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风道的机箱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16110发布日期:2023-11-30 08:58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风道的机箱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机箱散热,具体为一种三风道的机箱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1、目前,主流的散热方式大体分为自然辐射散热、强制风冷散热与液冷散热三种方式。自然散热适用于小功率产品,通过金属导热后热辐射即可满足系统散热需求,液冷散热对系统要求较高,需要系统配备冷却液回流系统,而且液冷散热在多处热源需要散热的情况下存在管路复杂、成本较高、重量较大等缺点,为此提出一种三风道的机箱散热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三风道的机箱散热结构,包括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下隔板和上隔板,且主体框架的内部由下隔板和上隔板至下而上分隔为下风道、中风道和上风道,所述下风道的两端分别贯通有下进风口和下出风口,所述下风道的内部装配有下发热单元,所述中风道的两端分别贯通有中进风口和中出风口,且中风道的内部安装有中发热单元,所述上风道的两端贯通连接有上进风口和上出风口,所述上风道的内部设置有上发热单元。

4、优选的,所述下隔板和上隔板的两面粘贴有耐高温阻燃隔热棉。

5、优选的,所述下进风口开设在主体框架的底端,所述下出风口开设在主体框架背面的底部。

6、优选的,所述中进风口开设在主体框架正面的底部,所述中出风口开设在主体框架背面的中部。

7、优选的,所述上进风口开设在主体框架正面的顶部,所述上出风口开设在主体框架背面的顶部。

8、优选的,所述下风道、中风道和上风道内部均设置有继电器和温度传感器。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0、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下隔板和上隔板将主体框架的内部分割为下风道、中风道和上风道三条风道,每条风道分别针对对应的下发热单元、中发热单元和上发热单元进行散热,独立运行,使得可以根据需要旋转开启其中一个或是多个,从而在温度较低时,选择开启一个来达到节能降噪的目的,提高了装置的使用舒适性,并且在下隔板和上隔板的两面粘贴耐高温阻燃隔热棉,进一步提升装置的隔热与消音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三风道的机箱散热结构,包括主体框架(1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10)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下隔板(120)和上隔板(130),且主体框架(110)的内部由下隔板(120)和上隔板(130)至下而上分隔为下风道(210)、中风道(310)和上风道(410),所述下风道(210)的两端分别贯通有下进风口(220)和下出风口(230),所述下风道(210)的内部装配有下发热单元(240),所述中风道(310)的两端分别贯通有中进风口(320)和中出风口(330),且中风道(310)的内部安装有中发热单元(340),所述上风道(410)的两端贯通连接有上进风口(420)和上出风口(430),所述上风道(410)的内部设置有上发热单元(4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风道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隔板(120)和上隔板(130)的两面粘贴有耐高温阻燃隔热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风道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进风口(220)开设在主体框架(110)的底端,所述下出风口(230)开设在主体框架(110)背面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风道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进风口(320)开设在主体框架(110)正面的底部,所述中出风口(330)开设在主体框架(110)背面的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风道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进风口(420)开设在主体框架(110)正面的顶部,所述上出风口(430)开设在主体框架(110)背面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风道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风道(210)、中风道(310)和上风道(410)内部均设置有继电器和温度传感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三风道的机箱散热结构包括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下隔板和上隔板,且主体框架的内部由下隔板和上隔板至下而上分隔为下风道、中风道和上风道,所述下风道的两端分别贯通有下进风口和下出风口,所述下风道的内部装配有下发热单元。通过设置下隔板和上隔板将主体框架的内部分割为下风道、中风道和上风道三条风道,每条风道分别针对对应的下发热单元、中发热单元和上发热单元进行散热,独立运行,使得可以根据需要旋转开启其中一个或是多个,从而在温度较低时,选择开启一个来达到节能降噪的目的,提高了装置的使用舒适性,并且在下隔板和上隔板的两面粘贴耐高温阻燃隔热棉,进一步提升装置的隔热与消音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王训金,靳伟伟,张恒新,刘朝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思为奇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5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