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体式防虫网双光路迷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61268发布日期:2022-11-29 21:00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整体式防虫网双光路迷宫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感烟探测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整体式防虫网双光路迷宫结构。


背景技术:

2.传统烟雾探测器都是使用的单光路火灾烟雾探测室,这种探测室不能区分黑白烟,导致烟雾探测器频繁误报。极少数的烟感厂家针对这一难点、痛点,设计出了双光路火灾烟雾探测室,能够识别扬尘、落尘、油烟等干扰源,极大程度减少烟感误报;同时国家标准规定,烟感探测器应装配网眼最大尺寸不大于1mm的网织品或采取其它预防昆虫进入的措施。以往各制造厂商都是加装pvc防虫网来满足该国标要求,如cn207718591u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在迷宫本体外面罩有金属防虫网;
3.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需要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整体式防虫网双光路迷宫结构。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整体式防虫网双光路迷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迷宫底座、迷宫上盖、前向红外发射管、后向红外发射管及红外接收管;
6.所述迷宫底座和所述迷宫上盖通过扣合结构扣合形成迷宫腔体;
7.所述前向红外发射管、所述后向红外发射管和所述红外接收管安装在所述迷宫腔体的迷宫底座上,并分别通过引孔与所述迷宫底座背侧的带元器件的印制板焊接;其中,所述红外接收管的光轴,与所述后向红外发射管的光轴之间呈锐角,与所述前向红外发射管的光轴之间呈钝角;
8.所述迷宫底座从底座边缘向上延伸设计为一体化防虫结构;
9.所述迷宫上盖设置有曲径结构遮光片和三个防护罩,所述前向红外发射管、所述后向红外发射管和所述红外接收管的外部设置有围挡壳体;
10.三个所述防护罩分别对应三个所述围挡壳体的位置设置;
11.所述红外接收管的围挡壳体上还设置有金属屏蔽罩;
12.所述曲径结构遮光片包括沿所述迷宫上盖外边沿围设的l形遮光片和红外器件围挡遮光片;
13.所述红外器件围挡遮光片分别对应所述前向红外发射管、所述后向红外发射管和所述红外接收管的位置围设;
14.所述红外器件围挡遮光片包括头尾相接的l形遮光部分、弧形遮光部分和v形遮光部分。
15.基于上述,所述扣合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迷宫上盖的防护罩上的扣爪和对应设置
在所述围挡壳体上的扣槽。
16.基于上述,所述扣合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迷宫上盖的l形遮光片上的两个圆形安装柱和对应开设在所述迷宫底座上的安装孔。
17.基于上述,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安装卡槽,所述迷宫底座的外壁设置有与所述安装卡槽适配的安装挂柱。
18.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式防虫网双光路迷宫结构,通过一体化防虫结构的设计,无需再另外加装pvc防虫网,使迷宫结构更加紧凑、简单;另外,通过曲径结构遮光片的设置,能使烟雾顺畅地进出迷宫腔体的同时,防止外部包括红外光在内的所有光线进入迷宫腔体,减少误报率。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迷宫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迷宫底座;11.一体化防虫结构;12. 圆形安装柱;2.迷宫上盖;3.前向红外发射管;4.后向红外发射管;5.红外接收管;6.曲径结构遮光片;61.l形遮光片;62.红外器件围挡遮光片;7.防护罩;8.围挡壳体;9.安装挂柱;10.屏蔽罩。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24.如图1-3所示,一种整体式防虫网双光路迷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迷宫底座1、迷宫上盖2、前向红外发射管3、后向红外发射管4及红外接收管5;
25.所述迷宫底座1和所述迷宫上盖2通过扣合结构扣合形成迷宫腔体;所述前向红外发射管3、所述后向红外发射管4和所述红外接收管5安装在所述迷宫腔体的迷宫底座1上,并分别通过引孔与所述迷宫底座1背侧的带元器件的印制板焊接;其中,所述红外接收管5的光轴,与所述后向红外发射管4的光轴之间呈锐角,与所述前向红外发射管3的光轴之间呈钝角;
26.所述迷宫底座1从底座边缘向上延伸设计为一体化防虫结构11;
27.所述迷宫上盖2设置有曲径结构遮光片6和三个防护罩7,所述前向红外发射管3、所述后向红外发射管4和所述红外接收管5的外部设置有围挡壳体8;三个所述防护罩7分别对应三个所述围挡壳体8的位置设置;所述红外接收管5的围挡壳体8上还设置有金属屏蔽罩10;
28.所述曲径结构遮光片6包括沿所述迷宫上盖2外边沿围设的l形遮光片61和红外器件围挡遮光片62;所述红外器件围挡遮光片62分别对应所述前向红外发射管3、所述后向红外发射管4和所述红外接收管5的位置围设;所述红外器件围挡遮光片62包括头尾相接的l形遮光部分、弧形遮光部分和v形遮光部分。
29.l形遮光片61的长边部分、红外器件围挡遮光片62的l形遮光部分和v形遮光部分,可以让烟气顺畅进入腔体;l形遮光片61的短边部分和红外器件围挡遮光片62的弧形遮光部分,能够有效减小气流进入迷宫腔体的速度,阻挡沙尘,尽可能保证单纯的烟气弥散入腔
体,并保持一定时间,而不被气流迅速带出迷宫腔体。足够的进烟量为所述红外接收管5及时采集稳定的数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是感烟探测器及时报警和少误报的关键。
30.具体结构设计时,所述迷宫上盖2可以设置led显示屏和火警指示灯,所述扣合结构可以设计为包括设置在所述迷宫上盖的防护罩上的扣爪和对应设置在所述围挡壳体上的扣槽,还可以设计为包括设置在所述迷宫上盖的l形遮光片上的两个圆形安装柱12和对应开设在所述迷宫底座上的安装孔;通过扣合结构,可以快速实现将所述迷宫底座1和所述迷宫上盖2扣合。
31.为了便于拆装,该整体式防虫网双光路迷宫结构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安装卡槽,所述迷宫底座的外壁设置有与所述安装卡槽适配的安装挂柱9;使用时,将安装板以粘贴或者其它方式固定在探测点,再通过所述安装挂柱9将整体式防虫网双光路迷宫结构挂设在安装板上,需要清洗时,能够快速拆卸下来。
32.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整体式防虫网双光路迷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迷宫底座、迷宫上盖、前向红外发射管、后向红外发射管及红外接收管;所述迷宫底座和所述迷宫上盖通过扣合结构扣合形成迷宫腔体;所述前向红外发射管、所述后向红外发射管和所述红外接收管安装在所述迷宫腔体的迷宫底座上,并分别通过引孔与所述迷宫底座背侧的带元器件的印制板焊接;其中,所述红外接收管的光轴,与所述后向红外发射管的光轴之间呈锐角,与所述前向红外发射管的光轴之间呈钝角;所述迷宫底座从底座边缘向上延伸设计为一体化防虫结构;所述迷宫上盖设置有曲径结构遮光片和三个防护罩,所述前向红外发射管、所述后向红外发射管和所述红外接收管的外部设置有围挡壳体;三个所述防护罩分别对应三个所述围挡壳体的位置设置;所述红外接收管的围挡壳体上还设置有金属屏蔽罩;所述曲径结构遮光片包括沿所述迷宫上盖外边沿围设的l形遮光片和红外器件围挡遮光片;所述红外器件围挡遮光片分别对应所述前向红外发射管、所述后向红外发射管和所述红外接收管的位置围设;所述红外器件围挡遮光片包括头尾相接的l形遮光部分、弧形遮光部分和v形遮光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防虫网双光路迷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迷宫上盖的防护罩上的扣爪和对应设置在所述围挡壳体上的扣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防虫网双光路迷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迷宫上盖的l形遮光片上的两个圆形安装柱和对应开设在所述迷宫底座上的安装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防虫网双光路迷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安装卡槽,所述迷宫底座的外壁设置有与所述安装卡槽适配的安装挂柱。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整体式防虫网双光路迷宫结构,包括迷宫底座、迷宫上盖、前向红外发射管、后向红外发射管及红外接收管;迷宫底座和迷宫上盖通过扣合结构扣合形成迷宫腔体;前向红外发射管、后向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安装在迷宫腔体的迷宫底座上,并分别通过引孔与迷宫底座背侧的带元器件的印制板焊接;迷宫底座从底座边缘向上延伸设计为一体化防虫结构;迷宫上盖设置有曲径结构遮光片和三个防护罩,前向红外发射管、后向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的外部设置有围挡壳体;三个防护罩分别对应三个围挡壳体的位置设置;红外器件围挡遮光片分别对应前向红外发射管、后向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的位置围设。红外接收管的位置围设。红外接收管的位置围设。


技术研发人员:任红军 李高杰 黄超 张小娟 张崇军 牛栋 陶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10
技术公布日:2022/11/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