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阖装置及其枢接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487356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开阖装置及其枢接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开阖装置及其枢接装置,枢接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第一本体包括位于第一外环部的第一凸起部及位于第一内环部且相对于第一凸起部设置的第二凸起部。第二本体包括第一定位结构、第一扭力控制结构、第二定位结构及第二扭力控制结构。第一扭力控制结构包括位于第二外环部的第一外控制部及位于第二内环部的第一内控制部,第二扭力控制结构包括位于第二外环部的第二外控制部及位于第二内环部的第二内控制部;其中第一内控制部的高度与第二内控制部的高度不同,且第一外控制部的高度与第二外控制部的高度不同。本发明的开阖装置及其枢接装置能够随转动角度改变扭力大小。
【专利说明】开阖装置及其枢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开阖装置及其枢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装置并可随转 动角度改变扭力大小的开阖装置及其枢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笔记本电脑之类的电子产品是现代人常用的生活工具之一。笔记本电脑的基本组 成元件为主机及枢接于主机的显示屏幕,当使用者欲使用笔记本电脑时,需要将显示屏幕 相对于主机翻转至适合观看的角度,以便使用者来操作。一般主机及显示屏幕间会利用例 如铰链等枢接元件进行枢接,而为了避免显示屏幕翻转速度过快或翻转角度过大,会针对 枢接元件加以设计,提供翻转时的扭力产生,以改善前述状况的发生机率。
[0003]近年来随着触控技术的蓬勃发展,部分笔记本电脑亦提供支持触控操作的功能, 带给使用者不同的操作感受。然而,当使用者频繁地对显示屏幕施力以输入触控指令时,由 于原本设计的枢接元件所能提供的扭力有限,可能会因为使用者施力过大而使得显示屏幕 无法稳定被支撑于固定位置,甚至会继续向后侧翻转,容易造成使用者在操作上及屏幕观 看上的困扰。
[0004]因此,如何能针对枢接元件的结构加以设计,以提供稳定的屏幕支撑及定位效果, 实为一值得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电子装置并可随转动角度改变扭力大小 的开阖装置及其枢接装置。
[0006]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枢接装置包括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第一本体包括 第一轴孔及作动面,作动面环绕该第一轴孔以形成第一内环部及第一外环部。作动面包括 凸起结构,凸起结构包括位于第一外环部的第一凸起部及位于第一内环部且相对于第一凸 起部设置的第二凸起部。
[0007]第二本体包括第二轴孔及对应作动面,对应作动面环绕该第二轴孔以形成第二内 环部及第二外环部,且对应作动面包括第一定位结构、第一扭力控制结构、第二定位结构及 第二扭力控制结构,第一扭力控制结构邻接第一定位结构及第二定位结构,第二扭力控制 结构以第二轴孔为基准相对于第一扭力控制结构设置,且第二扭力控制结构邻接第一定位 结构及第二定位结构,第一定位结构及第二定位结构分别对应凸起结构。第一扭力控制结 构包括位于第二外环部的第一外控制部及位于第二内环部的第一内控制部,第二扭力控制 结构包括位于第二外环部的第二外控制部及位于第二内环部的第二内控制部;其中第一内 控制部的高度与第二内控制部的高度不同,且第一外控制部的高度与第二外控制部的高度 不同。
[000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内控制部的高度小于第二内控制部的高度,且第一 外控制部的高度大于第二外控制部的高度。[000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具有相同高度;第一内控制部 与第二外控制部具有相同高度,且第二内控制部与第一外控制部具有相同高度。
[001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凹入部及第二凹入部,第一凹入 部位于第二外环部且对应第一凸起部,且第二凹入部位于第二内环部且对应第二凸起部。 第二定位结构包括第三凹入部及第四凹入部,第三凹入部位于第二外环部且对应第一凸起 部,且第四凹入部位于第二内环部且对应第二凸起部。
[001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凸起结构更包括位于第一外环部且邻接第一凸起部的第 三凸起部;且第一定位结构更包括位于第二外环部且邻接第一凹入部的第五凹入部,第二 定位结构更包括位于第二外环部且邻接第三凹入部的第六凹入部。第三凸起部的高度低于 第一凸起部的高度,且第三凸起部的高度低于第二凸起部的高度。
[0012]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开阖装置,包括:一第一元件、一第二元件以及至少一枢接装 置,该第一元件以该至少一枢接装置枢接该第二元件,每一个所述枢接装置包括一第一本 体和一第二本体。第一本体包括一第一轴孔及一作动面,该作动面环绕该第一轴孔以形成 一第一内环部及一第一外环部,该作动面包括一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包括位于该第一外 环部的一第一凸起部及位于该第一内环部且相对于该第一凸起部设置的一第二凸起部;第 二本体包括一第二轴孔及一对应作动面,该对应作动面环绕该第二轴孔以形成一第二内环 部及一第二外环部,且该对应作动面包括一第一定位结构、一第一扭力控制结构、一第二定 位结构及一第二扭力控制结构,该第一扭力控制结构邻接该第一定位结构及该第二定位结 构,该第二扭力控制结构以该第二轴孔为基准相对于该第一扭力控制结构设置,且该第二 扭力控制结构邻接该第一定位结构及该第二定位结构,该第一定位结构及该第二定位结构 分别对应该凸起结构;该第一扭力控制结构包括位于该第二外环部的一第一外控制部及位 于该第二内环部的一第一内控制部,该第二扭力控制结构包括位于该第二外环部的一第二 外控制部及位于该第二内环部的一第二内控制部;其中该第一内控制部的高度与该第二内 控制部的高度不同,且该第一外控制部的高度与该第二外控制部的高度不同。
[0013]本发明的开阖装置及其对应的枢接装置借由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的对应结构设 计,当第一本体相对第二本体于第一定位结构与第二定位结构间旋转,或旋转至第二定位 结构之后时,依据第二本体的结构高低差不同,而分别以第一扭力控制结构及第二扭力控 制结构的不同部位与第一本体相互接触,产生不同旋转位置的接触面积差异,并配合枢接 装置的弹性元件提供不同扭力值。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的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的示意图。
[0016]图3(a)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的第一本体立体图。
[0017]图3(b)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的第一本体剖视图。
[0018]图4(a)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的第二本体立体图。
[0019]图4(b)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的第二本体剖视图。
[0020]图5(a)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位于0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b)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旋转到0度至120度间的结构示意图。[0022] 图5(c)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旋转到0度至120度间的外观示意图。[0023]图6(a)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位于120度时的结构示意图。[0024]图6(b)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旋转到大于120度的结构示意图。[0025]图6(c)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大于120度的外观示意图。[0026]图7(a)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的示意图。[0027]图7(b)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本体剖视图。[0028]图8(a)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另一实施例位于0度时的结构示意图。[0029]图8(b)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另一实施例旋转到0度至120度间的结构示意图。[0030]图9(a)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另一实施例位于120度时的结构示意图。[0031]图9(b)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另一实施例旋转到大于120度的结构示意图。[0032]图10为本发明的开阖装置的示意图。[0033]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0034]枢接装置l、la第一本体10、10a[0035]第一轴孔11凸起结构12、12a[0036]第一凸起部121第二凸起部122[0037]第三凸起部123缓冲部121a、122a[0038]第二本体20,20a第二轴孔21[0039]轴孔中心点0第一定位结构22、22a[0040]第一凹入部221第一中心点01[0041]第二凹入部222第五凹入部223[0042]第一扭力控制结构23第一外控制部231[0043]第一内控制部232第二定位结构24、24a[0044]第三凹入部241第二中心点02[0045]第四凹入部242第六凹入部243[0046]第二扭力控制结构25第二外控制部251[0047]第二内控制部252弹性件30[0048]开阖装置50第一部件51[0049]第二部件52作动面A[0050]第一内环部Al第一外环部A2[0051]对应作动面B第二内环部BI[0052]第二外环部B2高度 L1、L2、L3[0053]间隙S1、S2轴向X[0054]夹角C【具体实施方式】[0055]为能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更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出较佳实施例说明如下。[0056]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枢接装
置I应用于电子装置的部件间的枢接,使得两部件可相对旋转。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为笔记本电脑,其部件分别为电脑主机底座及具有显示屏幕的上盖,但本发明不以 此为限,电子装置亦可为其它具有掀盖式结构的类似装置,例如手机、影音播放器等。
[0057]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包括第一本体10、第二本体20及弹性件30,形成一同轴结 构。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彼此对应结合并可沿轴向X旋转,而弹性件30抵接于第一 本体10的另一侧,借由其被压缩位移后所产生的弹性作用力,以决定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 体20间的扭力大小。
[0058]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的第一本体10及第二本体20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的第一本体10包括第一轴孔11及作动面A,第一轴孔11 位于第一本体10的实质上中心位置,而作动面A环绕第一轴孔11以形成相邻的第一内环 部Al及第一外环部A2,而第一外环部A2位于第一内环部Al的外侧。
[0059]第二本体20包括第二轴孔21及对应作动面B,此对应作动面B用以直接对应接触 第一本体10的作动面A,以产生彼此间的定位或摩擦效果。第二轴孔21位于第二本体20 的实质上中心位置,对应作动面B环绕第二轴孔21以形成相邻的第二内环部BI及第二外 环部B2,而第二外环部B2位于第二内环部BI的外侧。
[0060]以下请一并参考图3(a)及图3(b)。图3 (a)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的第一本体10 立体图;图3(13)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的第一本体10剖视图。如图3(a)所示,第一本体10 的作动面包括凸起结构12,在本实施例中,凸起结构12包括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 122,第一凸起部121位于第一外环部A2,而第二凸起部122相对于第一凸起部121设置(以 第一轴孔11为基准相对设置)并位于第一内环部Al。其中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 122均采用一圆弧状凸起设计,其弧长所对应的圆心角大小相等。此外,第一凸起部121及 第二凸起部122于沿着其对应圆周方向(即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122的两侧)与第 一本体10作动面的交接处形成缓冲部121a、122a,用以提供与第二本体接触旋转时对应结 构间的滑移缓冲效果;此缓冲部121a、122a可为斜面或曲面结构,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61]如图3(b)所示,凸起结构12用以提供枢接装置I旋转时的扭力,由于第一凸起部 121及第二凸起部122会同时与前述第二本体直接接触旋转,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 部121及第二凸起部122采用具有相同高度LI (即相对于第一本体10作动面的凸起高度) 的设计,但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0062]以下请一并参考图4(a)及图4(b)。图4(a)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的第二本体20 立体图;图4(13)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的第二本体20剖视图。如图4(a)所示,第二本体20 的对应作动面B包括的第一定位结构22、第一扭力控制结构23、第二定位结构24及第二扭 力控制结构25。其中第一扭力控制结构23邻接第一定位结构22及第二定位结构24,第二 扭力控制结构25以第二轴孔21为基准相对于第一扭力控制结构23设置,且第二扭力控制 结构25亦邻接第一定位结构22及第二定位结构24。
[0063]第一定位结构22及第二定位结构24用以提供枢接装置旋转过程中的定位功能。 第一定位结构22及第二定位结构24分别对应前述第一本体的凸起结构,亦即第一定位结 构22包括第一凹入部221及第二凹入部222,第二定位结构24包括第三凹入部241及第四 凹入部242 ;第一凹入部221及第三凹入部241均位于第二外环部B2且对应前述第一凸起 部,且第二凹入部222及第四凹入部242均位于第二内环部BI且对应前述第二凸起部,因 此第二凹入部222相对于第一凹入部221设置,而及第四凹入部242亦相对于第三凹入部241设置(均以第二轴孔21为基准相对设置)。此外,第一凹入部221、第二凹入部222、第三 凹入部241及第四凹入部242采用一圆弧状凹槽设计,其弧长所对应的圆心角亦大小相等, 且第一凹入部221、第二凹入部222、第三凹入部241及第四凹入部242的凹入面位于相同 平面上,以因应定位时容置对应的凸起结构。
[0064]其中第一凹入部221包括第一中心点01,第三凹入部241包括第二中心点02,且 第二轴孔21包括轴孔中心点0,轴孔中心点0可分别与第一中心点01及第二中心点02连 线,而该些连线与轴孔中心点0所形成的夹角C大小等同于枢接装置所设定的旋转定位角 度。在本实施例中,轴孔中心点0与第一中心点01及第二中心点02的连线所夹设的夹角C 约为90度至120度间,即表示当枢接装置借由第一定位结构22提供0度时的定位效果时, 可借由第二定位结构24提供90度至120度间的一设定角度的定位效果。为方便说明,在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此夹角C以120度为示例,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65]第一扭力控制结构23介于第一定位结构22及第二定位结构24之间,第一扭力控 制结构23包括第一外控制部231及第一内控制部232,第一外控制部231位于第二外环部 B2,第一内控制部232位于第二内环部BI ;而第一外控制部231及第一内控制部232为邻 接的结构。第二扭力控制结构25包括第二外控制部251及第二内控制部252,第二外控制 部251位于第二外环部B2,第二内控制部252位于第二内环部BI ;而第二外控制部251及 第二内控制部252亦为邻接的结构。
[0066]如图4(b)所示,第一扭力控制结构23及第二扭力控制结构25用以提供枢接装置 I旋转时不同部位的面接触,以产生不同的扭力,因此在结构设计上,第一扭力控制结构23 及第二扭力控制结构25均会高于第一定位结构22及第二定位结构24的凹入面;第一内控 制部232的高度小于第二内控制部252的高度,且第一外控制部231的高度大于第二外控 制部251的高度(高度差均为L2);而第一内控制部232与第二外控制部251具有相同高度, 且第二内控制部252与第一外控制部231具有相同高度。
[0067]此外,前述第一扭力控制结构23的任一控制部与第一定位结构22的任一凹入部、 第一扭力控制结构23的任一控制部与第二定位结构24的任一凹入部、第二扭力控制结构 25的任一控制部与第一定位结构22任一凹入部、以及第二扭力控制结构25的任一控制部 与第二定位结构24的任一凹入部的交接处亦形成缓冲部,用以提供与第一本体接触旋转 时对应结构间的滑移缓冲效果;此缓冲部可为斜面或曲面结构,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68]请一并参考图5(a)至图5(c)。图5 (a)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位于0度时的结构 示意图;图5(13)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旋转到0度至120度间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 发明的枢接装置I旋转到0度至120度间的外观示意图。为了清楚显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 I的不同元件间的作动状态,于图5(a)及图5(b)中将原本结合连动的第一本体10及第二 本体20,以彼此分离的形式表示,特此说明。
[0069]如图5(a)所示,当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位于0度时(即初始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 体20未相对位移的状态),第一本体10 (如图中虚线结构所示)的凸起结构12对应容置于 第二本体20的第一定位结构22中,即第一凸起部121对应容置于第一凹入部221并彼此 面接触,且第二凸起部122对应容置于第二凹入部222并彼此面接触。此时结构接触面如 图中斜线部位所示。
[0070]如图5(b)所示,当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旋转到0度至120度间时,第一本体10的凸起结构12的第一凸起部121会自第一凹入部221滑出并接触第二本体20的第一扭力控 制结构23的第一内控制部232,而同时凸起结构12的第二凸起部122亦自第二凹入部222 滑出并接触第二扭力控制结构25的第二外控制部251 (由于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 122等高,且第一内控制部232与第二外控制部251等高),以改变面接触的部位,亦如图中 斜线部位所示。
[0071]由于第一内控制部232与第二外控制部251的高度均高于第一定位结构22的凹 入面,使得0度至120度间的状态下,第一本体10会相对于第二本体20产生沿轴向的位移, 令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间形成一间隙SI,如图5(c)所不。此时设置于第一本体10 另一侧的弹性件(图未示)会因为被压缩而提供反向支撑力,借以增加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 体20间的扭力,提供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由第一定位结构22 (0度)旋转到至第二定位结 构24 (120度)间的旋转阻力。
[0072]请一并参考图6(a)至图6(c)。图6 (a)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位于120度时的结构 示意图;图6(13)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旋转到大于120度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 枢接装置大于120度的外观示意图。为了清楚显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的不同元件间的作 动状态,于图6(a)及图6(b)中将原本结合连动的第一本体10及第二本体20,以彼此分离 的形式表示,特此说明。
[0073]如图6(a)所示,当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旋转至120度时,第一本体10的凸起结构 12将会对应容置于第二本体20的第二定位结构24中,即第一凸起部121对应容置于第三 凹入部241并彼此面接触,且第二凸起部122对应容置于第四凹入部242并彼此面接触。此 时结构接触面如图中斜线部位所示。
[0074]如图6(b)所示,当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旋转到大于120度时,第一本体10的凸起 结构12的第一凸起部121会自第三凹入部241滑出并接触第二本体20的第二扭力控制结 构25的第二内控制部252,而同时凸起结构12的第二凸起部122亦自第四凹入部242滑出 并接触第一扭力控制结构23的第一外控制部231 (由于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122 等高,且第一外控制部231与第二内控制部252等高),以改变面接触的部位,亦如图中斜线 部位所示。
[0075]由于第一外控制部231与第二内控制部252的高度均高于第二定位结构24的凹 入面,使得大于120度的状态下,第一本体10亦会相对于第二本体20产生沿轴向的位移, 令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间形成一间隙S2,如图6(c)所示,且此时间隙S2大于前述 状态的间隙SI (由于第一内控制部232的高度小于第二内控制部252的高度,且第一外控 制部231的高度大于第二外控制部251的高度)。此时设置于第一本体10另一侧的弹性件 (图未示)会因为被压缩而提供反向支撑力,且此时受压缩程度较前述0度至120度间来得 大,因此更增加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间所产生的扭力,令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针对于 第一定位结构22 (0度)至第二定位结构24 (120度)间以及第二定位结构24 (120度)后 等不同操作阶段,提供不同的旋转阻力。
[0076]以下请一并参考图7(a)及图7(b)。图7 (a)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第 一本体IOa及第二本体20a的立体图;图7(13)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本体 IOa剖视图。如图7(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IOa的凸起结构12a更包括第三凸起 部123,第三凸起部123位于第一外环部A2,且邻接第一凸起部121而设置,使得第三凸起部123的位置对称于第二凸起部122,且第一凸起部121与第三凸起部123共同形成近似T 字型结构,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77]且第二本体20a的第一定位结构22a更包括第五凹入部223,而第二定位结构24a 更包括第六凹入部243,第五凹入部223及第六凹入部243供对应容置第三凸起部123。第 五凹入部223位于第二外环部B2且邻接第一凹入部221,而第六凹入部243亦位于第二外 环部B2且邻接第三凹入部241,使得第五凹入部223的位置对称于第二凹入部222,而第六 凹入部243的位置对称于第四凹入部242。
[0078]如图7(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IOa的第三凸起部123的高度L3低于第 一凸起部121的高度,且第三凸起部123的高度亦低于与第二凸起部122的高度LI ;当第 一本体IOa相对第二本体旋转时,借由第三凸起部123用以提供与第一扭力控制结构23更 多的接触面积,借以调整所产生的扭力大小。
[0079]请一并参考图8(a)及图8(b)。图8 (a)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a另一实施例位于 0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13)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a另一实施例旋转到0度至120度间的 结构示意图。为了清楚显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a的不同元件间的作动状态,于图8(a)及 图8(b)中将原本结合连动的第一本体IOa及第二本体20a,以彼此分离的形式表示,特此说明。
[0080]如图8(a)所示,当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a位于0度时,第一本体IOa (如图中虚线 结构所示)的凸起结构12a对应容置于第二本体20a的第一定位结构22a中,除了前述第一 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122分别对应容置于第一凹入部221及第二凹入部222外,第三 凸起部123亦对应容置于第五凹入部223并彼此面接触。此时结构接触面如图中斜线部位 所示。
[0081]如图8(b)所示,当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a旋转到0度至120度间时,第一本体IOa 的凸起结构12a的第一凸起部121会自第一凹入部221滑出并接触第二本体20a的第一扭 力控制结构23的第一内控制部232,同时凸起结构12a的第二凸起部122亦自第二凹入部 222滑出并接触第二扭力控制结构25的第二外控制部251,且凸起结构12a的第三凸起部 123亦同时自第五凹入部223滑出并接触第一扭力控制结构23的第一外控制部231 (虽然 第三凸起部123的高度小于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122,但对应的第一外控制部231 的高度大于第一内控制部232及第二外控制部251),以改变面接触的部位,亦如图中斜线 部位所示。如此使得第一本体IOa会相对于第二本体20a产生沿轴向的位移,如前所述增 加第一本体IOa第二本体20a的扭力。
[0082]请一并参考图9(a)及图9(b)。图9 (a)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a另一实施例位于 120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b)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a另一实施例旋转到大于120度的 结构示意图。为了清楚显示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a的不同元件间的作动状态,于图9(a)及 图9(b)中将原本结合连动的第一本体IOa及第二本体20a,以彼此分离的形式表示,特此说明。
[0083]如图9(a)所示,当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a旋转至120度时,第一本体IOa的凸起结 构12a将会对应容置于第二本体20a的第二定位结构24a中,此时结构接触面如图中斜线 部位所示。
[0084]如图9(b)所示,当本发明的枢接装置Ia旋转到大于120度时,第一本体IOa的凸起结构12a的第一凸起部121会自第三凹入部241滑出并接触第二本体20a的第二扭力控 制结构25的第二内控制部252,而同时凸起结构12的第二凸起部122亦自第四凹入部242 滑出并接触第一扭力控制结构23的第一外控制部231 (由于第一凸起部121及第二凸起部 122等高,且第一外控制部231与第二内控制部252等高),进而改变面接触的部位;此时由 于第一外控制部231与第二内控制部252的高度较高,使得第三凸起部123并无法与第二 本体20a的任一部件相接触,亦如图中斜线部位所示,此时第一本体IOa与第二本体20a间 的接触状态与图6(b)中前述实施例的枢轴结构I相同。
[0085]借此,本发明的枢接装置以前述不同实施例的对应结构设计,依据第一本体及第 二本体的结构高低差不同,均可使得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旋转至不同角度时,二者间 接触部位及接触面积有所差异,进而配合枢接装置的弹性元件提供不同扭力值。
[0086]请参考图10,图10为本发明的开阖装置50的示意图。
[0087]如图10所示,本发明更提供一开阖装置50,此开阖装置50包括第一部件51、第二 部件52及至少一如前所述的枢接装置1,第一元件51以至少一枢接装置I枢接第二元件 52,使得第一元件51能以至少一枢接装置I为支点相对于第二元件52旋转。而借由前述 枢接装置I的结构设计,使得本发明的开阖装置50于第一部件51相对于第二部件52旋转 过程中,于特定旋转角度能产生定位效果,并于旋转过程中提供不同扭力值,以防止使用者 过度翻转。此开阖装置50可为任何需应用不同部件间的枢接功能的装置,例如掀盖式电子 装置、任意盒状结构或掀盖结构等,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88]综上所陈,本发明无论就目的、手段及功效,在在均显示其迥异于现有技术的特 征。惟须注意,上述实施例仅为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 范围。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及精神下,对实施例作修 改与变化。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后述的权利要求所述。
【权利要求】
1.一种枢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本体,包括一第一轴孔及一作动面,该作动面环绕该第一轴孔以形成一第一内环部及一第一外环部,该作动面包括一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包括位于该第一外环部的一第一凸起部及位于该第一内环部且相对于该第一凸起部设置的一第二凸起部;以及一第二本体,包括一第二轴孔及一对应作动面,该对应作动面环绕该第二轴孔以形成一第二内环部及一第二外环部,且该对应作动面包括一第一定位结构、一第一扭力控制结构、一第二定位结构及一第二扭力控制结构,该第一扭力控制结构邻接该第一定位结构及该第二定位结构,该第二扭力控制结构以该第二轴孔为基准相对于该第一扭力控制结构设置,且该第二扭力控制结构邻接该第一定位结构及该第二定位结构,该第一定位结构及该第二定位结构分别对应该凸起结构;该第一扭力控制结构包括位于该第二外环部的一第一外控制部及位于该第二内环部的一第一内控制部,该第二扭力控制结构包括位于该第二外环部的一第二外控制部及位于该第二内环部的一第二内控制部;其中该第一内控制部的高度与该第二内控制部的高度不同,且该第一外控制部的高度与该第二外控制部的高度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接装置,其中该第一内控制部的高度小于该第二内控制部的高度,且该第一外控制部的高度大于该第二外控制部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接装置,其中该第一凸起部与该第二凸起部具有相同高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枢接装置,其中该第一内控制部与该第二外控制部具有相同高度,且该第二内控制部与该第一外控制部具有相同高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接装置,其中该第一定位结构包括一第一凹入部及一第二凹入部,该第一凹入部位于该第二外环部且对应该第一凸起部,且该第二凹入部位于该第二内环部且对应该第二凸起部;该第二定位结构包括一第三凹入部及一第四凹入部,该第三凹入部位于该第二外环部且对应该第一凸起部,且该第四凹入部位于该第二内环部且对应该第二凸起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接装置,其中该凸起结构还包括位于该第一外环部且邻接该第一凸起部的一第三凸起部;该第一定位结构还包括位于该第二外环部且邻接该第一凹入部的一第五凹入部,且该第二定位结构还包括位于该第二外环部且邻接该第三凹入部的一第六凹入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接装置,其中该第三凸起部的高度低于该第一凸起部的高度,且该第三凸起部的高度低于该第二凸起部的高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接装置,其中该第一凸起部与该第三凸起部共同形成一T字型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接装置,其中该第一凹入部包括一第一中心点,该第三凹入部包括一第二中心点,且该第二轴孔包括一轴孔中心点,该轴孔中心点分别与该第一中心点及该第二中心点的连线所形成的一夹角为90度至120度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接装置,其中于该第一凸起部及该第二凸起部的两侧各形成一缓冲部,该缓冲部为斜面或曲面结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接装置,其中该第一扭力控制结构与该第一定位结构、该第一扭力控制结构与该第二定位结构、该第二扭力控制结构与该第一定位结构、以及该第二扭力控制结构与第二定位结构的任一交接处形成一缓冲部,该缓冲部为斜面或曲面结构。
12.—种开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元件;一第二元件;以及至少一枢接装置,该第一元件以该至少一枢接装置枢接该第二元件,每一个所述枢接装置包括:一第一本体,包括一第一轴孔及一作动面,该作动面环绕该第一轴孔以形成一第一内环部及一第一外环部,该作动面包括一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包括位于该第一外环部的一第一凸起部及位于该第一内环部且相对于该第一凸起部设置的一第二凸起部;以及一第二本体,包括一第二轴孔及一对应作动面,该对应作动面环绕该第二轴孔以形成一第二内环部及一第二外环部,且该对应作动面包括一第一定位结构、一第一扭力控制结构、一第二定位结构及一第二扭力控制结构,该第一扭力控制结构邻接该第一定位结构及该第二定位结构,该第二扭力控制结构以该第二轴孔为基准相对于该第一扭力控制结构设置,且该第二扭力控制结构邻接该第一定位结构及该第二定位结构,该第一定位结构及该第二定位结构分别对应该凸起结构;该第一扭力控制结构包括位于该第二外环部的一第一外控制部及位于该第二内环部的一第一内控制部,该第二扭力控制结构包括位于该第二外环部的一第二外控制部及位于该第二内环部的一第二内控制部;其中该第一内控制部的高度与该第二内控制部的高度不同,且该第一外控制部的高度与该第二外控制部的高度不同。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开阖装置,其中该第一内控制部的高度小于该第二内控制部的高度,且该第一外控制部的高度大于该第二外控制部的高度。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开阖装置,其中该第一凸起部与该第二凸起部具有相同高度;该第一内控制部与该第二外控制部具有相同高度,且该第二内控制部与该第一外控制部具有相同高度。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开阖装置,其中该第一定位结构包括一第一凹入部及一第二凹入部,该第一凹入部位于该第二外环部且对应该第一凸起部,且该第二凹入部位于该第二内环部且对应该第二凸起部;该第二定位结构包括一第三凹入部及一第四凹入部,该第三凹入部位于该第二外环部且对应该第一凸起`部,且该第四凹入部位于该第二内环部且对应该第二凸起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开阖装置,其中该凸起结构还包括位于该第一外环部且邻接该第一凸起部的一第三凸起部;该第一定位结构还包括位于该第二外环部且邻接该第一凹入部的一第五凹入部,且该第二定位结构还包括位于该第二外环部且邻接该第凹入部的一第六凹入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开阖装置,其中该第三凸起部的高度低于该第一凸起部的高度,且该第三凸起部的高度低于该第二凸起部的高度。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开阖装置,其中该第一凸起部与该第三凸起部共同形成一T 字型结构。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开阖装置,其中该第一凹入部包括一第一中心点,该第三凹入部包括一第二中心点,且该第二轴孔包括一轴孔中心点,该轴孔中心点分别与该第一中心点及该第二中心点的连线所形成的一夹角为90度至120度间。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开阖装置,其中于该第一凸起部及该第二凸起部的两侧各形成一缓冲部,该缓冲部为斜面或曲面结构;该第一扭力控制结构与该第一定位结构、该第一扭力控制结构与该第二定位结构、该第二扭力控制结构与该第一定位结构、以及该第二扭力控制结构与第二定位结构的任一交接处形成一缓冲部,该缓冲部为斜面或曲面结构。
【文档编号】G06F1/16GK103529907SQ201210262063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5日
【发明者】施世冠, 马永顺 申请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