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地震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96172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智能地震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报地震发生的报警装置,具体是一种智能地震报警器。 会景技术
地震对人类的危害人所共知,世界各国的研究者都在探索各种各样的方法 来预报地震,以此来减少地震产生的危害。但是目前大多认为地震是不能预报 的。说地震不能预报的理由是说地震发生在地表以下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不 容易探测,而且地震在同一地区发生强地震的周期是几年或几十年,这样就对 地震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从而无法作出准确的预报。我们则认为地震是 有可能预报的,因为地球是由几大板块组成,板块之间的碰撞,当其挤压的应 力突然被释放出来的时候就会产生我们熟知的地震,比如说人们用一只手握 住两个核桃,当用力捏两个核桃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会突然的破裂。什么时 候会破裂或者怎样的破裂是无法预测的,因为核桃表面高低不平,受力的方向 纵横交错,外壳的厚薄坚韧不一,因此很难预测,但是我们发现核桃在即将发 生破裂的前数秒钟会发出吱吱的声响,这就是要开裂的预报。不难看出地震也 是如此,由于各板块之间的断面是高低不平的,因此轻微的地震是经常发生的, 当强地震即将发生前,轻微地震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是呈加强趋势的,特别在临 震前会象核桃开裂前那样发出吱吱声一样,也会发出特殊频率的声音,只是这 个频率人类耳朵是觉察不到的,往往敏感的动物却能觉察到,表现出种种不正 常的不安,恐慌、不肯进舍,迁徙等等,人们有时也能看到一些特殊的大自然物 理现象的发生。如果能把监察到的轻微地震频率发生的趋势象每天公布的环境监测报告一 样,告知昨天轻微地震发生的情况,让全体公众都知道,每天告示,这样不但 不会引起恐慌,而会起到警惕的效果,再结合身边发生的动物异常,大自然现
象的异常,就能做到强地震前的预报。1975年海城发生的大地震预报,就是一 个很好的例子,因此说地震是可能预报的,但是这个预报仅依靠一些专业人士 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依靠专业队伍和全民的配合就能达到预报地震的效果。
中国专利号200620158527.8,公开了一种"一种地震报警装置"它是通过 将震感球放置在震感面上的环状金属片上,当地震发生时,震感球从震感面上 的环状金属片上滑落至托盘中,由于震感球的重力作用使承载托盘的的触发片 下滑与支撑块顶部的导电片相接触,从而使电源、感应装置、报警器和触发装 置形成一个闭合回路,使报警器发出警报实现地震报警的目的。但是此种装置 不难看出在安装时i常繁琐,调试起来不方便,不适合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普及,对推广到全民预防 地震提供有效的监察手段,从而一步步迈向成功预报地震的智能地震报警器, 不仅能够记录到0.5—2.25iran之间的振幅,而且能精确记录地震发生的时间和 振幅,通过设置不同振幅的记录点或报警点,经过电脑联网后可精确判断地震 的震中位置,并可进行査询发生的历史记录。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智能地震报警器,包括外壳和安装在外壳内的主板、上下两块测量板 和悬挂的重锤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板上包括电源、时钟、数字显示器、 灯光报警、监察电路、CPU电脑芯片和232接口、 485通讯电路等;所述的上测量板安装在外壳的上部,上面通过焊接若干根规则排列的细金属丝,在所述的 金属丝分别向下延伸各连接一个圆铜棒或重锤,金属丝呈自由落体状态;所述 的下测量板安装在外壳的下部,在下测量板上制出与上测量板上悬吊圆铜棒相 对应的不同直径的金属孔,在所述每个金属孔内通过设置连接线和主板相连通。
所述的金属丝设置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优选方案是八根。
所述的上下测量板上还分别设置有一块凸出的校准孔,安装时穿过外壳伸 在外部且相对应,在所述上下校准孔之间穿过一根金属丝,上端固定,下端悬 吊一个重锤。
所述的外壳上还设置有三个固定用的螺孔,用于调整报警器的位置。 所述的外壳可以由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先调整报警器的三个固定螺钉,安装完毕后,通过校 准金属丝0. linm和下测量板上校准孔0. 3mra之间的间隙,只要主板上的蜂鸣器 不发出响声,就能够保证报警器的各测量圆铜棒和孔的同轴度在O.lmm以内, 从而达到保证测量精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能够记录地震发生的年、月、日、时、分、
秒;
2. 能够记录地震引起地壳水平运动的振幅,从O. 5—2. 25mm等级范围之内;
3. 具有内部蜂鸣器报警和外接警报器功能;
4. 可以设置记录的最小振幅等级;
5. 可以设置报警的最小振幅等级;
6. 可以査询最近十次以上发生地震的振幅等级和时间;
7. 可以配置232接口,外揆打印机打印地震记录;8.可以配置485通讯接口与电脑联网。


图la是本实用新型智能地震报警器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lb是本实用新型智能地震报警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lb中主板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lb中上测量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lb中下测量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做进一步介绍。 如图la、图lb所示, 一种智能地震报警器,外部由长方体的外壳l构成, 外壳的上下边缘制有三个固定螺孔ll,上边缘处制在中间,下边缘处制在商边, 在外壳的表面还制有便于观看和读数的视窗12和数显窗13,另有八个等级振幅 的报警灯14和三个操作按键15。
在图la、图lb中,外壳l内安装有上测量板2、下测量板3,在两块测量 板的左侧分别凸出一块并制有校准孔5,安装时穿过外壳1伸出在外部且上下相 对应,上下校准孔5之间穿过一根细金属校准丝6,上端固定,下端穿过后固定 悬挂一个约1Kg的重锤7。还安装有一块主板4,上面布置有电源401、时钟402、 数字显示器403、灯光报警404、多路监察输入电路405、 CPU电脑芯片406和 232接口 407、 485通讯电路408构成,声报警器409,键操作电路410,外接报警 输出电路411和外接线端412等,如图2所示。在图la中,上测量板2为一整块电路板通过螺栓固定在外壳1内部空伺的 上部,在测量板上制出若干个规则排列,且直径为0.2mm的小金属孔21,在上 金属孔21中穿过细金属丝22,通过焊接技术和电路板焊接在一起,通过一根导 线和主板的电源相连,如图3所示。下测量板3安装在外壳1内部空间的下部并 和上测量板2相对应,下测量板3也是一整块电路板,在电路板上制出与上测 量板2相对应的不同孔径的金属孔31,其中下金属孔31分别连接到一个插座上 和主板4相连通,如图4所示。在穿过上金属孔21的细金属丝22向下延伸并 分别连接一个圆铜棒8,穿过下测量板3上的相对应不同直径的圆金属孔31,从 而实现0.5~2.25振幅的测量。
当发生地震时,由于地震对地壳表面会产生一定的水平振动幅度,从而产 生金属圆孔31与圆铜棒8之间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摆动时圆铜棒8就会碰撞到 下金属孔31的内壁,此时连接线就会向主板4发出振动幅度的信号,经过微电 脑处理后向灯光报警装置01-4发出指令报警,并且进行记录。
本实用新型经过本发明人安装在四川都江堰青城山上祖师殿和上清宫的两 台仪器实验表明是十分有效的,能够精确的记录近阶段地震发生的时间,次数和 振幅,并且能设置出最小振幅的记录点和报警点。
以上显示和描述介绍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 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 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 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 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 及其等同物界定。
权利要求1. 一种智能地震报警器,包括外壳和安装在外壳内的主板、上下两块测量板和悬挂的重锤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板上包括电源、时钟、数字显示器、灯光报警、监察电路、CPU电脑芯片和232接口、485通讯电路;所述的上测量板安装在外壳的上部,上面通过焊接若干根规则排列的细金属丝,在所述的金属丝分别向下延伸各连接一个圆铜棒或重锤,金属丝呈自由落体状态;所述的下测量板安装在外壳的下部,在下测量板上制出与上测量板上悬吊圆铜棒相对应的不同直径的金属孔,在所述每个金属孔内通过设置连接线和主板相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地震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丝设置 数量优选是八根。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地震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测量 板上还分别设置有一块凸出的校准孔。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地震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校准孔上下 之间穿过一根金属丝,上端固定,下端悬吊一个重锤。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地震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上还 设置有三个固定用的螺孔。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地震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可以 由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一种智能地震报警器,涉及测报地震发生的报警装置,包括外壳和安装在外壳内的主板、上下两块测量板和悬挂的重锤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板上包括电源、时钟、数字显示器、灯光报警、监察电路、CPU电脑芯片和232接口、485通讯电路等;所述的上测量板安装在外壳的上部,上面通过焊接悬挂若干根规则排列金属丝,金属丝下吊有金属棒,在所述的金属丝分别向下延伸各连接一个圆铜棒(重锤)使金属丝呈自由落体状态;所述的下测量板安装在外壳的下部,在下测量板上制出与上测量板上悬吊圆铜棒相对应的不同直径的金属孔,在所述每个金属孔内通过设置连接线和主板相连通。这样通过地震造成的水平位移发生接触,通过微电脑处理实现测量,记录,报警,通讯等功能。
文档编号G08B21/10GK201242803SQ200820059798
公开日2009年5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17日
发明者利 孙, 孙继海 申请人:孙继海;孙 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