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91943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模块,特别涉及一种能有效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的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技的突飞猛进,计算机的运作速度不断地提高,连带地计算机主机内的电子元件(Electronic Element)的发热功率(Heat Generation Rate)也不断地攀升。为了预防计算机主机内部的电子元件过热,而导致电子元件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失效,如何对计算机内部的电子元件提供足够的散热效能相形重要。举例来说,在计算机系统中,例如是中央处理器(Center Process Unit, CPU)、北桥芯片(North Bridge Chip)、南桥芯片(South Bridge Chip)或是其他发热源会配设于一主机板(Mother Board)上,而现有技术为了能移除主机板上的在高速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通常会在这些发热源上配置散热模块,以对发热源进行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其能大幅地增加工作流体与散热模块的接触面积,以有效地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其用以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该散热模块包括多个第一散热片,各该第一散热片具有一第一本体以及多个沿一第一方向排列于该第一本体的第一散热槽组,各该第一散热槽组具有多个沿一第二方向排列于该第一本体的第一散热槽单元;以及多个第二散热片,各该第二散热片具有一第二本体以及多个沿该第一方向排列于该第二本体的第二散热槽组,各该第二散热槽组具有多个沿该第二方向排列于该第二本体的第二散热槽单元;其中,该些第一散热片与该些第二散热片彼此相贴合,各该第一散热片其该第一散热槽单元的一端与相邻的该第二散热片其该第二散热槽单元的一端相重叠,该第一散热槽单元的另一端与另一该第二散热槽单元的一端相重叠,与该第一散热槽单元相重叠的该二第二散热槽单元沿该第二方向相邻地排列于该第二本体,且各该第一散热槽组以及各该第二散热槽组分别具有二端部,该些端部其中之二分别与一入口流道以及一出口流道相通。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两相接的该第一散热槽单元与该第二散热槽单元其端部部分重叠。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些第一散热片与该些第二散热片沿一组装方向彼此相贴合,该第一方向、该第二方向以及该组装方向两两相互垂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入口流道、该些第一散热槽组、该些第二散热槽组以及该出口流道彼此相通,以构成一散热流道。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各该第一散热片以及各该第二散热片至少其中之一设有至少一连通结构,各该第一散热片的该连通结构适于导通各该第二散热片的两相邻的第二散热槽组,各该第二散热片的该连通结构适于导通各该第一散热片的两相邻的第一散热槽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各该第一散热槽组其第一散热槽单元分别与相邻的该第一散热槽组其第一散热槽单元交错排列,各该第二散热槽组其第二散热槽单元分别与相邻的该第二散热槽组其第二散热槽单元交错排列。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各该第一散热片的该连通结构还导通各该第二散热片中的沿该第一方向以及该第二方向排列的两相邻第二散热槽单元,各该第二散热片的该连通结构还导通各该第一散热片中的沿该第一方向以及该第二方向排列的两相邻第一散热槽单元。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各该第一散热片以及各该第二散热片分别具有一入口导槽以及一出口导槽,该些入口导槽构成该入口流道,该些出口导槽构成该出口流道。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入口接头与一出口接头,而部分的该些第一散热片其第一本体与部分的该些第二散热片其第二本体具有一入口缺槽以及一出口缺槽,该些入口缺槽构成一入口连接空间,该些出口缺槽构成一出口连接空间,该入口连接空间一侧与该入口接头相接,另一侧与该入口流道相接,该出口连接空间一侧与该出口接头相接,另一侧与该出口流道相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各该入口缺槽与对应的该入口导槽相通,各该出口缺槽与对应的该出口导槽相通。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些第一散热片与该些第二散热片的组合沿该第一方向组装于该发热源,而该入口流道与邻近该发热源的该第一散热槽组或是该第二散热槽组的端部相通,该出口流道与远离该发热源的该第一散热槽组或是该第二散热槽组的端部相通。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些第一散热槽组与该些第二散热槽组相对应,而各该第一散热槽组至该发热源的距离与相对应的该第二散热槽组至该发热源的距离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第三散热片,设置于该些第一散热片与该些第二散热片的组合的两侧。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些第一散热槽单元与该些第二散热槽单元长条形结构、菱形结构、圆形结构或三角形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些第一散热槽单元与该些第二散热槽单元彼此交错地相连接。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是分别于至少二散热片上分别设置散热槽单元,各该散热片上的散热槽单元是彼此不相通,而在结合该些散热片之后,一散热片上的散热槽单元是能通过另一散热片上的散热槽单元来与相邻的散热槽单元相通,进而让该些散热片在组合之后,各该散热片的散热槽单元能构成一散热流道,以对该发热源进行散热。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示意图;图2A与图2B绘示图1的散热模块其部分散热片的示意图;图3绘示图1的散热模块其部分散热片的剖视示意图;图4绘示图1的散热模块的剖视示意图;图5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示意图;图6A与图6B绘示图5的散热模块其部分散热片的示意图;图7A绘示图5的散热模块其部分散热片的剖视示意图;图7B绘示图7A的散热片相叠合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20 :散热模块100、100’ 第一散热片110:第一本体120、120”第一散热槽组122、122”:第一散热槽单元122E1、122E2 :第一散热槽单元的端部200、200’ 第二散热片210 :第二本体220、220”第二散热槽组222、222’、222”、222”’ 第二散热槽单元222E1、222’ El :第二散热槽单元的端部300:入 口流道400:出 口流道500:入 口接头600:出 口接头700,700> :连通结构800 :第三散热片C :散热流道D :组装方向Dl :第一方向D2:第 二方向F :工作流体H :发热源I1:入 口导槽12:入 口缺槽01:出 口导槽02:出 口缺槽S1:入口连接空间[0062]S2:出口连接空间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以下配合所附的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示意图,图2A与图2B绘示图1的散热模块其部分散热片的示意图,图3绘示图1的散热模块其部分散热片的剖视示意图,而图4绘示图1的散热模块的剖视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图2A、图2B、图3以及图4,本实施的散热模块10适于对一发热源H进行散热,散热模块10包括多个第一散热片100与100’以及多个第二散热片200与200’,这些第一散热片100/100’与这些第二散热片200/200’例如是沿一组装方向D彼此相贴合。举例来说,这些第一散热片100/100’与这些第二散热片200/200’可经由压合技术来成形一块状体,进而完成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10的制作。承上所述,每一个第一散热片100/100’具有一第一本体110以及多个第一散热槽组120,这些第一散热槽组120是沿一第一方向Dl排列于第一本体110。此外,每一个第一散热槽组120具有多个第一散热槽单元122,这些第一散热槽单元122是沿一第二方向D2排列于第一本体110。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例如是沿第一方向Dl组装于发热源H上,以对发热源H进行散热。其中,上述第一方向Dl与第二方向D2例如是相互垂直,且组装方向D又分别与第一方向Dl与第二方向D2相互垂直。同样地,每一个第二散热片200/200’具有一第二本体210以及多个沿第一方向Dl排列于第二本体210的第二散热槽组220,每一个第二散热槽组220具有多个沿第二方向D2排列于该第二本体210的第二散热槽单元222。上述多个第一散热槽组120与多个第二散热槽组220是相对应地设置于第一散热片100/100’与第二散热片200/200’上,而每一第一散热槽组120至发热源H的距离实质上与相对应的第二散热槽组220至发热源H的距离相同,以让第一散热槽组120与相对应的第二散热槽组220能相连接。此外,由于这些第一散热片100/100’与这些第二散热片200/200’例如会经由压合技术来成形一块状体,而这些第一散热片100/100’与这些第二散热片200/200’内的散热槽单元是交错地相接,进而让散热槽单元能呈串联或并联的形态,以构成限制工作流体F流动路径的通道。关于这些第一散热片100/100’与这些第二散热片200/200’的详细设计内容,本实施例将于下文中详细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模块10是分别于每一个第一散热片100/100’以及第二散热片200/200’上设置一入口导槽Il以及一出口导槽01。在这些第一散热片100/100’以及第二散热片200/200’相互组合之后,这些入口导槽Il即构成一入口流道300,而这些出口导槽01构成一出口流道400。此外,散热模块10还包括一入口接头500与一出口接头600,而部分的第一散热片100’其第一本体110与部分的第二散热片200’其第二本体210具有一入口缺槽12以及一出口缺槽02。同样地,在这些第一散热片100/100’以及第二散热片200/200’相互组合之后,这些入口缺槽12即构成一入口连接空间SI,这些出口缺槽02即构成一出口连接空间S2。入口连接空间SI 一侧即是与入口接头500相接,另一侧是与入口流道300相接,而出口连接空间S2 —侧是与出口接头600相接,另一侧是与出口流道400相接。其中,每一入口缺槽12例如是与对应的入口导槽Il相通,每一出口缺槽02与对应的出口导槽01相通。因此,由流入入口接头500的工作流体F能顺利地经由入口连接空间SI进入入口流道300,在流过出口流道400之后,经出口连接空间S2而自出口接头600流出散热模块10。由于每一个第一散热槽组120以及每一个第二散热槽组220分别具有二端部,入口流道300以及出口流道400即适于分别与这些端部其中的二相通。由图2A与图3即可清楚地知道,位于第二散热片200/200’其第二散热槽组220 —端部的第二散热槽单元222即是与入口导槽Il相通。同理,位于第一散热片100/100’其第一散热槽组120 —端部的第一散热槽单元122也可以相似的结构设计来与出口导槽01相通。此外,为让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的两相邻第一散热槽组120之间以及两相邻第二散热槽组220之间相互导通,以让工作流体F能顺畅地经由入口接头500流入散热模块10,并经由出口接头600流出散热模块10。本实施例中是于第一散热片100/100’或是第二散热片200/200’上设置连通结构700/700’。进一步地说,若于第一散热片100/100’上设置连通结构700,则连通结构700能辅助与第一散热片100/100’相贴合的第二散热片200/200’其两相邻的第二散热槽组220具有相导通的连接关系。同理,若于第二散热片200/200’上设置连通结构700’,则连通结构700’能辅助与第二散热片200/200’相贴合的第一散热片100/100’其两相邻的第一散热槽组120具有相导通的连接关系。特别的是,在这些第一散热片100/100’以及第二散热片200/200’相互组合之后,本实施例中的每一个第一散热片100’其第一散热槽单元122的一端122E1是与相邻的第二散热片200’其第二散热槽单元222的一端222E1相重叠,第一散热槽单元122的另一端122E2与另一第二散热槽单元222’ (222)的一端222’ El相重叠(如图2B与图3所示)。其中,与第一散热槽单元122相重叠的第二散热槽单元222与第二散热槽单元222’ (222)的是沿第二方向D2相邻地排列于第二本体210,也就是说,虽第二散热片200/200’上的第二散热槽单元222与第二散热槽单元222’ (222)的彼此不相通,但第一散热片100/100’在与第二散热片200/200’相贴合之后,第二散热片200/200’上的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的两相邻第二散热槽单元222与第二散热槽单元222’ (222)的即能通过一第一散热槽单元122来相互导通。上述是以第一散热槽单元122来辅助多个第二散热槽单元222相导通为例来作说明。当然,第二散热槽单元222也能用以辅助多个第一散热槽单元122相导通。如此一来,本实施例除了利用一散热片上的散热槽单元来导通另一散热片上的两相邻散热槽单元之外,还能利用连通结构来使与该散热片相贴合的另一散热片其两相邻散热槽组具有相导通的连接关系,进而让第一散热片100/100’在与第二散热片200/200’相贴合之后,其本体所设置的散热槽单元无论是在第一方向Dl或是第二方向D2上均能彼此相通。也即,入口流道300、多层地绕设于散热模块10内部的第一散热槽组120与第二散热槽组220以及出口流道400能构成一散热流道C,以对发热源H进行散热,而工作流体F能顺畅地经由入口接头500流入散热模块10,并经由出口接头600流出散热模块10。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入口流道300例如是与邻近发热源H的第一散热槽组120或是第二散热槽组220的端部相通,出口流道400是与远离发热源H的第一散热槽组120或是第二散热槽组220的端部相通。详细地说,为能让散热模块10有良好的散热效能,本实施例是使入口流道300与位于散热模块10底部的散热槽组相接,因此温度较低的工作流体F能有效且直接地移除发热源H传递至散热模块10底部的热量,并将该热量经由相连通的散热槽组带至散热模块10顶部。由于散热模块10通常会利用自然对流或是会于其顶部装设风扇等能产生强制对流的装置来辅助散热,因此当工作流体F将发热源H所产生的热量带至散热模块10顶部时,可通过自然对流或是强制对流等适当的方式来移除发热源H所产生的热量,进而降低工作流体F的温度。当然,工作流体F也能经由出口接头600流出散热模块10,以并在散热模块10外部进行适当的热量移除作业之后,再经由入口接头500来流入散热模块10。另外,本实施例例如使两相接的第一散热槽单元122与第二散热槽单元222其端部部分重叠。在此,以图2B进行说明,两相接的第一散热槽单元122与第二散热槽单元222其端部在部分重叠的情况下,流至第一散热槽单元122的工作流体F在遇到槽壁之后即会被分流至与其部分重叠的二第二散热槽单元222中。同样地,流至任一第二散热槽单元222的工作流体F在遇到槽壁之后也会被分流至与其部分重叠的二第一散热槽单元122中。当然,流至二第二散热槽单元222的工作流体F在遇到槽壁之后又会被合流至同时与这两个第二散热槽单元222部分重叠的第一散热槽单元122中。同样地,流至二第一散热槽单元122的工作流体F在遇到槽壁之后也会被合流至同时与这两个第一散热槽单元122部分重叠的第二散热槽单元222中。也即,工作流体F流经各个散热槽单元时,会被不断的强迫分流或合流。工作流体F在流经多层第一散热槽组120以及第二散热槽组220的过程中,第一本体110以及第二本体210会与工作流体F之间产生最大的接触面积,工作流体F会在每一个散热槽单元与第一本体110或第二本体210进行热交换作业,进而有效地移除发热源H传导至散热片的热量。更进一步地说,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是利用工作流体F在流经交错设置的散热槽单元末端之后,工作流体F会撞击散热槽单元末端壁面而形成乱流,接着再分流向相邻的散热槽单元,如此一来,即可让位于同一区段的工作流体F温度更加均匀,以稳定的进行热交换。此外,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还包括一第三散热片800,第三散热片800无任何孔洞或缝隙结构,其为一单纯的平板。第三散热片800设置于这些第一散热片100与这些第二散热片200的组合的两侧,以使散热模块10具有封闭型态的本体,进而让散热流道C的设计更为完整。图5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示意图,图6A与图6B绘示图5的散热模块其部分散热片的示意图,图7A绘示图5的散热模块其部分散热片的剖视示意图,而图7B绘示图7A的散热片相叠合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5、图6A、图6B、图7A以及图7B,本实施的散热模块20与上述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类似,惟二者主要差异在于在上述实施例中,散热模块10的散热槽单元为长条形结构,而在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20中,散热模块20的散热槽单元为菱形结构。在散热槽单元为菱形结构的实施方式中,每一第一散热槽组120 (如图7A所示的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一菱形结构排列)其第一散热槽单元122是能分别与相邻的第一散热槽组120”(120)其第一散热槽单元122”(122)交错排列,各该第二散热槽组220其第二散热槽单元222是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散热槽组220”其第二散热槽单元222” (222)交错排列。此外,本实施例的连通结构是整合于散热槽单元中。详细地说,由于本实施例的散热槽单元为菱形结构,且在每一散热槽组其散热槽单元与相邻的散热槽组其散热槽单元交错排列以及两相接的第一散热槽单元122与第二散热槽单元222其端部部分重叠的设计前提下,每一散热槽单元122除了能辅助于第二方向D2上两相邻的第二散热槽单元222与第二散热槽单元222’ (222)具有相导通的连接关系之外,也能让于第一方向Dl上两相邻的第二散热槽单元222”(222)与第二散热槽单元222”’ (222)具有相导通的连接关系,进而辅助两相邻的第二散热槽组220具有相导通的连接关系。也即,图7A所示的第一散热片100与第二散热片200在相互贴合之后,即呈现如图7B所示的连通结构。承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工作流体F在流经交错设置的散热槽单元末端之后,同样会撞击散热槽单元末端壁面而形成乱流,接着再分流向相邻的散热槽单元。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散热槽单元是为一菱形结构,其内槽壁具有斜面结构,因此工作流体F在撞击散热槽单元末端壁面之后,工作流体F会往更多方向分流,进而形成程度更大的乱流现象,使得位于同一区段的工作流体F能更稳定地进行热交换。上述是以第一散热槽单元122来辅助多个第二散热槽单元222相导通为例作说明。当然,第二散热槽单元222也能用以辅助多个第一散热槽单元122相导通。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槽单元除了为上文所述的长条形结构以及菱形结构之外,也可以是圆形或三角形等各种几何结构,本实用新型在此并不做任何限制。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是通过片构式的设计,以分别于至少二散热片上分别设置散热槽单元,各该散热片上的散热槽单元是彼此不相通,而在结合该些散热片之后,一散热片上的散热槽单元是能通过另一散热片上的散热槽单元来与相邻的散热槽单元相通,这些散热槽单元即得以绵密的布设于散热模块内部,以构成一散热效率佳的散热流道,进而有效地对发热源进行散热。此外,经由本实用新型的利用两相邻的散热槽单元的错位、不同形状的散热槽单元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导通的多个散热槽单元是多层地绕设于散热模块内部的设计,大幅地增加工作流体与散热模块的接触面积,再经由散热槽单元交错式的设计来让工作流体产生乱流现象,使得散热模块与工作流体间的热交换得以稳定均匀的进行。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模块,用以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模块包括 多个第一散热片,各该第一散热片具有一第一本体以及多个沿一第一方向排列于该第一本体的第一散热槽组,各该第一散热槽组具有多个沿一第二方向排列于该第一本体的第一散热槽单元;以及 多个第二散热片,各该第二散热片具有一第二本体以及多个沿该第一方向排列于该第二本体的第二散热槽组,各该第二散热槽组具有多个沿该第二方向排列于该第二本体的第二散热槽单元; 其中,该些第一散热片与该些第二散热片彼此相贴合,各该第一散热片其该第一散热槽单元的一端与相邻的该第二散热片其该第二散热槽单元的一端相重叠,该第一散热槽单元的另一端与另一该第二散热槽单元的一端相重叠,与该第一散热槽单元相重叠的该二第二散热槽单元沿该第二方向相邻地排列于该第二本体,且各该第一散热槽组以及各该第二散热槽组分别具有二端部,该些端部其中之二分别与一入口流道以及一出口流道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两相接的该第一散热槽单元与该第二散热槽单元其端部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散热片与该些第二散热片沿一组装方向彼此相贴合,该第一方向、该第二方向以及该组装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入口流道、该些第一散热槽组、该些第二散热槽组以及该出口流道彼此相通,以构成一散热流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散热片以及各该第二散热片至少其中之一设有至少一连通结构,各该第一散热片的该连通结构适于导通各该第二散热片的两相邻的第二散热槽组,各该第二散热片的该连通结构适于导通各该第一散热片的两相邻的第一散热槽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散热槽组其第一散热槽单元分别与相邻的该第一散热槽组其第一散热槽单元交错排列,各该第二散热槽组其第二散热槽单元分别与相邻的该第二散热槽组其第二散热槽单元交错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散热片的该连通结构还导通各该第二散热片中的沿该第一方向以及该第二方向排列的两相邻第二散热槽单元,各该第二散热片的该连通结构还导通各该第一散热片中的沿该第一方向以及该第二方向排列的两相邻第一散热槽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散热片以及各该第二散热片分别具有一入口导槽以及一出口导槽,该些入口导槽构成该入口流道,该些出口导槽构成该出口流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入口接头与一出口接头,而部分的该些第一散热片其第一本体与部分的该些第二散热片其第二本体具有一入口缺槽以及一出口缺槽,该些入口缺槽构成一入口连接空间,该些出口缺槽构成一出口连接空间,该入口连接空间一侧与该入口接头相接,另一侧与该入口流道相接,该出口连接空间一侧与该出口接头相接,另一侧与该出口流道相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入口缺槽与对应的该入口导槽相通,各该出口缺槽与对应的该出口导槽相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散热片与该些第二散热片的组合沿该第一方向组装于该发热源,而该入口流道与邻近该发热源的该第一散热槽组或是该第二散热槽组的端部相通,该出口流道与远离该发热源的该第一散热槽组或是该第二散热槽组的端部相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散热槽组与该些第二散热槽组相对应,而各该第一散热槽组至该发热源的距离与相对应的该第二散热槽组至该发热源的距离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三散热片,设置于该些第一散热片与该些第二散热片的组合的两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散热槽单元与该些第二散热槽单元长条形结构、菱形结构、圆形结构或三角形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散热槽单元与该些第二散热槽单元彼此交错地相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散热模块,其包括多个相贴的第一散热片与第二散热片。第一散热片具有一第一本体及多个排列于该第一本体的第一散热槽组,第一散热槽组具有多个第一散热槽单元。第二散热片具有一第二本体及多个排列于该第二本体的第二散热槽组,第二散热槽组具有多个第二散热槽单元。第一散热槽单元的一端与相邻的第二散热槽单元的一端相重叠,第一散热槽单元的另一端与另一第二散热槽单元的一端相重叠,与第一散热槽单元相重叠的二第二散热槽单元沿第二方向相邻地排列于第二本体。
文档编号G06F1/20GK202904477SQ201220364038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5日
发明者陈晃涵 申请人:陈晃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