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方法、装置及设备

文档序号:36391004发布日期:2023-12-15 09:18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方法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具体涉及一种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方法、装置及设备。


背景技术:

1、适应性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然而目前尚无统一的适应性定义,其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两点:一是各个领域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适应性,导致对适应性的理解不同;二是部分研究者对适应性与柔性、敏捷性等概念的差别认识不一致。本质上来说,适应性是主体与客体相适合的现象,主体与客体越适合,表现出的适应性越强。开展体系的适应性研究,首先需要明确其中的主体和客体。对体系的适应性来说,其中的主体是体系,客体是军事使命任务。执行任务是构建体系的目标和意义所在,因此能否适应任务是检验体系的最终标准。体系适应性所考虑的任务,指的是在常规任务之外的、与一般任务有所不同、或者说是不确定的任务。因此,体系适应性评估是对体系适应这样未知任务潜力的评估。对应体系的动态适应性,其是指一个体系在较长时间内应对外部环境、任务要求或组成系统不断出现的变化时通过调整体系结构、行为和功能等要素,使得体系保持任务有效完成和结构完整的能力。而体系为了呈现出适应性,需要对其自身组成结构进行灵活调整,以应对不确定的任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方法、装置及设备,用于为作战体系进行准确有效地适应性评估。

2、本发明的内容包括一种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作战体系由作为节点的作战单元及表征不同所述作战单元间协同关系的边组成,所述方法包括:

3、基于所述作战体系中的节点信息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网络动态调整能力;

4、确定所述作战体系中的跨域杀伤链,形成所述跨域杀伤链的多个节点的作战域不完全相同;

5、至少基于所述跨域杀伤链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跨域协作适应能力;

6、分别确定所述作战体系受损前后的杀伤链信息;

7、基于所述杀伤链信息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临机应对变化能力;

8、基于所述网络动态调整能力、跨域协作适应能力及临机应对变化能力对所述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进行评估。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作战体系中的节点信息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网络动态调整能力,包括:

10、确定所述作战体系中每个节点的类型,及各类型节点的数量;

11、基于所述每个节点的类型、各类型节点的数量确定能够构建的杀伤网数量,所述杀伤网包含多个能够动态改变结构,用于完成不同作战任务的杀伤链,所述杀伤链的侦察类节点、决策类节点和/或决策类节点与打击类节点间通过通信子网实现通信,所述通信子网由所述杀伤网中的多个节点形成;

12、基于所述节点数量、杀伤网数量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网络动态调整能力。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节点数量、杀伤网数量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网络动态调整能力,包括:

14、基于所述节点数量、杀伤网数量,结合第一目标公式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网络动态调整能力,所述第一目标公式为:

15、

16、adptnet表示所述作战体系的中杀伤网的网络动态调整能力,n0表示杀伤网数量,n表示节点数量,表示从n个不同的节点中取出2个节点的组合数。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作战体系中的跨域杀伤链,包括:

18、确定所述作战体系的杀伤链;

19、确定所述杀伤链中每个节点的作战域;

20、基于所述作战域自所述杀伤链中选择出包含作战域不完全相同的节点的杀伤链为跨域杀伤链。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基于所述跨域杀伤链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跨域协作适应能力,包括:

22、确定所述杀伤链的数量及跨域杀伤链的数量;

23、通过计算所述杀伤链的数量与跨域杀伤链的数量的比值确定所述作战体系的跨域协作适应能力。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别确定所述作战体系受损前后的杀伤链信息,包括:

25、确定所述作战体系在全节点状态下的杀伤链数量;

26、确定所述作战体系在损失k个节点后的杀伤链数量,所述k为(1,k,k≤n)中的任意一值,所述n为所述作战体系的节点数量。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杀伤链信息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临机应对变化能力,包括:

28、基于下述公式计算所述所述作战体系的临机应对变化能力adptloss

29、

30、所述|kci|表示损失了节点后的杀伤链数量,i表示损失的节点,其为1个或为多个,|kc|表示全节点状态下的杀伤链数量,表示从n个不同的节点中取出k个节点的组合数,n表示节点数量。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网络动态调整能力、跨域协作适应能力及临机应对变化能力对所述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进行评估,包括:

32、确定适应性评估等级;

33、基于所述网络动态调整能力、跨域协作适应能力、临机应对变化能力以及适应性评估等级构建评价矩阵;

34、获得所述网络动态调整能力、跨域协作适应能力、临机应对变化能力的权重信息;

35、基于所述权重信息及评价矩阵确定所述作战体系的模糊评价信息;

36、将所述模糊评价信息中的元素与等级模型进行加权求和以确定所述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结果。

37、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装置,所述作战体系由作为节点的作战单元及表征不同所述作战单元间协同关系的边组成,所述装置包括:

38、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作战体系中的节点信息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网络动态调整能力;

39、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作战体系中的跨域杀伤链,形成所述跨域杀伤链的多个节点的作战域不完全相同;

40、第二计算模块,用于至少根据所述跨域杀伤链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跨域协作适应能力;

41、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分别确定所述作战体系受损前后的杀伤链信息;

42、第三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杀伤链信息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临机应对变化能力;

43、评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网络动态调整能力、跨域协作适应能力及临机应对变化能力对所述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进行评估。

44、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45、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46、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47、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文中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方法。

4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对作战体系的网络动态调整能力、跨域协作适应能力及临机应对变化能力分别进行计算,之后综合各个能力实现对所述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进行评估,通过该方法评估得到的适应性信息更符合作战体系的实际情况,具有高参考价值。



技术特征:

1.一种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作战体系由作为节点的作战单元及表征不同所述作战单元间协同关系的边组成,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作战体系中的节点信息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网络动态调整能力,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节点数量、杀伤网数量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网络动态调整能力,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作战体系中的跨域杀伤链,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基于所述跨域杀伤链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跨域协作适应能力,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确定所述作战体系受损前后的杀伤链信息,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杀伤链信息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临机应对变化能力,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基于所述网络动态调整能力、跨域协作适应能力及临机应对变化能力对所述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进行评估,包括:

9.一种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战体系由作为节点的作战单元及表征不同所述作战单元间协同关系的边组成,所述装置包括: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方法、装置及设备,所述作战体系由作为节点的作战单元及表征不同作战单元间协同关系的边组成,所述方法包括:基于所述作战体系中的节点信息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网络动态调整能力;确定所述作战体系中的跨域杀伤链,形成所述跨域杀伤链的多个节点的作战域不完全相同;至少基于所述跨域杀伤链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跨域协作适应能力;分别确定所述作战体系受损前后的杀伤链信息;基于所述杀伤链信息计算所述作战体系的临机应对变化能力;基于所述网络动态调整能力、跨域协作适应能力及临机应对变化能力对所述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进行评估。本发明的作战体系的适应性评估方法能够为作战体系进行准确有效地适应性评估。

技术研发人员:徐成涛,陈涛,刘俊先,罗爱民,舒振,张萌萌,张晓雪,蔡飞,陈洪辉,罗雪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