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货车停留点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33543729发布日期:2023-03-22 09:35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1.本技术涉及地图标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货车停留点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货车不同于家用小汽车,货车的体积大且停车时间较长,故而容易产生局部拥堵,进而对周围的交通状况产生影响。现有地图中对于货车经常进行停靠的地点并没有标注,从而其他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能会驶入该地点附近,从而有驶入拥挤道路的可能,进而影响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提供一种货车停留点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本技术利用栅格对货车停留点进行识别,实现了在电子地图上对货车停留点进行标记,达到提高电子地图使用感受的技术效果,并且为交通管理部门对热点区域以及周边的交通管控提供依据。同时,栅格化的货车停留信息,能够进一步与同样栅格处理后的人口、社会经济、产业分布等数据开展联合分析,有效的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和拓宽了数据应用广度。
4.本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货车停留点的确定方法,方法包括:获取预设区域内的多个目标行驶数据组,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包含多条目标行驶数据,每条目标行驶数据对应货车在所述预设区域内行驶的一个行驶位置和所述行驶位置对应的采集时间;确定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对应的多个目标栅格和所述多个目标栅格中每个目标栅格的行驶时间;确定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的每个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若该目标行驶数据组的该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大于预设时间,则将该目标栅格的中心点标记为货车停留点。
5.可选地,获取预设区域内的多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包括:获取预设区域内的多个行驶数据组;确定所述多个行驶数据组中每个行驶数据组中相邻的两条行驶数据的采样间隔;确定所述每个行驶数据组中每条行驶数据的行驶位置对应的行驶速度;针对所述每个行驶数据组,将所述采样间隔不属于预设采样间隔范围的相邻的两条行驶数据删去,将所述行驶速度大于预设行驶速度的行驶位置对应的行驶数据删去,得到目标行驶数据组。
6.可选地,通过以下公式确定所述每个行驶数据组中每条行驶数据的行驶位置对应的行驶速度:的行驶速度:
上述公式中,为第i个行驶位置对应的行驶速度,为第i+1个行驶位置与第i个行驶位置之间的空间距离,为第i个行驶位置与第i-1个行驶位置之间的空间距离,为第i+1个行驶位置与第i个行驶位置的采集时间差值,为第i个行驶位置与第i-1个行驶位置的采集时间差值,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第i+1个行驶位置的纬度,为第i个行驶位置的纬度,为第i+1个行驶位置的经度,为第i个行驶位置的经度。
7.可选地,确定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对应的多个目标栅格和所述多个目标栅格中每个目标栅格的行驶时间,包括:依据所述目标行驶数据组对应的每个行驶位置的坐标,确定每个行驶位置对应的目标栅格;针对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对应的多个目标栅格,将所述多个目标栅格中每个目标栅格对应的最晚采集时间与该目标栅格对应的最早采集时间作差,作为所述目标栅格的行驶时间。
8.可选地,方法还包括:若该目标行驶数据组的该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大于预设时间,则将该目标栅格作为货车停留栅格;将所述预设区域内每个兴趣点的坐标与所述货车停留栅格进行匹配,确定与所述货车停留栅格匹配的目标兴趣点。
9.可选地,方法包括:将所述预设区域内的所有货车停留点中随机选择一个货车停留点,作为第一停留点;确定所述第一停留点是否属于任一个停留点集合或者被标记为边缘点;若所述第一停留点不属于任一个停留点集合且未被标记为边缘点,则确定所述第一停留点对应的第一区域内的停留点数量是否大于预设数量;若所述第一停留点对应的第一区域内的停留点数量大于预设数量,则建立所述第一停留点对应的停留点集合,将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有停留点均添加至所述停留点集合中;若所述第一停留点属于任一个停留点集合或者被标记为边缘点,则重新执行将所述预设区域内的所有货车停留点中随机选择一个货车停留点,作为第一停留点。
10.可选地,在所述若所述第一停留点对应的第一区域内的停留点数量大于预设数量,则建立所述第一停留点对应的停留点集合,将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有停留点均添加至所述停留点集合中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区域内除所述第一停留点之外的每个其他停留点作为第二停留点;针对每个第二停留点,确定该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内的停留点数量是否大于预设数量;若该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内的停留点数量大于预设数量,将该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内不属于其他停留点集合的停留点加入到所述第一停留点对应的所述停留点集合中;将该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中属于其他停留点集合的停留点和该第二停留点之外的停留点,作为新的第二停留点,重新执行针对每个第二停留点,确定该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内的停留点数量是否大于预设数量。
11.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货车停留点的确定装置,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预设区域内的多个目标行驶数据组,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包含多条目标行驶数据,每条目标行驶数据对应货车在所述预设区域内行驶的一个行驶位置和所述行驶位置对应的采集时间;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对应的多个目标栅格和所述多个目标栅格中每个目标栅格的行驶时间;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的每个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第三确定模块,用于若该目标行驶数据组的该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大于预设时间,则将该目标栅格的中心点标记为货车停留点。
12.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通过所述总线进行通信,所述机器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运行时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货车停留点的确定方法的步骤。
13.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货车停留点的确定方法的步骤。
1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货车停留点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获取预设区域内的多个目标行驶数据组,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包含多条目标行驶数据,每条目标行驶数据对应货车在所述预设区域内行驶的一个行驶位置和所述行驶位置对应的采集时间;确定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对应的多个目标栅格和所述多个目标栅格中每个目标栅格的行驶时间;确定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的每个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若该目标行驶数据组的该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大于预设时间,则将该目标栅格的中心点标记为货车停留点。本技术利用栅格对货车停留点进行识别,实现了在电子地图上对货车停留点进行标记,达到提高电子地图使用感受的技术效果,并且为交通管理部门对热点区域以及周边的交通管控提供依据。同时,栅格化的货车停留信息,能够进一步与同样栅格处理后的人口、社会经济、产业分布等数据开展联合分析,有效的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和拓宽了数据应用广度。
15.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7.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货车停留点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18.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行驶位置示意图。
19.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货车停留点聚类分析的流程图。
20.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货车停留点的确定装置的功能模块图。
21.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理解,本技术中的附图仅起到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另外,应当理解,示意性的附图并未按实物比例绘制。本技术中使用的流程图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实现的操作。应当理解,流程图的操作可以不按顺序实现,没有逻辑的上下文关系的步骤可以反转顺序或者同时实施。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内容的指引下,可以向流程图添加一个
或多个其他操作,也可以从流程图中移除一个或多个操作。
23.另外,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全部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4.现有技术中,电子地图上并没有标注货车经常进行停靠的地点,从而其他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能会驶入该地点附近,从而有驶入拥挤道路的可能,进而影响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
25.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货车停留点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本技术利用栅格对货车停留点进行识别,实现了在电子地图上对货车停留点进行标记,达到提高电子地图使用感受的技术效果,并且为交通管理部门对热点区域以及周边的交通管控提供依据。同时,栅格化的货车停留信息,能够进一步与同样栅格处理后的人口、社会经济、产业分布等数据开展联合分析,有效的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和拓宽了数据应用广度。具体如下: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货车停留点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货车停留点的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1:获取预设区域内的多个目标行驶数据组。
26.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包含多条目标行驶数据,每条目标行驶数据对应货车在所述预设区域内行驶的一个行驶位置和所述行驶位置对应的采集时间。并且,多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对应的采集时间均在预设时间范围内,预设时间范围一般设置为24小时。
27.示例性的,若预设区域为京津冀地区,可以获取24小时内,将京津冀地区内行驶的所有货车的目标行驶数据,作为预设区域内的多个目标行驶数据组。
28.获取预设区域内的多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包括:获取预设区域内的多个行驶数据组;确定所述多个行驶数据组中每个行驶数据组中相邻的两条行驶数据的采样间隔;确定所述每个行驶数据组中每条行驶数据的行驶位置对应的行驶速度;针对所述每个行驶数据组,将所述采样间隔不属于预设采样间隔范围的相邻的两条行驶数据删去,将所述行驶速度大于预设行驶速度的行驶位置对应的行驶数据删去,得到目标行驶数据组。
29.其中,针对每个货车,依据采集时间对采集到该货车的多条行驶数据进行排序,将排序后的多条行驶数据作为行驶数据组。每条行驶数据包括货车的车辆标识、行驶位置的坐标(经度和纬度)、行驶位置对应的采集时间。
30.确定所述多个行驶数据组中每个行驶数据组中相邻的两条行驶数据的采样间隔,包括:将相邻的两条行驶数据的采集时间作差,将差值的绝对值作为相邻的两条行驶数据的采样间隔。预设采样间隔范围一般设置为 [20,25],采样间隔不属于预设采样间隔范围指的是,采样间隔小于预设采样间隔范围的下限值或采样间隔大于预设采样间隔范围的上限值。
[0031]
预设行驶速度一般设置为100千米/小时。
[0032]
一优选实施例,若货车a的行驶路径为以沈阳为起点途径承德、天津最后到达济南,则货车a在行驶过程中途径京津冀地区时采集到每条行驶数据组合作为一个行驶数据组,每条行驶数据对应一个行驶位置和采集时间。确定每个行驶位置对应的行驶速度,将大
于预设行驶速度的行驶位置对应的行驶数据删去;确定相邻两条行驶数据的采集间隔,将采样间隔不属于预设采样间隔范围的相邻的两条行驶数据删去,得到目标行驶数据组。也就是说,将行驶数据组中不符合预设要求的行驶数据剔除,得到目标行驶数据组。
[0033]
通过以下公式确定所述每个行驶数据组中每条行驶数据的行驶位置对应的行驶速度:(1)(2)公式(1)和(2)中,为第i个行驶位置对应的行驶速度,为第i+1个行驶位置与第i个行驶位置之间的空间距离,为第i个行驶位置与第i-1个行驶位置之间的空间距离,为第i+1个行驶位置与第i个行驶位置的采集时间差值,为第i个行驶位置与第i-1个行驶位置的采集时间差值,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第i+1个行驶位置的纬度,为第i个行驶位置的纬度,为第i+1个行驶位置的经度,为第i个行驶位置的经度。
[0034]
其中,认为第1个行驶位置对应的行驶速度和最后1个行驶位置对应的行驶速度为0,只计算从第2个行驶位置至倒数第2个行驶位置分别对应的行驶速度。也就是说,不计算预设区域内采集到的第一个行驶位置和最后一个行驶位置对应的行驶速度。
[0035]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行驶位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a为货车a在京津冀地区行驶时采集到的第1个行驶位置,b为货车a在京津冀地区行驶时采集到的第2个行驶位置,c为货车a在京津冀地区行驶时采集到的第3个行驶位置,d为货车a在京津冀地区行驶时采集到的第4个行驶位置。l
2,1
为第2个行驶位置与第1个行驶位置之间的空间距离,l
3,2
为第3个行驶位置与第2个行驶位置之间的空间距离,l
4,3
为第3个行驶位置与第4个行驶位置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而,将l
2,1
和l
3,2
的和值与t
2,1
和t
3,2
的和值做比,将比值作为行驶位置b对应的行驶速度。将l
4,3
和l
3,2
的和值与t
4,3
和t
3,2
的和值做比,将比值作为行驶位置c对应的行驶速度。
[0036]
s102:确定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对应的多个目标栅格和多个目标栅格中每个目标栅格的行驶时间。
[0037]
确定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对应的多个目标栅格和所述多个目标栅格中每个目标栅格的行驶时间,包括:依据所述目标行驶数据组对应的每个行驶位置的坐标,确定每个行驶位置对应的目标栅格;针对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对应的多个目标栅格,将所述多个目标栅格中每个目标栅格对应的最晚采集时间与该目标栅格对应的最早采集时间作差,作为所述目标栅格的行驶时间。
[0038]
也就是说,依据目标行驶数据组对应的每个行驶位置的经度和纬度,计算每个行驶位置对应的目标栅格的纬度编号及经度编号,将纬度编号及经度编号对应的目标栅格作为该行驶位置对应的目标栅格。
[0039]
其中,若该目标栅格对应的采集时间只有一个,则认为该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为0。
[0040]
通过以下公式确定每个行驶位置对应的目标栅格:(3)(4)公式(3)和(4)中,表示目标行驶数据组中第j个行驶位置所在目标栅格的纬度编号,表示目标行驶数据组中第j个行驶位置所在目标栅格的经度编号,表示第j个行驶位置的纬度,表示第j个行驶位置的经度,表示最小纬度的行驶位置对应的目标栅格的中心点纬度,表示最小经度的行驶位置对应的目标栅格的中心点经度,表示目标栅格的纬度增加范围,表示目标栅格的经度增加范围。
[0041]
也就是说,通过取整函数确定各个行驶位置所在目标栅格的纬度编号和经度编号。
[0042]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目标栅格的纬度增加范围和经度增加范围:(5)(6)公式(5)和(6)中,表示地球半径;x表示目标栅格的预设长边长度,y表示目标栅格的预设宽边长度,本技术实施例中目标栅格设置为正方形,x和y均设置为50米;表示预设区域的最大纬度。
[0043]
s103:确定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的每个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
[0044]
预设时间一般设置为15分钟。若该目标行驶数据组的该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时间,则不将该目标栅格的中心点标记为货车停留点。
[0045]
s104:将该目标栅格的中心点标记为货车停留点。
[0046]
若该目标行驶数据组的该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大于预设时间,则将该目标栅格的中心点标记为货车停留点。也就是说,若该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大于预设时间,则认为货车在该目标栅格停留。
[0047]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每个目标栅格的中心点坐标:(7)(8)公式(7)和(8)中,表示目标行驶数据组中第j个行驶位置所在目标栅格的中心点纬度,表示目标行驶数据组中第j个行驶位置所在目标栅格的中心点经度。
[0048]
进而,在电子地图上标记出货车停留点,以提示司机货车停留点的位置,从而司机可以选择是否避让货车停留点行驶。
[0049]
所述方法还包括:若该目标行驶数据组的该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大于预设时
间,则将该目标栅格作为货车停留栅格;将所述预设区域内每个兴趣点的坐标与所述货车停留栅格进行匹配,确定与所述货车停留栅格匹配的目标兴趣点。
[0050]
兴趣点指的是poi(point of interest)点,poi点是图书馆、人民大会堂、餐厅、加油站等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的点信息。
[0051]
也就是说,将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对应的所有货车停留栅格组合为货车停留栅格集合;针对预设区域内每个兴趣点,确定该兴趣点的坐标是否属于货车停留栅格集合中任一个货车停留栅格的坐标范围,若该兴趣点的坐标属于货车停留栅格集合中任一个货车停留栅格的坐标范围,则将该兴趣点作为目标兴趣点。进而,可以在电子地图中标记出目标兴趣点,以提示司机该兴趣点为货车可能停靠的目标兴趣点。
[0052]
对预设区域内的目标兴趣点进行分类,可以分类为购物消费、餐饮美食、汽车相关、生活服务、公司企业和交通设施等类别。确定各个类别的目标兴趣点数量,若该类别的目标兴趣点数量大于预设数量,则可以提示相关企业增加该类别的设施或店铺建设。
[0053]
所述方法还包括:将行驶时间大于预设时间的行驶时间作为停留时间,确定停留时间对应的时间区间;确定各个时间区间对应的停留时间数量,若该时间区间对应的停留时间数量大于预设停留时间数量,则将该时间区间作为货车停车高峰时间区间。
[0054]
也就是说,将24小时分为(00:00-01:00]、(01:00-02:00]、

、(23:00-00:00]24个时间区间,若24小时内在预设区间100辆货车共有22823次行驶时间大于预设时间,也就是说,100辆货车24小时内在预设区域共计停留22823次,确定每次停留对应的最早采集时间所属的时间区间,作为该次停留对应的时间区间,进而统计各个时间区间对应的停留次数,将停留次数大于预设次数的时间区间作为货车停车高峰时间区间。进而,可以司机可以避免在货车停车高峰时间区间行驶至货车停留点。
[0055]
一优选实施例,本技术通过dbscan密度聚类算法来对所有的货车停车点进行聚类分析。请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货车停留点聚类分析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方法包括:s201:将所述预设区域内的所有货车停留点中随机选择一个货车停留点,作为第一停留点。
[0056]
s202:确定所述第一停留点是否属于任一个停留点集合或者被标记为边缘点。
[0057]
s203:确定所述第一停留点对应的第一区域内的停留点数量是否大于预设数量。
[0058]
若所述第一停留点不属于任一个停留点集合且未被标记为边缘点,则确定所述第一停留点对应的第一区域内的停留点数量是否大于预设数量。
[0059]
第一停留点对应的第一区域为以第一停留点为圆心、预设距离为半径得到的圆形区域。
[0060]
预设距离的确定方法为:确定每个货车停留点与其他货车停留点的欧式距离;针对每个货车停留点,依据欧式距离的大小对每个货车停留点与其他货车停留点的欧式距离进行排序,得到每个货车停留点对应的欧式距离序列;确定每个货车停留点对应的欧式距离序列中排名为k的欧式距离;依据每个货车停留点对应的排名为k的欧式距离,构建欧式距离k-dist曲线;将欧式距离k-dist曲线中拐点对应的欧式距离作为预设距离。
[0061]
预设数量的确定方法为:将每个货车停留点作为第一停留点,确定每个货车停留点对应的第一区域内其他货车停留点的数量;针对每个货车停留点,依据每个货车停留点
对应的其他货车停留点的数量对每个货车停留点进行排序,得到每个货车停留点对应的其他货车停留点数量序列;确定每个货车停留点对应的其他货车停留点数量序列中排名为s的欧式距离;依据每个货车停留点对应的排名为s的其他货车停留点数量,构建其他货车停留点数量k-dist曲线;将其他货车停留点数量k-dist曲线中拐点对应的其他货车停留点数量作为预设数量。
[0062]
s204:建立所述第一停留点对应的停留点集合,将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有停留点均添加至所述停留点集合中。
[0063]
若所述第一停留点对应的第一区域内的停留点数量大于预设数量,则建立所述第一停留点对应的停留点集合,将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有停留点均添加至所述停留点集合中;若所述第一停留点对应的第一区域内的停留点数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数量,则将第一停留点标记为边缘点,重新执行步骤s201:将所述预设区域内的所有货车停留点中随机选择一个货车停留点,作为第一停留点。
[0064]
若所述第一停留点属于任一个停留点集合或者被标记为边缘点,则重新执行s201:将所述预设区域内的所有货车停留点中随机选择一个货车停留点,作为第一停留点,直至无法找到既不属于任一个停留点集合也没有被标记为边缘点的货车停留点。
[0065]
s205:将所述第一区域内除所述第一停留点之外的每个其他停留点作为第二停留点。
[0066]
s206:针对每个第二停留点,确定该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内的停留点数量是否大于预设数量。
[0067]
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为以第二停留点为圆心、以预设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
[0068]
s207:将该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内不属于其他停留点集合的停留点加入到所述第一停留点对应的所述停留点集合中。
[0069]
若该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内的停留点数量大于预设数量,将该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内不属于其他停留点集合的停留点加入到所述第一停留点对应的所述停留点集合中;若该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内的停留点数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数量,则不将该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内不属于其他停留点集合的停留点加入到所述第一停留点对应的所述停留点集合中。
[0070]
也就是说,若该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内的停留点数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数量,则只有该第二停留点属于第一停留点对应的所述停留点集合。
[0071]
s208:将该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中属于其他停留点集合的停留点和该第二停留点之外的停留点,作为新的第二停留点。
[0072]
将该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中属于其他停留点集合的停留点和该第二停留点之外的停留点,作为新的第二停留点之后,重新执行s206:针对每个第二停留点,确定该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内的停留点数量是否大于预设数量,直至该第二停留点对应的第二区域内的停留点数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数量。
[0073]
在完成预设区域内的所有货车停留点的聚类分析之后,可以得到多个第一停留点分别对应的停留点集合。依据各个停留点集合中的货车停留点数量对各个停留点集合进行降序排列,在地图中显示排序后的前十个停留点集合,以作为司机在行驶过程中是否避开
停留点集合的参考。
[0074]
基于同一申请构思,本技术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货车停留点的确定方法对应的货车停留点的确定装置,由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货车停留点的确定方法相似,因此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0075]
如图4所示,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货车停留点的确定装置的功能模块图。货车停留点的确定装置10包括:获取模块101、第一确定模块102、第二确定模块103和第三确定模块104。
[0076]
获取模块101,用于获取预设区域内的多个目标行驶数据组,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包含多条目标行驶数据,每条目标行驶数据对应货车在所述预设区域内行驶的一个行驶位置和所述行驶位置对应的采集时间;第一确定模块102,用于确定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对应的多个目标栅格和所述多个目标栅格中每个目标栅格的行驶时间;第二确定模块103,用于确定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的每个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第三确定模块104,用于若该目标行驶数据组的该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大于预设时间,则将该目标栅格的中心点标记为货车停留点。
[0077]
基于同一申请构思,参见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20包括:处理器201、存储器202和总线203,所述存储器202存储有所述处理器201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20运行时,所述处理器201与所述存储器202之间通过所述总线203进行通信,所述机器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201运行时执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货车停留点的确定方法的步骤。
[0078]
具体地,所述机器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201执行时可以执行如下处理:获取预设区域内的多个目标行驶数据组,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包含多条目标行驶数据,每条目标行驶数据对应货车在所述预设区域内行驶的一个行驶位置和所述行驶位置对应的采集时间;确定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对应的多个目标栅格和所述多个目标栅格中每个目标栅格的行驶时间;确定每个目标行驶数据组的每个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若该目标行驶数据组的该目标栅格对应的行驶时间大于预设时间,则将该目标栅格的中心点标记为货车停留点。
[0079]
基于同一申请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货车停留点的确定方法的步骤。
[0080]
具体地,所述存储介质能够为通用的存储介质,如移动磁盘、硬盘等,所述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能够执行上述货车停留点的确定方法,本技术利用栅格对货车停留点进行识别,实现了在电子地图上对货车停留点进行标记,达到提高电子地图使用感受的技术效果,并且为交通管理部门对热点区域以及周边的交通管控提供依据。同时,栅格化的货车停留信息,能够进一步与同样栅格处理后的人口、社会经济、产业分布等数据开展联合分析,有效的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和拓宽了数据应用广度。
[0081]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
和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所述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0082]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0083]
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0084]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处理器可执行的非易失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所述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所述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085]
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