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文档序号:6515157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获得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程度的方法,为山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数据。即公开一种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该方法是根据模糊数学和概率统计的理论,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德尔菲法以及现场统计调查等方法,分析计算计算影响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的因素权重以及指标的隶属度,进而根据计算得出各级影响指标与适宜性评价级别的关系。通过对工程实例的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动态的基于地灾风险的适宜性评价,不仅提供在选址时的技术方案优选,而且能够避免村镇建设用地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地质灾害的破坏而导致生命财产损失。
【专利说明】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防灾领域,具体是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预测评价。
【背景技术】
[0002]山区村镇的建设和平原地区的村镇建设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差异非常大。在平原地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主要是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出发,而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特点决定了其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地质灾害是影响山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严重阻碍了山区村镇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有很多,地质灾害的类别也多种多样,但是针对山区而言,主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洪水、地面沉陷等几大类。虽然以上几类地质灾害引发的因素不同,但是引发这些地质灾害的因素中又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转化条件。比如洪水的泛滥可能导致稳定性较弱的自然边坡出现滑坡,也可能导致诱发局部地区的地震,滑坡体的堆积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等等。对于山区的村镇而言,地质灾害导致的灾难性时间屡有发生,比如2009年6月发生的武隆山体滑坡,导致78人失踪26人死亡的悲剧,2013年I月发生在镇雄的山体滑坡导致46人死亡,2010年发生在舟曲的泥石流灾害导致了 1300多人死亡,四百多人失踪的悲剧。这些灾害都发生在山区,且均产生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对山区村镇的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需要在引起地质灾害方面的因素上多下工夫。目前在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面,也有对地质地貌因素进行考虑的,但是都不全面,或者说对容易引起地质灾害的因素和指标未考虑完全。引起地质灾害的因素包括有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条件,对这些因素进行着重分析,找出其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规律,总结出相关的适宜性评价方法,是对山区村镇避免出现地质灾害悲剧的重要手段。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定居点,涉及到新的村镇建设发展规划选址布局的问题。在山区村镇建设的初期,对选址地点进行合理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也是防止自然灾害危害的最为积极和有效的手段。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获得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程度的方法,为山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数据。
[0004]为实现本发明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一处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形地貌条件进行实地勘测;所述地形地貌条件的勘测指标包括:场地坡度、场地坡向和场地地貌类型;
[0005]1.1)所述场地坡度采用度数表示法,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5),中度适宜为[5,15),适宜性差为[15, 55),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55 ;
[0006]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度为X1,结合上述场地坡度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度适宜性: (UiXi,UgXi,U3X1,U4X1);[0007]1.2)所述场地坡向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0008]高度适宜一一南、东南或西南,
[0009]中度适宜一一东或西,
[0010]适宜性差一一西北或东北,
[0011]适宜性极差一一北;
[0012]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向,结合上述场地坡向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向适宜性: C u ? UgXg,U3X2,U4X2);
[0013]1.3)所述场地地貌类型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0014]闻度适宜浅丘、平原,
[0015]中度适宜——中丘,
[0016]适宜性差一一深丘,
[0017]适宜性极差一一低山以上级别山地;
[0018]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结合上述地貌类型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适宜性: C 11^X3j U2X3? U3X3,U4X3);
[0019]计算:
【权利要求】
1.一种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一处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形地貌条件(100)进行实地勘测;所述地形地貌条件(100)的勘测指标包括:场地坡度(101)、场地坡向(102)和场地地貌类型(103); 1.1)所述场地坡度(101)采用度数表示法,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5° ),中度适宜为[5°,15° ),适宜性差为[15° ,55° ),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55° ;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度(IOI)为X1,结合上述场地坡度(101)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度(101)适宜性隶属度:(U1X1,U2X1, U3X1, U4X1); 1.2)所述场地坡向(102)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南、东南或西南, 中度适宜一一东或西, 适宜性差一一西北或东北, 适宜性极差北;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向(102),结合上述场地坡向(102)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场地坡向(102)适宜性隶属度:Cu1X2 ,U2X2, u3x2, u4x2); 1.3)所述场地地貌类型(103)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闻度适宜浅丘、平原, 中度适宜——中丘, 适宜性差一一深丘, 适宜性极差一一低山以上级别山地;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103),结合上述地貌类型(103)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103)适宜性隶属度:Cu1X3, u2x3, u3x3, U4X3); 计算:

rIllXi U2 Xs U3 Xi U4 Xp (0.3162, 0.2120, 0,4718) X J u,x2 U2X2 U3X2 υ4χ2 I

^U1X3 U2X3 U3X3 U4X3 ^
I 1 1I I U?I I.?.? mr- * —VlI Xj? 11X2,U A3? U %4 J s 即得到考虑地形地貌条件(100)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时,适宜性隶属度为:Cu X1, U X2, U X3, U X4); 若max (u X1,u x2,u x3,u x4) = u X1则从地形地貌条件(1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高度适宜;gmax (u X1, u X2, u x3, u x4) = u X2则从地形地貌条件(1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中度适宜;若max (u X1, uX2,u X3,u X4) = u X3则从地形地貌条件(1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若max (u X1, u x2,u x3, u x4) = u x4则从地形地貌条件(1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极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一处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质条件(200)进行实地勘测;所述地质条件(200)的勘测指标包括:断层情况(201)、基岩强度(202)、边坡坡度(203)、结构面内摩擦角(204)、结构面粘聚力(205)、沟谷切割程度(206)、岩石风化程度(207)、边坡岩土体物质组成(208 )和岩体胶结程度(208 ); 2.1)所述断层情况(201)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一一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周围1000m内无断层,或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与休眠断层之间的距离〈1000m但>500m, 中度适宜一一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与休眠断层之间的距离<500m, 适宜性差一一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与活跃断层之间的距离〈1000m但>500m, 适宜性极差一一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与活跃断层之间的距离<500m,;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断层情况(201),结合上述断层情况(201)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断层情况 (201)适宜性隶属度:(Uj1,U2Y1, U3Y1, U4Y1); 2.2)所述基岩强度(202)为y2,单位为KPa,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一一强,即y2>500, 中度适宜一一中等,即250〈y2 ( 500, 适宜性差一一弱,即100<y2 ( 250, 适宜性极差一一非常弱,即I2 ( 100 ;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基岩强度(202),结合上述基岩强度(202)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基岩强度(202)适宜性隶属度:Cu1Y2, u2y2, u3y2, u4y2); 2.3)所述边坡坡度(203)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25° ),中度适宜为[25° ,35° ),适宜性差为[35° ,45° ),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45° ;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最大的边坡坡度(203 )为y3,结合上述边坡坡度(203)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边坡坡度(203)适宜性隶属度:Cu1Y3, u2y3, u3y3, u4y3); 2.4)所述结构面内摩擦角(204)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大于或等于35°,中度适宜为[27° ,35° ),适宜性差为[18° ,27° ),适宜性极差为[0°,18° );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结构面内摩擦角(204)为74,结合上述结构面内摩擦角(204)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结构面内摩擦角(204)适宜性隶属度:(Uj4, u2y4, U3Y4, u4y4); 2.5)所述结构面粘聚力(205)单位为MPa,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大于或等于0.13,中度适宜为[0.09,0.13),适宜性差为[0.05,0.09),适宜性极差为[0,0.05);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结构面粘聚力(205)为75,结合上述结构面粘聚力(205)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结构面粘聚力(205)适宜性隶属度:(Uj5, u2y5, u3y5, u4y5); 2.6)所述沟谷切割程度(206)单位为m,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50),中度适宜为[50,100),适宜性差为[100,500),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500 ;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沟谷切割程度(206)为^,结合上述沟谷切割程度(206)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沟谷切割程度(206)适宜性隶属度:Cu1Y6, u2y6, u3y6, u4y6); 2.7)所述岩石风化程度(207)采用百分比表示法,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10% ),中度适宜为[10^,20% ),适宜性差为[20^,30% ),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30% ;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岩石风化程度(207)为77%,结合上述岩石风化程度(207)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岩石风化程度(207)适宜性隶属度:(Uj7, u2y7, u3y7, u4y7); 2.8)所述边坡岩土体物质组成(208)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一一表层由厚粘性土覆盖, 中度适宜一一较厚的粘性土, 适宜性差一一碎石和零星粘性土, 适宜性极差一一块石、土体直接堆积;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边坡岩土体物质组成(208),结合上述边坡岩土体物质组成(208)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岩土体物质组成(208)适宜性隶属度:(Uj8, u2y8, u3y8, u4y8); 2.9)所述岩体胶结程度(209)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一一密实, 中度适宜——中密, 适宜性差一一稍密, 适宜性极差松散;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岩体胶结程度(209),结合上述岩体胶结程度(209)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岩体胶结程度(209)适宜性隶属度:(Uj9, u2y9, u3y9, u4y9); 计算: (0.1022, 0.0795? 0.0855, 0.1335? 0.1924, 0.1168,0.0542? 0.0496? 0.1863) Xf uiyi,哪,u3yi,難 \
Uiy2,u2y2.u3y2 ? _y2
Uiy3 ? UiYa ? U3 y3, u4y3
Ui Ja , u2y4 ’ U3 y4, Iuy4
i uiys,L3_ >f5,u3 y5,U4 y5 I
Ui ye ’ U2y6 , U3 y.U4 ye
Uiy7 ’ u2y7 , U3 y7 ? 獨?
Uiy8,u2y8 , u3 y8 , U4 y8
luiy?,u2y9,u3y9,—yp j
=(Uy1, uy2,uy3,uy4), 即得到考虑地质条件(200)对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时,适宜性隶属度:(u.11,u J2, u y3, u y4); 若max (u Y1, u y2, u y3, u y4) = u Y1则从地质条件(2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高度适宜;gmax (u y1; u y2, u y3, u y4) = u y2则从地质条件(2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中度适宜;若max (u y1; u y2, uy3,u y4) = u y3则从地质条件(2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若max (u y1; u y2, u y3, u y4) = u y4则从地质条件(200)考察,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为适宜性极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一处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水文条件(300)进行实地勘测;所述水文条件(300)的勘测指标包括:地下水渗流(301)、地表水冲刷(302)、年平均降雨量(303)和排水措施(304); 3.1)所述地下水渗流(301)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一一干燥或湿润, 中度适宜——潮湿或滴水, 适宜性差一一线流状出水, 适宜性极差涌水或流动;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下水渗流(301)的情况,结合上述地下水渗流(301)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下水渗流(301)适宜性隶属度:(U1Z1, U2Z1, U3Z1, U4Z1); 3.2)所述地表水冲刷(302)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闻度适宜微, 中度适宜--弱,适宜性差——较强, 适宜性极差强;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表水冲刷(302),结合上述地表水冲刷(302)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表水冲刷(302)适宜性隶属度:(U1Z2, U2Z2, U3Z2, u4z2); ·3.3)所述年平均降雨量(303)单位为mm,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200),中度适宜为[200,250),适宜性差为[250,350),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350 ;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年平均降雨量(303)为Z3,结合上述年平均降雨量(303)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年平均降雨量(303)适宜性隶属度:(U1Z3, U2Z3, U3Z3, U4Z3);· 3.4)所述排水措施(304)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一一有完善的自我排水系统, 中度适宜一一有简单的排水系统, 适宜性差一一仅有几条排水明沟, 适宜性极差一一无排水措施;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排水措施(304),结合上述排水措施(304)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排水措施(304)适宜性隶属度:(U1Z4, U2Z4, U3Z4, u4z4);计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一处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生态环境条件(400)进行实地勘测;所述生态环境条件(400 )的勘测指标包括:植被类型(401)、植被覆盖率(402 )、地震烈度(403 )、土地使用类型(404)和人类工程活动(405); · 4.1)所述植被类型(401)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一一草树混合且草居多, 中度适宜一一草树混合且树居多, 适宜性差一一树, 适宜性极差无植被覆盖;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植被类型(401 ),结合上述植被类型(401)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植被类型(401)适宜性隶属度:(U1Ii1, U2Ii1, U3Ii1, U4Ii1); . 4.2)所述植被覆盖率(402)采用百分比表示法,其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大于或等于20%,中度适宜为[15%,20% ),适宜性差为[5%,15% ),适宜性极差为[0,5% );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植被覆盖率(402 )为k2 %,结合上述植被覆盖率(402)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植被覆盖率(402)适宜性隶属度:(Ulk2, u2k2,u3k2,u4k2); . 4.3)所述地震烈度(403)适宜性分级规则为:高度适宜为[0,4° ),中度适宜为[4°,6° ),适宜性差为[6°,8° ),适宜性极差为大于或等于8° ; 通过勘测,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震烈度(403)为k3°,结合上述地震烈度(403)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地震烈度(403)适宜性隶属度:(U1Ii3, u2k3, u3k3, u4k3);. 4.4)所述土地使用现状类型(404)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高度适宜一一建设用地, 中度适宜一一农业用地, 适宜性差一一采矿用地, 适宜性极差一一其他;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现状类型(404),结合上述土地使用类型(404)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现状类型(404)适宜性隶属度:(U1Ii4, u2k4, u3k4, u4k4);. 4.5)所述人类工程活动(405)的适宜性分级规则为: 闻度适宜--无或弱, 中度适宜一一较弱, 适宜性差一一较强烈, 适宜性极差强烈; 通过勘测,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人类工程活动(405),结合上述人类工程活动(405)适宜性分级规则,根据隶属度函数确定所述待评价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的人类工程活动(405)适宜性隶属度:(Ulk5,u2k5,u3k5,u4k5); 计算: (0.1797, 0.2790? 0.2109? 0.1358? OJ946)X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地灾风险的山区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 计算:
【文档编号】G06F19/00GK103605879SQ201310473930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12日
【发明者】陈红军, 孙斌, 王桂林 申请人:重庆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