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双重保护的仪表空气带水报警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04800阅读:6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双重保护的仪表空气带水报警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双重保护的仪表空气带水报警控制系统,包括DCS系统、水位报警电路和湿度报警电路,所述水位报警电路设置在总管缓冲罐处,所述湿度报警电路设置在所述总管缓冲罐的出气管路上,所述水位报警电路和所述湿度报警电路的输出端均与所述DCS系统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水位报警电路检测总管缓冲罐内冷凝水的水位高度,当其达到极限位置时,向DCS系统发出报警信号;并通过安装在输出气管上的湿度报警电路对输出的压缩空气进行湿度检测,当其湿度过大时,向DCS系统发出报警信号。
【专利说明】
一种具有双重保护的仪表空气带水报警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报警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重保护的仪表空气带水报警控制系统。【背景技术】
[0002]气动调节阀作为控制系统的最后执行环节起着重要作用。气动调节阀仍然广泛地应用在化工生产中。而干净,干燥的仪表压缩空气是其唯一动力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空气一般通过压缩,干燥,减压三个环节再分配到各个需要点。在化工实际生产中,往往由于干燥环节出问题,造成仪表空气带水。造成阀门定位器故障,调节阀误动作。严重影响化工生产,处理不及时会造成停车等重大安全事故。【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双重保护的仪表空气带水报警控制系统。
[000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5]—种具有双重保护的仪表空气带水报警控制系统,包括DCS系统、水位报警电路和湿度报警电路,所述水位报警电路设置在总管缓冲罐处,所述湿度报警电路设置在所述总管缓冲罐的出气管路上,所述水位报警电路和所述湿度报警电路的输出端均与所述DCS系统连接。
[0006]具体地,所述水位报警电路包括高限电极、低限电极、总电极、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二极管和第一继电器,所述高限电极安装在所述总管缓冲罐的上部,所述低限电极安装在所述总管缓冲罐的下部,所述总电极安装在所述总管缓冲罐的底部,所述低限电极与所述继电器的第一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的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高限电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继电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继电器的第二开关的第一端连接并接正电压,所述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继电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总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并接地,所述继电器的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DCS系统连接。
[0007]具体地,所述湿度报警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湿敏电阻、运算放大器和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湿敏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一端连接并接正电压,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湿敏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辅助触点与所述DCS系统连接。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9]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双重保护的仪表空气带水报警控制系统通过水位报警电路检测总管缓冲罐内冷凝水的水位高度,当其达到极限位置时,向DCS系统发出报警信号;并通过安装在输出气管上的湿度报警电路对输出的压缩空气进行湿度检测,当其湿度过大时,向DCS系统发出报警信号。【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具有双重保护的仪表空气带水报警控制系统的水位报警电路的电路图,图中虚线框为所述总管缓冲罐的示意结构;
[0011]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具有双重保护的仪表空气带水报警控制系统的湿度报警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双重保护的仪表空气带水报警控制系统,包括 DCS系统、水位报警电路和湿度报警电路,水位报警电路设置在总管缓冲罐处,湿度报警电路设置在总管缓冲罐的出气管路上,水位报警电路和湿度报警电路的输出端均与DCS系统连接。[〇〇14] 水位报警电路包括高限电极H、低限电极L、总电极Z、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三极管Q1、二极管D和第一继电器J1,高限电极H安装在总管缓冲罐的上部,低限电极L安装在总管缓冲罐的下部,总电极Z安装在总管缓冲罐的底部,低限电极L与继电器的第一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继电器的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和高限电极H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的负极、继电器的第一端和继电器的第二开关的第一端连接并接正电压,二极管D的正极与继电器的第二端和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总电极 Z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并接地,继电器的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DCS系统连接。[〇〇15] 如图2所示,湿度报警电路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 R6、第七电阻R7、湿敏电阻RS、运算放大器P和第二三极管Q2,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分别与湿敏电阻RS的第一端和运算放大器P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一端连接并接正电压,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运算放大器P的负极输入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与湿敏电阻RS 的第二端和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并接地,运算放大器P的输出端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继电器的辅助触点与DCS系统连接。
[0016]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双重保护的仪表空气带水报警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0017]水位报警电路:当总管缓冲罐内的水位达到高限电极H时,三极管导通,第一继电器J1动作,第一继电器J1的第二开关输出报警信号至DCS系统,DCS系统控制排水电磁阀动作,排出总管缓冲罐内的冷凝水;当水位低于低限电极L时,第一继电器J1的第一开关输出信号到DCS系统。
[0018]湿度报警电路:将湿敏电阻RS安装在总管缓冲罐的出口管路上,检测压缩空气的湿度,并由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湿敏电阻RS组成测量电桥,通过运算放大器PLM324放大信号,推动第二继电器输出无源触点信号到DCS系统实现远程报警。
[001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具有双重保护的仪表空气带水报警控制系统,包括DCS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水位报警电路和湿度报警电路,所述水位报警电路设置在总管缓冲罐处,所述湿度报警 电路设置在所述总管缓冲罐的出气管路上,所述水位报警电路和所述湿度报警电路的输出 端均与所述DCS系统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保护的仪表空气带水报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水位报警电路包括高限电极、低限电极、总电极、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 二极管和第一继电器,所述高限电极安装在所述总管缓冲罐的上部,所述低限电极安装在 所述总管缓冲罐的下部,所述总电极安装在所述总管缓冲罐的底部,所述低限电极与所述 继电器的第一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的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高限电极与所述 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继电器的 第一端和所述继电器的第二开关的第一端连接并接正电压,所述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继电 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总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并接 地,所述继电器的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DCS系统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重保护的仪表空气带水报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湿度报警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湿敏电阻、 运算放大器和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湿敏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运 算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二 继电器的第一端连接并接正电压,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 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湿敏电阻的第二端 和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 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 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继电器的辅助触点与所述DCS系统连接。
【文档编号】G08B21/20GK205692346SQ201620412483
【公开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请日】2016年5月9日 公开号201620412483.0, CN 201620412483, CN 205692346 U, CN 205692346U, CN-U-205692346, CN201620412483, CN201620412483.0, CN205692346 U, CN205692346U
【发明人】李永峰, 刘铁, 贺勇
【申请人】成都玉龙超聚新材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