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导电薄膜及其应用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29268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纳米银导电薄膜及其应用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纳米银导电薄膜,包括:纳米银感测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纳米银电极,和纳米银电极以外的电极间隙;雾度补偿组件,设置于纳米银感测层上,具有与所述电极间隙相应的雾度补偿区,且所述雾度补偿区的整体雾度与所述纳米银电极的雾度相当。还公开一种由该纳米银导电薄膜制得的触控面板。上述纳米银导电薄膜和触控面板由于使用了雾度补偿组件对电极间隙进行雾度补偿,降低雾度差异,达到一致的视觉效果。
【专利说明】纳米银导电薄膜及其应用之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纳米银导电薄膜及其应用之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0002]在触控【技术领域】,触控面板中的触控电极都是采用ITO (氧化铟锡)透明导电材料制成。出于降低成本或者克服ITO材料本身的缺陷等目的,ITO薄膜也逐渐被其他材料制得的薄膜取代。纳米银导电薄膜具备优异的导电性,简易的制备工艺,同时也具备不错的透光率,因此成为制备触控电极的理想材料。
[0003]传统的纳米银导电薄膜的制备工艺是在一透明基板上涂覆一整层的纳米银导电层,再将纳米银导电层图案化,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纳米银电极。由于纳米银材料的物理特性,使纳米银导电层具有一定的雾度,而其在图案化成纳米银电极后,因纳米银电极本身保留有此雾度,而纳米银电极以外的电极间隙则没有此雾度。纳米银电极与纳米银电极间隙之间的雾度差异,造成后继使用中明显的视觉差异。
[0004]因此,解决纳米银电极与电极间隙之间的雾度差异,成为纳米银替代ITO制作触控电极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纳米银导电薄膜,其能够解决纳米银电极与电极间隙之间的雾度差异,使得纳米银导电薄膜的电极和电极间隙具有一致的视觉效果。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纳米银导电薄膜,包括:纳米银感测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纳米银电极,和纳米银电极以外的电极间隙;雾度补偿组件,设置于纳米银感测层上,具有与所述电极间隙相应的雾度补偿区,且所述雾度补偿区的雾度与所述纳米银电极的雾度相当。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度补偿区的整体雾度与所述纳米银电极的雾度差值不大于0.2。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度补偿区的整体雾度范围介于0.8?3.0。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度补偿组件包括一基板,所述纳米银感测层形成于该基板上。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包括一与纳米银电极相对应的电极区,和一与电极间隙相对应的间隙区,其中,所述雾度补偿区包括所述间隙区。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银导电薄膜还包括一保护层,设于所述纳米银感测层上。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包括一与纳米银电极相对应的保护区,和一与电极间隙相对应的蚀刻区,其中,所述雾度补偿区包括所述蚀刻区。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银导电薄膜还包括一基板,所述纳米银感测层形成于该基板上。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度补偿组件包括一掺杂层,所述掺杂层设于所述纳米银感测层上。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掺杂层包括一与纳米银电极相对应的低雾区,和一与电极间隙相对应的高雾区,其中,所述雾度补偿区包括所述高雾区。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的材料为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脂、聚砜或环烯共聚物。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的材料为压克力树脂、环氧树脂、或前述之组

口 ο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掺杂层的材料为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脂、聚砜、环烯共聚物、丙烯酸树脂、丙烯酸单体、或前述之组合。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度补偿区具有光散射粒子以达到所需要的雾度。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散射粒子为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纳米银、聚苯乙烯或者以上三者的至少两种的复合粒子。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度补偿区表面具有微图案以达到所需要的雾度。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度补偿区表面形成微图案的方式为激光打点、模板压印以及全像光学印刷中的一种。
[0023]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该纳米银导电薄膜的触控面板。其包括两个相互层叠设置的如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中两个纳米银导电薄膜中的纳米银电极的延伸方向互不平行。
[0024]上述纳米银导电薄膜及其应用之触控面板,由于使用了雾度补偿组件对纳米银电极之间的空隙进行了雾度补偿,降低了纳米银电极与纳米银电极间隙之间的雾度差异,使得纳米银导电薄膜及其应用之触控面板的外观上达到一致的视觉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a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纳米银导电薄膜的层状结构图;
[0026]图1b为图1a中的基板120的平面图;
[0027]图2显示应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制作的一种触控面板;
[0028]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纳米银导电薄膜的层状结构图;
[0029]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纳米银导电薄膜的层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补偿因使用纳米银电极而带来的视觉差异问题,本实用新型对纳米银导电薄膜的电极间隙进行雾度补偿,降低雾度差异,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能够提供雾度补偿的组件在本实用新型中称为雾度补偿组件,其雾度补偿区的雾度与纳米银电极的雾度相当。本实用新型中的“相当”可以理解为完全相同、不完全相同但数值相差不大(例如雾度差值不大于0.2,或者其他合理的差值),雾度相当的结果是使得用户对雾度的差异没有感知或者难以辨识。从而使得纳米银导电薄膜整体上雾度均匀。因常用纳米银导电薄膜的纳米银电极雾度值大至在1.0?2.8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雾度补偿区的整体雾度以介于0.8?
3.0为佳。以下提供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0031]以下依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特征举出数个不同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中特定的元件及安排系为了简化,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这些实施例为限。举例而言,第二元件设置于第一元件上的描述可包括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亦包括具有额外的元件形成在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使得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并未直接接触的实施例。
[0032]图1a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纳米银导电薄膜的层状结构图,图1b为图1a中的基板120的平面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该纳米银导电薄膜100包括纳米银感测层110和基板120,其中纳米银感测层110形成于基板120上。
[0033]纳米银感测层110包括多个独立的纳米银电极112和纳米银电极112以外的电极间隙,纳米银电极112的形成方法包括先形成一整层的纳米银导电层,例如包括印刷、涂布或二者之组合,再图案化该纳米银导电层形成多个相互间隔的纳米银电极112,图案化导电层的方法可包括微影及蚀刻方法,例如湿式蚀刻、干式蚀刻等方法。基板120材料可以为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脂、聚砜或环烯共聚物。基板120的表面定义出与纳米银电极112相对应的电极区124,和与电极间隙相对应的间隙区122。
[0034]在本实施例中,雾度补偿组件包括基板120,雾度补偿区包括基板120的间隙区122,即基板120作为雾度补偿组件,基板的间隙区122作为雾度补偿组件的雾度补偿区。
[0035]在雾度补偿组件中形成雾度补偿区的方法,可以为直接采用具有特定雾度补偿区的雾度补偿组件,即在该雾度补偿组件的形成过程中,在对应雾度补偿区的位置掺杂了光散射粒子。在雾度补偿组件中形成雾度补偿区的方法,也可以为在一透明组件至少一表面上对应雾度补偿区的位置,以喷墨打印方式喷涂光散射粒子。前述光散射粒子可以为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纳米银、聚苯乙烯或者以上三者的至少两种的复合粒子,光散射粒子的填充密度、粒子的尺寸、粒子折射率,都会使得光学散射现象改变,进而产生不同的雾度值,因而可根据雾度值受上述因素影响而改变的规律,调整雾度补偿区的雾度值与纳米银电极112的雾度相当,在此方法中,若在一透明组件的表面上喷涂的光散射粒子中包含纳米银粒子,因其具有导电性,需避开与纳米银电极112直接接触的那一面。此外,在雾度补偿组件中形成雾度补偿区的方法,还可以为在一透明组件至少一表面对应雾度补偿区的位置,形成微图案以达到所需要的雾度,形成微图案的方式为激光打点、模板压印以及全像光学印刷中的一种。
[0036]依前述内容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对纳米银电极112以外的电极间隙进行雾度补偿的方法可以包括,直接采用在间隙区122掺杂有光散射粒子的基板120,或在一透明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脂、聚砜或环烯共聚物基材的表面(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对应间隙区122的位置喷涂光散射粒子或形成微图案以形成基板120。采用本实施例的雾度补偿组件(即基板120)对电极间隙进行雾度补偿,降低纳米银电极112与电极间隙之间的雾度差异,可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纳米银导电薄膜还包括一保护层(未绘出),覆盖纳米银感测层110,保护层的材料可以为压克力树脂、环氧树脂、或前述之组合,能够保护纳米银感测层110不被氧化,增加纳米银感测层110在基板120上的附着力。[0037]图2显示应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制作的一种触控面板1,触控面板I包括两个相互层叠设置的纳米银导电薄膜100A和100B,二者可通过一光学胶(未绘出)相互贴合。设定纳米银导电薄膜100A的纳米银电极112A的延伸方向为X方向(如图2所示X),纳米银导电薄膜100B的纳米银电极112B的延伸方向为Y方向(如图2所示Y),X与Y互不平行,在本实施例中,优选X垂直于Y。因纳米银导电薄膜100Α和100Β各自均对电极间隙进行了雾度补偿,相互层叠而成的触控面板I也不存在明显的雾度差异,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0038]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纳米银导电薄膜的层状结构图。该纳米银导电薄膜200包括纳米银感测层110、基板220和保护层230,其中纳米银感测层110形成于基板220上,保护层230覆盖于纳米银感测层110上。基板220材料可以为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脂、聚砜或环烯共聚物。保护层230的材料可以为压克力树脂、环氧树脂、或前述之组合。保护层230的表面定义出与纳米银电极112相对应的保护区234,和与电极间隙相对应的蚀刻区232。其余组件、材料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39]在本实施例中,雾度补偿组件包括保护层230,雾度补偿区包括保护层230的蚀刻区,即保护层230作为雾度补偿组件,保护层230的蚀刻区232作为雾度补偿组件的雾度补偿区。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直接采用在蚀刻区232掺杂有光散射粒子的保护层230,或在一透明压克力树脂、环氧树脂或前述之组合基材的表面(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对应蚀刻区232的位置喷涂光散射粒子或形成微图案以形成保护层230,对纳米银电极112间的间隙进行雾度补偿,降低纳米银电极112与电极间隙之间的雾度差异,可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且保护层230还具有保护纳米银感测层110不被氧化,增加纳米银感测层110在基板220上的附着力的效果。
[0040]同样,将纳米银电极延伸方向分别为X和Y的两个上述纳米银导电薄膜通过一光学胶相互贴合(X与Y互不平行,优选X垂直于Y),可制作一种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的触控面板。
[0041 ] 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纳米银导电薄膜的层状结构图。该纳米银导电薄膜300包括纳米银感测层110、基板220、保护层330和一掺杂层340,其中纳米银感测层110形成于基板220上,保护层330覆盖于纳米银感测层110上,掺杂层设于所述纳米银感测层110上,且位于保护层330上(在另一实施态样中,也可以位于基板220下)。保护层330的材料可以为压克力树脂、环氧树脂、或前述之组合。掺杂层340的材料可以为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脂、聚砜、环烯共聚物、丙烯酸树脂、丙烯酸单体、或前述之组合。掺杂层330的表面定义出与纳米银电极112相对应的低雾区344,和与电极间隙相对应的高雾区342。其余组件、材料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雾度补偿组件包括所述掺杂层340,雾度补偿区包括所述掺杂层340的高雾区342,即掺杂层340作为雾度补偿组件,掺杂层340的高雾区342作为雾度补偿组件的雾度补偿区。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直接采用在高雾区342掺杂有光散射粒子的掺杂层340,或在一透明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脂、聚砜、环烯共聚物、丙烯酸树脂、丙烯酸单体、或前述之组合基材的表面(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对应高雾区342的位置喷涂光散射粒子或形成微图案以形成掺杂层340,对电极间隙进行雾度补偿,降低纳米银电极112与电极间隙之间的雾度差异,可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另,掺杂层340还可具一定粘性,可以作为胶应用于后续的触控面板制作。
[0043]同样,将纳米银电极延伸方向分别为X和Y的两个上述纳米银导电薄膜通过一光学胶相互贴合(X与Y互不平行,优选X垂直于Y),可制作一种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的触控面板。而当上述掺杂层具有一定粘性时,还可直接以X不平行于Y的方向叠合上述纳米银导电薄膜,制作一种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触控面板。
[0044]除上述实施例外,雾度补偿组件还可以包括基板、保护层、掺杂层的至少两个,而雾度补偿组件在雾度补偿区的整体雾度与所述纳米银电极的雾度相当。
[004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纳米银导电薄膜,包括: 纳米银感测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纳米银电极,和纳米银电极以外的电极间隙; 雾度补偿组件,设置于纳米银感测层上,具有与所述电极间隙相应的雾度补偿区,且所述雾度补偿区的雾度与所述纳米银电极的雾度相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度补偿区的整体雾度与所述纳米银电极的雾度差值不大于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度补偿区的整体雾度范围介于0.8~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度补偿组件包括一基板,所述纳米银感测层形成于该基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包括一与纳米银电极相对应的电极区,和一与电极间隙相对应的间隙区,其中,所述雾度补偿区包括所述间隙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保护层,设于所述纳米银感测层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度补偿组件包括一保护层,所述保护层设于所述纳米银感测层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包括一与纳米银电极相对应的保护区,和一与电极间隙相对应的蚀刻区,其中,所述雾度补偿区包括所述蚀刻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基板,所述纳米银感测层形成于该基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度补偿组件包括一掺杂层,所述掺杂层设于所述纳米银感测层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层包括一与纳米银电极相对应的低雾区,和一与电极间隙相对应的高雾区,其中,所述雾度补偿区包括所述高雾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基板,所述纳米银感测层形成于该基板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保护层,设于所述纳米银感测层上。
14.根据权利要求4、5、9或12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材料为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脂、聚砜或环烯共聚物。
15.根据权利要求6、7、8或13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的材料为压克力树脂或环氧树脂。
16.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层的材料为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脂、聚砜或环烯共聚物、丙烯酸树脂或丙烯酸单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层具有粘性。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度补偿区具有光散射粒子以达到所需要的雾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粒子为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纳米银、聚苯乙烯。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度补偿区表面具有微图案以达到所需要的雾度。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度补偿区表面形成微图案的方式为激光打点、模板压印以及全像光学印刷中的一种。
22.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两个相互层叠设置的如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纳米银导电薄膜,其中两个纳米银导电`薄膜中的纳米银电极的延伸方向互不平行。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3631145SQ201320575159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6日
【发明者】刘振宇, 龚立伟, 林熙干, 刘正平 申请人: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