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的平板电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37419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便携式的平板电脑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板电脑,尤其涉及一种带标准键盘并能够在多种操作模式下工作的平板电脑。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平板电脑已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并开始广泛使用。这里的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指的是一种平板形状的便携式计算机,其外观与笔记本电脑比较相似,外形轮廓介于笔记本电脑和掌上电脑之间,然而它的数据处理能力大于掌上电脑,而且还支持手写输入或语音输入。具体而言,平板电脑的显示屏可以随意旋转,一般采用小于10. 4英寸的液晶屏幕,一般为具有触摸识别功能的液晶屏。此外,按结构设计来划分,现有的平板电脑包括集成了键盘的“可变式平板电脑”和可外接键盘的“纯平板电脑”两大类。就可变式平板电脑来说,其将键盘与电脑主机集成在一起,而电脑主机则巧妙地与液晶屏紧密连接,当液晶屏与主机折叠在一起时可作为纯平板电脑使用,当液晶屏掀起时又可作为一台具有数字墨水和手写输入/操控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就纯平板电脑而言,其将电脑主机与液晶屏集成在一起,并将手写输入作为主要的输入方式,它们更强调在移动中使用。然而,值得重视的是,上述可变式平板电脑更接近于笔记本电脑,因而整个机器比较厚重,便携度较低。另一方面,纯平板电脑虽然轻便,但其作为主要输入方式的键盘是由液晶屏幕特定区域的虚拟键盘来实现的,如此一来,用户在操作时往往输入手感不佳,而且相邻虚拟键之间的距离过窄,还非常容易产生误操作,如果通过外接键盘的方式来解决误操作这一困扰,但同时也降低了便携度。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兼具移动性和便携性的平板电脑架构,是业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平板电脑在使用时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便携式平板电脑。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的平板电脑,包括一主机本体,包括一第一面,具有一触控屏幕;以及一第二面,与第一面相对,该第二面具有一第一枢接单元和一第二枢接单元,且所述第一枢接单元和所述第二枢接单元设置于所述主机本体的相对两侧;一标准键盘,通过该第一枢接单元枢接于该主机本体,并可绕着该主机本体的一第一侧边旋转;以及一支撑件,通过该第二枢接单元枢接于该主机本体的第二面,并且可绕着该第二枢接单元的枢轴旋转,
其中,所述平板电脑工作在第一模式时,所述标准键盘贴合于所述第二面,并且所述支撑件覆盖所述标准键盘;所述平板电脑工作在第二模式时,所述标准键盘绕着所述第一侧边顺时针旋转直到平放于一平面,以及所述支撑件绕着所述第二枢接单元的枢轴旋转并与所述主机本体形成一夹角;所述平板电脑工作在第三模式时,所述标准键盘贴合于所述第二面,以及所述支撑件绕着所述第二枢接单元的枢轴旋转并与所述主机本体形成一夹角。优选地,该支撑件是一遮盖板,其宽度等于主机本体的宽度。依据一实施例,在触控屏幕的特定区域设置一虚拟键盘,通过该虚拟键盘来执行输入操作。或者,在触控屏幕上,通过触控笔或手写输入方式来执行各种操作。优选地,第一枢接单元包括一第一枢接件和一第二枢接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边上靠近两端处,并且所述第一枢接件和第二枢接件的一端均固定于所述主机本体,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标准键盘。优选地,第二枢接单元包括一第三枢接件和一第四枢接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面上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另一侧附近,并且所述第三枢接件和第四枢接件的一端均固定于所述主机本体,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件。作为可替换的是,第二枢接单元包括一第五枢接件,位于所述第二面上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另一侧,所述第五枢接件的两端固定于所述支撑件以及所述第五枢接件的中间部固定于所述主机本体,并且所述第五枢接件的长度等于所述主机本体的宽度。优选地,主机本体的第二面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且所述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存在一高度差,所述高度差的数值等于所述支撑件的厚度。进一步,支撑件的内表面为一凹槽,用于容置所述标准键盘,并且所述凹槽的长度等于所述标准键盘的长度以及所述凹槽的宽度等于所述标准键盘的宽度。优选地,标准键盘的背面靠近所述主机本体的第二面,以及所述标准键盘的正面靠近所述支撑件,并且所述标准键盘的正面具有多个按键。采用本发明的便携式平板电脑,于电脑的主机本体的一面设置两个枢接单元,其中的一个枢接单元枢接至标准键盘,使该标准键盘可绕着主机本体的侧边旋转;另一个枢接单元枢接至支撑件,使该支撑件可绕着此枢接单元的枢轴旋转,从而让该平板电脑可在多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下进行工作。此外,标准键盘和支撑件都设置成可旋转方式,该平板电脑可在不同的操作模式之间进行自由转换,既保留了电脑的可便携性,又增强了用户执行输入操作时的手感体验。


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其中,图IA示出依据本发明的便携式平板电脑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正视图;图IB示出图 IA的便携式平板电脑的后视图;图2A示出图IA和图IB的便携式平板电脑的一表面上的枢接单元的第一实施例; 图2B示出图IA和图IB的便携式平板电脑的一表面上的枢接单元的第二实施例;图2C示出图2B的枢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3示出本发明的便携式平板电脑工作于第一模式时的状态图;以及图4示出本发明的便携式平板电脑工作于第二模式时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前所述,现有技术中的平板电脑从结构上分,主要包括可变式平板电脑和纯平板电脑。一方面,可变式平板电脑虽然集成了键盘,但是整个机器的便携度不高,而且产品的外观显得较为零乱。另一方面,纯平板电脑采用液晶屏幕的虚拟键盘作为主要的输入方式,因相邻键之间的距离过窄,很容易出现误操作,如需调节输入手感必须外接标准键盘。 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平板电脑在上述各方面的诸多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架构的便携式平板电脑。图IA示出依据本发明的便携式平板电脑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正视图,而图IB示出图IA的便携式平板电脑的后视图。结合图IA和1B,该便携式平板电脑包括一主机本体、 一支撑件30和一标准键盘40,其中主机本体具有第一表面10 (也可称为正面)和第二表面20 (也可称为背面)。在主机本体的第一表面10的中央,设置一触控屏幕102,而第二表面20与第一表面10相对。在一实施例中,该支撑件是一遮盖板,其宽度等于主机本体的宽度。在另一实施例中,位于主机本体第一表面10的触控屏幕102设有一虚拟键盘,移动用户通过该虚拟键盘来执行输入操作。可替换地,移动用户还可通过触控笔或手写方式在触控屏幕上执行各种输入操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将支撑件30和标准键盘40与主机本体可靠地连接在一起,本发明在主机本体的第二表面20上设置两个枢接单元,即第一枢接单元201和第二枢接单元,更为详细地,第一枢接单元201和第二枢接单元设置于主机本体的相对两侧。具体地,标准键盘40通过第一枢接单元201枢接于主机本体,该标准键盘40可绕着主机本体的一侧边旋转。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枢接单元201包括第一枢接件和第二枢接件,分别位于主机本体的一侧边靠近两端处(如图IA所示),并且第一枢接件和第二枢接件的连接方式是, 其一端固定于主机本体,其另一端固定于标准键盘40。同时,支撑件30通过第二枢接单元枢接于主机本体的第二表面20,并可绕着该第二枢接单元的枢轴旋转。以下,结合图2A和图2B简要描述第二表面20的第二枢接单元的两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图2A示出上述便携式平板电脑的第二枢接单元的第一实施例,图2B示出上述便携式平板电脑的第二枢接单元的第二实施例。在图2A中,第二枢接单元包括第三枢接件203和第四枢接件205,分别位于主机本体第二表面20的另一侧附近,该侧与标准键盘 40所在的一侧相对。类似地,第三枢接件203和第四枢接件205各自的一端固定于主机本体,另一端固定于支撑件30,因此,支撑件30通过这两个枢接件枢接于主机本体的第二表面20。相比之下,在图2B中,第二枢接单元仅包括单个的枢接件207,也位于主机本体第二表面20的另一侧。进一步参照图2C,枢接件207依据其枢接功能可划分为中间部2072 以及两端部2071和2073,将枢接件207的两端部2071和2073固定于支撑件30,且将枢接件207的中间部2072固定于主机本体的第二表面20,如此一来,支撑件30枢接于主机本体,并且可绕着枢接件207的枢轴旋转。此外,为了保持产品的外观简洁整齐,枢接件207的长度设置为等于主机本体的宽度。为便于深入了解本发明的便携式平板电脑,在下文中,结合图3和图4来描述该平板电脑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状态示意图。进一步,图3是该便携式平板电脑工作于第一模式时的状态图,在该模式下,标准键盘40贴合于主机本体的第二表面20,并且支撑件30完全覆盖标准键盘40。用户通过操作主机本体第一表面10上的触控屏幕102,以完成人机交互。图4示出本发明的便携式平板电脑工作于第二模式时的状态图。参照图4,首先, 将支撑件30绕第二枢接单元打开,使标准键盘40通过第一枢接单元201绕着一侧边顺时针旋转直到平放于一平面,然后根据用户观看时的最佳屏幕角度,将支撑件30绕着相应的枢轴旋转,从而与主机本体形成一夹角以支撑该主机本体。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该操作模式下,主机本体第一表面10的触控屏幕102仍然具有触控功能,用户也可通过触控笔或人手来执行类似于鼠标的移动或点击操作。再次参照图1A,其也可以用来描述本发明的便携式平板电脑在第三工作模式下的状态。在该模式下,标准键盘40贴合于主机本体的第二表面,而仅仅将支撑件30绕着第二枢接单元的枢轴旋转,从而与主机本体形成一夹角以支撑该主机本体。容易知晓,用户在无需经常使用键盘输入时,可设置平板电脑于图IA所示的状态,例如,在支撑件30与主机本体的夹角角度调节合适后,可欣赏电影或观看视频。此外,在本发明的便携式平板电脑的一实施例中,可以将主机本体的第二表面20 分为两个区域,如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并且使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存在一高度差,该高度差的数值等于支撑件30的厚度。优选地,将支撑件30的内表面设为一凹槽,用于容置标准键盘40,并且该凹槽的长度等于标准键盘40的长度以及该凹槽的宽度等于标准键盘40的宽度。也就是说,标准键盘40的背面与主机本体的第二表面贴合,而具有按键的面与支撑件30的凹槽内表面贴合。采用本发明的便携式平板电脑,于电脑的主机本体的一面设置两个枢接单元,其中的一个枢接单元枢接至标准键盘,使该标准键盘可绕着主机本体的侧边旋转;另一个枢接单元枢接至支撑件,使该支撑件可绕着此枢接单元的枢轴旋转,从而让该平板电脑可在多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下进行工作。此外,标准键盘和支撑件都设置成可旋转方式,该平板电脑可在不同的操作模式之间进行自由转换,既保留了电脑的可便携性,又增强了用户执行输入操作时的手感体验。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各种变更和替换。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式的平板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电脑包括一主机本体,包括一第一面,具有一触控屏幕;以及一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所述第二面具有一第一枢接单元和一第二枢接单元,且所述第一枢接单元和所述第二枢接单元设置于所述主机本体的相对两侧;一标准键盘,通过所述第一枢接单元枢接于所述主机本体,并可绕着所述主机本体的一第一侧边旋转;以及一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二枢接单元枢接于所述主机本体的第二面,并且可绕着所述第二枢接单元的枢轴旋转,其中,所述平板电脑工作在第一模式时,所述标准键盘贴合于所述第二面,并且所述支撑件覆盖所述标准键盘;所述平板电脑工作在第二模式时,所述标准键盘绕着所述第一侧边顺时针旋转直到平放于一平面,以及所述支撑件绕着所述第二枢接单元的枢轴旋转并与所述主机本体形成一夹角;所述平板电脑工作在第三模式时,所述标准键盘贴合于所述第二面,以及所述支撑件绕着所述第二枢接单元的枢轴旋转并与所述主机本体形成一夹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的平板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是一遮盖板,所述遮盖板的宽度等于所述主机本体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的平板电脑,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触控屏幕的特定区域设置一虚拟键盘,通过所述虚拟键盘来执行输入操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的平板电脑,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触控屏幕上,通过触控笔或手写输入方式来执行各种操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的平板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接单元包括一第一枢接件和一第二枢接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边上靠近两端处,并且所述第一枢接件和第二枢接件的一端均固定于所述主机本体,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标准键盘。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的平板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接单元包括一第三枢接件和一第四枢接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面上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另一侧附近,并且所述第三枢接件和第四枢接件的一端均固定于所述主机本体,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的平板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接单元包括一第五枢接件,位于所述第二面上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另一侧,所述第五枢接件的两端固定于所述支撑件以及所述第五枢接件的中间部固定于所述主机本体,并且所述第五枢接件的长度等于所述主机本体的宽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的平板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的第二面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且所述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存在一高度差,所述高度差的数值等于所述支撑件的厚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式的平板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内表面为一凹槽,用于容置所述标准键盘,并且所述凹槽的长度等于所述标准键盘的长度以及所述凹槽的宽度等于所述标准键盘的宽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的平板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键盘的背面靠近所述主机本体的第二面,以及所述标准键盘的正面靠近所述支撑件,并且所述标准键盘的正面具有多个按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的平板电脑,包括主机本体,包括具有触控屏幕的第一面以及具有第一枢接单元和第二枢接单元的第二面;标准键盘,通过该第一枢接单元枢接于该主机本体,并可绕着该主机本体的第一侧边旋转;以及支撑件,通过该第二枢接单元枢接于该主机本体的第二面,并且可绕着该第二枢接单元的枢轴旋转。采用该平板电脑,于电脑的主机本体的一面设置两个枢接单元,分别使标准键盘和支撑件都设置成可旋转方式,以便该平板电脑可在多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下进行工作。此外,该平板电脑在不同模式间自由转换时,可选择地将标准键盘隐藏于主机本体内或旋转出来用作按键输入,增强了用户执行输入操作时的手感体验。
文档编号G06F1/16GK102478893SQ20101056934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5日
发明者何行江, 尤嘉, 林如明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