性件的尾部跨置于容置装置的凹部而悬吊于 一预设高度位置以达到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避震功效。
(2) 体积小。弹性件的尾部跨置于容置装置的凹部且尾部的长度小 于或等于凹部的厚度以避免尾部外凸于容置装置,故能减小容置风扇 本体的风扇模块的整体体积。
(4)弹性件尺寸不需精确。容置装置的凹部的容置空间仅需可容置 弹性件的尾部即可,以及凹部的厚度仅需可提供支撑风扇本体的支撑 力即可,故不需精密地制造弹性件的尾部或容置装置的凹部。因此, 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块除了具有避震的效果外,还可达到组装容易且 提高生产率的功效。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功效,而非用于限 制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与改变。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权利 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为依据。
ii
权利要求1、一种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扇本体,在该风扇本体的相对两侧的同一高度位置上具有多个结合孔;容置装置,用以容置该风扇本体,且该容置装置的相对两侧端缘具有多个凹部;以及多个弹性件,结合于该风扇本体的所述结合孔中,这些弹性件分别具有尾部和间隔部,且所述尾部和所述间隔部突出于该风扇本体的外侧,其中,所述尾部卡置于该容置装置的所述凹部中,该间隔部卡置于该风扇本体与该容置装置之间,且所述尾部的长度实质小于或等于所述凹部的厚度,从而通过所述凹部与所述尾部的配合而水平悬空该风扇本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容置装置的 相对两侧端缘还分别具有折边,而所述凹部设于该折边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吊装置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间 隔部的横截面尺寸大于该尾部的横截面尺寸。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为柱 状体。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的 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 具有弹性的软性材料。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还分 别具有头部和结合部,所述结合部穿设该风扇本体的所述结合孔,所述头部卡置于风扇本体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容置装置还 具有多个风口 ,且这些风口的位置分别对应于该风扇本体的入风及出 风处。
专利摘要一种风扇模块,包括风扇本体、容置装置及多个弹性件。风扇本体的相对两侧的同一高度位置上具有结合孔,容置装置是用以容置风扇本体,且容置装置的相对两侧端缘具有多个凹部。弹性件分别结合于风扇本体的相对两侧的同一高度位置的结合孔,且弹性件分别具有用以跨置于凹部上的尾部,其中凹部的厚度实质大于或等于尾部的长度,从而通过凹部与尾部的配合而水平悬吊风扇本体。因此,风扇本体可通过位于风扇本体的相对两侧的同一高度位置上的结合孔与弹性件的结合而设置及悬吊于容置装置上,以达到水平及垂直方向的避震功效。
文档编号G06F1/20GK201428630SQ200920076048
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0日
发明者张玲玲, 胡永凉, 郑再魁 申请人: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