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辨症取穴配方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05725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疾病辨症取穴配方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疾病的工具卡。
针灸、电疗、按摩、气功等通过经络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和用具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其中针灸、按摩、气功疗法都有专著论述,但大都分篇论述,有的书有辨症取穴治疗和穴位图,而无中药配方,有的书有方剂而无取穴图,使用不方便,深奥的中医理论也不易掌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疾病的工具卡,将辨别病症、取穴和中药方剂汇集一体,轻巧实用、操作简单,只要掌握使用方法,根据病症,找出属于什么病,然后按病症编号取穴,开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卡套的正面左边部位和背面的右边部位设计有分别露出病症编号、取穴穴位和用药配方编号的孔[1]、[2]、[3],卡套正面中央的[4]、[5]、[6]方框位置设计有三幅人体穴位图,卡套背面标出病症及对应病状;卡片正面的[7]号横格是空格,[8]号横格与卡套的[2]孔对应,标记与病证编号对应的取穴穴位编号,[11]号横格为空格,[12]号横格与卡套的[3]孔对应,标记与病症编号对应的用药配方编号,卡片背面一半标记按病症编号编排的用药配方,另一半标记出卡套正面三幅穴位图的穴位名称。
本实用新型的卡套正、背面的孔[1]、[2]、[3]分别为4个方孔,[1]、[3]为正方形孔,[2]为竖置长方形孔;卡片正面的[8]、[10]、[12]横格分别与卡套孔[1]、[2]、[3]对应,分别有4排各100格,[8]横格每个格中分别依秩标记1~100病症编号,[10]横格每个格中分别标记与[8]横格相应病症对应的取穴穴位编号,[12]横格每个格中分别标记与[8]横格相应病症对应的用药配方编号。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一些书籍有辨症取穴图而无中药配方、有中药配方而无取穴图,使用不方便,深奥的中医理论不易掌握的弱点,根据中医理论,将辨症、取穴和中药配方汇集一体,轻巧实用、操作简易,是家庭、医务人员和医学爱好者必备的保健良师,医疗顾问。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卡套展开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卡片展开正面示意图;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卡片展开背面示意图;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卡套[4]方框部位的人体穴位(正面)图(相对于附图1放大);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卡套[5]方框部位的人体穴位(侧面)图(相对于附图1放大);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卡套[6]方框部位的人体、穴位(背面)图(相对于附图1放大)。
实施例卡套与卡片用硬纸制作,卡套沿中间虚线折合后用下部虚线部粘合成一软套,软套两头中部有一便于操作卡片的半圆缺口卡片沿中间短横部位折合,卡套的[1]孔上方标注“病症”二字,[2]孔上方标注“取穴”二字,[3]孔上方标注“处方”二字。
卡套背面标记如下内容(1) 风寒感冒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稀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酸楚、舌苔薄白、脉浮数。
(2) 风热感冒鼻塞口干、少涕咳嗽、痰黄稠、恶寒轻、发热重、有汗不解、头痛、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3) 暑湿感冒头重如裹、肢体沉重酸痛、身热不扬、恶寒少汗、胸闷腹胀、小便短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缓。
(4) 支气管哮喘(实证)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嗽痰黄而稠、有哮音、大便干结、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5) 支气管哮喘(虚证)久病体虚、发作时同实喘,但体弱自汗、苔白腻、舌质淡红、脉细无力。
(6) 风寒咳嗽咳声重而有力,喉痒痰稀白、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清涕、肢体酸楚、舌苔白、脉浮。
(7) 风热咳嗽咳多、气粗、咽痛、痰粘稠、身热恶寒、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8) 肺虚咳嗽咳声低弱、气短无力、气喘痰轻、精神不振、畏风自汗、舌苔淡白、脉细弱。
(9) 痰湿咳嗽早起咳声甚重、浊痰多粘稠、痰出咳平、少食体倦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10) 痰火咳嗽喉间有痰难出、干燥作痒、舌红苔薄黄、脉多弦数。
(11) 气虚心悸体弱胸痛阵作不安、面白少气、形寒、肢冷、脉沉弱、徐疾不常、舌淡苔白厚。
(12) 血虚心悸营养不足、血虚则心失所养、睡眠不安、面白自汗、舌质淡红、脉细弱、徐疾不常。
(13) 痰湿心悸伤及脾胃、运化升降失司、痰湿内生闭阻胸隔发为心悸。苔厌腻、脉缓滑。
(14) 血心悸胸憋闷、痛时彻背、背痛彻胸、肢冷汗出,唇甲青紫、舌紫暗脉或结代。
(15) 外感头痛痛在两角及额部,并有明显的寒热交替症状,心烦欲吐、咽干目弦、舌淡或尖红、苔黄白、脉弦紧。
(16) 肝阳头痛头部胀痛,并有内热向上攻逆感。痛多在头角及顶部。耳鸣目涩、口噪咽干、失眠多梦、健完、肢体麻木、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
(17) 血虚头痛头部阵性痉挛抽痛、多在眉间、额角、如细筋牵引、痛势隐隐。心悸易惊、手足麻木、面苍白、头昏眼花、舌质淡、脉沉细。
(18) 痰湿头痛头痛如裹、沉重而昏蒙、胸腔闷、呕吐痰延、恶心。舌淡苔白腻、脉滑。
(19) 瘀血头痛疼痛剧烈、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时发时止,或身有瘀斑、经久不愈、舌有瘀斑、脉重沉涩。
(20) 偏头痛头痛部位偏于一侧,多在颈部或头角,左右移换不定,痛而顽固,经久不愈,痰多食欲不振、耳痛、目痛、恶心、舌苔腻、脉滑。
(21) 前头痛痛部以前额部为主,口干渴欲饮水,大便干结、面红赤或伴发热出大汗或牙痛口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2) 头顶痛痛部以巅顶为主、干呕、吐涎沫、四肢厥冷、喘促气短、痰多气喘、舌质淡、苔薄白。
(23) 胃痛胃部胀痛、饱胀、灼痛、隐痛、热痛、暖气浮酸、食少纳呆、苔薄黄、脉弦或脉滑。
(24) 胃溃疡胃痛已久,屡发、痛有定处、定时,势如针刺,甚至会呕血便血,舌紫暗、脉涩。
(25) 肝阳眩晕头晕目眩、耳鸣、头胀痛、面红耳赤,烦燥易怒、少寐多梦、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26) 痰浊中阻眩晕头旋转不已,难于站立,动则晕,甚则呕吐、恶心、胸闷出汗、面苍白、脉弦滑舌苔白腻。
(27) 气血虚眩晕头晕眼花、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神疲乏力、心悸食少、大便 泄、苔白薄脉细弱。
(28) 肾虚眩晕胸闷痛、气短心悸、畏寒、四肢冷、腰膝厥冷或下肢浮肿、舌胖嫩、苔白薄、脉沉迟。
(29) 中风(中经络)半身不遂、肌肤不润舌强语涩或口眼 斜、脉弦滑或兼浮象。
(30) 中风(中脏腑)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半身不遂、舌强语涩口眼 斜。
(31) 寒湿腹泻大便稀如水、来势急、腹痛肠鸣恶寒发热、头身痛、舌苔白滑脉浮紧。
(32) 脾虚腹泻大便时溏时泄、夹有未消化物、饮食少、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33) 肾虚腹泻黎明腹痛、肠鸣、继则细泻、消化不良、形寒肢冷、腰膝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34) 伤食腹泻腹胀痛、粪腥臭异常、便后痛减舌苔垢浊脉滑湿。
(35) 寒邪腹痛腹部冷痛、发病急暴、遇冷加剧、小便清、不思饮食、手足发冷、舌质淡、苔白薄、脉沉紧。
(36) 食滞腹痛腹胀痛、令后加重、泻事则轻、大便稀、含有未消化之食物、味酸臭、舌质红、苔黄、脉沉弦。
(37) 气滞腹痛腹部胀痛、痛无定处、四面移动、打呃减轻、苔薄脉沉。
(38) 虚寒腹痛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紧。
(39) 湿热痢疾赤白相兼、里急后重、口渴小便色黄或高热、苔黄腻、脉弦数。
(40) 疫毒痢疾胸痛剧烈、里急后重、痢下鲜紫、带浓血、发病急、头痛口渴烦躁舌质红降苔黄厚腻脉滑数。
(41) 便秘(实证)三、五日一次,坚涩难下、身热口渴、口臭、喜凉或腹胀痛、苔黄燥或薄腻。
(42) 便秘(虚证)头眩心悸、神疲气怯、舌淡苔薄白、脉虚细或沉迟。
(43) 肝炎胁部痛、疲倦、腹胀、头昏、心悸、失眠多梦、腰酸腿软舌质淡红。
(44) 黄疸肝炎皮肤、两目、小便发黄、舌苔黄、脉弦数。
(45) 上臂肩周炎肩部疼痛、抬肩困难、肩外展向后背时尤为困难。
(46) 肩胛痛酸痛恶风怕冷、遇寒加剧、时重时轻、食欲二便正常、舌苔白脉沉细。
(47) 落枕(一)一侧或双侧颈痛、肩背酸困、头颈活动受阻、动则加剧、痛处肌肉紧张、僵硬、头向痛侧偏斜。
(48) 落枕(二)颈痛僵持、不动痛缓、动则加剧。
(49) 肝郁胁痛两胁伥痛、胸膈痞满、情绪急躁、口干口苦筋脉拘急头晕、舌质红、脉弦。
(50) 血瘀胁痛胁痛如针刺、日轻夜重、痛处固定、活动加重、脉沉涩、舌质紫暗。
(51) 坐骨神经痛(一)原发性趣病急臀部、大腿后侧、小腿或外侧及足部发生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行动时加剧。
(52) 坐骨神经痛(二)继发性、咳嗽、喷嚏、排便、可使痛加重、腰椎旁有压痛、活动时下肢有放射痛。
(53) 肩部扭伤疼痛剧烈、局部有炽热痛感、活动加剧、慢性可出现瘀血症状。
(54) 肘部扭伤患部红肿、还适或酸痛、伴有运动性障碍疼痛、部位固定。
(55) 腕部扭伤腕部肿胀或血肿、仲或屈时疼痛加剧、关节活动受限、握力减弱或丧失功能。
(56) 腰部扭伤腰部活动受限、一侧或二侧腰肌紧张、有明显压痛点、呼吸、咳嗽可引起掣痛。
(57) 髋部扭伤伴有膝痛、行走不便、若内侧扭伤、痛点在腹股沟部、外侧在大转子后侧。
(58) 膝部扭伤跌扑闪挫扭伤组织、甚至有白血病、如针刺、动则痛剧,休息则减轻、舌质淡红脉沉。
(59) 踝部扭伤韧带撕裂、毛细管损坏、破裂造成皮下出血肿胀青紫影响活动。
(60) 颈部扭伤痛处有热胀负重感、动则加剧、痛向背部扩散、咳嗽、喷嚏加重。
(61) 寒湿腰痛腰部重痛、酸麻或拘急,不可俯仰或腰脊痛连臀腿、如延久、则时轻时重、阴雨风寒加重。
(62) 湿热腰痛腰部痛和热痛、重点在腰髋部位、小便短赤、口干口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63) 瘀血腰痛腰部受伤部位呈锥痛、日缓夜重、伤部青紫、动能受阻脉弦数。
(64) 肾虚腰痛腰痛绵绵无力、劳累加重、休息略缓、舌红、质淡、少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65) 闪腰腰痛腰痛剧烈、活动功能受阻、不能自主扭伤、动则痛剧、脉象弦数。
(66) 挫伤腰痛多为暴力所为、软组织受伤、腰痛剧烈、局部组织肿胀、呈锥刺痛、脉弦数。
(67) 腰椎璋盘突出腰痛向一侧下肢放射、并出现萎缩、因咳嗽大便时加重下肢麻木、脊椎棘突上方或旁侧有固定痛点。
(68) 腰肌劳损腰功能障碍、腰部钝痛、无一定压痛点、劳累气候变化加重。
(69) 贤虚腰痛腰痛绵绵、酸软无力、劳累后加重、休息则减轻、舌质淡苦薄白、脉沉细软。
(70) 风湿肩痛肩部软组织酸痛、夜间和阴雨天加重、痛处有时到肩胛部或上臂、肘部甚至整个上肢。
(71) 肘关节风湿关节酸痛、肌肉麻木、拘急、关节肿大、与气候变化有关。
(72) 腕关节风湿关节酸痛发胀、与气候变化有关、无定处常游移。
(73) 风湿痛痛痛部呈沉重感,似有重物压迫肢体困倦、头晕乏力、浮肿、舌质淡、体胖嫩、苔白腻脉濡缓。
(74) 髀关节风湿髀部酸痛、痛无定处、无明显压痛点、遇阴雨遇凉加重。
(75) 膝关节风湿胀痛、阴雨天加重。
(76) 足关节风湿足呈酸痛、得温则减、阴雨加重、关节活动失灵、苔薄白脉浮缓。
(77) 偏瘫(上肢)多见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上肢屈曲性挛缩。
(78) 偏瘫(下肢)下肢呈痿弱、肌肤麻木、腰脊酸软、神疲乏力。
(79) 口眼歪斜患侧额纹消失、眼裂变大、睑闭不合、口裂鼻沟消失不能鼓腮。
(80) 癫痫(实证)旋即昏倒、抽搐、吐涎或有鸣叫、二便失禁脉象弦滑、苔白腻。
(81) 癫痫(虚证)现象同上、只是间断发作。
(82)-(84) 近视看近、不看远、眼睛酸痒。
(85) 风火牙痛痛甚而龈、身謇身热、舌质红、苔黄厚、脉浮数。
(86) 虚火牙痛肾阴不足、虚火上升、隐隐作痛、时作时息、口不自、脉细、或齿浮动。
(87) 上牙痛属胃火实证、多见龈肿便秘、冷饮由减轻舌红苔黄。
(88) 下牙痛多属大肠有热、大便干燥、虚证由牙齿浮动、少寐、咽干喜温。
(89) 月经不调月经提前或推后。
(90) 气滞痛经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经量小而不畅,双乳胀、经色红暗。
(91) 寒邪痛经经期小腹冷痛或纹痛、遇冷加重、轻量少、色暗淡。
(92) 扁桃体炎咽部红肿充血、头晕耳鸣、腰酸痛、夜有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93)疟疾寒热往来、发作有时、病起毛孔栗起、呵欠乏力、随即寒战、肢体酸楚、内外皆热、体温高、头痛如裂、舌苔白腻、脉弦紧。
(94) 暑面色苍白、神志不清、出冷汗、四肢厥冷、瞳孔缩小、心律快而弱、苔薄白、脉细数。
(95)、(96) 失眠忽寐忽醒或彻夜不眠、四肢倦怠、口渴心烦、不思饮食、面黄肌瘦、脉多虚象。
(97) 喉炎咽喉干痛、刺痛、吞食困难、咽部发炎舌质红苔黄。
(98) 失音咽部肿痛、声音嘶哑、口干舌燥。
(99) 胆囊炎有上腹痛、消化不良或黄疸等症状。
(100) 昏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出冷汗、舌唇淡白、脉细弱。
卡片正面的[8]横格、[12]横格分别依秩标上1~100数码,[10]横格中分别依秩标上如下内容



其中“Z”表示卡套正面[4]方框位置图中的穴位,“C”表示卡套正面[5]方框位置图中的穴位,“F”表示卡套正面[6]方框位置图中的穴位。
卡片背面一半标记如下内容中药配方[1]通宣理肺丸。[2]银花15g、连翘10g、淡竹叶10g、荆芥10g、中蒡子10g、淡豆豉5g、薄荷5g、桔梗10g、甘草5g、根15g。[3]白果10g、麻黄6g、苏子10g、杏仁10g、款冬花10g、桑白皮10g、法夏10g、黄芩6g、甘草5g。[4]紫苏子12g、炒菜菔子10g、炒白芥子6g。[5]通宣理肺丸。[6]陈皮10g、桔梗10g、白前10g、紫菀10g、白部10g、荆芥10g、甘草5g。[7]桑叶10g、白杏仁10g、炒年蒡子12g、青莲翘12g、甘菊花10g、灸前胡12g、批杷叶12g、天花粉10g、浙贝母10g、全瓜萎10g、竹茹12g。[8]桑叶10g、冬10g、批杷叶10g、南杏10g、川贝母10g。[9]陈汤。[10]桑白皮10g、地骨皮10g、梗米12g、甘草5g、党参15g、茯苓12g、知母10g、黄芩10g。[11]党参15g、黄芪15g、当归12g、熟地15g、龙眼肉12g、酸枣仁9g、远志6g、灸甘草10g。[12]黄芪12g、白术15g、党参15g、当归12g、柏子仁12g、炒枣仁10g、远志6g、茯神12g、丹参12g、五味子5g。[13]白术12g、熟附子10g、灸甘草10g、白芥子10g、肉桂3g。[14]当归12g、生地15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2g、川芎10g、党参15g。[15]紫胡10g、人参9g、半夏12g、黄芩10g、甘草6g、生姜10g、红枣12g、枚川芎10g、大青叶31g。[16]天麻15g、钩藤62g、石决明31g、栀子15g、黄芩10g、川年藤12g、杜仲12g、益母草15g、桑寄生12g。[17]黄芪15g、白术15g、党参15g、当归15g、甘草6g、远志6g、花神15g、广木香6g、元肉15g、炒枣仁10g、川芎10g、夜交藤12g、桂枝10g。[18]川芎10g、细辛3g、天南星8g、陈皮12g、茯芩12g、关夏12g、枳壳12g、甘草6g、生姜12g。[19]生地15g、川芎10g、赤芍12g、当归12g、桃仁10g、红花6g、枳壳10g、紫胡12g、桔梗12g、牛滕12g、甘草6g。[20]陈皮10g、半夏12g、茯苓15g、甘草6g、川芎10g、白芷10g、钩藤12g、砂仁6g、玄湖12g。[21]甘草6g、生石膏3g、生大黄10g、知母12g、炒陈苍米12g、玄明粉6g。[22]玉真丸、黑锡丹。[23]半夏15g、黄芩10g、黄连3g、枳实10g、生姜10g、兼痰涎者加竹茹12g。[24]胃痛宁。[25]脑立清。[26]半夏12g、茯苓15g、陈皮10g、甘草3g、明天麻10g、当归身12g、双钩藤10g、紫胡10g、枳壳10g。[27]八珍丸或精丸。[28]熟地15g、山黄肉10g、菟丝子10g、当归12g、肉苁蓉10g、熟附子10g。[29]杷菊地黄丸。[30]法半夏12g、白术12g、天麻10g、茯苓12g、钩藤10g、甘草6g。[31]附桂理中丸。[32]党参15g、茯苓15g、乌豆衣10g、蚕砂15g、白芍12g、砂仁5g、乌药15g、火炭母15g。[33]四神丸或附子理中丸。[34]神曲10g、山查10g、茯苓12g、半夏12g、陈皮12g、连翘12g、菜菔子12g、炒谷芽12g、扶实10g、鸡内金10g。[35]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肉桂5g、小茴6g、玄胡10g、鸡内金10g。[36]同[34]方。[37]木香6g、厚朴10g、青皮12g、陈皮10g、益智仁10g、茯苓15g、津12g、生姜10g、半夏12g、吴萸5g、当归12g、升麻10g、紫胡12g、豆冠6g、苍术12g、云胡10g。[38]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5g、干姜6g、附片15g、肉桂5g、小茴6g、玄胡10g、鸡内金10g。[39]香连丸。[40]抗泻痢。[41]调胃承片。[42]麻仁丸。[43]柴胡10g、郁金10g、香附10g、白芍12g、茯苓15g、丹参12g、胆草6g、麦芽15g。[44]黄疸菌陈冲剂。[45]活10g、独快12g、川芎10g、蒿本10g、防风12g、甘草5g、蔓荆子12g、玄胡10g、片姜8g、苍术12g。[46]黄芪15g、赤芍12g、桂枝10g、甘草6g、红枣10枚、姜黄8g、玄胡10g、当归12g、活10g、木瓜12g。[47]麻黄5g、片姜黄8g、桂枝10g、玄胡10g、活10g、赤芍12g、川芎10g、细辛3g、生姜10g。[48]麻黄5g、片姜黄8g、桂枝10g、玄胡10g、活10g、赤芍12g、川芎10g、细辛3g、生姜10g。[49]丹皮12g、栀子12g、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5g、薄荷6g、玄胡10g、焦川栋12g、龙胆草10g、生石膏30g。[50]柴胡12g、桥蒌根12g、当归12g、红花8g、甲珠6g、生大黄12g、桃仁10g、玄胡10g、灵脂15g、白10g。[51]小活络丹。[52]当归15g、乳香10g、没药10g、川芎10g、桂枝10g、穿山甲6g。[53]桃仁10g、红花8g、生地8g、川芎10g、赤芍12g、当归15g、玄胡10g、灵脂15g、蒲黄12g、姜黄10g。[54]三七伤药片。[55]治伤酊。[56]木香6g、青皮12g、玄胡10g、小茴8g、杜仲12g、川断12g、乳香12g、没药12g、子牛滕15g、胡桃肉5g、补骨脂12g。[57]三七伤药片。[58]秦艽12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8g、甘草5g、活10g、没药15g、当归15g、香附10g、牛滕15g、地龙10g、五灵脂10g、玄胡10g。[59]跌打丸。[60]桃仁10g、红花5g、生地20g、赤芍12g、当归15g、川芎10g、姜黄10g、玄胡10g、细辛3g。[61]白芷12g、活10g、防风12g、细辛3g、苍术12g、川芎10g、黄芩10g、生地15g、生姜10g、甘草6g、桂枝10g、麻黄5g。[62]苍术12g、黄柏8g、杜促12g、故纸12g、川芎10g、当归15g、白术12g、牛藤15g、知12g、忍冬藤30g。[63]赤芍12g、当归12g、玄胡10g、牛藤15g、杆仲12g、川断12g。[64]党参20g、黄芪20g、当归15g、牛藤12g、批杷15g、生地20g、黄柏6g、知母12g、丹皮12g、菊花12g、萸肉12g。[65]杜仲12g、木香10g、青皮12g、玄胡10g、小茴8g、川断25g、乳香12g、没药12g、牛藤15g、胡桃肉5g、补骨脂12g。[66]同[63]方。[67]独活10g、防风10g、姜黄10g、赤芍12g、海风藤15g、灸甘草8g。[68]黄芪15g、桂枝6g、白芍12g、大枣3枚、杜仲15g。[69]党参15g、当归12g、黄芪15g、牛藤12g、杜仲12g、川断12g、玄胡10g、金樱子12g、谣羊12g、胡桃仁20g、制附片12g。[70]防风12g、活10g、独活12g、川芎10g、蒿本10g、甘草5g、蔓荆子10g、玄胡0g、片姜黄8g、苍术12g。[71]秦艽10g、桑枝12g、威灵仙8g、独活10g、防风12g、川芎10g、松节12g、杜仲12g、宣木瓜10g、苡仁15g、茯苓15g、苍术12g、黄柏(炒)9g、白术15g、防卫12g。[72]防风12g、秦艽12g、活9g、独活9g、苍术12g、稀莶草15g、骨碎补15g。[73]活10g、独活12g、苍术12g、苡仁芎10g、防风12g、蒿本10g、蔓荆子10g、甘草5g。[74]稀桐丸或大活络丹。[75]黄柏8g、苍术12g、牛膝15g、玄参10g、银花12g、当归15g、玄胡10g、薄公英15g。[76]生地20g、川芎10g、赤芍12g、当归15g、桃仁10g、牛膝12g、苍术12g、黄柏8g、玄胡10g、红花67g。[77]桑寄生10g、阿胶10g、白术12g、黄芪15g、当归12g、熟地15g、牛滕10g、菟丝子10g。[78]黄芪20g、当归尾12g、赤芍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5g、牛膝12g。[79]白附子10g、僵蚕10g、全蝎3g、白蒺藜10g、鸡白藤15g。[80]定丸。[81]郁金8g、白矾8g、石菖薄10g、胆同星10g、全蝎5g、僵蚕10g、炒枣仁10g、天竹黄10g、朱砂2g。[85]合香12g、防风12g、栀子10g、甘草6g、生石膏30g、生大黄12g、黄芩10g、黄连3g、薄荷6g(后下)、细辛3g。[86]生地30g、浮小麦15g、白茅根30g。[87]黄芪15g、白术15g、党参15g、升麻10g、陈皮10g、当归15g、甘草5g、紫胡10g、玄胡10g、鸡内金10g、白茅根30g。[89]乌鸡白风丸。[90]紫胡10g、白芍15g、陈皮10g、枳壳10g、川芎10g、香附10g、甘草5g、乌药12g、玄胡10g、槟榔片12g。[91]小茴香8g、干姜6g、玄胡10g、没药12g、当归15g、川芎10g、肉桂4g、赤芍12g、吴茱萸5g、胡椒5g。[93]紫胡12g、黄芪12g、法夏12g、常山12g、草果8g、甘草3g。[94]苏合丸。[95]陈皮8g、清半夏12g、茯苓15g、炒苓15g、炒枣仁12g、远志6g、炒枳壳8g、竹茹12g、西党参15g。[96]生地18g、五味子6g、远志8g、茯苓15g、生龙牡15g、炒枣仁12g、当归12g、朱砂2g。[97]甘草5g生石膏30g、知母12g、生地30g、丹皮12g、栀子10g、赤小豆10g、杏仁12g、薄荷6g、薄公英20g。[98]六神丸。[99]柴胡10g、黄芩12g、西茵陈12g、泽鸡15g、云苓15g、党参15g、甘草6g、栀仁10g。[100]人参养荣丸,卡片背面另一半标记如下内容。


使用时,首先根据病人的病状与卡套背面内容对照辨别病症并记下病症编号(如病人感觉胃部胀痛、饱胀、灼痛、隐痛、热痛、暖气浮酸、食少纳呆、苔薄黄、脉弦或脉滑,则根据卡套背面内辨别病症为胃痛,编号23),然后将卡片在卡套内抽动,使卡套[1]孔中露出“23”,这时在[2]孔、[3]孔中的内容分别为“30Z、14Z、28Z”和“[23]”,再将卡片从卡套内取出打开,对照标记中药配方的内容中“23”编号处方(半夏15g、黄芩10g、黄连6g、粘实10g、生姜10g、兼痰加竹茄51g)即为治疗胃痛的中药处方;对照标记穴位名称的内容“30Z、14Z、28Z”是卡套正面[4]方框位置图中的号码为“30”(足三里)、“14”(中院)、“28”(梁立)穴位,即为胃病治疗穴位。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治疗疾病的疾病辨症取穴配方卡,由卡套和卡片组成,卡套为一个用纸或塑料制成的信封状软套,软套的两端均不封口,卡片为折合后藏于卡套内,并可在卡套内自由抽动、取出的纸片或塑料片,折合后与卡套大小一致,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卡套的正面左边部位和背面的右边部位设计有分别露出病症编号,取穴穴位和用药配方编号的孔[1]、[2]、[3];卡套正面中央的[4]、[5]、[6]方框位置,设计有三幅人体穴位图,卡套背面标出病症及对应病状;卡片正面的[7]号横格为空格,[8]号横格与卡套的[1]孔对应,标记病症的编号,[9]号横格为空格,[10]号横格与卡套的[2]孔对应,标记与病症编号对应的取穴穴位编号,[11]号横格为空格,[12]号横格与卡套的[3]孔对应,标记与病症编号对应的用药配方编号,卡片背面一半标记按病症编号编排的用药配方,另一半标记出卡套正面三幅穴位图的穴位名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疾病的疾病辨症取穴配方卡,其特征在于卡套正、背面的孔[1]、[2]、[3]分别为4个方孔,[1]、[2]、[3]孔为正方形孔,[2]孔为竖置长方形孔;卡片正面的[8]、[10]、[12]横格分别与卡套孔[1]、[2]、[3]对应,分别有4排各100格,[8]横格每个格中分别依秩标记1~100病症编号,[10]横格每个格中分别标记与[8]横格相应病症对应的取穴穴位编号,[12]横格每个格中分别标记与[8]横格相应病症对应的用药配方编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疾病的工具卡,它包括卡套和卡片,其特点是将辨别病症、取穴和中药方剂汇集一体、克服了现有一些书籍有辨症取穴图而无中药配方、有中药配方而无取穴图、使用不方便,深奥的中医理论不易掌握的弱点,轻巧实用,操作简单,只要掌握其使用方法,根据病症,找出属于什么病,然后按病症编号取穴、开中药处方进行治疗,是家庭、医务人员和医学爱好者必备的保健良师,医疗顾问。
文档编号G06C3/00GK2055269SQ8921213
公开日1990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1989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1989年1月31日
发明者李耀忠, 王定环 申请人:李耀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