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管理方法

文档序号:6427324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输血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院的输血管理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通过电子设备对输血进行管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临床输血安全保障是指从病员血液标本采集到血液制剂输入病员体内的整个过程。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国对血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我国2010年临床用血量已达1892多万单位,约3685吨。临床输血安全不仅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对保障社会稳定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红细胞ABO等血型人为差错导致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一直是临床安全输血中极为棘手的、难点与热点问题。通常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红细胞ABO等血型人为差错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采集病员血标本过程的差错,包括标签错误(病床边填写错或打印标签时打错),运输过程中标签脱落,或同时采集多名病员的标本造成血样本混淆,或血标本放在同一容器中而混淆等。据美国纽约州1990年一 2000年采错血标本(包括贴错标签和病员身份认错)导致ABO血型错配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占15%。另外,另据国际输血协会(简称ISBT) 2002年对10个国家中的62家医院的70万份血标本进行调查发现贴错标签占6%。和病员身份识别认错5%。^导致发生采血错误,这些错误均可直接导致错误输血,作为输血致死的最主要原因,其发生率比HCV和HIV经血液传播的发生率相加还要高数千倍。其二,临床输注血液过程的差错,由于在病床边靠人工书写标签核对病员身份的方式几十年来几乎没有改变,红细胞ABO血型不相匹配血液输错一直居于所致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造成死亡报告病例中的首位原因,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七。国内外专家认为临床真实的输错血的发生率可能还要高得多,甚至达到2. 5%。。美国曾核查4000次输血前对病员的确认情况,发现有25 %未作输血前的核对。据文献报告英国1996 2003年间输血过程中错误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七,其中50 %以上为错误输血(即血液输错对象),另50%是在输血过程中多个环节出错(其中70%发生在临床阶段,尤其是在输血前床边核对存在重大隐患。据2001年印度I家医院的错误原因分类分析,87%血标本标签错误(混淆或填错病员的住院号),又未能严格通过核对而正确识别病员的身份有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输血管理方法,用以解决现有的医院输血管理不合理,在血液检测和输血环节的错误率较高,造成严重的后果的问题。本发明一种输血管理方法,包括,将病员就诊信息以及血液制剂上供血者的信息扫描入所述医院的病员信息数据库中;在采集所述病员的血液标本前,对所述病员就诊信息进行第一次核对;在血库对所述血液标本检测前,对所述病员就诊信息进行第二次核对;在对所述病员进行输血前,对所述病员就诊信息进行第三次核对。
如上所述的输血管理方法,其中,在进行所述第一次核对前还包括制作病员本次输血信息的手腕标签与输血条码,并将所述病员就诊信息、本次输血信息和输血条码传输到移动标签识别器内,并将所述手腕标签佩戴于对应的病员手环上,将所述输血条码贴在采血管、临床输血清单以及病员病例卡上。如上所述的输血管理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次核对包括在对所述病员的血标本采集前,使用所述移动标签识别器对所述病员的手环上的输血条形码、采血管输血的条形码和所述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的输血条形码,三者的输血条形码是否一致进行核对,如果所述手持移动标签识别器上提示所述三者的输血条形码一致,则对所述血标本进行采集,如果所述手持移动标签识别器上提示所述三者的输血条形码不一致,则不允许采集所述病员血标本。如上所述的输血管理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次核对包括血库接到所述病员血标本与临床输血申请单后,扫描所述血样管和所述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的输血条形码是否一致,·如一致,则从所述医院的病员就诊信息数据库中调取所述病员就诊信息,并与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所填写的病员就诊信息进行核对,确认填写无误后,进行血型鉴定与血液交叉匹配试验,如血型鉴定后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结果为阴性,则允许向对应的所述病员提供所述供血者的血液。如上所述的输血管理方法,其中,所述第三次核对包括使用移动标签识别器对病员手环上的手腕标签、临床输血前检测报告单上和病员病历卡的输血条码进行核对,如移动标签识别器提示通过,则允许给病员输血;否则,不允许给病员输血。如上所述的输血管理方法,其中,观察输血过程,输血完成后将观察的内容信息记录,并回传至医院计算机信息数据库保存。如上所述的输血管理方法,其中,所述观察输血过程所记录的内容包括是否有寒战高热反应、是否有皮肤瘙痒反应、是否有口唇肿胀反应、是否有呼吸困难反应、是否有腰背部疼痛反应、是否出现酱油色尿,以及医生的备注信息。如上所述的输血管理方法,其中,所述血型鉴定后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结果为阴性后,打印病员临床输血前检测报告单,并锁定与所述病员匹配的供血者血液制剂类型与数量。如上所述的输血管理方法,其中,所述锁定病员匹配的供血者血液制剂类型与数量包括将血袋上的条码与所述病员进行锁定,并将血袋上的条码与所述病员的锁定关系记录在所述移动识别器和所述病员临床输血前检测报告单上。如上所述的输血管理方法,其中,从所述血库取血后,在护士台,从所述数据库中调取病员本次输血数据信息,再次进行核对,如果对正确,则将确认信息发送到手持移动标签识别器上。如上所述的输血管理方法,其中,所述病员就诊信息包括病员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或门诊号、血型以及身份证或社会保障卡号,以及是否是需要手术的病员。综上所述,本发明输血管理方法,通过在血液采集阶段、血库血液检测阶段和血液输注阶段,使用电子识别器,分别对病员的就诊信息进行核对,提高了医院输血管理水平,减少了血液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


图I本发明输血管理方法的流程 图2为现实本发明输血管理方法所需的系统的拓扑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本发明输血管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I所示本发明一种输血管理方法,包括, 步骤101、将病员就诊信息以及血液制剂上供血者的信息扫描入所述医院的病员信息
数据库中。其中上述的病员就诊信息即为一般医院在病员就诊时所记录的信息,一般可以包括病员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或门诊号、血型以及身份证或社会保障卡号,以及是否是需要手术的病员,是否需要输血等入院后病员所需填写的信息。
步骤102、血液采集阶段在采集所述病员的血液标本前,需要对所述病员就诊信息进行核对。在入院诊断后,确认病员可能需要进行输血后,需要先采集病员的血液标本,以在血库对血液标本进行核对,本发明在采集所述病员的血液标本前,需要对所述病员就诊信息进行一次核对,以确保病人标本采集的正确;
步骤103、血液检测阶段在血库对所述血液标本检测前,对所述病员就诊信息进行再次核对。本次信息核对在血库对血液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和血液交叉匹配试验之前,从医院的终端服务器中调取病员就诊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所填写的病员就诊信息进行核对,确认填写无误后,进行血型鉴定和血液交叉匹配试验,如血型鉴定和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结果为阴性,则允许向对应的所述病员提供所述供血者的血液。步骤104、血液输注阶段在对所述病员进行输血前,对所述病员就诊信息再次进行核对。此次核对在对病员进行输血之前,对临床输血前检测报告单上、病员病历卡以及血袋上的信息进行核对,如果核对正确,则允许给病员输血;否则,不允许给病员输血。下面详述本发明的另一种较佳实施例。图2为现实本发明输血管理方法所需的系统的拓扑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输血管理方法通过医院计算机所组成的系统实现,包括血库终端I、医院服务器2、护士站终端3和病房终端4,各个终端之间能够进行数据交互,其中,病员就诊信息等各种信息均可以存储在医院服务器2中,在本发明中,为保证对病员信息的核对正确,在各次核对中均较佳采用电子核对的方式,而不局限于传统的人工核对方式。上述电子核对方式采用电子条码的方式。本实施例中先通过电子智能标签制作器,制作病员本次输血信息的手腕标签与输血条码,一式三份,并将所述病员就诊信息、本次输血信息和输血条码等信息传输到移动标签识别器内,再将为病员唯一信息手腕标签佩戴于对应的病员手环上,将所述输血条码贴在采血管、临床输血清单以及病员病例卡上。其中,上述的手腕标签亦包括上述的输血条码信息。因此,所述第一次核对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为在对所述病员的血标本采集前,使用所述移动标签识别器对所述病员的手环上的手腕标签内的信息、采血管输血的条形码和所述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的输血条形码,进行核对,以确定三者的输血条形码是否一致进行核对,如果所述手持移动标签识别器上提示所述三者的输血条形码一致,则可以对病员的血标本进行采集,如果所述手持移动标签识别器上提示所述三者的输血条形码不一致,则不允许采集对病员血标本进行采集。其中,所述第二次核对可以为医院血库接到所述病员血标本与临床输血申请单后,通过计算机扫描器核对所述血样管和所述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的输血条形码,是否一致,如一致,则利用血库终端I从医院的病员就诊信息数据库中调取所述病员就诊信息,并与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所填写的病员就诊信息进行核对,确认填写无误后,进行病员的血型鉴定以及血液交换匹配试验,如血型鉴定后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结果为阴性,则允许向对应的所述病员提供所述供血者的血液,并通过计算机扫描器将血液制剂的供血这的信息扫描入血库的计算机信息库中和医院的病员信息数据库中,以保留该病员与供血者之间的匹配数据。在上述血型鉴定和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结果为阴性后,还需打印病员临床输血前检 测报告单,报告单中可以包括供血者与交叉匹配试验结果信息,并锁定与所述病员匹配的供血者血液制剂类型与数量。上述锁定病员匹配的供血者血液制剂类型与数量可以具体为将血袋上的条码与所述病员进行锁定,并将血袋上的条码与所述病员的锁定关系记录在所述移动识别器和所述病员临床输血前检测报告单上。所述第三次核对可以为在给病员输血前,使用移动标签识别器对病员手环上的手腕标签、临床输血前检测报告单上和病员病历卡的输血条码进行核对,如移动标签识别器提示通过,则允许给病员输血;否则,不允许给病员输血。其中,在输血过程中,需要医生或护士观察输血过程,输血完成后将观察的内容信息记录,并回传至医院计算机信息数据库保存。上述的观察输血过程所记录的内容可以包括是否有寒战高热反应、是否有皮肤瘙痒反应、是否有口唇肿胀反应、是否有呼吸困难反应、是否有腰背部疼痛反应、是否出现酱油色尿,以及医生的备注信息。在本发明更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护士在从护士站打印取血凭证,并在取血后,在护士台再次进行病员输血信息的核实,护士还利用护士终端3从医院计算机信息数据库中调取病员本次输血的数据信息,再次进行核对,如果对正确,则将确认信息发送到移动标签识别器上。综上所述,本发明输血管理方法,通过在血液采集阶段、血库血液检测阶段和血液输注阶段,使用电子识别器,分别对病员的就诊信息进行核对,提高了医院输血管理水平,减少了血液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权利要求
1.一种输血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病员就诊信息以及血液制剂上供血者的信息扫描入所述医院的病员信息数据库中; 在采集所述病员的血液标本前,对所述病员就诊信息进行第一次核对; 在血库对所述血液标本检测前,对所述病员就诊信息进行第二次核对; 在对所述病员进行输血前,对所述病员就诊信息进行第三次核对。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所述第一次核对前还包括制作病员本次输血信息的手腕标签与输血条码,并将所述病员就诊信息、本次输血信息和输血条码传输到移动标签识别器内,并将所述输血条形码佩戴于对应的病员手环上,将所述输血条码贴在采血管、临床输血清单以及病员病例卡上。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核对包括在对所述病员的血标本采集前,使用所述移动标签识别器对所述病员的手环上的输血条形码、采血管输血的条形码和所述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的输血条形码,三者的输血条形码是否一致进行核对,如果所述手持移动标签识别器上提示所述三者的输血条形码一致,则对所述血标本进行采集,如果所述手持移动标签识别器上提示所述三者的输血条形码不一致,则不允许采集所述病员血标本。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核对包括血库接到所述病员血标本与临床输血申请单后,扫描所述血样管和所述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的输血条形码,是否一致,如一致,则从所述医院的病员就诊信息数据库中调取所述病员就诊信息,并与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所填写的病员就诊信息进行核对,确认填写无误后,进行血型鉴定和血液交叉匹配试验,如血型鉴定后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结果为阴性,则允许向对应的所述病员提供所述供血者的血液。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次核对包括使用移动标签识别器对病员手环上的手腕标签、临床输血前检测报告单上和病员病历卡的输血条码进行核对,如移动标签识别器提示通过,则允许给病员输血;否则,不允许给病员输血。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观察输血过程,输血完成后将观察的内容信息记录,并回传至医院计算机信息数据库保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输血过程所记录的内容包括是否有寒战高热反应、是否有皮肤瘙痒反应、是否有口唇肿胀反应、是否有呼吸困难反应、是否有腰背部疼痛反应、是否出现酱油色尿,以及医生的备注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血型鉴定和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结果为阴性,打印病员临床输血前检测报告单,并锁定与所述病员匹配的供血者血液制剂类型与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病员匹配的供血者血液制剂类型与数量包括将血袋上的条码与所述病员进行锁定,并将血袋上的条码与所述病员的锁定关系记录在所述移动识别器和所述病员临床输血前检测报告单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血库取血后,在护士台,从所述数据库中调取病员本次输血数据信息,再次进行核对,如果对正确,则将确认信息发送到手持移动标签识别器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一种输血管理方法,包括,将病员就诊信息以及血液制剂上供血者的信息扫描入所述医院的病员信息数据库中;在采集所述病员的血液标本前,对所述病员就诊信息进行第一次核对;在血库对所述血液标本检测前,对所述病员就诊信息进行第二次核对;在对所述病员进行输血前,对所述病员就诊信息进行第三次核对。本发明输血管理方法,通过在血液采集阶段、血库血液检测阶段和血液输注阶段,使用电子识别器,分别对病员的就诊信息进行核对,提高了医院输血管理水平,减少了血液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
文档编号G06F19/00GK102855364SQ20111017657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8日
发明者李志强, 乐嘉宜 申请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