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

文档序号:6629821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有利于根据动态风险评价数据采取相应的预防、维护和管理措施,从而有效减少和预防城市地下管网失效事故的发生,其特征在于,根据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被评价管段的反映该管段失效可能性大小的失效可能性数值;根据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后果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被评价管段的反映该管段失效后果严重程度或大小的失效后果数值;所述失效可能性数值与所述失效后果数值的乘积即为被评价管段的相对风险值或风险评价数据;所述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大类指标包括运行与检测类指标,从而获得动态风险评价数据。
【专利说明】一种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城市地下管网的安全运行技术中的动态风险评价,特别是一种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有利于根据动态风险评价数据采取相应的预防、维护和管理措施,从而有效减少和预防城市地下管网失效事故的发生。

【背景技术】
[0002]城市地下管网一旦发生管道失效事故,将有可能造成中毒、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同时将有可能在城市生命线系统中导致链式反应,引发此生、衍生灾害,造成大面积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开展城市地下管网风险评价,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维护和管理措施,能有效减少和预防城市地下管网失效事故的发生。由于城市地下管网风险影响因素众多,并且国内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初期基础数据和资料严重缺失,如何对城市地下管网进行科学、高效、智能的风险评价,一直是城市地下管网风险评价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
[0003]目前,国内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方面没有现成的结果,主要是应用一些静态风险评价技术对城市地下管网进行风险评价。国内在城市地下管网风险评价方面,主要借鉴肯特评分法这一静态风险评价技术对城市地下管网进行风险评价。其一般步骤为:第一,将管网事故的原因分为第三方损害、腐蚀、设计和误操作四个方面;第二,通过分析将四大类指数分为若干小项;第三,根据各小项的评分标准和权重计算指数和;第四,计算失效影响系数;第五,指数和与失效影响系数的比值就是评价单元最终的相对风险值。
[0004]现有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缺点:一、将管网事故的原因分为第三方损害、腐蚀、设计和误操作四个方面,没有综合考虑城市地下管网运行过程中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二,由于城市地下管网风险影响因素众多,并且国内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初期基础数据和资料严重缺失,因此在城市地下管网风险评价过程中,往往存在风险评价所需数据采集不完全的状况,降低了该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发明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有利于根据动态风险评价数据采取相应的预防、维护和管理措施,从而有效减少和预防城市地下管网失效事故的发生。
[000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被评价管段的反映该管段失效可能性大小的失效可能性数值;根据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后果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被评价管段的反映该管段失效后果严重程度或大小的失效后果数值;所述失效可能性数值与所述失效后果数值的乘积即为被评价管段的相对风险值或风险评价数据;所述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大类指标包括运行与检测类指标,从而获得动态风险评价数据。
[0008]所述运行与检测类指标包括以下六个细分指标:①运行周期是否达到要求;②管线运行异常数量泄漏检测频率;④防腐层检测周期;⑤泄漏点密度;⑥泄漏点是否已修补。
[0009]所述六个细分指标中各指标权重各有其权重初分配值,当其中存在无法得到数据的细分指标时,则将所述无法得到数据的细分指标的权重分配至其他细分指标,即其他细分指标获得权重增加的权重重新分配值。
[0010]所述权重增加是按照所述其他细分指标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增加。
[0011]所述权重初分配值如下:运行周期是否达到要求占8%,管线运行异常数量占16 %,泄漏检测频率占32 %,防腐层检测周期占24%,泄漏点密度占10 %,泄漏点是否已修补占10% ;当泄漏点密度和泄漏点是否已修补的细分指标没有采集到数据而其他细分指标已经采集到数据时,则所述权重重新分配值如下:运行周期是否达到要求占10%,管线运行异常数量占20 %,泄漏检测频率占40 %,防腐层检测周期占30 %。
[0012]所述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大类指标还包括以下五个:第三方破坏、腐蚀破坏、设计与施工、维修维护和历史失效事故。
[0013]所述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内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工程实际经验,研究分析国内外城市地下管网失效事故统计资料,综合运用故障树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而成。
[0014]所述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后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内城市地下管网的实际管理经验建立而成。
[0015]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如下:本发明一种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在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了运行与检测的大类指标甚至其六个细分指标,这就综合考虑了城市地下管网运行过程中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利于较全面地考虑城市地下管网风险影响因素。在城市地下管网风险评价过程中风险评价所需数据采集不完全时,动态智能调整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已经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动态风险评价,解决了城市地下管网风险评价过程中数据采集不完全这一普遍难题。
[0016]经过试验研究验证,本发明一种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能够准确地反映管网实际风险状况;同时,该方法适用性强,在管网风险评价过程中数据采集不完全时,能够动态智能地调整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已经采集到数据的风险评价指标进行动态风险评价,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地下管网公司管网风险评价的工作效率。因此,本发明一种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作为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方案,是一套科学的、高效的、智能的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方法,解决了城市地下管网风险评价过程中数据采集不完全这一普遍难题,创新性地为城市地下管网风险评价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实施本发明一种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的流程图。图中SI?S7为步骤I?7。
[0018]图2是运行与检测类中细分指标之间的权重初分配和权重重新分配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图1-图2)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0020]如图1所示,在步骤SI中,根据国内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工程实际经验,研究分析国内外城市地下管网失效事故统计资料,综合运用故障树法、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建立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第三方破坏、腐蚀破坏、设计与施工、运行与检测、维修维护和历史失效事故六大类,各大类风险评价指标又分为若干小项;其中,运行与检测的细分指标包括运行周期是否达到要求、管线运行异常数量、泄漏检测频率、防腐层检测周期、泄漏点密度、泄漏点是否已修补,是城市地下管网运行过程中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是本发明的发明点。在步骤S2中,根据国内城市地下管网的实际管理经验,建立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后果评价指标体系。在步骤S3中,根据城市地下管网公司现有的管网分段方式,将管网划分为多个管段,以分段后的管段作为风险评价的对象。在步骤S4中,在步骤S3的基础上,按照步骤SI建立的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步骤S2建立的失效后果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各个管段的数据。在步骤S5中,根据S4收集的数据,计算管段失效可能性大小。其中:首先,计算没有采集到数据的评价指标的权重之和;其次,按照采集到数据的评价指标的权重比例关系,将没有采集到数据的评价指标的权重之和,分配到采集到数据的评价指标上,得到采集到数据的评价指标的权重重新分配结果;最后、按照采集到数据的评价指标,和步骤S52中得到的采集到数据的评价指标的权重重新分配结果,计算管段失效可能性大小。在步骤S6中,根据S4收集的数据,计算管段失效后果大小。在步骤S7中,失效可能性大小与失效后果大小的乘积就是评价对象的相对风险值。
[0021]如图2所示:运行与检测的细分指标包括运行周期是否达到要求、管线运行异常数量、泄漏检测频率、防腐层检测周期、泄漏点密度、泄漏点是否已修补,权重分别为8%、16132124110110%,其中在管网风险评价过程中,指标“运行周期是否达到要求”、“管线运行异常数量”、“泄漏检测频率”、“防腐层检测周期”采集到了数据,指标“泄漏点密度”、“泄漏点是否已修补”没有采集到数据。首先,计算没有采集到数据的评价指标的权重之和,指标“泄漏点密度”的权重+指标“泄漏点是否已修补”的权重=10% +10%= 20%。然后,计算采集到数据的评价指标的权重比例关系,指标“运行周期是否达到要求”的权重:指标“管线运行异常数量”的权重:指标“泄漏检测频率”的权重:指标“防腐层检测周期”的权重=8%:16%:32%:24%= 1:2:4:30最后,按照采集到数据的评价指标的权重比例关系,将没有采集到数据的评价指标的权重之和,分配到采集到数据的评价指标上,得到采集到数据的评价指标的权重重新分配结果:指标A的权重=8% +1/(1+2+3+4) *20%= 10% ;指标B 的权重=16% +2/(1+2+3+4)*20%= 20%;指标C 的权重=32% +4/(1+2+3+4)*20%=40% ;指标0 的权重=24% +3/(1+2+3+4)*20%= 30%。
[0022]一种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根据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被评价管段的反映该管段失效可能性大小的失效可能性数值;根据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后果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被评价管段的反映该管段失效后果严重程度或大小的失效后果数值;所述失效可能性数值与所述失效后果数值的乘积即为被评价管段的相对风险值或风险评价数据;所述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大类指标包括运行与检测类指标,从而获得动态风险评价数据。所述运行与检测类指标包括以下六个细分指标:①运行周期是否达到要求;②管线运行异常数量泄漏检测频率;④防腐层检测周期;⑤泄漏点密度;⑥泄漏点是否已修补。所述六个细分指标中各指标权重各有其权重初分配值,当其中存在无法得到数据的细分指标时,则将所述无法得到数据的细分指标的权重分配至其他细分指标,即其他细分指标获得权重增加的权重重新分配值。所述权重增加是按照所述其他细分指标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增加。所述权重初分配值如下:运行周期是否达到要求占8%,管线运行异常数量占16 %,泄漏检测频率占32 %,防腐层检测周期占24%,泄漏点密度占10%,泄漏点是否已修补占10% ;当泄漏点密度和泄漏点是否已修补的细分指标没有采集到数据而其他细分指标已经采集到数据时,则所述权重重新分配值如下:运行周期是否达到要求占10 %,管线运行异常数量占20 %,泄漏检测频率占40 %,防腐层检测周期占30 %。
[0023]所述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大类指标还包括以下五个:第三方破坏、腐蚀破坏、设计与施工、维修维护和历史失效事故。所述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内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工程实际经验,研究分析国内外城市地下管网失效事故统计资料,综合运用故障树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而成。所述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后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内城市地下管网的实际管理经验建立而成。
[0024]在此指明,以上叙述有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创造,但并非限制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任何没有脱离本发明创造实质内容的对以上叙述的等同替换、修饰改进和/或删繁从简而进行的实施,均落入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被评价管段的反映该管段失效可能性大小的失效可能性数值;根据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后果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被评价管段的反映该管段失效后果严重程度或大小的失效后果数值;所述失效可能性数值与所述失效后果数值的乘积即为被评价管段的相对风险值或风险评价数据;所述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大类指标包括运行与检测类指标,从而获得动态风险评价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与检测类指标包括以下六个细分指标:①运行周期是否达到要求;②管线运行异常数量泄漏检测频率;④防腐层检测周期;⑤泄漏点密度泄漏点是否已修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六个细分指标中各指标权重各有其权重初分配值,当其中存在无法得到数据的细分指标时,则将所述无法得到数据的细分指标的权重分配至其他细分指标,即其他细分指标获得权重增加的权重重新分配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权重增加是按照所述其他细分指标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增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权重初分配值如下:运行周期是否达到要求占8 %,管线运行异常数量占16%,泄漏检测频率占32 %,防腐层检测周期占24%,泄漏点密度占10 %,泄漏点是否已修补占10 %;当泄漏点密度和泄漏点是否已修补的细分指标没有采集到数据而其他细分指标已经采集到数据时,则所述权重重新分配值如下:运行周期是否达到要求占10%,管线运行异常数量占20 %,泄漏检测频率占40 %,防腐层检测周期占30 %。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大类指标还包括以下五个:第三方破坏、腐蚀破坏、设计与施工、维修维护和历史失效事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内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工程实际经验,研究分析国内外城市地下管网失效事故统计资料,综合运用故障树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获得城市地下管网动态风险评价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地下管网失效后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内城市地下管网的实际管理经验建立而成。
【文档编号】G06Q50/26GK104281921SQ201410532847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0日
【发明者】刘向升, 罗青云, 张昭振 申请人:讯腾数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