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器、终端及其备份数据的方法

文档序号:6368225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云服务器、终端及其备份数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通信领域,尤其涉及到ー种云服务器、終端及其备份数据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3G业务的推广,用户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需要备份的数据量和数据类型日益増加,用户换机率的提高,对数据备份和恢复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作为个人的数据中心,打造统ー的数据存储和同步服务平台,是终端同步业务扩展的根本,其同步内容与方式向工作、娱乐和生活的扩展已经成为趋势。目前ー些互联网公司、运营商针对这ー问题,提供了较多的解决方案。如提供终端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功能,让用户将原终端的数据备份到云服务器上,用户只要在新終端上恢复这些数据即可,非常方便。 上述服务中,有的用户只是希望将数据保存在云服务器上,需要使用时将数据恢复即可;有的用户不是单纯地保存数据,同时希望能够在去服务器上对他的个人信息数据进行编辑,编辑以后再和终端进行数据同歩。目前已有的服务中,用户不能达到可以编辑的目的,只能实现简单的数据备份和恢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ー种云服务器、終端及其备份数据的方法,使用户在使用备份业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在网络侧编辑自己的个人数据,根据用户的选择对系统參数进行配置。本发明提出一种云服务器备份数据的方法,包括步骤接收第一客户端发送的需备份的数据及该数据的配置信息;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存储所述数据。优选地,所述根据配置信息存储数据包括解析所述数据的配置信息;当所述数据被配置为可编辑时,将所述数据分类存储于数据库,供所述第一客户端的用户进行编辑;当所述数据被配置为不可编辑时,将所述数据打包为文件存储。优选地,在执行所述根据配置信息存储数据之后,还包括恢复数据时,根据所述数据的存储方式发送所述数据至第二客户端。优选地,所述根据数据的存储方式发送数据至第二客户端包括判断所述数据的存储方式;当所述存储方式为文件存储时,发送所述数据到所述第二客户端;当所述存储方式为数据库存储吋,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转换为所述第二客户端可以识别的模式后发送至所述第二客户端。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云服务器,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客户端发送的需备份的数据及该数据的配置信息;存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存储所述数据。优选地,所述存储模块包括解析单元,用于解析所述数据的配置信息;存放单元,用于当所述数据被配置为可编辑时,将所述数据分类存储于数据库,供所述第一客户端的用户进行编辑;以及当所述数据被配置为不可编辑时,将所述数据打包为文件存储。优选地,所述云服务器还包括 恢复模块,用于恢复数据时,根据所述数据的存储方式发送所述数据至第二客户端。优选地,所述恢复模块包括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数据的存储方式;发送单元,用于当所述存储方式为文件存储时,发送所述数据到第二客户端;以及当所述存储方式为数据库存储时,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转换为所述第二客户端可以识别的模式后发送至第二客户端。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终端备份数据的方法,包括步骤接收用户输入的需备份数据的配置信息;将所述需备份数据和配置信息发送至云服务器,供所述云服务器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存储所述数据。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终端,包括配置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需备份数据的配置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需备份数据和配置信息发送至云服务器,供所述云服务器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存储所述数据。本发明使用户在使用备份业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在网络侧编辑自己的个人数据,根据用户的选择对系统参数进行配置。解决了终端数据备份与恢复中,由于用户的不可配置,导致系统功能单一的问题。


图I为本发明云服务器备份数据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云服务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云服务器一实施例中存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云服务器一实施例中恢复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终端备份数据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终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參照图1,提出本发明云服务器备份数据的方法ー实施例,包括步骤S10、接收第一客户端发送的需备份的数据及该数据的配置信息;实现本实施例需要在第一客户端即进行数据备份的终端设置ー个配置界面,该配置界面允许用户选择是否在网络侧编辑自己的个人信息数据,第一客户端接收配置界面的配置并将该配置信息、需备份数据和其它扩展信息数据发送到云服务器。S11、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存储所述数据;云服务器将收到的配置信息进行解析,识别用户的WEB页面可编辑配置,进行处理和格式对应。根据用户的选择对需备份数据进行配置,如果用户只是单纯地希望备份数据,那么云服务器就将需备份数据打包成文件存放即可,如果用户希望在客户端也可以编辑该需备份数据,即配置信息为WEB页面可编辑,则云服务器就会将这些需备份数据分类存放到相应的数据库中,同时为该用户提供WEB编辑功能。S12、恢复数据时,根据所述数据的存储方式发送所述数据至第二客户端。用户选择在第二客户端(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可能为同一客户端,也可以为不同的客户端)进行恢复操作,云服务器判定需恢复的数据的存放方式。如果为文件存储,则直接将文件数据发送到第二客户端,如果为数据库存储,则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转换为用户可以识别的格式发送到第二客户端。第二客户端收到后,写入本地。 例如用户使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吋,将电话本数据配置为在网络侧编辑,而其他个人数据不进行编辑,并将该配置信息以及电话本数据和其它个人数据发送至云服务器。云服务器收到数据后,根据接收到的配置信息,将用户发送到云服务器除电话本数据以外的个人数据都打包为文件的格式进行存放,将用户发送的电话本数据存放到数据库中,同时为该用户提供WEB编辑功能。存放到数据库中的电话本数据,更适合进行网络操作和编辑。直接以文件存放的数据,则更简便和节约空间。如此可以达到数据的可配置,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尽可能減少系统的复杂性。本实施例的方法使用户在使用备份业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在网络侧编辑自己的个人数据,根据用户的选择对系统參数进行配置。解决了终端数据备份与恢复中,由于用户的不可配置,导致系统功能単一的问题。參照图2,提出本发明云服务器ー实施例,包括接收模块10,用于接收第一客户端发送的需备份的数据及该数据的配置信息;存储模块20,用于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存储所述数据;恢复模块30,用于恢复数据时,根据所述数据的存储方式发送所述数据至第二客户端。 參照图3,存储模块20包括解析単元21,用于解析所述数据的配置信息;存放单元22,用于当所述数据被配置为可编辑时,将所述数据分类存储于数据库,供所述第一客户端的用户进行编辑;以及当所述数据被配置为不可编辑时,将所述数据打包为文件存储。參照图4,恢复模块30包括
判断单元31,用于判断所述数据的存储方式;发送单元32,用于当所述存储方式为文件存储时,发送所述数据到第二客户端;以及当所述存储方式为数据库存储时,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转换为所述第二客户端可以识别的模式后发送至第二客户端。实现本实施例需要在第一客户端即进行数据备份的终端设置一个配置界面,该配置界面允许用户选择是否在网络侧编辑自己的个人信息数据,第一客户端接收配置界面的配置并将该配置信息、需备份数据和其它扩展信息数据发送到云服务器。接收模块10接收上述配置信息和需备份数据,存储模块20的解析单元21对接收到的配置信息进行解析,识别用户的WEB页面可编辑配置,进行处理和格式对应。存放单元22根据用户的选择对需备份数据进行配置,如果用户只是单纯地希望备份数据,那么云服务器就将需备份数据打包成文件存放即可,如果用户希望在客户端也可以编辑该需备份数据,即配置信息为WEB页面可编辑,则云服务器就会将这些需备份数据分类存放到相应的数据库中,同时为该用户提供WEB编辑功能。 用户选择在第二客户端(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可能为同一客户端,也可以为不同的客户端)进行恢复操作时,恢复模块30的判断单元31判定需恢复的数据的存放方式。如果为文件存储,则发送单元32直接将文件数据发送到第二客户端,如果为数据库存储,则发送单元32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转换为用户可以识别的格式发送到第二客户端。第二客户端收到后,写入本地。本实施例的云服务器使用户在使用备份业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在网络侧编辑自己的个人数据,根据用户的选择对系统参数进行配置。解决了终端数据备份与恢复中,由于用户的不可配置,导致系统功能单一的问题。参照图5,提出终端备份数据的方法一实施例,包括步骤S50、接收用户输入的需备份数据的配置信息;S51、将所述需备份数据和配置信息发送至云服务器,供所述云服务器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存储所述数据。本实施例的终端设置有一个配置界面,该配置界面允许用户选择是否在网络侧编辑自己的个人信息数据,终端接收配置界面的配置并将该配置信息、需备份数据和其它扩展信息数据发送到云服务器。云服务器将收到的配置信息进行解析,识别用户的WEB页面可编辑配置,进行处理和格式对应。根据用户的选择对需备份数据进行配置,如果用户只是单纯地希望备份数据,那么云服务器就将需备份数据打包成文件存放即可,如果用户希望在客户端也可以编辑该需备份数据,即配置信息为WEB页面可编辑,则云服务器就会将这些需备份数据分类存放到相应的数据库中,同时为该用户提供WEB编辑功能。用户选择在本终端或其它终端进行数据恢复操作,云服务器判定需恢复的数据的存放方式。如果为文件存储,则直接将文件数据发送到请求数据恢复的终端,如果为数据库存储,则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转换为用户可以识别的格式发送到请求数据恢复的终端。本实施例的方法使用户在使用备份业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在网络侧编辑自己的个人数据,根据用户的选择对系统参数进行配置。解决了终端数据备份与恢复中,由于用户的不可配置,导致系统功能单一的问题。
參照图6,提出本发明终端ー实施例,包括配置模块40,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需备份数据的配置信息;发送模块50,用于将所述需备份数据和配置信息发送至云服务器,供所述云服务器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存储所述数据。本实施例的终端设置有ー个配置界面,该配置界面允许用户选择是否在网络侧编辑自己的个人信息数据,配置模块40接收配置界面的配置,由发送模块50将该配置信息、需备份数据和其它扩展信息数据发送到云服务器。 云服务器将收到的配置信息进行解析,识别用户的WEB页面可编辑配置,进行处理和格式对应。根据用户的选择对需备份数据进行配置,如果用户只是单纯地希望备份数据,那么云服务器就将需备份数据打包成文件存放即可,如果用户希望在客户端也可以编辑该需备份数据,即配置信息为WEB页面可编辑,则云服务器就会将这些需备份数据分类存放到相应的数据库中,同时为该用户提供WEB编辑功能。用户选择在本終端或其它终端进行数据恢复操作,云服务器判定需恢复的数据的存放方式。如果为文件存储,则直接将文件数据发送到请求数据恢复的終端,如果为数据库存储,则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转换为用户可以识别的格式发送到请求数据恢复的終端。本实施例的終端使用户在使用备份业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在网络侧编辑自己的个人数据,根据用户的选择对系统參数进行配置。解决了终端数据备份与恢复中,由于用户的不可配置,导致系统功能単一的问题。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云服务器备份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接收第一客户端发送的需备份的数据及该数据的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存储所述数据。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配置信息存储数据包括 解析所述数据的配置信息; 当所述数据被配置为可编辑时,将所述数据分类存储于数据库,供所述第一客户端的用户进行编辑; 当所述数据被配置为不可编辑时,将所述数据打包为文件存储。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执行所述根据配置信息存储数据之后,还包括 恢复数据时,根据所述数据的存储方式发送所述数据至第二客户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数据的存储方式发送数据至第二客户端包括 判断所述数据的存储方式; 当所述存储方式为文件存储时,发送所述数据到所述第二客户端; 当所述存储方式为数据库存储时,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转换为所述第二客户端可以识别的模式后发送至所述第二客户端。
5.—种云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客户端发送的需备份的数据及该数据的配置信息; 存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存储所述数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云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模块包括 解析单元,用于解析所述数据的配置信息; 存放单元,用于当所述数据被配置为可编辑时,将所述数据分类存储于数据库,供所述第一客户端的用户进行编辑;以及当所述数据被配置为不可编辑时,将所述数据打包为文件存储。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云服务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恢复模块,用于恢复数据时,根据所述数据的存储方式发送所述数据至第二客户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云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恢复模块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数据的存储方式; 发送单元,用于当所述存储方式为文件存储时,发送所述数据到第二客户端;以及当所述存储方式为数据库存储时,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转换为所述第二客户端可以识别的模式后发送至第二客户端。
9.一种终端备份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接收用户输入的需备份数据的配置信息; 将所述需备份数据和配置信息发送至云服务器,供所述云服务器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存储所述数据。
10.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需备份数据的配置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需备份数据和配置信息发送至云服务器,供所述云服务器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存储所 述数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云服务器、终端及其备份数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接收第一客户端发送的需备份的数据及该数据的配置信息;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存储所述数据。本发明提出的云服务器、终端及其备份数据的方法,使用户在使用备份业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在网络侧编辑自己的个人数据,根据用户的选择对系统参数进行配置。
文档编号G06F17/30GK102769660SQ20121011467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8日
发明者何杰, 蒲竞春, 袁磊, 陈波 申请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