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溶地区的冲击能量预警方法及系统

文档序号:35799825发布日期:2023-10-22 00:15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岩溶地区的冲击能量预警方法及系统

本申请涉及冲击能量预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溶地区的冲击能量预警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1、岩溶地区是指地层中富含溶洞和溶蚀形态的地区,由于岩石层的特殊结构和矿物组成,这类地区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如地面塌陷、地下水突然涌出、地震等。当前的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大多采用传统的地质勘探手段,缺乏及时、准确的冲击能量预警方法,为有效防范和减轻岩溶地区灾害带来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通过模拟岩溶地区的地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变化,识别冲击能量的释放和积聚过程,从而提前预警岩溶地区的地质灾害。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岩溶地区的冲击能量预警方法,流程包括:

3、采集待开采矿井的历史工程地质资料;

4、基于所述历史工程地质资料,布置勘探点,拟建建筑基础型式;

5、基于所述建筑基础型式,构建模拟矿井;

6、对所述模拟矿井进行初步预测,得到初步预测结果;

7、基于所述初步预测结果,构建预测模型,得到最终预测结果,基于所述最终预测结果进行冲击能量的预警。

8、优选的,拟建所述建筑基础型式的方法包括:

9、通过所述历史工程地质资料,获取当地治理岩溶、土洞和塌陷的历史数据;

10、基于所述历史数据,确定所述建筑基础型式的荷载大小。

11、优选的,当矿井条件复杂时,每个独立基础均布置勘探点,采用一柱一桩的方式逐柱布置勘探点。

12、优选的,构建所述模拟矿井的方法包括:基于勘探点的勘探结果,建立细观颗粒流模型,构建所述模拟矿井。

13、优选的,得到所述预测结果的方法包括:利用经验类比法和微震监测法得到所述预测结果。

14、优选的,构建所述预测模型的方法包括:基于所述预测结果,利用随机森林模型构建所述预测模型。

15、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岩溶地区的冲击能量预警系统,包括:采集模块、拟建模块、定标模块、预测模块和构建模块;

16、所述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待开采矿井的历史工程地质资料;

17、所述拟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历史工程地质资料,布置勘探点,拟建建筑基础型式;

18、所述定标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建筑基础型式,构建模拟矿井;

19、所述预测模块用于对所述模拟矿井进行初步预测,得到初步预测结果;

20、所述构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初步预测结果,构建预测模型,得到最终预测结果,基于所述最终预测结果进行冲击能量的预警。

21、优选的,岩溶地区的冲击能量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拟建模块的工作流程包括:

22、通过所述历史工程地质资料,了解当地治理岩溶、土洞和塌陷的历史数据;

23、基于所述历史数据,确定所述建筑基础型式的荷载大小。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如下:

25、本申请通过模拟地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变化,全面掌握冲击能量的释放和积聚过程,准确判断地质灾害风险。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将原本需要监测信息转化为可行的预警标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准确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岩溶地区的冲击能量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流程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地区的冲击能量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拟建所述建筑基础型式的方法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岩溶地区的冲击能量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矿井条件复杂时,每个独立基础均布置勘探点,采用一柱一桩的方式逐柱布置勘探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地区的冲击能量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构建所述模拟矿井的方法包括:基于勘探点的勘探结果,建立细观颗粒流模型,构建所述模拟矿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地区的冲击能量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得到所述预测结果的方法包括:利用经验类比法和微震监测法得到所述预测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地区的冲击能量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构建所述预测模型的方法包括:基于所述预测结果,利用随机森林模型构建所述预测模型。

7.一种岩溶地区的冲击能量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采集模块、拟建模块、定标模块、预测模块和构建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岩溶地区的冲击能量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岩溶地区的冲击能量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拟建模块的工作流程包括: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岩溶地区的冲击能量预警方法及系统,流程包括:采集待开采矿井的历史工程地质资料;基于历史工程地质资料,布置勘探点,拟建建筑基础型式;基于建筑基础型式,构建模拟矿井;对模拟矿井进行初步预测,得到初步预测结果;基于初步预测结果,构建预测模型,得到最终预测结果,基于最终预测结果进行冲击能量的预警。本申请通过模拟地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变化,全面掌握冲击能量的释放和积聚过程,准确判断地质灾害风险。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将原本需要监测信息转化为可行的预警标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准确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毓超,林春金,邱道宏,许振浩,潘东东,林鹏,黄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