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层电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44422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感应层电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感应层电路结构,包括基板、多个第一电极区块以及多个第二电极导线。第二电极导线包括多对子导线。第一电极区块以基板的第一轴向形成于基板上,且任意两个第一电极区块之间具有缝隙。第二电极导线以基板的第二轴向跨越缝隙设置于基板上,任意两个第二电极导线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每一对子导线以第二电极导线的两侧延伸并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感应层电路结构有效改善感应层的边缘的感应量,补偿感应层因边缘效应所造成的触控线性度劣化问题,进而增加触控面板整体可使用面积。
【专利说明】感应层电路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感应层电路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触控面板的感应层电路边缘的变形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按,目前坊间的触控面板(Touch Panel)的触控输入方式包括有电阻式、电容式、光学式、电磁感应式、音波感应式等;其中,电阻式及电容式是通过使用者以手指或感应笔对面板表面进行触碰,而在受触碰位置的面板内部产生电压及电流的变化,据以检测出面板表面接受触碰的位置,以达到触控输入的目的。
[0003]且知,为了要检测出使用者以手指或感应笔触碰于触摸板上的位置,业者研发出各种不同的电容式触碰感测技术。例如一种呈格状的电容式触控电路图形的结构,包括有两组电容感应层,其间以一中间绝缘层分隔,以形成电容效应,每一电容感应层包括实质平行排列的导电元件,两个电容感应层实质上彼此垂直,每一个导电元件包括序列呈菱形的电极区块,是利用透明的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O)制成,且这些电极区块是通过狭窄的导线连接在一起,每一电容感应层上的导电元件电连接至周边线路,控制电路通过这些周边线路分别提供信号至两组导电元件,能在该表面被触碰时接收由电极区块所产生的触控信号,以判断在每一层的触控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感应层电路结构,包括:一基板;多个第一电极区块,第一电极区块沿基板的第一轴向形成于所述基板上,且任意两个所述第一电极区块之间具有缝隙;以及多个第二电极导线,所述第二电极导线沿所述基板的第二轴向跨越所述缝隙而设置于基板上,任意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导线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每一个所述第二电极导线包括多对子导线。每一对子导线沿所述第二电极导线的两侧延伸并对称设置。
[000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极导线设置至少一跨线,使被所述第二电极导线分隔的每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区块内电性连通。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间隔为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导线的相邻侧的两个所述子导线的末端的距离。
[0007]进一步地,任意相邻的两对所述子导线的间距相等。
[0008]进一步地,所述缝隙介于30至50微米之间。
[000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另一种感应层电路结构,包括:基板、多个第一电极区块,所述第一电极区块沿所述基板的第一轴向形成于所述基板上,且任意两个所述第一电极区块之间具有缝隙;以及多个第二电极导线,所述第二电极导线沿所述基板的第二轴向跨越所述缝隙而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任意两个第二电极导线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每一个所述第二电极导线包括多对子导线。每一对子导线沿所述第二电极导线的两侧延伸并对称设置。其中,在所述基板上最外侧的两条所述第二电极导线中,靠近所述基板外侧的所述子导线的末端具有变形结构。
[0010]进一步地,所述变形结构为长方形,且所述长方形的一条长边连接于所述子导线。
[0011]进一步地,所述变形结构的所述长边的长度大于所述子导线的宽度。
[0012]进一步地,所述变形结构的短边的宽度为所述子导线的宽度的两倍。
[0013]进一步地,所述变形结构的所述长边的长度等于两个相邻的所述变形结构的间隔。
[0014]进一步地,所述变形结构的所述长边沿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轴向的方向设置。
[0015]综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出的感应层电路结构,能够解决一般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感应层边缘无法精准判断的缺陷。更仔细地说,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边缘因为感应层的边缘效应(Border Effect)会使得其在被触碰时感应量推衍的触控线性度劣化,造成一般触控面板在边缘约半个通道的范围无法判断触控点。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感应层电路结构有效改善感应层的边缘的感应量,补偿感应层因边缘效应所造成的触控线性度劣化问题,进而增加触控面板整体可使用面积。
[0016]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所附图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传统触控面板感应层电路设置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感应层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感应层电路结构不意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感应层电路被触碰判断的示意图。
[0021]【符号说明】
[0022]1:触控装置
[0023]11:感应层
[0024]12:显示屏幕
[0025]20:基板
[0026]TXl?TX4:传输导线
[0027]RXl?RX3:感测导线
[0028]TX5?TX7:第一电极区块
[0029]RX4?RX7:第二电极导线
[0030]21:子导线
[0031]22:跨线
[0032]23:缝隙
[0033]211:变形结构
[0034]PX、PY、gap、a ?C、sq、sw、st、su:距离
[0035]SI?S9:触控判断区域
[0036]A:触碰点
[0037]X:第一轴向
[0038]y:第二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9]在下文将参看随附图式更充分地描述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在随附图式中展示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概念可能以许多不同形式来体现,且不应解释为限于本文中所阐述的示例性实施例。确切而言,提供此等示例性实施例使得本实用新型将为详尽且完整,且将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实用新型概念的范畴。在诸图式中,可为了清楚而夸示层及区的大小及相对大小。类似数字始终指示类似元件。
[0040]应理解,虽然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此等元件不应受此等术语限制。此等术语乃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因此,下文论述的第一元件可称为第二元件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概念的教示。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或”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者或者多者的所有组合。
[0041]请参阅图1,图1为传统触控面板感应层电路设置示意图。在图1中示出了一般触控装置I的显示屏幕12的感应层11的设置位置。更仔细地说,感应层11设置于显示屏幕12下方。然而,由图1可以清楚地得知,显示屏幕12的范围小于感应层11的范围。换句话说,显示屏幕12可利用的范围不包括感应层11的边缘区域。
[0042]感应层11上具有传输导线TXl?TX4以及感测导线RXl?RX3。在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了解触控面板11的传输导线TXl?TX4以及感测导线RXl?RX3的运作方式,于此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上电容式的感应层11无论通过单层或双层的方式设置,由于主要在判断触控点的演算方式上(例如以九个判断区域的感应量变化进行演算),感应层11边缘无法精确的进行演算,而造成误判的情况发生。因此实际上为了缩小边缘线性误差于一定的条件内,所能利用的触控面积会被缩小至图1中感应层11的标示的虚线范围,而其虚线范围外的空间通常会被制造商以机壳覆盖而不让使用者触碰到。为了有效利用提升感应层11可利用的面积(也即使显示屏幕12能够扩大至感应层11的范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新的电路架构。
[0043]请参阅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感应层电路结构示意图。感应层包括基板20、多个第一电极区块TX5?TX7以及第二电极导线RX4?RX7。每一第二电极导线RX4?RX7包括多对子导线21。第一电极区块TX5?TX7以基板的第一轴向x形成于基板20上,且任意两个第一电极区块TX5?TX7之间具有缝隙23,其中缝隙23介于30至50微米之间。如图2所示,第一电极区块TX5与第一电极区块TX6之间的缝隙23将第一电极区块TX5与第一电极区块TX6区隔。第二电极导线RX4?RX7以基板20的第二轴向y跨越缝隙23设置于基板20上,且任意两个第二电极导线RX4?RX7之间具有距离sq。更仔细地说,距离sq为相邻两个第二电极导线RX4?RX7相邻侧的两个子导线21末端的距离。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每一对子导线21以每一第二电极导线RX4?RX7的两侧延伸并对称设置,以及相邻的两对子导线21的间距相等。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子导线以垂直的方式设置于第二电极导线RX4?RX7上。然而在实务上,可依制造商的需求调整其延伸方向,仅需以对称的方式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仅以此做为说明,并不以此做为限制。
[0044]另外,在每一个第一电极区块TX5?TX7中,设置至少一跨线22,使被第二电极导线RX4?RX7分隔的每一第一电极区块TX5?TX7内电性连通。
[0045]接着,请同参阅图2以及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感应层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的感应层电路结构大致与图2相同,于此不再赘述,后续将针对不同之处进行详细说明。
[004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基板20上最外侧的两条第二电极导线中(如图2的第二电极导线RX4以及第二电极导线RX7),靠近基板20外侧的子导线21末端具有变形结构211。更仔细地说,最外侧的两条第二电极导线,靠近基板20外侧的所有子导线21末端都具有变形结构211 (图3仅示出左半边,其右半边也为同样的结构)。
[004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变形结构211以长方形为实施方式,且长方形的长边连接于子导线21的末端。另外,变形结构211的长边是以基板20的第二轴向y的方向设置。通过此变形结构2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感应层电路结构能够有效改善感应层的边缘的感应量,补偿感应层因边缘效应所造成的触控线性度劣化问题,提升边缘触控的辨识能力。
[0048]接着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感应层的电路结构详细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每一第二电极导线RX4?RX7与每一第一电极区块TX4?TX7相交形成多个触控判断区域(如图3所示区域S9),每一个触控判断区域范围为距离PX乘以距离PY。值得注意的是,距离PY为每一第一电极区块TX4?TX7的宽度,其中距离PX与距离PY的范围值约为4?6毫米之间。而每一第一电极区块TX4?TX7之间的缝隙距离gap (如图2所示缝隙23)为10?200微米之间。另外,在每一第二电极导线RX4?RX7的主导线的宽度距离sw为0.4?I毫米之间。子导线21的宽度距离st大于O而小于主导线的宽度距离sw。值得一提的是,任意两个第二电极导线RX4?RX7之间的距离sq为0.1?0.5毫米之间。更仔细地说,距离sq为任意两个第二电极导线RX4?RX7的相邻侧的子导线21末端的距离。
[0049]而每一对子导线21之间的距离a依照厂商所设置子导线21的对数所改变。举例来说,如图3以一个触控判断区域来看为4对子导线21,其将第一电极区块TX4?TX7的宽度距离PY分隔为3个等距的区间。然而,虽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等距的方式作为实施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上并不限制,也可以不等距的方式进行设置。更仔细地说,距离a为三分之一的距离PY扣掉子导线21的宽度距离st,再扣除2倍的缝隙距离gap。
[0050]另外,连接于子导线21的变形结构211,其宽度距离su为2倍的st。换句话说,变形结构211的短边的宽度为两倍子导线21的宽度。而变形结构211的长度距离b与第一电极区块TX4?TX7的宽度距离PY有关。更仔细地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变形结构211的长度距离b介于距离st与三分之一的距离PY之间。然而在上述距离a以4对子导线21等区间的实施方式,变形结构211的长度距离b与任意两个相邻的变形结构211之间的距离c会相等,因此形成六分之一的距离PY。
[0051]最后,请同时参阅图3以及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感应层电路被触碰判断的示意图。图4的感应层与图3为相同的电路结构。在图4中示出了触控判断区域SI?S9,每一个触控判断区域如图3中触控判断区域S9是由第一电极区块与第二电极导线相交的区域所形成(也即距离PX与距离PY的范围)。以传统来说,当触碰点A落于触控判断区域S5时,触控判断的演算根据触控判断区域SI?S9每一区域的电容值变化进行演算,以获得准确的触控位置。然而,若触控点A落于触控判断区域S4时,其左方并无可以提供参考判断的触控判断区域,仅能以触控判断区域S1、S2、S4、S5、S7与S8进行判断。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出的变形结构211,能够帮助触控面板的边缘触控判断区域S4在演算上进行判断,由触控判断区域S1、S4、S7的变形结构产生的电容值,于演算时避免边缘效应所造成的触控线性度劣化问题。更进一步地,同样能够有效辨识出触控判断区域S4实际被触碰时的位置,不会产生误判。
[0052][本实用新型可能的效果]
[0053]综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出的感应层电路结构,能够解决一般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感应层边缘无法精准判断的缺陷。更仔细地说,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边缘因为感应层的边缘效应会使得其在被触碰时感应量推衍的触控线性度劣化,造成一般触控面板在边缘约半个通道的范围无法判断触控点。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感应层电路结构有效改善感应层的边缘的感应量,补偿感应层因边缘效应所造成的触控线性度劣化问题,进而增加触控面板整体可使用面积。
[00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具体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可轻易思及的变化或修饰,均可涵盖在以下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感应层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层电路结构包括: 基板; 多个第一电极区块,所述第一电极区块沿所述基板的第一轴向形成于所述基板上,且任意两个所述第一电极区块之间具有缝隙;以及 多个第二电极导线,所述第二电极导线沿所述基板的第二轴向跨越所述缝隙而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任意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导线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每一个所述第二电极导线包括: 多对子导线,每一对所述子导线沿所述第二电极导线的两侧延伸并对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层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导线设置有至少一个跨线,使被所述第二电极导线分隔的每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区块内电性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层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为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导线的相邻侧的两个所述子导线的末端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层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对所述子导线的间距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层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缝隙介于30至50微米之间。
6.—种感应层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层电路结构包括:基板; 多个第一电极区块,所述第一电极区块沿所述基板的第一轴向形成于所述基板上,且任意两个所述第一电极区块之间具有缝隙;以及 多个第二电极导线,所述第二电极导线沿所述基板的第二轴向跨越所述缝隙而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任意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导线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每一个所述第二电极导线包括: 多对子导线,每一对所述子导线沿所述第二电极导线的两侧延伸并对称设置; 其中,在所述基板上最外侧的两条所述第二电极导线中,靠近所述基板外侧的所述子导线的末端具有变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层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结构为长方形,且所述长方形的一条长边连接于所述子导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应层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结构的所述长边的长度大于所述子导线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层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结构的短边的宽度为所述子导线的宽度的两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应层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结构的所述长边的长度等于两个相邻的所述变形结构的间隔。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应层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结构的所述长边沿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轴向的方向设置。
【文档编号】G06F3/044GK203941518SQ201420307651
【公开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8日
【发明者】徐伟宁, 彭元知, 李培煜 申请人: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